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四 (7)
卷之四 (7)
1. 治疹論
每見治疹瘄,起首必用升麻葛根湯。世俗相沿,牢不可破。雖升散其毒,不為大害,但止見其標,不察其本,或證不應藥,則茫然莫知其故。是以有屢用升提表散,而瘄不出。竟不知其臟氣怯弱,不能傳送毒氣,徒用表藥,耗散衛氣,毒更難出。或本無寒邪外閉腠理,而妄用麻黃大泄肺氣,至於鼻煽而喘,毒伏心腎,煩擾不安而死。
白話文:
每次治療疹瘄,一開始就一定使用升麻葛根湯。這種做法沿襲已久,牢不可破。雖然升麻可以發散毒氣,但並不構成大的危害,但它只治標而不治本,如果證狀與藥物不對應,就會茫然不知原因。因此,有的人多次使用升提發散的藥物,但是疹瘄卻沒有消退。他們不知道患者臟氣虛弱,不能傳導毒氣,一味使用發散藥物,耗損衛氣,毒氣更難排出。有的患者根本沒有寒邪閉塞腠理,卻盲目使用麻黃大量發散肺氣,導致鼻煽喘息,毒氣伏於心腎,煩擾不安而死亡。
醫者卒不悟其所以然,良由平日認定疹出於腑,及瘄毒在皮毛肌肉等說。既不究胎毒發源傳化之由,而見內毒不能外達者,反認作外毒內陷,而謂無法可治。
白話文:
醫者始終不明白原因所在,主要是因為平時認定疹子是由臟腑產生,以及瘄毒在皮膚肌肉等部位。他們既不追究胎毒發生的源頭和變化,又看到內毒無法透出體表,反而認為是外毒入侵內臟,進而宣稱無法治療。
試思瘄毒,如果本在肌肉,初治莫不先用升提表散,其瘄豈有不出之理。即或有外邪內食阻滯,亦必有證可辨,治之何難。其毒既非由臟而發,則臟氣本和,又用升表之藥,豈有外毒內陷之事乎。殊不知臟氣不能送毒傳化,雖用升表無益,而非外毒內陷,實是內毒未出。乃平素未明此理,亦可慨也。
白話文:
讓我們思考一下癉毒。如果病根在肌肉,一開始的治療一定會先使用升提表散的方法,這種癉毒怎麼可能不出?縱使有外邪內食阻滯,也一定有證據可以辨別,治療有什麼困難呢?這種毒既然不是從臟腑發生的,那麼臟腑之氣本來就和諧,再使用升表的藥物,怎麼會有外毒內陷的情況呢?然而,竟然不知道臟腑之氣無法輸送毒素進行轉化,雖然用升表之法也無益,並不是外毒內陷,而是體內毒素未出。這種情況下不明白這個道理,也真是令人遺憾。
且起首必用升葛湯為定法,則不獨未明疹瘄源流,並將斑疹混而不分矣。汪訒庵升葛湯歌曰,斑疹已出慎勿使,可見將斑疹混治已久。世俗熟誦湯頭歌,授受流傳,以為定法,更無疑議。而不思升麻葛根,陽明之藥也。陽明主肌肉,邪熱閉鬱則成斑。斑者,赤色成片,或如錦紋,捫之無形,不成顆粒。
白話文:
以升葛湯為定法,將混淆斑疹與疹瘄
使用升葛湯作為定法,不僅未能釐清疹瘄的病源,還會將斑疹與疹瘄混為一談。汪訒庵在升葛湯歌中說:「斑疹已出慎勿使」,可見將斑疹混治的情況早已存在。世俗之人熟記湯頭歌,代代相傳,視為定法,毫不懷疑。然而,他們卻未考慮到升麻和葛根是陽明經的藥物。陽明經主肌肉,邪熱閉鬱就會形成斑疹。斑疹泛指一片片赤色的皮疹,或呈錦紋狀,觸摸無形,不形成顆粒。
若未發透,而用表散,則宜升葛湯;已發透而清裡,當用白虎湯;或兼內實積滯,宜承氣湯。至於疹瘄,雖有外感風溫,胎毒內發之殊。然皆由心肺兩經從營出衛,為血絡中病。因從毛竅而出,故有顆粒,與斑之由陽明而發於肌肉者迥異。奈何不分臟腑經絡,而以治斑之藥治疹,已非對證。
白話文:
如果疹子還沒完全發出來,就使用驅風邪的藥物,適合使用升葛湯。疹子已經發出來並且清除了體內熱毒,應該使用白虎湯。如果還有內部實熱瘀滯的情況,則適合使用承氣湯。
至於疹瘄,雖然是由風熱外感和胎毒內發引起的不同疾病。但是它們都因為心肺兩經從營血傳到衛氣,導致血絡中發病。由於是從毛孔發出,所以會有顆粒狀,與由陽明經發於肌肉的斑疹完全不同。如果不能分辨臟腑經絡,而使用治療斑疹的藥物來治療疹瘄,那就已經不是對症下藥了。
而更不明疹瘄之源流傳化,欲求治法之善以愈病,不亦難乎。因其臟氣無虧,已經送毒而出,得升散之藥,因勢導之,而成功者多。遂篤信初治必用升提表散,終不自覺法之未善。或遇臟氣怯弱,內毒不能外達,皆認作外毒內陷,歸於不治也。若知源流所自,辨其由外感由胎毒之殊,而按時透發者,原可不藥而愈。
白話文:
如果對於出疹子的源頭和發展變化過程都不瞭解,想要找到好的治療方法治癒疾病,豈不是很困難嗎?因為患者的臟腑之氣未虧,已經將毒氣排出體外,得到昇散藥物的幫助,因勢利導,成功的人很多。由此篤信初期治療必須使用昇提表散的藥物,一直無法自覺這種治療方法的不妥當。或遇到臟腑之氣虛弱,內毒無法排出體外,都認為是外毒內陷,歸於無法治癒。如果瞭解病情發展的源頭,辨別是外感還是胎毒引起的,並且按照時機發散出表,原本可以不藥而愈。
或不能透發,則必審其所因,或因外邪閉遏,或因內食阻滯,或因元氣怯弱,或宜升散,或宜通利,或宜補托,隨證而施。則斷不可拘執,先用升散為定法也。豈可囿於前人之說,而不準之以理乎。明醫者,倘不以余言為河漢,或可備芻蕘之採。有司命之責者,胡可忽哉。
白話文:
如果無法透發,就要仔細診察其原因,可能是外邪閉塞,可能是內食阻塞,也可能是元氣虛弱。根據不同的症狀,可以選擇升散、通利或補託的治療方法。不能拘泥於老一套的升散法。怎麼能只侷限於前人的說法,而不根據道理來判斷呢?高明的醫生,如果不同意我的意見,也可以作為參考。醫者關係到人命關天的大事,怎麼能忽視呢?
