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一 (18)
卷之一 (18)
1. 傷寒傳經論
傷寒傳經,自古紛紛聚論,多為臆說惑人,未見有盡善者。蓋為《素問》與仲景之論,辭若不同,而同歸一理,不求理之所在,而率憑臆說,反乖經義矣。要必先明元氣運行,方知傳經之道耳。
原夫人身陰陽之氣,互相為根,流行不息,升降出入,合乎天地造化,而一身具天地之體也。軀殼周外,臟腑居內;陽氣根於陰而固外,陰氣根於陽而守內。氣之發源名陰陽,及其流行分營衛。營氣為陰,起中焦而行脈中;衛氣為陽,起下焦而行脈外。緣陰陽二氣,同出命蒂,命蒂即渾元太極也,為呼吸之根。
陰陽既分,氣行各異,所入穀氣,亦各隨之變化。《經》曰:其清者為營,濁者為衛。此言穀氣之清濁也。以清升濁降,故穀氣之清者升中焦,隨營氣流行而化為血;濁者降下焦,隨衛氣流行而變成肉也。仲景曰:呼吸者,脈之頭也。而營行脈中,衛行脈外。是故營衛二氣,雖循行內外,實根於呼吸。
呼吸由命蒂發源,表裡陰陽本來一貫。形從氣生,氣藉形聚,一而二,二而一者也。《靈樞·營氣篇》曰:營氣之道,內谷為寶(此言營氣藉助於穀氣也)。谷入於胃,乃傳之肺,流溢於中,布散於外。專精者行於經隧,常營無巳,終而復始(此言穀氣之精者行於經隧,即是其清者為營,營行脈中也)。故氣從手太陰,出注手陽明。
上行注足陽明,下行至跗上。注大指間,與足太陰合。上行抵髀,從脾注心中。循手少陰,出腋下臂,注小指。合手太陽上行,乘腋出䪼內,注目內眥。上顛下項,合足太陽,循脊下尻,下行注小指之端。循足心,注足少陰,上行注腎,從腎注心,外散於胸中。循心主脈,出腋下臂,出兩筋之間,入掌中,出中指之端,還注小指次指之端。
合手少陽上行,下注膻中,散於三焦。從三焦注膽,出脅,注足少陽。下行至跗上,復從跗注大指間。合足厥陰,上行至肝,從肝上注肺,上循喉嚨,入頏顙之竅,究於畜門(畜門需考)。
其支別者,上額循顛,下項中,循脊入骶,是督脈也。絡陰器,上過毛中,入臍中,上循腹裡,入缺盆,下注肺中,復出太陰。此營氣之所行也
按此詳營氣流行之序,以手太陰經脈起中焦,營氣亦起中焦。故自手太陰始,自陰而注陽,復從經脈注於臟腑。出入表裡,往返循行,而終於厥陰,復注太陰。周而復始,如環無端,晝夜百刻,則有五十度周行於身。蓋平人呼吸定息,氣行六寸。積至二百七十息,氣行一十六丈二尺,則一周於身。
晝夜百刻,計一萬三千五百息,則營氣周行於身五十度也。若夫衛氣,散行脈外,亦如營氣之五十度行於身。其異於營氣者,晝則行於陽二十五度,夜則行於陰二十五度,是隨天地陽氣升降出入也。《營衛生會篇》曰:日中而陽隴為重陽,夜半而陰隴為重陰。故太陰主內、太陽主外,各行二十五度,分為晝夜。
白話文:
關於傷寒的傳播路徑,自古以來就有很多不同的討論,但多數是人們憑空猜測的說法,讓人感到困惑,並沒有看到真正完善的解釋。這主要是因為《素問》和張仲景的理論,表面上看起來說法不同,實際上道理是相同的。如果沒有去探究其中真正的道理,只是憑藉自己的想法去解釋,反而會違背經典的含義。要理解傷寒傳播的途徑,一定要先明白人體元氣運行的原理。
人體內的陰陽之氣,是互相依存的,運行不止,上升、下降、進出,符合天地運行的規律,人體本身就像一個小天地。身體外表是軀殼,內部是臟腑;陽氣根植於陰氣之中,負責保護身體外表,陰氣根植於陽氣之中,負責守護身體內部。氣的源頭可以分為陰陽,而氣在運行的時候又分為營氣和衛氣。營氣屬於陰,從中焦開始,在脈絡中運行;衛氣屬於陽,從下焦開始,在脈絡外運行。陰陽二氣,都是從命蒂(生命之源)發出的,命蒂就是渾元太極,也是呼吸的根本。
