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一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6)

1. 人身陰陽體用論

人生與天地同根,陰陽之理,原無二致,但各具一形。若不察其體用偏勝厚薄之異,焉能識其遷流變化,以至疾病之因,故不可不究其源而詳辨之。

當人賦形之初,一靈孕乎太極,而主宰於中,所謂性也;太極者,渾然一氣,所謂命也。太極動而生陽,靜而生陰,陰陽既判,太極泯焉而不見。雖不可見,而實不離陰陽之中,乃為陰陽之體耳。陰陽動而為寒熱,變而為血氣,動而變者,皆陰陽之用也。陰陽之體,兆於賦形之先,故名先天。

陰陽之用,以成血氣形質,故名後天。原其體則渾然而莫可形容,論其用則遷流變化生生不窮。以其生化遷流,而有屈伸進退。故人稟質,各有偏勝強弱之殊,或有陽勝陰弱者、或有陰盛於陽者、或有陰陽兩弱者、或有陰陽俱盛者。如《內經》云,太陽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等人,推而廣之,類難悉數。

以陰陽之用,變化萬殊,故賦形各異,若究其體,則渾然者固無不同。以故用雖偏勝,而仍各遂生生之道也。體有厚薄,則用有強弱,而壽夭不齊;體有清濁,則用有明昧,而賢愚不一。是以變化參差,莫可窮盡也。

夫醫為性命所繫,治病之要,首當察人體質之陰陽強弱,而後方能調之使安。察之之道,審其形氣色脈而已。形氣色脈,《內經》論之詳矣,然未窺其蘊者,莫得其端緒。諸家方書,但論病證方藥,而察形色以辨陰陽之要者,多略而不講。無怪後學執成方以治病,每不能合。

因其病雖同而人之體質陰陽強弱各異故也。雖丹溪略舉其概、葉氏醫案每論其端,而散見各條,人多忽之。今述其大略,由是類推審察,則論治制方,稍有準則也。假如形瘦色蒼,中氣足而脈多弦,目有精彩,飲食不多,卻能任勞,此陽旺陰虛之質也。每病多火,須用滋陰清火。

若更兼體豐肌厚,脈盛皮粗,食啖倍多,此陰陽俱盛之質。平時少病,每病多重,以邪蓄深久故也。須用重藥,如大黃、芒硝、乾薑、桂、附之類。寒熱之藥彼俱能受,以稟厚能任削伐,若用輕藥,反不能效也。如體豐色白,皮嫩肌松,脈大而軟,食啖雖多,每生痰涎,此陰盛陽虛之質。

目有精彩,尚可無妨,如無精彩,壽多不永,或未到中年,而得中風之病。每病雖熱邪,藥不可過寒,更傷其陽,陽微則防其脫,熱退須用溫補扶陽。若更兼形瘦脈弱,食飲不多,此陰陽兩弱之質。倘目有精彩,耳輪肉厚端正,其先天尚強,神清智朗者,反為大貴。若目無彩,神氣昏庸,必多貧夭。

凡陰陽俱弱之質,常多病,卻不甚重,亦不能受大補大瀉大寒大熱之藥。但宜和平之味,緩緩調之,此大略也。若論其變,則有陽旺陰弱之人,而損傷陽氣者,宜先扶陽,而後滋陰;陰盛陽虛之人,而有傷陰者,宜先滋陰,而後助陽。斯當隨時審察,不可拘執。與後《虛損論》互參其理,自可類推,不能盡舉也。

白話文:

人的一生跟天地有著相同的根源,陰陽的道理本來就沒有差別,只是各自有不同的表現形式。如果不能仔細觀察體質在陰陽上的偏盛、厚薄差異,又怎麼能了解它變化的趨勢,進而知道疾病的原因呢?所以不能不追究它的根源,並詳細加以分辨。

當人開始形成形體的時候,一個靈魂孕育於太極之中,主宰著人的活動,這就是所謂的「性」;而太極本身是渾然一體的元氣,這就是所謂的「命」。太極的運動產生陽,靜止產生陰,陰陽分開之後,太極的整體性就消失了,雖然看不見太極,但它實際上存在於陰陽之中,是陰陽的本體。陰陽的運動表現為寒熱,變化表現為血氣,這些運動和變化都是陰陽的作用。陰陽的本體在形成形體之前就已存在,所以稱為先天。

