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二 (9)
卷之二 (9)
1. 溫暑提綱
夫六氣傷人,為病各異,必辨其為何氣之邪,治之方無錯誤。如寒為陰邪,傷人之陽;熱為陽邪,傷人之陰。二者冰炭,尤當辨別。是以溫病初起,治法與傷寒迥異;傷寒傳裡,變為熱邪,則治法與溫病大同。茲細詳溫病源流,當辨別而分治者有五:一曰春溫,二曰風溫,三曰暑溫,四曰濕溫,五曰瘟疫。
春溫者,《經》曰:冬傷於寒,春必溫病。又曰:冬不藏精,春必病溫。此因伏氣之邪,發為春溫病也。王叔和撰《傷寒例》曰,冬傷寒邪,藏於肌膚,至春發為溫病,至夏變為熱病,熱病重於溫也。是故辛苦之人,春夏多溫熱麻者,因冬傷寒邪所致也。乃吳又可《溫疫論》云:世所稱溫病,即屬瘟疫。
古無瘟字,後世以「溫」去氵加疒為「瘟」,不可以字異而謂別有溫病也。溫者融和之氣,長育萬物,豈能為病?且言冬傷寒邪,藏於肌膚。人身氣血流行,稍有窒礙,即為不安,豈有邪藏肌膚,全然不覺,至春至夏,始得發病耶?
余按叔和之言,原本經旨,並非臆說。而又可之論,似乎近理,而實不明六氣陰陽變化之道,直闢《經》文為非,謬指溫病為瘟疫,殊欠究心故也。夫《經》言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;春傷於風,夏為飧泄;夏傷於暑,秋為痎瘧;秋傷於燥,冬生咳嗽。統論四時皆有伏氣之邪發病,若謂冬傷寒而春發病為非,則春傷風,夏飧泄,夏傷暑,秋痎瘧等,豈皆非與?每見秋冬時,伏暑邪發,為瘧痢等病者,比比皆然。
又可豈未之見耶?又如《素問》論溫瘧云,得之冬中於風,邪藏骨髓,至夏受暑邪,發為溫瘧。《靈樞·歲露篇》云,冬至中虛風賊邪,入客於骨而不發。至立春陽氣發,腠理開,又中虛風,民多病暴死。若此論伏邪者非獨一端,又可豈未讀耶?何不思之甚乎!又加人之痘毒,未發時,毫無影響。一旦觸發,勢多凶暴,往往損命。
可見人身臟腑經絡,雖氣血周流,當其邪伏,全然不覺,其理有難究詰者。又可執區區淺見,安可論《內經》奧旨哉!譬猶匪類匿人間,暫不為惡,莫知其為匪也。然其浪子野心,終至擾害閭閻,必俟殲除淨盡,而後良民始安耳。
今試論春溫之理以質之,蓋冬為太陽寒水司令,故傷風寒者,多從太陽經始。太陽主一身之表,與肺同為皮毛之合。邪由皮毛而入,故身熱頭痛者,太陽經證也。鼻鳴乾嘔,或喘者,肺氣被遏也。但人體質有強弱,受邪有重輕。凡邪重而體強者,則傷太陽經,為麻黃桂枝湯證。
體弱者,邪從太陽直入少陰,為四逆白通湯證。以二經為表裡,經脈連接故也。如體弱而邪輕者,以外衛不固,邪亦入陰。仲景曰,少陰之為病,脈微細,但欲寐也。或其邪輕,止見脈微細,欲寐,而無吐利厥逆等重證。內氣既和,飲食或亦如常。不但傷邪者不覺,即延醫視之,審無他故,惟脈弱欲寐,必認作疲倦,助其元氣而已。
白話文:
關於溫病,要點如下:
各種疾病的病因不同,必須分辨是什麼邪氣引起的,才能對症下藥。像寒是陰邪,會傷害人的陽氣;熱是陽邪,會傷害人的陰氣。這兩者性質相反,要特別區分。因此,溫病剛開始時,治療方法和傷寒完全不同;傷寒如果傳到體內,轉變成熱邪,那治療方法就和溫病相似。現在詳細說明溫病的起源,需要辨別並分別治療的有五種:一是春溫,二是風溫,三是暑溫,四是濕溫,五是瘟疫。
春溫,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冬天受寒,春天一定會得溫病。」又說:「冬天沒有好好儲藏精氣,春天一定會得溫病。」這是因為潛伏的邪氣,在春天發作成為春溫病。王叔和在《傷寒例》中說,冬天感受寒邪,藏在皮膚裡,到春天會發作成為溫病,到夏天會變成熱病,熱病比溫病更嚴重。所以勞苦的人,在春夏容易得溫熱的麻疹,就是因為冬天受了寒邪引起的。但吳又可在《溫疫論》中說:「世上所說的溫病,其實就是瘟疫。」
古代沒有「瘟」這個字,後人把「溫」字去掉水部,加上病字旁,就成了「瘟」字,但不能因為字不同就認為溫病和瘟疫是不同的病。溫是指溫和的氣,能夠生長萬物,怎麼會使人生病呢?而且說冬天受寒邪,藏在皮膚裡,人體的氣血在運行,稍微有阻礙就會不舒服,哪有邪氣藏在皮膚裡,完全沒感覺,到了春夏才發病呢?
