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二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10)

1. 附真寒假熱治案

丁亥仲春,有七十老人,數年前患瘧,病根未除,每至夏秋則發。去冬至春,忽病嘔吐戰振,筋脈掣痛,愈後屢發。或見其小便黃赤,大便乾而少,面有紅光,謂是肝鬱化火,火逆犯胃作嘔,胃陰不足,故小便黃赤,大便乾少也。余診脈,虛澀少神,觀舌苔,白腐而厚。因言中焦虛寒,濁陰聚胃,故嘔吐。

白話文:

在丁亥年的仲春,有一位七十歲的老人,數年前患上瘧疾,病根未除,每到夏秋季節就會復發。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,他突然發病,嘔吐不止,身體震顫,筋脈疼痛,病癒後,症狀反覆發作。

有些人看到他的小便黃赤,大便乾結且數量減少,面色紅潤,認為是肝氣鬱結化火,火氣上逆犯胃導致嘔吐,胃陰不足,所以小便黃赤,大便乾少。

我診脈時,發現他的脈象虛弱而澀,舌苔白膩而厚。因此,我認為他的中焦虛寒,濕濁之陰聚集在胃中,所以導致嘔吐。

是胃陽不振,非肝火作逆、胃陰不足也。病家惶惑,未知孰是,余遂辨之。《經》曰,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。氣化,則能出矣。又曰,三焦者,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。是小便之行,必由三焦氣化而出。三焦為少陽相火,故火盛,則小便黃赤;火衰,則小便清白,此常理也。

白話文:

這是胃陽虛衰,不是肝火上逆,也不是胃陰不足。病人感到困惑,不知道哪個說法正確,所以我仔細辨別了一番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膀胱是津液儲存的器官,氣化以後,津液才能排出體外。又說,三焦是水液流通的器官,小便就是從這裡排出體外的。由此可知,小便的排出必須通過三焦氣化後才能完成。三焦屬少陽相火,所以火氣旺盛,小便就會黃赤;火氣衰弱,小便就會清白,這是正常規律。

然《經》又言,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。中氣不足者,中焦虛寒也。小便反變黃赤,何也?中有妙理,若不細心體會。欲得其旨,豈不難哉。倘不辨明,或本虛寒而見小便黃赤,誤認為火,而用涼藥,或系火邪,混引《經》文中氣不足之語,誤用溫熱,其害均也。夫火炎上,水流下,自然之性也。

白話文:

不過《黃帝內經》又說,中間的氣不足,會導致小便變色。中間的氣不足,指的是中焦虛寒。小便反而變黃變紅,這是為什麼呢?裡面有深奧的道理,如果你不仔細體會,想要理解其中的奧妙,豈不是很困難。如果不能辨別清楚,虛寒的體質反而出現小便黃赤,誤認為是火邪,使用了清涼的藥物;或者真的是火邪,錯誤引用《黃帝內經》中中氣不足的說法,誤用溫熱的藥物,這都是有害的。因為火氣往上炎,水氣往下流,這是自然的規律。

故火有餘者,必先盛於上,而後盛於下;水有餘者,必先盛於下,而後盛於上,此常理也。然水激之,可使在山,失其就下之性。火若以寒冒之,則屈伏在下,失其炎上之威。三焦者,相火用事,熟腐水穀而化精微,生津液而通水道,故名為焦,取火熟物之義。相火足,氣化行,則水道通利,而清濁不混。

白話文:

所以火氣旺盛的人,必定先表現在上半身,然後才會表現在下半身;水氣旺盛的人,必定先表現在下半身,然後才會表現在上半身。這是正常的規律。

但是,如果用水氣強盛,可以使火氣升到上半身,失去向下流失的特性。如果用寒氣壓制火氣,就會讓火氣屈服在下面,失去向上燃燒的威力。

三焦是由相火主導的,它能消化水分和穀物生成精微物質,產生津液並疏通水道,所以稱為「焦」,取其用火煮熟食物之意。相火充足,氣化運作正常,水道就會通暢,清濁不會混淆。

故曰:上焦如霧、中焦如漚、下焦如瀆也。若相火衰弱,中焦虛寒,不能化氣,則胃中湯飲痰涎,濁陰凝聚。而衰弱之火,勢必不能炎上,而屈伏於下,水道不暢,小便反變黃赤。此所以中氣不足,溲便為變也。