陰陽的作用形成了血氣和形體,所以稱為後天。追溯本體,它渾然一體,難以形容;論及作用,它遷流變化,生生不息。由於它的生化和遷流變化,產生了屈伸、進退等現象。因此,人稟賦的體質各有偏盛、強弱的差異,有的陽氣旺盛陰氣虛弱,有的陰氣旺盛陽氣虛弱,有的陰陽兩虛,有的陰陽俱盛。《內經》所說的太陽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等人,推而廣之,種類繁多,難以一一列舉。

由於陰陽的作用千變萬化,所以人的形體各不相同,但若追究其本體,則都是渾然一體的,沒有任何差異。因此,即使作用上有所偏盛,仍然各自遵循著生命的規律。體質有厚薄,則作用有強弱,壽命長短不一;體質有清濁,則作用有聰明或愚笨,賢能或不肖的差異。因此變化千差萬別,難以窮盡。

醫學關係到人的性命,治療疾病的關鍵,首先要觀察人體質陰陽的強弱,然後才能加以調和使之安康。觀察的方法,在於審視人的形體、氣色、脈象而已。《內經》對形體、氣色、脈象的論述非常詳細,但是沒有深入理解其中奧妙的人,是無法找到治療的頭緒的。各家醫書大多只論述疾病的症狀和藥方,而忽略了觀察形色以辨別陰陽的重要性。難怪後來的學醫之人,執著於現成的藥方來治病,往往不能奏效。

因為疾病雖然相同,但每個人的體質陰陽強弱各不相同。雖然朱丹溪略微提及了這個概念,葉天士的醫案也常常論及此,但這些觀點分散在各處,人們大多忽略了。現在我將其要點簡述,由此類推審慎觀察,那麼在論治和制定藥方時,就能稍有準則。例如,形體消瘦,面色蒼白,中氣充足但脈象多弦,眼睛有神,飲食不多,卻能任勞,這是陽氣旺盛陰氣虛弱的體質。每當生病多為火熱之症,需要用滋陰清火的藥物。

如果再加上體型肥胖,肌肉豐厚,脈象強盛,皮膚粗糙,食量大增,這是陰陽俱盛的體質。平時很少生病,一旦生病則病情較重,因為邪氣積蓄已久。需要用重藥,如大黃、芒硝、乾薑、桂枝、附子之類。寒性或熱性的藥物,他們都能夠承受,因為體質強壯,能經受藥物的攻伐,如果使用輕微的藥物,反而不能奏效。如果體態豐滿,膚色白皙,皮膚細嫩,肌肉鬆軟,脈象大而軟弱,雖然食量大,但容易產生痰涎,這是陰氣旺盛陽氣虛弱的體質。

如果眼睛有神,尚可無妨;如果眼睛無神,壽命多半不長,甚至可能不到中年就患上中風的疾病。每當生病即使是熱邪,藥物也不可過於寒涼,以免更加損傷陽氣,陽氣衰微就要預防它脫失,熱邪退去後必須用溫補的藥物來扶助陽氣。如果再加上形體消瘦,脈象微弱,飲食不多,這是陰陽兩虛的體質。如果眼睛有神,耳輪厚實且端正,說明先天體質尚強,神清智明的人,反而會大富大貴。如果眼睛無神,精神昏沉愚笨,必然會貧困短命。

凡是陰陽俱虛的體質,常常多病,但病情不嚴重,也不能承受大補、大瀉、大寒、大熱的藥物。只能用平和的藥物,慢慢調理。這只是一個大略的概述。如果要論及其變化,則有陽氣旺盛陰氣虛弱的人,因損傷陽氣,應該先扶助陽氣,然後滋養陰氣;有陰氣旺盛陽氣虛弱的人,又因損傷陰氣,應該先滋養陰氣,然後幫助陽氣。這些都要隨時審慎觀察,不可固執。可以與後面的《虛損論》互相參考,其中的道理自然可以類推,不能一一詳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