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一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22)

1. 傷寒傳經論

瘡家、衄家、亡血家,不可發汗。凡用一方,必審其宜否,雖其人稟質強旺,亦必辨其邪之輕重,隨宜設法如麻桂加減之類。其辨析精微,用法圓活,無以加矣。以其變化無窮,淺學不能領會,惟記持後人某病用某方之說而已。

凡同感二氣之邪名為挾,如風挾寒、火挾濕之類。夫春夏秋冬名時、寒熱溫涼名氣。蓋陰陽升降,氣隨時變,故《內經》分六氣為病,治法迥殊。冬時氣寒,故病名傷寒,既病傷寒,言挾時氣,其所挾為非寒耶?則非冬時之氣,不可名時氣也。所挾為寒耶?一寒而已,何以名為挾耶。

此挾時氣,究為何氣乎?此十神湯,所以用多不合也。寒熱二氣,猶水火相反,故寒邪未有挾熱者。或其人內火素盛,外寒入內而化熱,則有表裡淺深之殊。仲景詳辨施治,必權其輕重緩急,方法甚多。今執通聖一方,所以多不合也。六氣之邪,隨時而變。故《經》曰:冬傷於寒,後夏至日病名暑。

可知傷寒無挾暑者。惟大江以南,氣候多溫,秋冬猶有伏暑之病。是熱而內發,或又外感風寒。則表裡先後,或應溫散,或應涼解,大有權衡。但執正氣一方,故又多不合也。至云挾寒者,宜五積散,既病傷寒,又云挾寒,亦為難解。若謂其人素有內寒,則仲景表裡兼治者,用麻附細辛;虛者,先救里,用四逆理中,必詳辨而治法多端。今執五積散一方,故又多不合也。

諸如此類,非深究軒岐仲景之旨,焉能知其理哉。

且治病不難於用藥,最難於辨證。後世之書,惟恐人不知方,但言某病可用某方,諄諄再四,其所以為某病,反置不講。以故淺學誦之,惟多記方頭為本領,每臨一病,既認為寒,又疑為暑,依稀揣度,遍試其方。偶而幸中,自矜神奇;倘與病忤,則言吾方乃有來歷,遵某家湯頭,卻不知所以然之理。

以此授受,為醫家衣缽。若遇談軒岐仲景之道者,即目為異端,又名之為外國醫。嗟乎!反以聖道為外國,此真氣化使然也。子問何所適從,觀此宜知所向矣。

白話文:

傷寒傳經論

患有瘡瘍、鼻出血、失血等症的病人,不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使用任何一方劑,都必須仔細審察是否合適,即使病人體質強壯,也必須辨別邪氣的輕重,然後根據情況調整藥方,例如加減麻黃、桂枝等藥物。這種辨證精微、用藥靈活的方法,已經非常完善了。由於病情變化無窮,淺學之士無法完全領會,只能死記硬背「某種疾病用某個藥方」的說法而已。

凡是同時感受兩種邪氣的,稱為「挾」,例如風寒挾雜、火熱挾濕等。春天、夏天、秋天、冬天稱為「時」,寒、熱、溫、涼稱為「氣」。陰陽升降,氣候隨著季節變化,所以《內經》將六氣致病的治療方法區分得非常不同。冬天氣候寒冷,所以疾病稱為「傷寒」,既然是傷寒,說明是挾雜了時令之氣,那麼它挾雜的是非寒邪嗎?如果是這樣,那就不符合冬天的氣候,不能稱為時令之氣;如果它挾雜的是寒邪,那也只是單純的寒邪,又何必稱為「挾」呢?

所謂「挾時氣」,究竟是什麼氣?所以十神湯的運用常常不合適。寒熱兩種邪氣就像水火一樣互相對立,所以寒邪從來不會挾雜熱邪。或許病人本身內火旺盛,外來的寒邪進入體內轉化為熱邪,這就產生了表裡、淺深的不同。張仲景詳細地分析病情,施治時一定會權衡輕重緩急,方法很多。現在卻執著於使用通聖散一方,所以常常不合適。六氣的邪氣,會隨著季節變化。所以《內經》說:「冬天受寒,到夏至後會得暑病。」

由此可知,傷寒不會挾雜暑邪。只有長江以南地區,氣候溫暖,秋冬季節還會有伏暑的疾病。這是內部的熱邪發作,或者又外感風寒。那麼表裡先後發病的情況,或是應該溫熱散寒,或是應該涼性解表,這需要仔細權衡。但是執著於使用正氣一方,所以又常常不合適。至於說挾雜寒邪的,應該用五積散,既是傷寒,又說挾雜寒邪,這也難以理解。如果說病人本身就有內寒,那麼張仲景表裡兼治的方法是,用麻黃、附子、細辛;虛弱的病人,先救治裡證,使用四逆湯、理中湯,必須仔細辨證,治療方法很多。現在卻執著於使用五積散一方,所以常常不合適。

諸如此類的問題,如果不是深入研究黃帝、岐伯、張仲景的學說,怎麼能夠理解其中的道理呢?

而且治療疾病,不在於用藥,而在於辨證。後世的醫書,唯恐別人不知道藥方,只說某種疾病可以用某個藥方,反覆強調,而對於疾病本身的辨證卻不講解。因此,淺學之士讀了這些書,只會死記硬背藥方,每遇到一個病人,既認為是寒邪,又懷疑是暑邪,模糊地推測,嘗試各種藥方。偶然碰巧治好了,就自誇神奇;如果與病情相違背,就說我的藥方是有來歷的,是遵循某家的湯頭,卻不知道其中的道理。

這種師承方式,成了醫家的衣鉢。如果遇到談論黃帝、岐伯、張仲景學說的人,就認為是異端,還稱之為西醫。唉!反而把聖賢的醫道當作外國醫術,這真是氣數使然啊!你問我應該怎麼做?看看上面這些,就知道應該往哪個方向努力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