2. 附治案
前論甫成,適有孝廉黃笑山先生令媛,年十餘歲,出瘄,見點已五日。經幼科以常例升提表散之藥治之,其毒總不透發。氣喘鼻煽,日夜煩擾,其狀甚危。余診脈,虛弱帶數,惟左關尺沉弦而滯。知為腎肝蘊毒未出,乃重用元參,佐知母、歸鬚、赤芍、犀角、羚羊、連翹、甘草。
白話文:
在寫完前面的文章後,剛好有一位孝廉黃笑山先生的千金,十多歲,身患瘄瘡,已經發病五天。先用小兒科的常規升提表散藥物治療,但毒氣始終無法透發。她氣喘鼻塞,日夜不安,情況十分危急。我診斷她的脈象,虛弱無力,但左手關尺脈深沉、弦緊而滯澀。我知道這是因為腎肝中還有毒氣沒有排出,於是大量使用元參,輔以知母、歸鬚、赤芍、犀角、羚羊、連翹、甘草。
一劑服之,其夜即能稍睡。次日脈象鬆動,惟口大渴,猶喘急鼻煽,是熱毒已達肺胃。又重加石膏,數劑後,漸安而愈。蓋元參滋水解毒,能啟發腎氣;歸鬚赤芍,疏通血絡;犀羚皆透發之品,與連翹、知母、甘草,從手足厥陰引毒直達肺胃,從表而出。故一劑即效,可見確為內毒未出。
白話文:
服用一劑藥後,當晚就能稍稍入睡。第二天,脈象鬆動,只是口渴嚴重,依然氣喘吁吁、鼻扇不止,說明熱毒已經到達肺胃。於是又加重用量,服用了幾劑藥後,病情逐漸平穩且痊癒。
元參可以滋養腎水、解毒,能激發腎氣;歸鬚、赤芍可以疏通血脈;犀角、羚羊角都是透發藥,與連翹、知母、甘草一起,從手足太陰、少陰經引毒,直達肺胃,從體表排出。因此,一劑藥就能見效,可見確實是內毒沒有排出。
而世俗皆認作外毒內陷,惟屢用升散,大泄肺氣,以致喘急煩擾而危殆者,不可數計,良由平素未明此理故也。吾願天下後世,切須究心,勿泥成法,勿拘舊說。庶可保全生命,幸甚幸甚。
白話文:
然而世間人都認為這是外毒入侵身體,只用升提、散發的藥物,大損肺氣,導致喘息急促、煩躁不安,甚至危及生命的例子數不勝數。這都是因為平常沒有明白這個道理的緣故。我希望能讓天下後代仔細研究,不要墨守成規,不要拘泥於舊說。這樣才能保全生命,這真是太幸運了。
再按是證,乃熱毒內伏,故以清涼透發見效。其有先天元陽薄弱,而毒難傳化者。於涼透之劑,稍佐附子,助其元陽,送毒而出,否則難以透發。此在臨證者,隨宜變化,即此一證,可以隅反也。
白話文:
如果按這個症狀判斷,應該是熱毒在體內潛伏,所以用清涼透發的方法才有效。但有些人生來元陽不足,毒素不容易排出,服用涼透的藥物時,就需要稍微加一點附子,幫助元陽,把毒素送出去,否則難以透發。這在臨床診治上,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,同一個症狀,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。
3. 評《痘科正宗》
著《痘科正宗》者,蓋未深究人生稟賦之原,先天后天之辨,陰陽五行之理,與夫古今氣化變遷,南北風土強弱。而所值痘證,適多稟強毒盛,或兼時疫外邪,形勢暴厲,皆為有餘實證,遂以攻瀉得效。乃竟不察常變之理,輒憑一時閱歷,硬斷古今天下之痘,有實無虛,立歸宗湯方,用大黃生地為君。言治痘始終,必以此方為主。
白話文:
撰寫《痘科正宗》的人,並沒有深入探究人生稟賦的來源、先天后天之分、陰陽五行的道理,以及古今氣候變化和南北風土差異。而他們遇到的痘症,大多是稟賦強壯毒盛,或兼夾時疫外邪,病情兇猛,都是實證有餘。因此攻下瀉治有效。卻未能察知痘症常變的道理,只根據一時的經歷,武斷地判斷古今天下的痘症都屬實證,沒有虛證,一律採用歸宗湯方,以大黃生地爲君藥。認爲治療痘症始終都必須以這個方劑爲主。
既不識虛證用補之道,妄詆古今天下治痘用補為非,不自覺其說之偏也。以一處一時之治驗,而欲為古今天下之定理定法,盡非古今天下之治痘者,而有古人之誤、今人之誤等論。嗚呼!見解若是,亦淺陋矣,昧者又從而讚揚之,將遺禍於無窮哉。
白話文:
依據我的觀點,此說法僅適用於由六氣外邪引起的疾病,以及身體健康強壯且受到外邪侵襲的情況。對於身體虛弱者,以及痘症,並不適用。外邪可以通過瀉下而祛除,但痘毒不能通過瀉下而祛除。痘毒必須疏通氣血,使毒發散形成痘瘡灌膿後才能祛除。瀉下指的是暢通腸胃,所以有形的積滯和外邪,可以通過瀉下而祛除。無形的外邪,如暑濕等類,即使在腸胃中,也必須化氣才能排出,並不是攻擊性的藥物所能瀉去的。
今觀其序文中雲,考其法,培元者,百之一;瀉毒者,十之九。何耶?蓋體之強弱虛實不同,而痘之為陽毒則一。去賊,即所以安良。譬之寇攘竊發,隨輕重撲滅之,閭閻安堵。不幸而凶鋒猖獗,尤當堅壁清野以御之。若怯懦首鼠,陽剿陰撫,未有不蔓延鼎沸,朝野為之塗炭也。
予按此說,止可論六氣外邪之病,止可論元氣強旺而受外邪者;不可以論虛弱之人,更不可以論痘證也。外邪可瀉而去,痘毒不能瀉之而去,必疏利氣血,使毒宣發成痘灌膿而始去也。瀉者,通其腸胃,故有形積滯之外邪,可瀉而去。無形之外邪,若暑濕等類,雖在腸胃,亦必化其氣而能出,非攻擊之藥所能瀉去也。
而況痘毒,發於先天,而流於後天血氣之中,絕無形質。與血氣混而為一,內自臟腑,外至皮毛,無不周遍。全賴身中元陽鼓舞,則毒氣外達。以其與血氣混合,遂攬血氣以成痘粒。故痘之紅盤,血也;白頂,氣也。氣血和平依附,則盤頂分明,而毒始化。氣血不足,而散漫不勝毒氣,則毒肆而內攻為害矣。
白話文:
而且痘毒源自先天,流入後天的血氣中,但這個毒沒有固定的形狀。它與血氣混雜在一起,由內而外的臟腑和皮膚表層,無處不遍佈。全賴體內的陽氣鼓動,才能將毒氣排出體外。由於痘毒與血氣混雜,所以帶動血氣形成痘粒。痘瘡上的紅色都是血,白色尖頂是氣。氣血和順地分佈在痘瘡中,紅盤和白頂都清楚可見,這時毒氣才開始化解。如果氣血不足,不能壓制住毒氣,毒氣就會四處亂竄,內攻而造成危害。
