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一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9)

1. 傷寒傳經論

夜半後陰衰,平旦陰盡,而陽受氣矣;日西而陽衰,日入陽盡,而陰受氣矣。夜半而大會,萬民皆臥,命曰合陰。此言衛氣晝出於陽,夜入於陰,夜半與營氣大會於太陰。陰陽二氣交合,萬民皆熟寐矣,故曰合陰也。

人身營衛之氣,周行無愆,則陰陽和平而無患。若受外邪,從表入里。故《素問·熱論云》:傷寒一日,太陽受之;二日,陽明受之;三日,少陽受之;四日,太陰受之;五日,少陰受之;六日,厥陰受之。此以人身表裡淺深分層次,若地界然。太陽極表而淺,厥陰極里而深,邪氣從淺入深,如水浸物逐漸內侵,故與營衛之氣周流次序,迥然不同。蓋因衛氣晝出夜入,日西而陽氣衰,外邪乘衛陽之衰而內侵。

衛氣日一出入則邪日進一層而深入一經,至六日而入厥陰至深之地矣。此《素問》推陰陽邪正出入之定理,以明傳經之道也。邪漸內侵,則漸變化,迨入厥陰至深之地,變成熱邪,正氣困極,邪無復出之勢,內入於臟,則厥逆矣。

仲景云:厥多發熱少者死,以邪勝正氣絕也;若厥少發熱多,則臟氣猶能振作,邪返於經,故發熱,或下利膿血,熱邪得以外泄,可期漸愈也。但人元氣有強弱,感邪有重輕。故有三陽受邪,有直中三陰,參差不一。其從太陽受邪者,或有傳經、或不傳經,而又無一定。必以脈證為憑,不能按日以計。

故仲景曰:傷寒一日,太陽受之,脈若靜者為不傳;頗欲吐,若躁煩,脈數急者,為傳也。又曰:傷寒二三日,陽明少陽證不見者,為傳也。又曰:傷寒三日,三陽為盡,三陰當受邪,其人反能食而不嘔者,此為三陰不受邪也。又曰:傷寒六七日,無大熱,其人躁煩者,此為陽去入陰故也。

按此言無大熱者,以邪入陰,故外無大熱,而內煩躁也。歷觀仲景各條,則知邪之淺深進退,固非一定,要必以脈證為據。此仲景推廣《素問》而論傳經之變化也。故仲景自序云:撰用《素問》等經而著論,以六經為綱,即本諸《素問·熱論》之六經,推廣其旨,詳辨脈證,而立治法,窮盡變化之道。

《熱論》止表六經見證,而仲景備揭腑臟各證,故辭若不同而同歸一理,繼《靈》《素》為經,而垂法萬世也。惜乎世遠,其書殘缺,各條次序,多為後人攙誤,脈絡全無,而又異解紛紜,埋沒經旨,良可嘆也。即如傳經之道,或以按日而計,言六日邪傳厥陰不已,七日復傳太陽。

試思邪入厥陰至深之地,如物入井,豈有一日反傳太陽至淺之經者乎,不通之極也。或見《素問》所敘止足經見證,遂言傷寒之邪,傳足不傳手,將人身經脈分截不貫,此則尤為謬解,竟不思《素問》六經證狀敘完,即言三陰三陽,五臟六腑皆受病。既五臟六腑皆受病,豈非手足六經,盡在其中乎。

白話文:

傷寒傳經論

半夜之後陰氣衰弱,平旦時陰氣已盡,陽氣開始受氣;太陽西下陽氣衰弱,日落陽氣已盡,陰氣開始受氣。半夜時陰陽之氣交會,萬民皆臥,稱為合陰。這是說衛氣白天運行於陽經,晚上運行於陰經,半夜與營氣在太陰經交會。陰陽二氣交合,萬民皆熟睡,所以稱為合陰。

人體營衛之氣,運行順暢,則陰陽平和而無病患。若受到外邪,則由表入裡。《素問·熱論》說:傷寒第一天,太陽經受邪;第二天,陽明經受邪;第三天,少陽經受邪;第四天,太陰經受邪;第五天,少陰經受邪;第六天,厥陰經受邪。這是根據人體表裡淺深分層次,如同地界一樣。太陽經最表淺,厥陰經最裡深,邪氣由淺入深,如同水浸泡物品逐漸內侵,所以與營衛之氣的運行次序不同。這是因為衛氣晝出夜入,日落陽氣衰弱,外邪乘衛陽衰弱之機而內侵。

衛氣每天出入一次,邪氣就深入一層,侵犯一條經脈,到第六天就深入到最深的厥陰經。這是《素問》推演陰陽邪正出入的原理,用來闡明傳經的道理。邪氣漸漸內侵,則漸漸變化,等到深入到厥陰經最深處,就變成熱邪,正氣極度衰弱,邪氣無法再向外排出,內侵臟腑,就會出現厥逆症狀。

張仲景說:厥逆症狀發熱少者多死,這是因為邪氣勝過正氣,正氣衰竭;如果厥逆症狀發熱多,則臟腑之氣還能振作,邪氣返於經脈,所以發熱,或者下利膿血,熱邪得以排出體外,可以漸漸痊癒。但是人體元氣有強弱之分,感受邪氣的輕重也不同。所以有的病人三陽經受邪,有的病人直中三陰經,情況各不相同。從太陽經受邪的病人,有的傳經,有的不傳經,並沒有固定的規律。必須根據脈證來判斷,不能按照天數來計算。

所以張仲景說:傷寒第一天,太陽經受邪,脈象平靜者為不傳經;稍微想嘔吐,或者煩躁不安,脈象數而急者,為傳經。又說:傷寒二三日,陽明少陽經的證候不見者,為傳經。又說:傷寒三天,三陽經受邪已盡,三陰經將要受邪,病人卻能吃東西而不嘔吐者,這是三陰經不受邪。又說:傷寒六七天,沒有高熱,病人煩躁不安者,這是陽氣已去入陰經的緣故。

這句話的意思是:沒有高熱,是因為邪氣入陰經,所以體表沒有高熱,而內心煩躁。觀察張仲景的各條論述,就知道邪氣的淺深進退,並非一定,必須以脈證為據。這是張仲景繼承和發揚《素問》而論述傳經變化。所以張仲景在自序中說:我參考《素問》等經典著作編寫此論,以六經為綱領,就是以《素問·熱論》的六經為基礎,闡述其要旨,詳細辨析脈證,然後制定治療方法,窮盡其變化之道。

《熱論》只講述了六經的表面證候,而張仲景則全面揭示了腑臟各方面的證候,所以文句看似不同,而其道理卻是一致的,繼承了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的精髓,為後世留下了治療方法。可惜的是,時隔久遠,他的著作殘缺不全,各條的順序,多是被後人錯誤地編排,脈絡全無,而且不同的解釋很多,掩蓋了經文的要旨,實在令人惋惜。就如同傳經的道理,有人用天數來計算,說第六天邪氣傳入厥陰經,第七天又傳回太陽經。

試想一下,邪氣進入厥陰經最深處,就像東西掉進井裡,怎麼可能一天之內又傳回太陽經這種淺表的經脈呢?這是極其不通的說法。有人看見《素問》只講述了足經的證候,就說傷寒的邪氣傳足經而不傳手經,把人體的經脈割裂開來,不相連貫,這種解釋更是謬誤,竟不考慮《素問》將六經的證狀描述完畢之後,就講述了三陰三陽,五臟六腑都受病。既然五臟六腑都受病,難道手足六經不都在其中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