白話文:

因此說:上方的胸腔如霧氣般空洞,中方的腹部如泡沬般空虛,下方的膀胱像水道般通暢。假設身體內的陽氣虛弱,中焦脾胃因虛寒而無法轉化飲食為氣血,就會導致胃中充滿液體、痰濕,陰濁聚結。而虛弱的陽氣無法上升,只能屈服於下方,水路不通暢,小便顏色反變為黃紅色。這就是因為中氣不足,所以小便異常。

其大便乾而少者,仲景曰:脈沉而遲,不能食,身體重,大便反鞕(同硬),名曰陰結。此謂陰寒凝結也。世俗見大便堅難,多作火治,誤矣!今脈虛澀,身重,不思食,而大便乾少,正仲景所云之陰結也。然則何以驗之?則當辨之於舌。舌為心之苗,心為君火,色本赤。三焦為相火,脾胃為中土,火土相生,氣脈相貫。

白話文:

如果大便乾硬又量少,仲景說:脈搏沉細而緩慢,沒有食慾,身體沉重,大便反而更加堅硬,這種情況稱為「陰結」。這是指陰寒之氣凝聚造成的。

一般人看到大便堅難,常常用「火治」的方式處理,這其實是錯誤的!現在脈搏虛弱不暢,身體沉重,沒有食慾,而且大便乾硬且量少,正是仲景所說的「陰結」。

那麼,如何驗證是否為「陰結」呢?應該通過舌象來辨別。舌頭是心臟的苗裔,心臟屬火,舌頭本應呈紅色。三焦屬相火,脾胃屬中土,火土相生,氣脈相通。

是故胃中或寒或熱、或清或濁,其狀其色,必現於舌。舌苔厚膩者,胃中陰濁凝聚也。其色若黃,黃為土之本色,土有生氣,生土者火,火與陰濁交混,而成濕熱之邪,則宜辛溫苦降以祛濁,佐涼以清火。若色白者,白為金色,土無生氣,相火衰弱已極。必用辛熱助陽化濁,甘酸培土和肝。

白話文:

因此,胃部的寒熱、清濁,一定會反映在舌頭上。

舌苔厚膩的人,表示胃中有陰寒之氣凝聚。如果舌苔顏色偏黃,黃色是土的原色,土有生氣,生土的是火,火和陰寒之氣混在一起,形成濕熱之邪,這時候應該用辛溫苦降的方法來祛除陰寒之氣,再輔以涼性藥物來清火。

如果舌苔顏色偏白,白色是屬金的顏色,表示土中沒有生氣,相火已經衰弱到極點。這時必須用辛熱之藥來幫助陽氣化解陰寒之氣,再用甘酸之藥來滋養土氣,調和肝臟。

以其土無生氣,故不納食。胃陽不振,則濁陰盤踞,濁陰已盛,斷非胃陰不足矣。若胃陰不足,舌紅而光無苔垢,昔人論之已詳。此陰陽清濁之理,確乎不易者也。口中並不酸苦,亦非肝火上逆矣。中焦濕聚,氣化不行,下焦反燥,故大便乾而少也。其面有紅光,因嘔多肺氣逆,虛火浮於經脈之故。

白話文:

因為他的身體無法產生生氣,所以不進食。胃陽虛弱,濁陰就會積聚,濁陰積聚過多,絕不可能是胃陰不足造成的。如果胃陰不足,舌頭會紅潤明亮,沒有苔垢,古人對此已經有詳細的論述。這是陰陽清濁的道理,永遠不會改變。口中並不覺得酸苦,也不是肝火上逆引起的。中焦濕氣聚集,氣血無法正常運行,下焦反而乾燥,所以大便乾結且少。他的臉上有紅光,是因為嘔吐過多導致肺氣逆亂,虛火浮於經脈所致。

肺氣順,其紅自退。是面紅便少而赤者,上下之假熱。舌苔白腐者,中焦之真寒。旦脈虛澀,非火可知。又兼瘧病根由,膜原必有結邪,故病發嘔吐。而畏寒發戰,營衛不通也。遂用薑製半夏為君,佐參、苓、附子乾薑生薑桂枝、芍藥、烏梅草果仁。一劑,即甚效。

白話文:

如果肺氣通暢,紅色就會自然消退。面紅而色澤淺淡的,這屬於上下虛熱。舌苔白而腐爛的,這是中焦實寒。早上脈象虛弱而澀,這不是熱證。同時兼有瘧疾根源,胸膜原必有邪氣積聚,所以發病會嘔吐。並且畏寒發抖,這是營衛之氣不通暢。於是使用薑製半夏為君藥,輔以人參、茯苓、附子、乾薑、生薑、桂枝、芍藥、烏梅、草果仁。服用一劑,就會非常有效。

繼又去烏梅,加厚朴。連進十餘劑,每劑附子用至三錢,胃口開而病愈。其大便反溏,小便反清。蓋三焦氣化,則水道行,而陰濁下也。

白話文:

接下來又去掉了烏梅,加上了厚朴。連續進服了十幾劑,每劑附子用量達到了三錢,胃口打開了,疾病也就痊癒了。他的大便反而變得很稀溏,小便反而變得很清澈。這是因為三焦氣化通暢,水路就能運行,陰濁之物也就下行了。

可知真假之辨,必以《經》義為準。若諸家之論,多似是而非,不可為據也。然白苔雖多中寒,更須參以脈證,不可固執。即如瘟疫初起,舌苔厚白如積粉,此穢濁之邪,包熱在內,其人必昏憒發熱。須達原飲,開泄膜原結邪,熱即透發。若誤作虛寒,其害不小,以此類推,必當脈證互參。

白話文:

要辨別真假,一定要以《黃帝內經》的道理為準則。如果各家之說,大多似是而非,不能作為依據。然而舌苔雖然大多是受寒所致,但更需要參考脈象證候,不能固執己見。比如瘟疫初期,舌苔厚白如積粉,這是邪氣污濁,熱氣包藏在內,患者必定神志不清,發熱。需要服用達原飲,疏通膜原,解結邪氣,熱氣才會透發出來。如果誤認為是虛寒,危害不小,由此類推,一定要脈象證候互相參照。

故《內經》云:有者求之,無者求之。虛者責之,實者責之。此辨別不易,未可但憑一端也。又如濁邪包熱者,苔雖白,其舌本必紅赤,非如虛寒之淡白也。

白話文:

因此《內經》說:有病就要治療,沒病也要預防。虛證要補,實證要瀉。這些辨別很不容易,不能只根據一個方面。就像濁邪包熱的患者,舌苔雖然是白的,但舌頭的底色一定是紅赤的,不像虛寒患者的舌苔那樣淡白。

2. 附溫暑治案

又如舌紅而光,若不乾渴,亦不可盡作胃陰不足。雖有苔垢而乾枯者,濁邪既結,津液又傷,必須兼養胃陰也。余在粵時,有肖山何先生,夏月不爽,自謂受暑。食西瓜一大枚,又服涼藥數帖。後無所苦,惟胃不開,每日強飲薄粥一二鍾,甚無味。尚行動自如,小便淡黃,大便乾,多日不解。

白話文:

再者,如果舌頭紅而有光澤,但人不口渴,也不能完全判斷為胃中陰液不足。雖然舌苔上有垢髒且發乾,但這是因為濁邪已經凝結,津液受到了損傷,必須同時調養胃中陰液。我還在廣東的時候,有一位肖山何先生,在夏天身體不舒服,自認為是中暑了。他就吃了一個大西瓜,還連續服了好幾帖清涼的藥。之後沒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了,但胃口沒有打開,每天勉強喝一兩碗清粥,而且味同嚼蠟。他還能自由活動,小便淡黃,大便乾燥,好幾天都不排便。

胸腹無脹悶,面色如常,舌紅而光無苔,酷似胃陰不足,但不喜湯飲。脈則浮中皆無,按之至骨,縈縈如蛛絲而已。醫者猶言有火而進涼藥。余曰,此證固非火邪;舌雖光,不欲湯飲,亦非胃陰不足。脈微如是,元陽大虧。幸而小便淡黃,大便堅固,腎氣略為有根,若再服涼藥必死。

白話文:

沒有腹脹胸悶,臉色正常,舌頭紅而光亮且沒有舌苔,看起來很像胃陰不足,但患者不喜歡喝湯水。脈象浮在中間,都沒有力道,按下去能按到骨頭,脈搏細小綿弱,就像蛛絲一樣。醫生還說有火氣,要開寒涼藥。我說,這個證據根本不是火邪;雖然舌頭紅光,但不喜歡喝湯水,也不是胃陰不足。脈象這麼微弱,是元陽大虧的表現。還好小便淡黃,大便堅固,腎氣還有點根基,如果再吃寒涼藥,肯定會死。