氣血有形而毒則無形,無形之毒既周遍,而不專在腸胃,豈大黃等藥,能瀉其毒哉。若因腸胃積垢壅毒不能發越,以大黃等去其積垢,使腑氣通暢,毒氣因而宣達,實非大黃能瀉其毒也。倘腸胃無積垢,而妄用攻瀉,則有形之氣血受傷,而無形之毒仍在。元氣既傷,毒必益肆,其害遂有乘虛內陷立變危殆者矣。
予故曰,痘毒不能瀉之而去,此「瀉毒」二字不通之極也。
白話文:
氣血是有形的,而毒是無形的。無形的毒無處不在,並非專門存在於腸胃之中。難道像大黃這樣的藥物就能把毒排出去嗎?如果因為腸胃積垢而導致毒氣壅塞,無法宣發出來,可以使用大黃等藥物來清除積垢,讓腸胃氣息暢通,毒氣藉此宣洩。這並非是大黃能把毒排出去的緣故。如果腸胃沒有積垢,卻胡亂使用攻瀉的藥物,那麼有形的氣血會受到損傷,而無形的毒仍然存在。元氣已經受傷,毒氣必然會更加肆虐,其危害就會有機可乘,趁虛內陷,立馬發生危險。
既以病邪喻病,今即喻以明其理。人之一身,喻如一城。元氣強旺,如城中富足,百姓安堵。六氣外邪,若外賊破關而入。城中既富足,則但舉兵,殺賊驅賊,賊除則百姓仍安。雖然獲安,亦不免受創,故必清補調養,始能復元。至於虛弱之人,如城中匱乏,百姓生計已蹙,一旦外賊入寇,先自張惶欲竄。
白話文:
既然用「病邪」來比喻疾病,現在就用「喻」的方式來解釋這個道理。人的身體,就像一座城市。元氣強盛,就像城中富足,百姓安居樂業。六氣外邪,就像外來的敵人突破關口而進入。城中既富足,那麼只要出兵,殺敵驅逐敵人,敵人被消滅後,百姓仍會安居樂業。雖然保全了安穩,但難免會受到創傷,因此必須清熱、補益、調養,才能恢復元氣。至於虛弱的人,就像城中貧困,百姓生活已經困苦,一旦外敵入侵,首先就會驚慌失措,想要逃竄。
若不資其糧餉,而遣餓兵驅賊,既無力以敵賊,必倒戈以自戕。若是者,可謂其知用兵之道乎?攻伐之藥,兵也;補正之藥,糧也。用兵必以糧為先,藥之入胃,必賴元氣運化。倘不分元氣虛實,而投攻伐之藥,則外邪不去,元氣先亡,無異倒戈自戕。若是者,可謂其知醫理者乎?予故曰,止可論元氣強旺而受外邪者,不可以論虛弱者也。
白話文:
如果沒有提供糧食,卻讓飢餓的士兵去驅逐敵軍,他們既沒有力氣對抗敵軍,必定會倒戈自傷。這樣的人,能算是瞭解用兵之道嗎?攻伐藥物好比士兵,補益藥物好比糧食。用兵必須以糧食為先,藥物進入胃中,必須依靠元氣運化才能發揮作用。如果不能辨別元氣是否虛弱,就使用攻伐藥物,那麼外邪無法清除,元氣反而會先枯竭,這和倒戈自傷沒有區別。這樣的人,能算是懂得醫理嗎?所以我說,只能對元氣強旺而受到外邪侵襲的人進行治療,不能對元氣虛弱的人進行治療。
若夫痘證,則更大異於是。六氣之邪,外賊也;痘毒,內賊也。外賊之禍緩而輕,內賊之禍速而暴。其速也,故治之不可稍誤,稍誤而延緩一日,即難挽回;其暴也,全賴元氣強旺,如主強,始足以逐賊外出也。然六氣之邪,亦有久伏而從內發者,其邪伏於後天血氣,病在軀殼中。
白話文:
至於痘症,則與此大不相同。六氣的邪氣是外在的侵害,痘毒是內在的禍害。外來的禍害發展緩慢而輕微,內在的禍害發展迅速而猛烈。它的迅速,所以治療不能稍有延誤,稍有延誤而延緩一天,即難以挽回;它的猛烈,全賴元氣強盛,如同主人強壯,才能把禍害驅逐出去。然而六氣的邪氣,也有長期潛伏而從內部發出來的,其邪氣潛伏在後天的血氣之中,病症在身體內部。
譬如外賊,伏於城內,其發也,雖內擾城中,而屋內主人,不至受傷。猶可從長策畫,徐以圖安。若痘毒。發於先天混元之中,身命根源之地。如同室操戈,邪正之勝負須臾,而死生立判。故必元氣強旺,始能化毒成痘。發熱雖甚,而精神不疲,是為吉象;其發熱雖輕,而精神昏困者,非其毒輕而熱輕,實因元陽不振,不能逐毒外出,故熱不顯,而精神不支,最可慮也。今乃云體之強弱虛實不同,而痘之為陽毒則一,去賊即所以安良。
白話文:
就好比外來的敵人,潛伏在城內,它發動攻擊時,雖然會擾亂城池,但城內的房屋主人卻不太可能受傷。這樣還可以從容地制定策略,慢慢地謀求安全。但是,如果像痘毒這種情況,痘毒從人先天混元之中的生命根本處發作,就好像在屋內動刀,邪氣和正氣的勝負在短時間內決定,生死立判。所以必須元氣旺盛,才能將毒氣化為痘瘡。即使發熱嚴重,但精神不疲憊,這是吉兆;如果發熱較輕,但精神卻昏沉,這不是因為毒輕熱輕,而是因為元陽衰弱,不能將毒氣排出體外,所以熱不顯露,而精神卻不振,這是最令人擔憂的。現在有人說人體的強弱虛實不同,但痘毒這種陽毒卻是一樣的,只要驅除毒氣就能保全身體。
若是,則不分虛實,一以攻瀉為主也。元氣弱者,既為毒困,又以苦寒傷氣之藥攻之,非但使痘毒冰伏不出,而微弱之元陽先亡。此妄誕之言,皆由瀉毒二字以發其端。且陽者何物?毒者何物?不明至理,混稱陽毒。以毒字在心,遂不分虛實強弱,必主攻瀉。而不思陽者,身中元陽之氣也;毒者,先天邪穢之氣也。
白話文:
若是如此,則不分虛實,一律以攻瀉為主。元氣虛弱的人,既被毒氣困擾,又用苦寒傷氣的藥物攻之,不但使痘毒隱伏不出,而且微弱的元陽之氣也會先亡。這種胡言亂語,都是從「瀉毒」二字開始的。況且陽氣是什麼?毒氣是什麼?不明確透徹的道理,就混稱陽毒。因為心中有「毒」字,於是就不分虛實強弱,一定主張攻瀉。卻不考慮陽氣是人體中的元陽之氣;毒氣是先天邪穢之氣。
若元陽之氣不振,邪穢之氣不能宣發,故痘有不能外出,數日間即死者,此類是也。又如發熱雖輕,而精神委頓者,元陽不振也,非毒之輕也。若混稱陽毒,而必主攻瀉,攻瀉之藥必苦寒,苦寒之味敗陽氣。是蓋認陽為毒,欲其毒去,則必至於陽盡命盡而後已。此即俗所謂夾板醫駝背也,可發一笑。
序後又云,誠為救危妙術,而保赤之金科玉律也。余素不解醫,嘉其試輒得效,用授梓以廣其傳焉。