陰陽二氣分開後,運行路徑就各自不同,攝入的食物精氣,也會隨之產生不同的變化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其中清純的部分為營氣,混濁的部分為衛氣。」這說的是食物精氣的清濁。因為清氣上升,濁氣下降,所以食物精氣中清的部分上升到中焦,隨著營氣運行,轉化為血液;濁的部分下降到下焦,隨著衛氣運行,轉化為肌肉。張仲景說:「呼吸,是脈搏的起點。」營氣在脈絡中運行,衛氣在脈絡外運行。所以營氣和衛氣,雖然運行內外,實際上都根源於呼吸。
呼吸是從命蒂發出的,身體內外的陰陽本來就是一體的。形體由氣產生,氣又依賴形體聚集,一分為二,二合為一。《靈樞·營氣篇》說:「營氣的根本,在於穀物精華(說明營氣需要依賴食物的精華)。」食物進入胃,然後傳輸到肺,擴散到全身,分佈到體外。精純的部分在經絡中運行,不停地循環,周而復始(這說明食物精華中精純的部分在經絡中運行,也就是清的部分為營氣,營氣在脈絡中運行)。所以氣從手太陰肺經開始,注入手陽明大腸經。
接著向上注入足陽明胃經,向下到達足背。注入大腳趾間,與足太陰脾經會合。向上到達大腿,從脾經注入心經。沿著手少陰心經,從腋下手臂到小指。與手太陽小腸經會合,向上經過腋窩,到達眼內角。向上到頭頂,向下到後頸,與足太陽膀胱經會合,沿著脊椎向下到尾骨,向下注入小腳趾末端。沿著腳底,注入足少陰腎經,向上注入腎臟,從腎臟注入心臟,向外擴散到胸部。沿著心包經,從腋下手臂,到兩筋之間,進入手掌,到中指末端,再返回到小指和無名指末端。
與手少陽三焦經會合,向上注入膻中,擴散到三焦。從三焦注入膽經,經過脅部,注入足少陽膽經。向下到達足背,再從足背注入大腳趾間。與足厥陰肝經會合,向上到達肝臟,從肝臟向上注入肺臟,沿著喉嚨,進入鼻腔,最後到達畜門(此處畜門需考證)。
其中一個分支,向上到額頭,沿著頭頂,向下到後頸中間,沿著脊椎進入骶骨,這是督脈。絡脈陰器,向上經過毛髮,進入肚臍,向上沿著腹部內部,進入鎖骨上窩,向下注入肺部,再從肺經出來。這就是營氣運行的路線。
依照這個詳細的營氣運行順序,手太陰肺經從中焦開始,營氣也是從中焦開始。所以從手太陰肺經開始,從陰經注入陽經,再從經脈注入臟腑。在體內外進出,往返循環,最後到達足厥陰肝經,又返回到手太陰肺經。周而復始,像圓環一樣沒有終點,白天黑夜,每時每刻,營氣都會在身體裡循環五十圈。普通人呼吸平穩時,氣息可以運行六寸。累積到二百七十次呼吸,氣息就能運行十六丈二尺,也就是在身體裡循環一圈。
白天黑夜,共有 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,營氣就能在身體裡循環五十圈。至於衛氣,在脈絡外散行,也像營氣一樣在身體裡運行五十圈。與營氣不同的是,衛氣白天在陽經運行二十五圈,晚上在陰經運行二十五圈,這是隨著天地陽氣的升降出入而變化的。《營衛生會篇》說:「中午陽氣最盛,夜晚陰氣最盛。」所以太陰經主內,太陽經主外,各運行二十五圈,分為白天和黑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