遂用附子理中湯,去朮,加當歸桂枝以養榮。數劑後毫無效驗。又去桂枝,加肉桂、吳茱、黃耆等。連服十餘劑,依然如故,惟脈似成條,沉細如髮,出大便些須,仍干。又進前藥十餘劑,共服大熱藥已三十餘劑,仍復如此。余細思其小便通,大便乾,則腎元未絕,何以胃總不開!令停藥四五日以觀之,亦只如是。

白話文:

於是使用附子理中湯,去除白朮,加入當歸、桂枝以養血。服用數劑後完全沒有效果。又去桂枝,加入肉桂、吳茱萸、黃耆等藥。連續服用十幾劑,狀況依然如此,只有脈象稍微好轉,沉細如髮,大便量稍有增加,但仍然乾燥。又繼續服用前述藥方十幾劑,總共服用大熱性藥物已超過三十劑,狀況依然如此。我仔細思考患者小便通暢,而大便乾燥,表示腎氣未絕,為何胃部始終未見好轉?於是讓患者停藥四、五天觀察狀況,結果依然如故。

百味烹調皆不喜,粥亦勉強而飲,行動如常。余乃屏去熱藥,重用鹿角膠,佐枸杞、當歸、參、耆、蓯蓉、廣皮等,溫潤養陽。連服十劑,始覺脈形稍粗,飲食略加。又服十劑,其胃始開,脈亦漸充。其間二十餘日,不出大便,胃開後,大便一二日即解。其人反軟弱臥床,不能起坐。

白話文:

他不愛吃任何食物,粥也只能勉強喝下,行動並無異常。我便停用熱性藥物,改用鹿角膠配以枸杞、當歸、人參、黃耆、淫羊藿、廣皮等溫補陽氣的藥材。連續服用了十帖藥後,才感覺脈象稍微變粗,食量略有增加。又服用了十帖藥,他的胃口才開始恢復,脈象也逐漸充實。期間二十多天,他都沒有排便,胃口恢復後,一兩天後就排便了。但是,這個人卻反而虛弱得臥牀不起,無法坐起。

又養半月,始得下床。嗚呼!此真奇病也。

仲景曰:脈縈縈如蛛絲者,陽氣衰也。何公本面白氣虛之人,年逾五旬而見此脈,陽衰已極,然服助陽大熱藥三十餘帖,全然不覺,胃竟不開,其生氣幾竭矣。鹿角不須一月,即長至數尺,其得生陽之氣為最,故其功勝於桂附。是桂附之熱,可以勝寒,而草木無情,不及血肉有情,能助生氣也。

白話文:

仲景說:脈象好像纏繞的蛛絲一樣細而若無,這是陽氣衰微的表現。何公原本臉色蒼白,體質虛弱,年過五十後出現這種脈象,說明陽氣衰敗到了極點。然而,他服用了三十多帖溫補陽氣的大熱藥物,卻完全沒有效果,胃氣仍然沒有恢復,他的生命力幾乎耗盡了。鹿角一個月就能長到幾尺長,可見它生發陽氣的能力最強,所以它的功效勝過桂枝和附子。桂枝和附子的溫熱作用可以抵禦寒氣,但是它們是沒有生命的草木,不如有生命力的血肉之物能幫助生發陽氣。

又如溫暑之邪,必用涼解。若其人體盛色白,或不白而肌松者,本質陽虛,凡感熱邪,往往涼藥不效。以其陽虛,涼藥入口,中氣先餒,不能運藥驅邪故也。此須辨舌,舌雖邊黃,中必白滑,乃熱邪外受,中卻虛寒。須先用辛溫通陽,使中陽振,舌心亦黃,再用涼藥即解。如兼厚膩舌苔者,此熱伏濕中,尤當先用辛溫開濕。

白話文:

就拿溫熱暑邪來說,一定要用涼藥來治療。如果病人體格強壯,面色白皙,或者雖然面色不白皙,但肌肉鬆弛,這說明體質偏陽虛,凡是感染熱邪,常常涼藥無效。這是因為陽虛,涼藥入口後,中氣先受損,不能運送藥物驅除邪氣的緣故。這種情況需要辨別舌象,舌邊雖然發黃,但舌中央一定白而滑,表示熱邪外受,但體內卻虛寒。須先用辛溫藥物通陽,使中陽振奮,舌心中間也發黃,再用涼藥即可解除熱邪。如果兼有厚膩的舌苔,說明熱邪潛伏在濕邪裡面,尤其應當先用辛溫藥物化濕。

倘見其熱甚,驟用大涼,遏其濕而火反伏,必淹纏難愈。或作洞瀉,則濕去一半,火邪內陷,變證百出,不可不知。

白話文:

如果看到濕熱症狀嚴重,忽然使用大寒涼的藥物,會遏制濕氣而使火邪鬱伏不散,必定長期纏綿難以治癒。或者會導致腹瀉,這樣濕氣排出後,火邪會內陷,產生各種變證,這是不可不知的。

余在粵時,有一體盛肌松之人,春令患風溫,身熱頭痛、咳嗽喉疼。屢用辛涼疏解,咳嗽喉疼差愈,而身熱不退,其邪反郁。肢體隱隱如疹狀,煩擾不安。觀舌,邊黃中白而皆滑,始悟其中寒外熱,而有濕痰,故辛涼不能解熱也。乃用二陳湯附子一劑,其身大熱,滿舌皆黃,再用辛涼,加藿樸數劑隨愈。

白話文:

我在廣東時,遇見一位身體結實、肌肉鬆弛的人,春季患了風熱病,症狀是發燒、頭痛、咳嗽、喉嚨痛。我多次使用辛涼解表的藥物,咳嗽和喉嚨痛的症狀緩解或痊癒,但發燒卻沒有退,邪氣反而內鬱。他的四肢隱隱有疹子狀,煩躁不安。觀察他的舌頭,邊緣發黃、舌中間發白且都光滑,這時我才明白他體內有寒邪在內、熱邪在外,還有濕痰,所以辛涼藥物無法解熱。於是我用二陳湯加附子開了一劑藥,服用後他的體溫很高,舌頭全部變黃了。我又用辛涼藥物加上藿香和蒼術,幾劑後就痊癒了。

又有一面白體盛人,夏月患暑溫,服涼解數帖而愈,以邪輕故也。旬日復感,自服蘇合丸,覆被髮汗,津液大泄,熱邪內陷。又兼少年多欲,其脈空數無根,余告以難治。蓋蘇合丸中冰麝等,辛溫走竄,治寒尚可,溫暑大忌也。勉進甘涼薄味之藥,養陰和陽。四五日,脈象稍轉,而尺部甚空。

白話文:

另外有一個滿臉蒼白的人,在夏季得了暑熱症。服用了幾帖清涼解毒的藥,因為病情較輕所以好了。過了十多天,他又發病了,自己服用了蘇合丸,蓋上被子發汗,結果體液大量流失,導致熱邪侵入體內。再加上他是年輕人,慾望較多,脈象空虛、數快、無力。我告訴他很難治好。因為蘇合丸中的冰片、麝香等藥性辛溫,能走竄,適合治療寒症,但對於溫熱之症是大忌。我勉強讓他服用了甘涼清淡的藥物,以滋陰調陽。四五天後,脈象稍微好轉,但尺脈依然很空虛。

身熱不退,夜則讝語,天明即清。舌有薄苔,邊淡黃,中白滑。每日飲粥二三碗,如是十餘日病不增減。藥稍疏利,則委頓不堪;稍補助,則邪熱愈熾。余不能治,病家篤信,不肯更醫。一日因換床起動,即大汗口開,眼閉欲脫。余急視之,幾如死狀。細審脈象,雖虛數無神,尚不至於即脫。

白話文:

發燒持續不退,到了晚上就胡言亂語,天亮後就清醒。舌苔薄白,邊緣淡黃,中間光滑。每天喝兩三碗粥,這樣過了十幾天,病情沒有好轉也沒有惡化。稍微服用疏利藥物,就會虛弱不堪;稍加補益,邪熱就會更加嚴重。我無法治療,病人深信我的醫術,不肯更換醫生。有一天因為換牀而起身,突然大汗淋漓,嘴巴張開,眼睛閉上,奄奄一息。我急忙查看,他幾乎奄奄一息。仔細診脈,雖然脈象虛弱而無力,但還不至於馬上死亡。