白話文:
如果體內的陽氣虛弱,體內的邪氣無法排出體外,因此痘疹無法發散出來,幾天內就會死亡,這類情況就是這樣。如果發熱症狀很輕,但精神萎靡不振,也是陽氣虛弱造成的,而不是因為毒性輕。如果把陽氣誤認為毒邪,然後一定用攻瀉的治療方法,攻瀉的藥物一定是苦寒的,苦寒的藥物會損傷陽氣。這就好比俗話說的「用板子給駝背治病」,讓人啼笑皆非。
醫理微妙,通乎造化。既不知醫,何可肆言痘為陽毒,不分虛實強弱,一以攻瀉為主,而以耳目聞見為憑。全不參求於理,以輕忽人命,反謂之救危妙術,而保赤之金科玉律耶。夫氣化遷流,古今自異;南北水土,厚薄不同。人稟天地氣化而生,強弱各異,而痘毒之輕重不同。
白話文:
中醫的理論精妙深奧,通曉宇宙萬物的變化。既然不瞭解中醫,怎麼能妄稱痘瘡是陽毒,不區分虛實虛弱,一味主張攻瀉治療,並僅憑所見所聞做出判斷。完全不遵循道理,輕視人命,卻反稱之為搶救危急的妙術,是保護兒童的至高法則嗎?天地之間的氣候變化,古今有別;南北方的水土環境,也有所不同。人一生下來就受天地氣候影響而形成,體質各異,所患的痘瘡輕重程度也不一樣。
故證之參差變態,亦無窮盡。若非體窮天人至理,窮參造化玄機,不足以論治痘之法也。予非謂痘證必不可攻瀉也,如北方水土厚,而人稟強,元氣與毒氣俱盛,蘊結難發,則必重藥以通利之。腸腑通利,元氣調暢,毒氣因而透發。若大江以南,人多柔弱,豈可混施。然北方亦有稟弱之人,南方亦有強旺之質,但寡耳。
故必先明至理,而後察其宜否,用法始無乖謬。豈可執一處一時之證,以聞見之驗,而輒斷為不易之法乎。
白話文:
因此,痘證的表現形式變化無窮。如果不深入理解人體和自然的規律,透徹參悟創造萬物的玄妙原理,就不足以談論痘證的治療方法。我不是說痘證一定不能用攻下瀉的方法,比如北方水土厚,而人生性強健,元氣和毒氣都很旺盛,蘊積難以發出,那麼,就必須用強有力的藥物來疏通暢利。腸腑通暢,元氣順暢,毒氣才能因此透發出來。而如果在長江以南,人們大多柔弱,豈能一概而論地使用這些方法。然而北方也有體質弱的人,南方也有體質強壯的人,只是較少罷了。
余見世俗之治痘也,不分虛實,動稱解毒瀉毒,率用大黃犀連等,每致殺人,皆由此等謬說有以教之。予故評其大略,欲明其理,以救流弊之害,高明君子,或能鑑而辨之,今考其書,首列《痘證窮源論》。
白話文:
我發現世間治療痘痘的方法,不分患者體質虛實,都說要解毒瀉毒,常使用大黃、犀角等藥物,導致許多人因此死亡,都是這些錯誤的說法所造成的。因此,我整理出一些大要,希望釐清其中的道理,以挽救這些不良後果。有識之士或許能就此加以明辨。現在考察其著作,首先列出《痘證窮源論》。
論曰,古人謂痘為先天之毒,此定論也。是其父母七情六慾五味偏勝之毒,中於二五妙合之時。人之一身,先生腎臟,所謂天一生水也。故痘毒即蘊於腎,藏之若無。感天地邪陽太旺之氣,而始出肇於腎,升於脾,由脾而肝而肺而心。毒從容一步,則輕緩一步,所以出自心肺上乘之地為順,出於脾腎之間為逆。
白話文:
古人將痘瘡稱作「先天之毒」,這個說法是正確的。痘瘡的根源來自於父母的情緒、飲食不正常,這些因素在懷孕期間影響到胎兒,並在胎兒誕生後爆發。
人體以腎臟為先,而腎臟是水氣的來源。因此,痘毒隱藏在腎臟中,平時不會顯現。當外界陽氣過於旺盛時,痘毒就會從腎臟開始發作,上升到脾臟、肝臟、肺臟,最後到達心臟。痘毒的發作是一個漸進的過程,每到一個臟腑,症狀就會緩和一些。因此,痘毒從心肺部位發作是正常的,而從脾腎部位發作則是異常的。
按此,則已信古人之說矣。何以又謂古人論治非是。古人既知痘毒之源,豈反不知治之之道乎。痘毒未發,蘊於先天。先天之氣,常人莫睹其形,故痘毒未發,亦無形象。腎者,後天形質之本,今言毒蘊於腎,是以腎為先天矣。可見其不識人生稟賦源流,先天后天之理也。先天后天之辨,毒氣感發之因,皆有妙理。
白話文:
既然如此,已經相信古人所言了。為何又說古人論治不對呢?古人既然知道痘毒的來源,難道反倒不知道治療的方法嗎?痘毒沒有發作,藏匿於先天。常人無法看到先天的氣,所以痘毒沒有發作,也就沒有形相。腎是後天形質的根本,現在說毒藏匿於腎中,這樣就將腎當成先天了。由此可見古人並不瞭解人生稟賦的源流,也不知道先天和後天的道理。先天和後天的區別,毒氣感發的原因,這些都是蘊含著微妙的道理的。
予於《原痘論》中,已申其說,今言感邪陽太旺之氣,其毒始出,理雖如是,義猶未盡。蓋春夏陽旺,而秋冬亦多出痘。正因痘毒之源,有六氣之異,必其感觸同類之氣而發。故如兄弟姐妹,雖同臥起,而有或出或不出者,可見其毒,非止一氣所成故也,至於毒發次序,亦具至理。余於《治痘論》中,已詳其義。
白話文:
我在《原痘論》中已經說明瞭我的看法。現在所說的「感邪」是指陽氣過盛,導致痘毒開始出現。這個道理雖然正確,但還不夠完整。因為陽氣旺盛的春天和夏天,以及陽氣衰弱的秋冬都會長痘痘。這是因為痘毒的來源有很多種,必須接觸到和它性質相同的邪氣才會發作。因此,即使是兄弟姐妹,雖然生活在一起,但也有的人長痘痘而有的人不會。這說明痘毒並非只由一種邪氣形成的。至於痘毒發作的順序,也有道理可循。我在《治痘論》中已經詳細解釋了這方面的意義。
今言出自心肺上乘為順,脾腎為逆,盡屬揣度,毫無實理可憑也。夫論痘治痘,不求陰陽五行之至理,生命稟受之源流,原氣毒氣之辨別,而但憑臆斷,失之遠矣。乃更是己非人,豈不謬哉。
白話文:
現在說痘疹發病始於心肺纔是順應之道,而源於脾腎則是逆行,這些說法都只是猜測,沒有實際依據。談論痘疹治療痘疹,不探究陰陽五行的大道理,不追溯生命的來源,不區分正氣和毒氣,而僅憑臆測下斷論,這樣做就偏離正途很遠了。更重要的是,自己錯了還不認,反而指責他人,這不是荒謬嗎?