我認為王叔和的說法,是根據《黃帝內經》的道理,並非自己胡說。而吳又可的論點,表面上好像有道理,其實是不了解六氣陰陽變化的道理,直接批評《黃帝內經》的說法是錯的,錯誤地認為溫病就是瘟疫,實在是沒有用心研究。因為《黃帝內經》說,冬天受寒,春天一定會得溫病;春天受風,夏天會拉肚子;夏天受暑,秋天會得瘧疾;秋天受燥,冬天會咳嗽。總而言之,四季都有可能因為潛伏的邪氣而發病。如果說冬天受寒,春天發病是錯的,那春天受風,夏天拉肚子,夏天受暑,秋天得瘧疾等等,難道都是錯的嗎?常常看到秋冬季節,潛伏的暑邪發作,引起瘧疾或痢疾等病,這種情況非常多見。
難道吳又可沒有見過嗎?另外,《素問》談到溫瘧說,是因為冬天受了風邪,邪氣藏在骨髓裡,到夏天又受了暑邪,就發作成為溫瘧。《靈樞·歲露篇》說,冬至時如果身體虛弱,受到風邪侵入,就會藏在骨頭裡,但不發病。等到立春陽氣發動,皮膚毛孔打開,又受到虛弱的風邪,很多人就會突然死亡。像這些關於潛伏邪氣的說法並非只有一種,難道吳又可沒有讀過嗎?為什麼沒有仔細思考呢?又好像人身上有痘毒,沒有發作時,毫無影響。一旦觸發,病情就會很嚴重,往往會喪命。
可見人體的臟腑經絡,即使氣血運行正常,當邪氣潛伏時,完全沒有感覺,其中的道理是很難說清楚的。吳又可只憑自己淺薄的見解,怎麼能評論《黃帝內經》的深奧道理呢?這就像壞人潛藏在人群中,暫時不做壞事,沒人知道他是壞人。但他的壞心思終究會顯露,擾亂百姓,必須把他們全部消滅,好人才會安寧。
現在試著討論一下春溫的道理。冬天是太陽寒水當令,所以受風寒的人,大多從太陽經開始。太陽經主宰身體的表面,和肺一起管理皮膚毛髮。邪氣從皮膚毛髮進入,所以身體發熱頭痛的,是太陽經的病症。鼻子發出聲音、想吐、或喘,是肺氣被阻礙了。但每個人的體質有強弱,受邪的程度有輕重。凡是邪氣重而體質強的,就會傷害太陽經,可以用麻黃桂枝湯治療。
體質弱的,邪氣會從太陽經直接進入少陰經,可以用四逆白通湯治療。因為太陽經和少陰經是表裡的關係,經脈是連接的。如果體質弱而邪氣輕的,因為身體的防禦能力不足,邪氣也會進入陰經。仲景說:「少陰病的症狀是脈象微弱細小,只想睡覺。」或者邪氣較輕,只出現脈象微弱細小、想睡覺的症狀,而沒有嘔吐、腹瀉、手腳冰冷等嚴重的症狀。身體的內部氣機平和,飲食可能也像平常一樣。不僅病人沒有感覺,就算醫生診斷,如果沒發現其他問題,只看到脈弱想睡,就會認為是疲勞,而只是補元氣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