因思其二便尚通,能進粥食,胃氣未絕,胸腹不脹,則腑氣無礙。正氣欲脫,不得不先扶本元。且因多欲腎虧,而粵東木火之地,肝風易熾,常多痙厥。故參不能用,恐助虛陽上越,則下元根脫。乃用熟地一兩二錢、附子四錢、厚朴二錢,合二陳湯如數,煎一大碗。黃昏時服一半,即熟寐。

白話文:

考慮到他仍然能正常大小便,還能喝粥,胃氣還沒有斷絕,胸腹也沒有脹氣,說明腑氣通暢。正氣即將衰竭,不得不用藥先補益根本。同時,患者由於縱慾過度而導致腎虛,而廣東是濕熱之地,肝風容易旺盛,經常會出現抽搐。因此,不能使用人參,因為人參會助長虛陽上亢,導致根本衰竭。所以,使用熟地黃一兩二錢、附子四錢、厚朴二錢,加上二陳湯適當用量,煎成一大碗湯藥。黃昏時服用一半,便可以安然入睡。

二更醒後又服一半,亦無所覺。子後仍讝語,天明即清。余視之,脈稍有神而加數,舌苔中心亦黃,胸腹仍寬,能進粥食。乃用白虎湯,加細生地等,連服數日,脈漸好,粥稍加。惟身熱不退,夜仍讝語,左關獨滯且沉。因思晝清夜昏,為熱入血室,血室厥陰所主,故左關獨滯。

白話文:

半夜醒來後,我又服了一半的藥,還是沒有任何感覺。直到天亮,他才清醒過來。我查看他的脈象,脈搏稍有神氣但次數增多,舌苔中央也變黃了,胸腹依舊寬敞,能進食粥食。於是我用白虎湯,並加上了細生地等藥材,連續服用數日,脈象逐漸好轉,粥食也能進食更多一點。但是,他的體溫一直不退,夜晚仍然說胡話,左關脈獨自滯澀且沉。我想到他白天清醒夜晚昏沉,是因為熱氣進入血室,而血室是由厥陰主導,因此左關脈獨自滯澀。

而仲聖有刺期門之法,是邪結血分也。余不知刺法,乃用歸鬚、赤芍、新繹、青蒿鱉甲柴胡黃芩、細生地之類。五六服,全然不效,此時已一月有二日矣。因病家篤信不獲辭,藥總不效,徹夜思之,未得其理。倦極而寐,醒後忽記來復丹方,中有靈脂,專入厥陰。暑濕濁邪,與傷寒不同,故前藥不效。

白話文:

而《傷寒雜病論》中記載的刺期門的治療方法,是針對邪氣阻滯於血中的情況。我不會針刺治療,因此使用歸鬚、赤芍、新繹、青蒿、鱉甲、柴胡、黃芩、細生地等藥物。服用五六次後,完全沒有效果,此時已經過了 32 天。因為病人家屬十分相信我,我不好推辭,藥物完全無效,我徹夜思考,卻不得其解。疲倦極了就睡著了,醒來後突然想起「來復丹」的方子,其中含有靈脂,專門進入厥陰經。暑濕濁邪與傷寒不同,因此之前的藥物不起作用。

靈脂以濁攻濁,兼有硝磺,直達至陰,助本元以祛邪,必當奏功。遂於前方去柴胡,送來復丹一錢,果然神效。夜即安睡至曉,而無讝語。又連進三服,身熱即退,忽解小便甚長,色深碧,稠如膠漿,病家驚疑詢余。余曰,此病根除矣。因其少年多欲,濕熱之邪,乘虛陷入肝腎,故與傷寒之熱入血室,病同而邪不同。

白話文:

靈芝可攻除濁氣,加上硝石和硫磺,直達體內最陰寒之處,幫助人體正氣驅邪,必定有效。於是去除前方用的柴胡,再送一份一錢重的復丹,果然發揮了神奇的效果。病人當晚安睡到天亮,沒有胡言亂語。又連續服用三劑藥,體內熱氣隨即消退。忽然間,病人排出一段很長的尿液,顏色深綠,濃稠如膠水,病人及其家屬驚訝疑惑地詢問我。我說:你的病根已經除掉了。因為你年輕時慾望過大,濕熱之氣趁虛而入肝腎,所以和傷寒之熱進入血室的病症相同,雖然病症相同,但致病邪氣卻不同。