又曰,痘而曰毒,其猛烈可知矣。毒既猛烈,非火而何以猛烈也。毒既為火,是毒盛即火盛,火盛即毒盛。毒者火之根,火者毒之焰。一而二,二而一者也。
白話文:
古文說,痘瘡又叫做「毒」,它的猛烈可想而知。毒既然猛烈,不是火還能是什麼導致它的猛烈?毒既然是火,那麼毒盛的時候火也就盛,火盛的時候毒也就盛。毒是火的根源,火是毒的火焰。它們既是一體的,又可分為兩個方面。
此以毒火為一體非二,則欲盡去毒者,必將盡去其火乎!昧理甚矣。《經》曰,水火者,陰陽之徵兆。是火者陽之用,陽者火之體也;水者陰之用,陰者水之體也。今言毒者火之根,火者毒之焰,然則古聖所稱陰毒者,必云毒者水之根,水者毒之流乎!真無稽之言也。
白話文:
又曰,痘既為毒,毒既有火,其不可補助,又可知矣。
觀此「有」字,則又非毒即火,火即毒矣。推敲不實,自相矛盾也。試問有火之毒,不可補助;無火之毒,可否補助乎。天下痘毒,皆為有火,抑亦有無火者乎。殊不知毒之與火,判然為二,豈可含混臆斷,而概用攻瀉乎,後當辨明其理。
看到這個「有」字,就又把痘瘡說成是有毒,有毒就說是火毒。這種說法經不起推敲,前後矛盾。試問有火毒的不能用溫補的藥物,那沒有火毒的可以用溫補的藥物嗎?世間上的痘瘡毒,都屬於有火毒的,還是也有沒有火毒的呢?其實毒和火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,怎麼能混為一談,而一味使用攻法和瀉法的治療方法呢?以後我會詳細說明這個道理。
白話文:
看到「有」這個字,就又把痘瘡說成是有毒,有毒就說是火毒。這種說法根本經不起推敲,前後矛盾。試問,如果有火毒,就無法使用溫補的藥物,那麼,沒有火毒的就可以用溫補的藥物嗎?世間上的痘瘡毒,都是屬於有火毒的,還是也有沒有火毒的呢?其實毒和火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,怎麼能混為一談,而一味使用攻法和瀉法的治療方法呢?以後我會詳細說明這個道理。
又曰,人之一身,氣血而已,痘毒一萌,即流入於血中。毒輕者,血載之而氣領之。先出一點紅,血也,顆粒郛廓,氣也。漿者,血之所化也。所以化者,氣煦之也。膿成飽滿者,血之充溢也。光澤明潤者,氣之精華也。血盡結痂者,血之還元也。是皆氣收之也。痘固賴氣血以始終其功,故善治痘者,先調氣血。
白話文:
另外還有說法,人體就是由氣血組成,痘毒產生時,會進入血液中。毒性輕的,由血液承載,由氣引導。一開始出現一點點紅色,那是血液;顆粒狀的邊緣,那是氣。膿汁,是血液轉化而來的。之所以會轉化,是因為有氣的溫煦。膿液生成飽滿,是血液充盈的表現。光澤明亮,是氣的精華。血液耗盡後結痂,是血液回歸正常的表現。這些都是氣的作用。痘瘡的形成固然需要氣血的支持,因此,治療痘瘡的高明之處,在於先調和氣血。
氣血,即陰陽所化。陰根於陽,陽根於陰。故氣中有血,血中有氣。若血中無氣,則為死血,焉能載毒?氣中無血,則浮游無根,焉能領毒?夫氣血由陰陽所化,而陰陽實根於先天之混元。痘毒發於先天混元,而流於後天血氣之中,一身內外,無不周遍。今言毒出而流於血中,不及乎氣,是不知氣血互根之理矣。
白話文:
氣血是陰陽轉化的產物。陰的根源在於陽,陽的根源在於陰。因此氣中含有血,血中含有氣。如果血中沒有氣,就是死血,怎麼能夠傳播毒素?氣中沒有血,就像浮萍沒有根,怎麼能夠引導毒素?氣血由陰陽所化,而陰陽實際上根源於先天的混元之氣。痘毒發源於先天混元之氣,然後流入後天的血氣之中,身體內外無不遍及。現在說毒素跑出來流到血中,沒有涉及到氣,是因為不懂氣血互相依存的道理。
其言血盡結痂之「血」字,恐系「膿」字之誤,不然,殊不可解也。痘毒攬血氣以成形,氣煦血濡,始能化毒成漿,故毒重痘多者,氣血傷耗亦多。結痂而落,氣血外去,內甚空虛,故必慎外邪,而加培補,始能充復。然氣之能煦,血之能濡者,實賴身中元陽強旺,生化氣血而驅毒外出。
白話文:
文中提到「血盡結痂」的「血」字,可能誤寫為「膿」字,否則無法解釋。痘毒聚集血氣形成,血氣溫暖滋潤,才能化解毒素變成膿液;因此痘毒嚴重、痘瘡多的患者,氣血損耗也會多。痘瘡結痂脫落時,氣血向外流失,體內非常虛弱,所以一定要預防外邪入侵,並加強滋補,才能恢復元氣。而氣能溫暖,血能滋潤,都是靠體內元陽旺盛,化生氣血,驅逐毒素。
若元氣不勝毒氣,毒伏不出,即為凶矣。今既言痘賴氣血以始終其功,治必先調氣血,則當首重氣血可知。而調之之道,必當辨氣血之強弱,毒氣之重輕,豈可概用攻瀉為法,而無補助氣血之道乎。
白話文:
如果元氣不足以對抗毒氣,毒氣潛伏不出,就會很危險。現在既然說痘瘡的化膿過程依賴氣血,那治療首要調和氣血,所以把氣血放在首位,這是顯而易見的。而調和氣血的方法,一定要區分氣血的強弱和毒氣的輕重,怎麼能只用攻瀉的方法,而沒有補益氣血的方法呢?
又曰,毒若盛者,一出孕包之地,勢即猖狂,氣血不及駕馭,勢必為其所縛。故氣遇之而滯,血遇之而瘀。氣滯血瘀,猶能伸其領載之功也乎?今人治痘,動言升發補拓,氣固可補,為毒滯之,連氣亦為毒氣矣,亦可補乎!血固可補,為毒瘀之,連血亦為毒血矣,亦可補乎!況毒盛即火盛,火性炎上,不提而猶上竄。一見升麻川芎,如火之得風,其焰不更熾乎!氣不得上升,血不能通融,緣為毒火錮之也。
白話文:
還有人說,如果毒氣很盛,一從孕育它的部位發出,就會瘋狂肆虐,氣血無法控制它,必然會被它束縛住。所以氣遇到它就會阻塞,血遇到它就會瘀積。氣血阻塞瘀積,還能發揮它們的傳輸作用嗎?現在的人治療痘痘,動不動就說要升發、補氣、擴張氣血,氣固然可以補,但如果被毒氣阻滯,連氣也會變成毒氣,還能補嗎?血固然可以補,但如果被毒氣瘀阻,連血也會變成毒血,還能補嗎?況且毒氣盛即火氣盛,火氣具有往上燃燒的特性,不升發時就已經往上竄了。如果見到升麻和川芎這類升發藥物,就像火遇到風一樣,火焰豈不更猛烈嗎?氣無法上升,血無法通暢,都是因為被毒火阻錮的緣故。
毒火愈熾,則氣愈受矇蔽,血愈受侵炙,尚冀其起脹化漿,以自伸其領載之權也乎!氣血虛,固宜補。此在雜證則然也,為未痘者言也;為痘後邪火既退,本質不足者言也。且痘與雜證屬天淵,雜證見其實,無實非虛。痘證見其虛,無虛非實。
白話文:
隨著毒火越來越旺盛,氣就會受到更大的阻礙,血液也會受到更嚴重的侵襲。難道還能期待它脹起來化成膿液,以伸展其支配權嗎?氣血虛弱,當然應該補充。這是針對普通疾病而言的,也是針對尚未發痘的人來說的。對於痘瘡已經消退,但身體虛弱的人來說也是如此。而且痘瘡與普通疾病有天壤之別,普通疾病看得見它的實證,沒有實證的都是虛證。痘瘡則看得見它的虛證,沒有虛證的都是實證。
上節既言痘賴氣血,始終其功,治必先調氣血。何以但論毒氣之重輕,不分氣血之強弱乎。夫毒聚氣血,以成痘形,則必氣血強盛,始能化毒成漿;氣血不足,毒必難化。始則伏而不發,終必內攻而死。其氣血盛者,毒雖盛,氣血足以御其暴。故外熱雖甚,而毒已出;或毒壅難發,其內熱必甚。
白話文:
前面說痘痘的形成依賴於氣血,從始至終都是如此,所以治療痘痘一定要先調氣血。為什麼只討論毒氣的輕重,而不分氣血的強弱呢?
