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一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21)

1. 傷寒傳經論

夫人身陰陽之氣,即營衛之氣,周行表裡,一日五十度於身,如環無端。非一日始厥陰,六日終太陽也。營行脈中,即流行於經隧也,衛行脈外,則軀殼腑臟皆是也。則人身中除營衛二氣外,更無彆氣可名也。今曰經氣,若經隧所行者,即營氣也。而言一日始厥陽,六日終太陽,則非營氣矣,非營非衛,非陰非陽,究為人身何氣哉!此四不解也。

總因不究經論義理,而各逞臆見,乃有種種異說惑人。倘不深求至理,辨其是非,莫不錮於迷城,而終身不悟。嗚呼!此仲景之書,所以愈晦,而後學無門可入也,不亦慨哉!且夫仲景,舉六經以統諸病,非止傷寒一端而已,其辨析精微,全在脈證。即如太陽一經之病。

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者,為風寒之邪;若浮脈兼緩,身熱而有汗者,名中風;脈浮緊而無汗者,名傷寒;脈不緊緩,發熱而渴,不惡寒者為溫病,若發熱惡寒,身重疼痛,汗出而渴,脈弦細芤遲者,則為中暍,暍,暑也;若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細,小便不利者,則為濕痹。其餘各經證脈,亦各有辨別。

至其傳變,或自淺入深,或由里出表,或陽盛化火,或陰盛變寒。六氣之邪、七情之病、邪正之勝負、虛實之吉凶,千變萬化,莫不據脈證而辨之,洞若隔垣之照也。後世少能深求其理,謂其書多未備。乃有劉河間,本《素問》病機論熱病,而治分三焦,變仲景精深之法為粗淺,開後人魯莽之端。延及近世,著述莫可數計。

至陶節庵《六書》、吳又可《瘟疫論》出,而仲景之法遂湮沒矣。觀諸家之書,非無發明之處,然語焉不詳,擇焉不精。論理,則未能盡當;辨證,則辭費不確。其施治也,不詳虛實病因,脈象疑似,但稱某病宜用某方,後學效之,不知所以然之理。以其辭淺易讀,法粗易遵,遂置軒岐、仲景之書於高閣。

或有終身未嘗寓目者,聖道於是乎大晦。道既晦矣,又有妄誕異說,擾亂其間,則醫術遂不可問,而生民之死於病者少,死於醫者多也。悲夫!

或問,昔人言仲景治傷寒之麻黃湯,只可用於北方稟強之人。南方傷寒,如挾時氣者,當用十神湯,挾熱宜通聖散,挾暑宜正氣散,挾寒宜五積散,此後賢因地制宜之說。故吾輩雖讀仲景書,不敢用其法,遂置諸高閣。及臨病時,用十神等湯,又多不合。豈方土不同,而古今氣化之異耶,將何所適從乎?

答曰:子欠究心故也,方土氣化雖不同,而理,則萬古不易。故理有定一,而法無定;法有定,而方無定;方有定,而病則無一定也。執一定之方,治不定之病,其焉能合哉。試觀仲景之用麻黃湯,必詳辨脈證,脈證不合,即示禁戒。如雲:尺中遲者,不可發汗,以營氣不足,血少故也。

白話文:

傷寒傳經論

人體陰陽之氣,也就是營氣和衛氣,在體內循環運行,一天運行五十次,如同環狀無始無終。並非第一天開始於厥陰經,六天才結束於太陽經。營氣運行在經脈之中,也就是流動於經絡之中;衛氣運行在經脈之外,也就是保護軀幹、臟腑。所以人體除了營氣和衛氣之外,就沒有其他的氣了。現在有人說經氣,也就是在經絡中運行的氣,就是營氣。但說一天開始於厥陰,六天結束於太陽,這就不是營氣了。既非營氣,也非衛氣,既非陰氣,也非陽氣,那究竟是什麼氣呢?這四點都是無法理解的。

總之,是因為不深入研究經方理論的道理,而各自憑空臆測,所以才產生種種不同的說法,迷惑眾人。如果不能深入探究真理,辨別真偽,就會被困在迷霧之中,終身無法明白。唉!這就是仲景的書之所以難懂,後學者找不到入門方法的原因,實在令人感嘆!而且,仲景用六經來統攝各種疾病,不只是傷寒一種,他的辨證精微,都在脈象和症狀。例如太陽經的病:

脈象浮,頭項強痛而惡寒,是風寒之邪;如果脈象浮而緩,身熱而有汗,叫做中風;脈象浮而緊,沒有汗,叫做傷寒;脈象不緊不緩,發熱而口渴,不惡寒,是溫病;如果發熱惡寒,身體沉重疼痛,出汗而口渴,脈象弦細虛弱遲緩,就是中暑(暍,暑氣);如果關節疼痛而煩躁,脈象沉細,小便不利,就是濕痹。其他各經的脈象和症狀,也有各自的辨別方法。

至於疾病的傳變,可能是由淺入深,可能是由裡到表,可能是陽氣盛而化為火,可能是陰氣盛而變為寒。六邪之氣、七情之病、邪正的勝負、虛實的吉凶,變化萬千,都必須根據脈象和症狀來辨別,如同隔著牆壁也能看得清清楚楚一樣。後世很少有人能深入研究它的道理,說仲景的書有很多地方不完善。像劉河間,他以《素問》的病機論熱病,而治療分三焦,把仲景精深的方法簡化粗淺了,為後人魯莽治療開了先例。延至近代,醫書多不可勝數。

直到陶節庵的《六書》、吳又可的《瘟疫論》出現,仲景的方法才被埋沒了。觀察各家的醫書,也不是沒有創新的地方,但講述不詳盡,選擇不精確。論理,就未能完全恰當;辨證,就說法含糊不清。他們的治療方法,不詳察虛實病因,脈象也模棱兩可,只說某種病應該用某個方子,後學效仿,卻不知道所以然。因為他們的文字淺顯易懂,方法粗略易學,所以就把《黃帝內經》和仲景的書束之高閣。

有些人終身都沒讀過這些書,聖人之道因此就更加晦暗了。道理晦暗了,又有許多荒誕不經的說法混雜其中,醫術就不可靠了,因此死於疾病的人少,死於庸醫的人卻多。悲哀啊!

有人問:古人說仲景治療傷寒的麻黃湯,只能用於北方體質強壯的人。南方傷寒,如果夾雜時令氣候,應該用十神湯;夾雜暑熱,應該用通聖散;夾雜暑氣,應該用正氣散;夾雜寒邪,應該用五積散,這是後世賢者因地制宜的說法。所以我們讀仲景的書,不敢用他的方法,於是把書放在高閣上。等到病人來了,用十神湯等等,又常常不對症。難道是因為各地不同,古今氣候變化不同嗎?我們應該怎麼辦呢?

回答說:你缺乏深入研究的心思啊!各地氣候變化雖然不同,但道理,卻是亘古不變的。所以道理是確定的,方法卻不確定;方法是確定的,方劑卻不確定;方劑是確定的,疾病卻沒有確定的。用固定的方劑,治療不確定的疾病,怎麼可能合適呢?試看仲景用麻黃湯,必須詳細辨別脈象和症狀,脈象和症狀不合適,就禁止使用。例如說:寸口脈遲緩的,不可以發汗,因為營氣不足,血少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