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一 (15)
卷之一 (15)
1. 太極五行發揮
辰戌丑未,位亦相對,因水火木金之沖而沖者也。然水火木金,雖賴土氣融洽;而土性凝滯,亦藉水火木金之衝動,而後能隨天氣之變化以為變化,得成生物之功。此干支雖表後天陰陽生化之道,亦莫不由太極之一動一靜。余故曰先天轉為後天,非二理也,不亦信哉。
元按:東垣本《內經》脾胃論,推廣其義,而立補中調中等方。吳門葉天士,言脾陽宜升,胃陰宜降,東垣詳於治脾,略於治胃。乃設通補陽明,滋養胃陰等法,補東垣所未備。兩先生,誠見土為萬物之母,後天之根本也。今觀先生土為太極之廓一語,又為亙古所未聞。直溯夫先天性理,而闡《河》、《洛》、《羲》、《易》之蘊,發揮陰陽五行生成變化之妙,殆無遺義,如示諸掌。嗚呼!今而後,始知土之為土,乃吾人性命之源,顧不重哉。
苟悟其旨,則昔人補脾不如補腎,補腎不如補脾等說,皆為蛇足矣。
白話文:
太極五行發揮
辰、戌、丑、未四個方位彼此相對,是因為水、火、木、金四行的相克而造成的。然而,水、火、木、金雖然依靠土的調和才能融洽相處;但土的特性比較凝滯,也需要藉由水、火、木、金的相互衝擊來激發變化,才能隨著天气的变化而变化,完成生養萬物的功用。天干地支雖然表現了後天陰陽的生化之道,但也都脫離不了太極的動靜變化。所以我說先天轉化為後天,並非兩種不同的道理,這不是很可信嗎?
(注解:東垣指李東垣,吳門指苏州,葉天士指葉天士。)李東垣根據《內經》中關於脾胃的論述,推廣其義理,而創立了補中益氣湯等方劑。吳門的葉天士認為脾陽應該上升,胃陰應該下降,李東垣詳細論述了脾的治療,但對胃的治療略微簡略。於是葉天士又創立了通補陽明、滋養胃陰等方法,來補充李東垣的不足。這兩位先生都深刻認識到土是萬物的根本,是後天的根本。現在看到先生將土比喻為太極的廓(外形),更是古往今來從未聽聞的說法。這直接追溯到先天的性理,闡明了《河圖》、《洛書》、《易經》的精髓,闡發了陰陽五行生生化化的奧妙,幾乎沒有遺漏任何意義,如同展現在手掌之上一般清晰明瞭。唉!直到現在,我才真正明白土的含義,它原來是我們人性的生命之源,難道不值得重視嗎?
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,那麼過去那些「補脾不如補腎,補腎不如補脾」等說法,就都是多餘的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