毒氣會聚集氣血,形成痘痘的形狀。因此,氣血必須強盛,才能將毒氣化解成膿液。如果氣血不足,毒氣就難以化解,一開始會潛伏不發,最終會內攻導致死亡。
氣血旺盛的人,即使毒氣很盛,氣血也能抵擋毒氣的侵襲。所以,儘管外部熱度很高,但毒氣已經排出了。或者,如果毒氣壅塞難以排出,那麼體內的熱度肯定會很高。
皆為有餘實證,可攻可瀉,形勢雖惡,而無大虞也,蓋毒本無形,熱者陽之用,熱盛則陽氣克振,而毒可化也。倘發熱雖輕,而精神昏困,飲食不思。此元陽不振,氣血虛弱,不能驅毒化毒。外象似輕而實為危候,豈可不辨元氣之強弱,但言毒火可畏,妄詆古人用補之非乎。
白話文:
所有這些都是「有餘」實證,可以攻擊或瀉下,雖然形勢危急,但沒什麼大問題。因為毒性本來沒有具體形狀,熱屬陽性,熱盛的時候陽氣就會振奮,毒性就可以消散。如果發熱雖然較輕,但精神昏沉,不想吃東西,這是陽氣不振,氣血虛弱,不能驅除和化解毒性。外在症狀雖然輕微,但實際上是很危險的徵兆,怎能不分清元氣的強弱,只說毒火可怕,胡亂指責古人用補藥不對呢?
試問毒與元氣俱盛,而發熱甚者,豈人皆不辨,而概用補法乎?倘元氣虛弱,毒伏不發者,非升發補托,將何以治之?今言毒火之盛,不提而猶上竄。其能上竄者,則毒已起發,元陽克振,正為有餘實證。又見何人妄用升提,以助焰者乎?何故但論其實,不論其虛。良由不識毒氣元氣之分,但見其為實,不知其為虛。
白話文:
假如毒氣和元氣都旺盛,而發熱很厲害,難道人們都能分辨清楚,而一律用補的方法嗎?如果元氣虛弱,毒氣潛伏沒有發作,如果不採用提升元氣的方法,那又用什麼方法來治療呢?現在談到毒火旺盛的情況,如果不提起它,它還是會往上竄升。它之所以能夠往上竄升,是因為毒氣已經開始發作,人體陽氣旺盛,這是屬於實證的情況。又見到有人胡亂使用升提的方法,來助長毒氣的勢力嗎?為什麼只談到了實證,沒有談到虛證呢?這是因為不瞭解毒氣和元氣的區別,只看到它表現為實證,不知道它其實是虛證。
既不識元氣之虛實,止能見病治病,見火治火。或遇虛弱之證,不知所以治之,則棄之而已,不悟己之不明,反責用補非是。殊不思古人用補治虛,諸般險證,有理有法,歷歷治驗甚多,豈皆無據而捏造者乎。既昧虛實之理,甚至言雜證見其實,無實非虛;痘證見其虛,無虛非實。
白話文:
由於不瞭解身體的虛實狀況,只能看到疾病本身進行治療,看到了火氣就用清熱藥物。或者遇到身體虛弱的症狀,卻不知道怎麼治療,就乾脆不管它了。這樣的人自己不明白原因,反而指責用補藥治療不對。他們不懂得古人用補藥治療虛弱,在面對各種疑難雜症時都是有理論依據和方法的,而且治療效果顯著,難道這些治療經驗都是憑空捏造的嗎?由於不懂得虛實的道理,甚至有人說雜證只能看到虛實的一面,沒有虛的都是實的;痘疹只能看到虛實的一面,沒有虛的都是實的。
悖謬如是,直欲殺盡天下後世虛弱而出痘者也。更問雜證無實非虛,而仲景之承氣、抵當、陷胸等湯,大攻大瀉,豈皆為痘證而設,不可以治雜證耶?是又欲移禍於雜證乎。夫雜證邪由外入,痘毒由內出外,要必元氣有餘而為實證易治,元氣不足為虛證而難治,豈可但論邪毒之重輕,不分元氣之強弱哉。
白話文:
如此謬論,簡直就是想讓那些體質虛弱,又得水痘的患者全部死去。再問,那些非水痘的雜症,難道沒有虛弱的狀況嗎?而仲景的承氣湯、抵當湯、陷胸湯等,大劑量攻下、瀉下,難道都是為了治療水痘而設,就不能用來治療其他雜症嗎?這難道是要將禍害轉移到其他雜症身上嗎?雜症是由於邪氣從外侵入,而痘毒是由內向外發出,要徹底治癒,必須元氣充沛,成為實證才容易治療;元氣不足,則成為虛證而難以治療,難道可以只看邪毒的程度,而不區分元氣的強弱嗎?
又曰,痘當毒火方盛之時,大害氣血。不思急救其病以維護之,而欲養正以抑邪,不猶之火上加油乎。況毒火盤踞於氣血之中,疏浚之而尚不得透,清解之而猶不能息。一見參耆歸芎,以實投實,不愈塞其隧道乎。所以實證用補,謂之齎敵以糧也。夫養正抑邪之說,在痘之輕淺而順者,亦可成功。
白話文:
古籍又說,痘疹在毒火旺盛時發作,嚴重損害氣血。如果不趕快搶救病情以維護正氣,反而想用補養正氣的方法來壓制邪氣,這不就像火上澆油嗎?何況毒火盤踞在氣血之中,即使疏通也無法徹底清除,即使清熱也不能完全平息。如果此時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川芎等補品,無異於實上加實,豈不更加堵塞經絡嗎?所以實證使用補藥,就像給敵人提供糧草一樣。所謂「養正抑邪」的說法,只適用於痘疹較輕微、病情順利的患者,纔有可能奏效。
然痘果順,補之可愈,即不補之而獨不能愈乎。補之適足以添其病,何若靜聽之而得中乎。痘稍有證,皆是毒火,補之以添其病,何若解散之,而使之無病乎。況毒火為害,在氣血旺者,猶足當其侵蝕煎熬。令氣血一虛,毒輕而痘稀疏不板實者,氣血尚足以周給。倘毒火一盛,以有限之氣血,一煎即枯。
白話文:
然而痘瘡順利化膿,只要調補身體就能痊癒,那是否不調補就能自行痊癒呢?調補反而會加重病情,為什麼不靜下心來,好好調養身體呢?
