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一 (13)
卷之一 (13)
1. 太極五行發揮
答曰:註疏以陰陽消長,喻世道盛衰,故推事義以釋《經》。餘論太極五行之理,自有不同。試思黃中通理,正位居體,既中且正,豈非謂土德通乎天理,而居太極之正位,即為太極之體所在乎?蓋卦以乾為天、坤為地,故又以乾比衣、坤比裳,以表上下之象,非謂其有尊卑也,然就吾人居處觀之,天在上,地在下。若究其極,則天地轉旋,包乎地外;地居天中,凝而不動。
其形如卵,固無所謂上下也,昔賢論之詳矣。卦以上下分乾坤,余以黃中證太極,各有義理所在也。且論《易》者,必謂陽尊陰卑,而當扶陽抑陰,是論治世之道也。治世必以正人為先,故以陽喻君子,陰喻小人,而當扶陽抑陰。乾坤為陰陽父母,以乾比君德,坤比母儀。而世之最尊者惟君,故言陽尊陰卑,非聖人畫卦意也。
卦表陰陽進退消長之象,以明萬物生成變化之理。夫一陰一陽之為道,則陰陽貴平,非固有尊卑而當扶之抑之也。朱子云:文王、周公,分為六十四卦,添入乾元亨利貞等,早不是伏羲之意。及孔子純以理言,而作《繫辭》,以元、亨、利、貞,為乾之四德,又非文王之易矣。
由是觀之,竊謂夫子不過據象以明理,語渾意深,包括甚廣,不僅為逐爻釋字義也。朱子又云:學者讀《易》,於言上會得者淺,於象上會得者深。可見易理之源在象,象者,尚無文字語言,況執一字一句,安可論易理哉!
問曰:五行相生,謂由太極之一氣流行,然又相剋者,何也?
答曰:相生者,各以生氣相助也。克者,制也。五行相生不息,倘無節制,則但有發泄,而無歸藏,則生氣竭矣。故水火木金,各相節制。而春夏秋冬,自成生長收藏之造化,然賴土之一行,融洽乎中,以成四行之功。故土旺於四季而為春夏秋冬交接之過脈也。假如木生火,火太過,不但剋金,木亦自焚。
《陰符經》所謂火生於木,禍發必克是也。水能制火以生木,故火太過,則當益水以濟之,余可隅反矣。所以水火木金,各偏一氣,全賴土氣通貫融洽,使之相生相制,以歸於平,則無偏勝之害。稍或參差,即有太過不及,而勝復之變出焉。五行參差,則陰陽偏駁,而天地生亢害之災,人物嬰非常之疾。
故《內經》論五行勝復之道甚詳。又曰:必先歲氣,毋伐天和,教人防患於預也。
問曰:數起於一,止於十。故天干之數十。而地支有十二,何也?
答曰:此表陰陽五行相生相成之理也。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。則生者始於天,故曰天干;成者始於地,故曰地支。乾者杆也,支者枝也。謂始生杆,而終成枝也。蓋甲為陽木,陽生陰,故乙為陰木。陰生陽而木生火,故丙為陽火。陽生陰,故丁為陰火。陰生陽而火生土,故戊為陽土。
白話文:
太極五行發揮
回答說:註解用陰陽消長來比喻世道的盛衰,因此用事理來解釋《易經》。我對太極五行的道理,則有不同的看法。試想黃中通理,正位居於天地之間,既居中又端正,豈不是說土德貫通天道,而位於太極的正位,也就是太極的根本所在嗎?八卦以乾為天、坤為地,所以又以乾比作衣、坤比作裳,來表現天地上下之象,並不是說它們有尊卑之分;但從我們居住的地方來看,天在上,地在下。若究其根本,則天地互相旋轉,包容於地之外;地居於天之中,凝而不動。
它的形狀像雞蛋,本來就沒有上下之分,古人已經詳細論述過了。八卦用上下區分乾坤,我則用黃中來證明太極,各有其道理所在。而且論述《易經》的人,必然認為陽尊陰卑,應該扶陽抑陰,這是治理天下的道理。治理天下必須先端正人心,所以用陽比喻君子,陰比喻小人,應該扶陽抑陰。乾坤是陰陽的父母,用乾比喻君王的德行,坤比喻母親的儀範。而世間最尊貴的唯有君王,所以說陽尊陰卑,並不是聖人畫八卦的本意。
八卦表現陰陽進退消長的景象,以闡明萬物生成變化的道理。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,則陰陽貴在平衡,並不是天生就存在尊卑而需要扶抑。朱熹說:文王、周公制定了六十四卦,又增添了乾元亨利貞等辭,早就不是伏羲的本意了。到了孔子純粹用道理來說明,而作了《繫辭》,把元、亨、利、貞,作為乾卦的四德,又不同於文王的易經了。
由此看來,我認為孔子只是根據卦象來闡明道理,語言含蓄而意蘊深遠,包含的範圍非常廣泛,不只是逐字逐句地解釋卦辭而已。朱熹又說:學習《易經》的人,只從文字上理解的膚淺,從卦象上理解的深刻。可見易理的源頭在卦象,卦象,那時候還沒有文字語言,何況執著於一字一句,怎麼能論述易理呢!
請問:五行相生,說是源於太極的一股氣的運行,然而又互相克制,這是為什麼呢?
回答說:相生,是指各自用生機互相幫助。相剋,是指互相制約。五行生生不息,如果沒有節制,則只有發泄,而沒有收藏,那麼生機就會耗盡。所以水、火、木、金,互相節制。而春夏秋冬,自然形成生長收藏的變化,然而依靠土這一行的調和,融洽於其中,才能成就四行的功用。所以土旺於四季,成為春夏秋冬交接的過渡時期。例如木生火,火太過,不僅克金,木也會自焚。
《陰符經》所謂“火生於木,禍發必克”就是這個道理。水能制火而生木,所以火太過,就應該增加水來救濟它,其他的道理也可以由此類推。所以水、火、木、金,各有偏盛之氣,完全依靠土氣的貫通調和,使它們互相生長互相制約,歸於平衡,就沒有偏盛的禍害。稍微有點參差不齊,就會出現過度或不及,而產生勝復的變化。五行參差不齊,則陰陽偏駁,天地就會產生亢害的災難,人就會患上非常嚴重的疾病。
所以《內經》論述五行勝復的道理非常詳細。又說:必須順應節氣,不要違背天和,教導人們預先防患。
請問:數目從一到十,所以天干的數目是十。而地支有十二,這是為什麼呢?
回答說:這是表現陰陽五行相生相成的道理。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。那麼,生始於天,所以叫天干;成始於地,所以叫地支。乾者,杆也;支者,枝也。是指開始生長主幹,而最終長成枝葉。例如甲為陽木,陽生陰,所以乙為陰木。陰生陽而木生火,所以丙為陽火。陽生陰,所以丁為陰火。陰生陽而火生土,所以戊為陽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