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一 (17)
卷之一 (17)
1. 人身陰陽體用論
若夫丹溪所謂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,景岳之謂陽常不足,陰常有餘者,固非陰陽之體,亦不可論陰陽之用也。何故?陰陽之體,渾然一氣,莫可形容;陰陽之用,雖有屈伸變化而參差不齊。「常者」,不變之謂。人之體質,或偏於陰,或偏於陽,原非一定,豈可謂之常乎。故兩說若冰炭,皆非至理也。
如曰:陽或有餘,陰或不足:陽或不足,陰或有餘,庶幾近之。然兩家之論,雖非陰陽至理,而實各發明經旨一節,有補前人未備之功,故不可偏執其說,而亦不可偏廢也。
何以見之?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曰: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,則折壽而不彰。此謂人身陽氣,若天之藉日而光明,萬物賴陽和以生長。如或失調,使陽氣失所,猶如雲之蔽日,其象慘淡而不彰,則人之壽命不永。故景岳發明其義,以平日閱歷見解,備論陰病似陽,格陽戴陽等證,以補前人所未備,而成一家言也。
《通天論》又曰:陽氣者,煩勞則張。精絕,闢積於夏,使人煎厥。此陽者,即人身君相火也。煩則君火擾動,勞則相火鴟張。精,即水也,陽火鴟張,陰水日耗,而幾於精絕。其偏僻之氣,積至夏令火旺之時,內熱如煎,氣血鬱勃,營衛失度,陽和不循四末,而手足常冷如厥,若俗稱乾血勞之類也。故丹溪謂五志妄動,皆屬於火。
火熾水耗,元氣不司運化,津液變為痰涎。所以言陽常有餘,百病皆生於痰。而以滋陰化痰立論,發明其平日閱歷見解,以廣經義,成一家言也。
然此節經旨,原與上節對待互發,使人合參,以救陰陽偏勝之病,兩不可偏執而偏廢。故《經》又曰: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。可見終歸陰陽和平方為至理。乃景岳是己論而非丹溪,則未嘗理會下節經旨,而忽陰平陽秘之道,不覺自蹈於偏也。學者豈可不察乎!是故陰陽之道本無有餘不足,而人之稟賦不齊者,以其用之流行各有偏勝,究其渾然之體則一也。若不明先天后天陰陽體用之理,或言有餘、或言不足,而互相牴牾,不亦重增後學之惑哉。
天人一理,同出太極之源,故陰陽之體則同。用之流行,參差不一,故偏勝各異。藥石止能理其用,不能助其體。故壽夭由體之厚薄,稟於有生之初。然用有偏勝,而至於偏絕,則體亦不能存,如患病誤藥之類,不能盡其天年而死也。其學道之士,息心內觀,以復其初,則保固陰陽之體,故可益壽而全其形神,《內經》論之詳矣。陰陽之體,惟以神會,莫可形求,故非有形藥餌所能滋益。
世之妄冀延壽者,從事於服食燒煉,乃捨本逐末,或反致促命者有之,可憫也。然常人心志擾擾,欲行內觀之法,其氣不能和平調達,則神明不安,必有躁擾之患,須先用藥以調氣血。可謂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,知所先後,則近道矣。虛谷自評
白話文:
人身陰陽體用論
張景岳和朱丹溪關於陰陽的論述,一個認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,一個認為陽常不足陰常有餘,這兩種說法都不足以說明陰陽的本質和作用。因為陰陽之體渾然一體,難以形容;陰陽之用雖有變化,卻也參差不齊。「常」指不變,而人體質或偏陰或偏陽,本非一成不變,怎能稱為「常」呢?所以這兩種說法如同冰炭,都非至理。
較為貼切的說法應該是:陽氣可能過盛,陰氣可能不足;或者陽氣不足,陰氣過盛。雖然兩家之說並非陰陽的至理,但都闡明了一部分經義,彌補了前人的不足,所以不能偏執其中任何一種說法,也不能全盤否定。
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說:「陽氣猶如天上的太陽,失去它應有的位置,就會折損壽命,黯淡無光。」這說明人體陽氣如同太陽給予萬物光明和生機,如果失調,陽氣失位,就像烏雲遮蔽太陽,暗淡無光,人的壽命就會縮短。所以景岳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,詳細論述了陰病似陽、格陽戴陽等證候,補全了前人的不足,形成了自己獨到的見解。
《生氣通天論》又說:「陽氣過於煩勞就會充盛,精氣耗盡,積聚到夏天,就會讓人感到酷熱煩躁。」這裏的陽氣指人體的君火和相火,煩勞則君火擾動,相火亢盛。精氣就是水,陽火亢盛,陰水日漸損耗,幾近耗盡。這些偏盛之氣積聚到夏天火旺的時候,內熱如煎,氣血鬱滯,營衛失調,陽氣不能循行於四肢末端,手腳冰冷如同厥逆,如同俗稱的乾血勞之類。所以丹溪認為五志妄動都屬於火。
火盛水虧,元氣不能運化,津液就會變成痰涎。所以說陽常有餘,百病都生於痰。丹溪以滋陰化痰為治則,闡明了他的臨床經驗,豐富了經義,形成了自己獨到的見解。
這兩節經義相互補充,讓人結合起來參悟,用以治療陰陽偏勝的疾病,不能偏執也不能偏廢。《內經》又說:「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。」可見陰陽平和才是至理。景岳只肯定自己的觀點而否定丹溪,並沒有理解後面的經義,忽略了陰平陽秘之道,不知不覺走向了偏執。學習者豈能不細察?所以陰陽之道本無有餘不足之說,只是人體稟賦不同,陰陽的運用流行各有偏盛,但究其本質則是一體的。如果不明白先天後天陰陽體用的道理,只談有餘不足,互相矛盾,豈不是更增加了後學的困惑?
天人合一,同出一源,所以陰陽之體相同。但陰陽的運用流行卻參差不齊,所以偏盛各有不同。藥物只能調整陰陽的運用,不能增益其本質。所以壽夭取決於先天稟賦的厚薄,決定於生命之初。但如果陰陽的運用偏盛到極點,則本質也會受損,如同患病誤用藥物一樣,不能善終。修道之人,要通過內觀以恢復先天之性,才能保持陰陽的平衡,從而益壽延年,保全形神,這在《內經》中已有詳細論述。陰陽之體,只能意會,無法言傳,所以不是藥物可以滋補的。
世上妄圖延壽的人,往往追求服食燒煉等方法,這是捨本逐末,反而可能導致夭亡,令人惋惜。但一般人意志不堅,想修煉內觀之法,氣血不能平和調達,精神就會不安,必有躁擾之患,所以必須先用藥物調和氣血。可見事物都有本末,事情都有先後,明白其順序,才能接近大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