痘瘡稍有症狀,都是因為毒火旺盛,調補只能加重病情,不如讓毒火散去,讓身體恢復健康。
何況毒火對氣血旺盛的人,還能承受毒熱的侵蝕與煎熬。如果氣血虛弱,毒火減輕,痘瘡稀疏且不堅實,氣血還勉強足夠應付。如果毒火旺盛,有限的氣血一煎熬就會枯竭。
將謂峻補,毒火乘之而愈熾;將謂逐毒清火,氣血劣薄,不能為主,所以多不可救。往往病家,聞補則喜,言攻則懼,不知痘之斃於補者,蓋十居八九也。
白話文:
如果認為要大補的話,毒火會乘機更加嚴重;如果認為要排毒清火的話,氣血會更加虛弱,不能作為主導,所以很多患者因此都無法救回。許多時候,患者家屬聽到補藥就高興,聽到攻補藥就害怕,卻不知道死於補藥的痘症患者,竟然佔了十之八九。
按此節,無非言痘皆毒火,有實無虛之意而已。《經》曰,辛甘發散為陽。參耆甘溫,芎歸辛溫芳香,甘溫助氣血,辛香通氣血,為流利疏導之品。痘之實證,固不須此,而虛者用之,助氣血以宣發其毒,是為要法,又何至壅塞隧道乎。此為扶正以發邪,非抑邪之謂也。若本論之歸宗湯,以大黃氣味俱厚,苦寒沉降者為君,生地甘涼味厚質重而呆滯者為臣,言治痘始終,皆以此方為主。雖有行血破氣之味為佐使,皆不敵大黃生地沉降之力,此誠為之抑邪也。
白話文:
根據這段古文,痘瘡都是由有形的熱毒造成的,而不是由虛弱造成的。《醫經》上說,辛味和甘味能發散,屬於陽性。參耆味甘溫,芎歸味辛溫芳香,甘溫能助氣血,辛香能疏通氣血,是暢通導泄的藥材。痘瘡的實證本來不需要這些藥材,但是虛症可以用這些藥材,幫助氣血疏發痘毒,這是重要的治療方法,怎麼會導致經脈堵塞呢?這是在扶助正氣以發散邪氣,而不是抑制邪氣。如果按照本論中的歸宗湯,以大黃味氣俱厚,苦寒沉降的藥材為君藥,生地味甘涼,味道濃鬱質地沉重而滯澀的藥材為臣藥,說治療痘瘡的始終都應該以這個方劑為主。雖然有活血破氣的藥材作為輔助,但都比不上大黃生地沉降的藥力,這纔是真正的抑制邪氣。
毒自內發藉陽而升,勃然欲出,而以沉降呆滯之藥抑之。如火將燃,灑之以水,則焰息;掩之以土,則火必內潰。使其元氣猶強,足以運化藥氣,腑氣通利,血氣轉輸,毒得疏發。倘元氣不勝藥氣之抑,因而委弱不振,毒反冰伏不出,旋即告斃。乃不識藥性,不辨字義,宣發者,反謂之抑邪;抑遏者,反謂之宣發乎,不通之極也。
白話文:
毒素從內部產生,藉由身體的陽氣上行,想要爆發出來,卻被沉降、呆滯的藥物壓制住。就好像火快要燃燒起來,卻用冷水澆熄,火苗就會熄滅;或者用泥土覆蓋,火就會在裡面悶燒。如果身體的元氣還很強,可以運化藥物的力量,疏通臟腑之氣,讓血液氣息流轉,毒素就會被釋放出來。但是如果元氣敵不過藥物的壓制,就會變得虛弱而無法發揮作用,毒素反而會被隱藏起來而不被釋放,很快就會導致死亡。這是因為不懂得藥物的特性,不辨識文字的意義,宣發的藥物被誤認為是壓制邪氣的藥,壓制的藥物反而被認為是宣發的藥,這是極度的不通曉藥理。
若痘之順證,婦女皆能辨之,又見誰人妄用補藥乎。自來所論補瀉之道,皆為險證而設,凡痘之險者,二端而已。一者,毒盛火炎,氣血不足供其用;二者,元陽不振,毒伏不出,總皆元氣不勝毒氣之故也。火炎者,固當清火,而氣血不足供給以化毒成漿,豈可不助氣血乎;元陽不振者,若不助氣扶陽,其毒豈能外出乎。今云痘稍有證,皆是毒火,殊不知既現火證,而可清可瀉者,猶為實證易治。
白話文:
如果痘瘡順利按照規律出疹,女性都能辨認得出來,那麼又有誰會胡亂使用補藥呢?歷來所討論的補虛瀉實的方法,都是為了應對病情危急的情況而設定的。痘瘡出現的危急情況,總共只有兩種。一種是毒氣盛行、火氣旺盛,氣血不足以供其消耗;另一種是元陽不足,毒氣潛伏不發作,這些都是因為元氣不勝毒氣造成的。火熱旺盛的,當然應該清熱,但是氣血不足以化解毒素,難道就可以不去補益氣血嗎?元陽虛弱的,如果不幫助氣扶助陽氣,毒素怎麼能夠排出體外呢?現在有人說痘瘡稍稍有點症狀,都是毒火,卻不知道既然已經出現火熱證,而可以清熱也可以瀉火的,仍然屬於實證,容易治療。
若元氣不勝毒氣,毒伏不發,外象似輕而實重,最為難治。乃不知妄攻之害,不識用補之法,而曰痘之斃於補者,十居八九,不知其從何處見也。總因不辨毒氣元氣之分耳。若見熱盛,即為毒盛而為凶。試思毒伏腎臟不發者,為逆證,其熱反輕,豈可為之吉乎。以其元陽不振,故熱輕而毒伏不出。
白話文:
如果元氣不足以抵抗毒氣,毒氣潛伏而不發作,外觀症狀看似輕微但實際上病情嚴重,這是最難治療的情況。這時如果不瞭解亂用藥物的危害,也不知道使用補藥的方法,反而說出十人中八九人因為補藥而死的話,不知道他們從哪裡得到這樣的看法。究其原因,就是沒有分清毒氣和元氣的區別。如果看到發熱嚴重,就認為是毒氣旺盛,這是危險的說法。試想一下,毒氣潛伏在腎臟而不發作的逆證,其發熱症狀反而較輕,難道這能說是吉兆嗎?這是因為元陽虛弱,所以發熱症狀輕微,毒氣潛伏不出。
是故吉凶之辨,不在火勢之重輕,全在審其元氣之強弱。元氣強者,毒盛則熱盛,毒輕則熱輕,而精神自爽。蓋熱者陽之用,陽氣足以御毒而為吉也。元氣弱者,毒雖輕不易治,毒雖盛不甚熱,以陽氣為毒所困,不能伸其用而為凶也。今不辨元氣之強弱,但論毒氣之重輕。論毒而必謂之火,其毒重而無火現者甚多。
如是而辨虛實輕重,錯謬不可言盡矣。
白話文:
因此,吉凶的區別,不在於火勢的強弱,而在於審視元氣的強弱。元氣強盛的人,毒性強則熱度高,毒性弱則熱度低,精神自然清爽。這是因為熱是陽氣的作用,陽氣足夠抵禦毒氣,所以是吉兆。元氣虛弱的人,即使毒性較輕也不容易治療,即使毒性較強也不會有太高的熱度,因為陽氣被毒氣所困,無法發揮作用,所以是凶兆。現在只討論毒氣的強弱,而不辨別元氣的強弱。說到毒氣,一定會把它稱為火,但毒氣重而沒有火象的人很多。
當痘之未發也,毒與先天渾元之氣,若水乳相和,莫能分辨。或曰陽即毒,毒即陽,於義尚通。一旦觸發,毒與元氣析而為二,此時邪正攸分,勢不兩立。陽勝則生,毒勝則死。火者,陽之用。火有形,而究其體實先天元陽之氣也。毒無形,而究其源實先天邪穢之氣也。痘毒未發,喻如孖之在胎,不辨孰善孰惡。
白話文:
痘瘡未發作時,痘毒和先天元氣混在一起,就像水和乳一樣,難以分辨。有人說痘毒就是陽氣,陽氣就是痘毒,這說法有一定道理。一旦痘瘡發作,痘毒和元氣就會分離,成為兩個部分。這時正邪分開,不能並存。陽氣強勝,痘瘡就能痊癒;痘毒強盛,人就會死亡。火是陽氣的作用。火是有形的,但其本質是先天元陽之氣。痘毒是無形的,但其根源是先天邪穢之氣。痘毒未發作,就像胎兒在母腹中,不能分辨好壞。
及其產下,一為大聖,一為大惡。惡者必欲害聖,如象之害舜也。是故,痘毒之發必害元陽。其陽勝毒負者,姑無論矣。陽負毒勝者,毒雖輕,不易治,若非參耆歸芎等助氣血而疏導之,毒不能化而出。但用補之法,要在審其表裡。痘既外現,色淡而出不快,內無積滯,而神氣委頓,不思飲食者,此元氣不能驅毒,毒將內攻,則必補托也。倘內有積滯,而痘色紅赤,則為毒滯實證,可用攻瀉矣。
白話文:
古文:
其產下,一為大聖,一為大惡。惡者必欲害聖,如象之害舜也。是故,痘毒之發必害元陽。其陽勝毒負者,姑無論矣。陽負毒勝者,毒雖輕,不易治,若非參耆歸芎等助氣血而疏導之,毒不能化而出。但用補之法,要在審其表裡。痘既外現,色淡而出不快,內無積滯,而神氣委頓,不思飲食者,此元氣不能驅毒,毒將內攻,則必補託也。倘內有積滯,而痘色紅赤,則為毒滯實證,可用攻瀉矣。
生產時,一個是聖人,一個是惡人。惡人必定想要害聖人,就好像象想要害舜一樣。因此,痘毒發作時,一定會損害元陽。如果元陽強盛,毒邪處於劣勢,姑且不談。如果元陽處於劣勢,毒邪強盛,即使痘毒較輕,也不容易治療。如果不使用人參、黃芪、當歸、川芎等藥物來幫助氣血運行,疏通經絡,毒邪就不能化解出來。
使用補益的方法,關鍵在於辨別內外。痘疹已經發出,顏色發淡,發得不好,體內沒有積滯,但精神萎靡,不想吃東西,這是因為元氣不能驅逐毒邪,毒邪將要內攻,此時必須補益託毒。如果體內有積滯,痘疹顏色紅赤,則為毒邪積滯的實證,可以用攻下瀉的方法治療。
用攻之法,宜速而早,遲則恐正氣愈困也。用補之法,宜徐而審,驟則恐內有餘毒也。正虛而毒未盡出於外,補中必佐利氣活血,以疏導之。此攻補之大法也。
白話文:
使用祛邪的方法,應當快速而及時,如果拖延,恐怕會導致正氣越來越虛弱。使用補益的方法,應當緩慢而慎重,如果操之過急,恐怕會讓體內殘留毒邪。正氣虛弱、毒邪尚未完全排出時,補益必須配合利氣活血的方法,以便疏通導泄。這就是攻補的大原則。
若不辨虛實,因其名「毒」,即謂之火。試問方書所稱濕毒風毒等,又作何解耶?夫「毒」字之義,不過形容其惡劣,豈專指為火乎。而況痘毒發於先天,本無形象可名。因其元陽鼓動,毒出而流於血氣之中,攬血氣以成瘡,其形如豆,故名痘毒耳。今撇去痘字,單提毒字,而加以火字,乃曰毒火。
白話文:
如果不區分虛證和實證,只因為「毒」字,就認定它屬於火熱證。那麼,請問醫書中所說的「濕毒」、「風毒」等,又該如何解釋呢?「毒」字的含義不過是形容其性質惡劣,難道專指火熱嗎?何況痘毒是先天發生的,本來沒有具體形像可以稱呼。因為人體的陽氣鼓動,毒就出來散發到血氣中,糾結血氣形成瘡,外形像豆子一樣,所以稱之為痘毒。現在去掉「痘」字,單獨拿出「毒」字,並加上「火」字,就稱之為「毒火」。
將痘證之千變萬化而難治者,竟作外邪之火毒一證論治,而又謂有實無虛,但以涼藥攻瀉,去其毒火而已。果爾,則治痘亦非難事,何必千百年來,多人辨別論治,更不勞此書之蛇足也。可見毒之與火,邪氣與元氣,全然莫辨,根源之處已謬,奚必再論其餘。論名「窮源」,是窮至邪僻之地,非痘證之源也。
白話文:
將各種千變萬化的痘症,都歸因於外邪之火毒一證來治療,並且認為有實證無虛證,只要用涼藥攻瀉,去除毒火就好。如果是這樣,那麼治療痘症就不會那麼難,何必千百年來,許多人研究討論治療方法,更不需要我這本書的補充。可見毒和火、邪氣和元氣,全都混淆在一起,根源處已經錯誤,何必再討論其他?書名叫做「窮源」,是窮究到邪僻的地方,而不是痘症的源頭。
凡病可用大黃石膏而愈者,皆有餘實證而易治,不獨痘證也。以其元氣尚強,足以運藥氣以驅邪。如元氣虛弱,不能運化藥氣,更遇攻伐之藥,則邪不服,而正先亡矣。若痘證之元氣虛弱,尤為難治。以其毒自內發,元氣強,則毒外出,弱則毒必內攻。以故可用攻瀉者為易,用溫補為難。
白話文:
任何可以用大黃和石膏治癒的疾病,都是有餘實證且容易治療的,不只是痘症。因為這類病人的元氣還很強,足以運行藥氣驅邪。
如果元氣虛弱,無法運化藥氣,再遇上攻伐的藥物,那麼邪氣不但不會退,反而會讓正氣先傷亡。如果痘症病人的元氣虛弱,就更難治療了。因為毒氣是從體內發出來的,元氣強,毒氣就會外發;元氣弱,毒氣一定會內攻。所以用攻瀉法容易,用溫補法困難。
不識用補之道,妄言痘證有實無虛,是概棄虛證於死地也。所以卷後治驗各案,俱用大黃石膏奏效,絕無一證用補。又列不治證有六十一條之多,可見盡置虛證於不治耳。論治實證,雖有發明之處,竊恐其功不足以補過也。
白話文:
如果不明白中醫注重補虛的原則,而武斷地認為痘疹都是熱證而沒有虛證,就是將虛證棄之不顧,置人於死地。因此,我在書後收錄的各個臨牀驗證案例,都採用大黃石膏這類清熱瀉火的藥物治療,沒有用任何滋補的藥物。另外,我還列出了61條無法治療的證候,可見作者完全將虛證排除在外,不予治療。雖然作者在治療實證方面有些見解,但我擔心這些見解的價值不足以彌補他忽視虛證的過失。
義盡理明,歸於至當,真可為保赤之金科玉律也。凡業幼科者,雖不能盡通方脈之理,而陰陽五行生化之道,六氣外邪傳變之端,臟腑經絡淺深之別,稟賦形氣強弱之殊,不可不究心而明之。則凡辨治諸證,庶可稍有準則也。
白話文:
只要通曉醫學道理,治療方法自然會合乎情理,這確實是保全孩童生命的至高準則。凡是從事兒科的人,即使不能完全理解經脈之道,也必須深入瞭解陰陽五行生化的道理、六氣外邪傳變的規律、臟腑經絡的深淺,以及稟賦體質的強弱差異。這樣一來,在辨證施治各種疾病時,才會有可依循的準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