邪不同,故藥力不能勝邪,則不效。此來復丹,以濁攻濁,所以神效也。所謂有是病,必用是藥,此見醫理幽微,難測如是。即進補劑而愈。嗚呼!此證若非病家篤信專任,余雖竭盡心思,無從著力。或多延數醫,亂投雜試,則萬無生理矣。仲聖治傷寒變熱之邪內陷,用芩連大黃,水漬取汁以泄熱,和入煎熟附子汁扶陽,其法妙矣。

白話文:

由於疾病的邪氣特性各不相同,因此藥物的功效無法完全剋制邪氣,治療就會無效。這種回陽丹,是用濁物來攻克濁物,所以才會有神奇的效果。所謂的「病因相同,藥方相同」,這說明瞭醫理的微妙深奧,難以預測。因此,使用了補劑就會痊癒。

唉!如果病人不堅信專心治療,即使我絞盡腦汁,也無從下手。或者病人找了多位醫生,亂用各種藥物嘗試,那他根本就沒有生機了。張仲景治療傷寒變熱的邪氣內陷,使用黃芩、連翹、大黃,浸泡在水中取其藥汁來瀉熱,同時加入煮熟的附子汁來扶助陽氣,這種方法非常精妙。

以上兩證,一以外熱中寒而挾痰,先治中寒,用二陳湯加附子;一兼腎元空虛,先救其本,故又重加熟地,慮其礙中,又加厚朴。皆師仲聖之意,而變化其法,因宜裁製也。設非熟地附子先扶腎元,邪陷至陰之經,而正氣將脫,又何能使邪外出乎!若腎元既空,腑氣又窒者,熟地不能進,參又不可用,則為無法可施矣。管見是否,以俟高明教之,併為臨證者鑑焉。

白話文:

以上兩種證候,一種是外熱內寒,還夾雜著痰液。首先治療內寒,用二陳湯加附子;一種兼有腎精不足的情況,首先要拯救腎臟這個根本。所以又加重了熟地黃,擔心它會阻礙中焦運化,又加了厚朴。這都是師承仲聖(張仲景)的思想,而根據需要變化了方法,因人制宜。如果不用熟地和附子來先扶持腎精,邪氣陷入最裡面的陰經,正氣將要消失,還怎麼讓邪氣排出體外呢?如果腎精已經虧虛,腑氣又堵塞,熟地不能進入,人參又不能使用,那就沒有辦法治療了。我的見解是否正確,等待高明的指教,也作為臨牀證治的參考。

或問熱入血室,晝則明瞭,夜發譫語何也?答曰:人之衛氣,晝行於陽,夜行於陰。邪入血室至陰之地,衛氣行於陽分,晝當陽旺之時,心神自清。邪伏陰而不動,至夜衛氣入陰,與邪角爭,則擾亂神魂,而發譫語也。衝脈為血海,故昔人指血室為衝脈。然肝為藏血之地,故血海為肝所主,而仲聖有刺期門之法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:熱邪進入血室,白天頭腦清醒,到了晚上卻說胡話,這是為什麼?

回答說:人體的衛氣,白天運行在陽經,晚上運行在陰經。邪氣進入血室這個陰性部位,白天陽氣旺盛,心神自然清明。邪氣潛藏在陰經而不活動,到了晚上衛氣進入陰經,與邪氣角力,就會擾亂神魂,產生說胡話的現象。

血海就是衝脈,所以古人把血室指為衝脈。但肝臟是貯藏血液的地方,所以血海受肝臟所支配,而仲聖張仲景就有刺期門穴的方法。

期門,肝之募也。婦人經水,由衝脈而下,其邪或得隨下。若男子,則必從肝經治之。此來復丹一法,亦可推廣仲聖之遺意也。

白話文:

期門穴是肝臟的募穴。女性月經由衝脈流出,如果出現經血異常或血滯,邪氣可能會隨之下流。對於男性而言,治療月經異常必須從肝經入手。而「來復丹」這個方劑可以廣泛應用,是繼承了仲景的精神的。

以上三按,若非先生心靈手巧,蓋病人無命矣。學者亦當思先生之妙法如神而奉仲景為聖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