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一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2)

1. 太極五行發揮

或又謂天一生水,故萬物先生水。竟將天一之一字,作第一之一會矣。而不知水從氣出,太極動而生陽,陽氣動而水始小。一者為奇是陽也,非第一之謂也。試觀春夏陽亢欲雨,必先發雷,秋冬陽降無雷,亦必地氣動而燠暖,則云騰而雨,又如人之怒極,則悲淚隨至,皆為陽動水生之徵,亦為格物之道也。

問曰:天五生土,地十成之,則太極之用盡而復歸乎體,既歸以後,則又動靜生陰陽。然則五行既已成質,太極渾然之氣,寓於形質之內,何以見又動而生陽,靜而生陰耶?

答曰:若非又動而生陽,靜而生陰,則物之小者,何以能大而又生子,人之幼者,何以能長而又生人乎?夫形質雖有生成消化之變遷,而生生之氣何嘗一息之或間哉。當知萬物化生,雖出陰陽五行之陶冶,實由渾元一氣之轉旋,氣凝而成質,質消還為氣。氣無形而質有形。有形者,後天萬物也;無形者,先天太極也。

先天后天,所以生化不息者,蓋有主宰之理存乎其先也。朱子所謂性即理也,天以陰陽五行,化生萬物,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是已。此「天」字,指太極先天,為陰陽所從出,故云天以陰陽五行,非謂天地之天。天地為兩儀,即陰陽也。後世淺見,或謂朱子所云性即理為非,而不知在天為理,賦物為性,同出而異名耳。

自先天而降於後天,則為命,一如君命之下逮。故曰天命之謂性,蓋言此理,自太極先天下降而賦於人則謂之性也。故朱子言命,猶令也;性,即理也。是以先天名理,後天名性命者,統先後天而言也。若論生化之跡,則氣在形先,而理又在氣先。究其極,則本末一貫,而又難分先後也。

形質雖萬殊,而理氣則一。是故有形生於無形,同出一本;先天轉為後天,非二理也。故曰:民吾同胞,物吾與也。非喻言也,是實理也。

《易》曰:君子黃中通理,正位居體,美在其中,而暢於四支,發乎事業,美之至也。此表人為萬物之靈,具太極五行之全體。眾人或蔽於私,而不克全其所賦;惟君子稟中正土德,通達乎天賦之理,而克全太極之體也。孟子曰:萬物皆備於我矣。以萬物盡出於太極,而我具太極之全體,則萬物之理,皆備於我矣。

萬物備於我,則美在中,而暢於四支,發乎事業,豈不美之至哉。夫黃者土色,中者土位,以土居太極中正之位,即為太極之體所在,而土實通乎主宰太極之理,故曰黃中通理也。自理而太極陰陽五行,以至於土,土又上通乎理,此即本末一貫之道也。人稟太極之氣為命,理為氣宰,故性為命之主也。

由此觀之,則土者,上徹先天,下貫後天,融會性命,而為太極之廓,萬物之母,豈不重哉!

或曰:《易》注言正位居體,是雖在尊位而居下體,釋裳字之義也。今子云正位居體,即為太極之體所在,果合《經》旨乎?

白話文:

太極五行發揮

有人說,天一生水,所以萬物都先產生水。他們把「天一」的「一」理解為第一的意思。卻不知道水是由氣化生而來,太極運動產生陽氣,陽氣運動後水才開始少量生成。「一」代表奇數,也就是陽,並非第一的意思。試看春夏陽氣盛極將下雨時,必先打雷;秋冬陽氣衰弱不下雨時,也必先有地氣活動而溫暖,然後水氣上升而下雨。又如同人極度憤怒,悲傷的眼淚隨之而來,這些都是陽氣運動產生水的徵兆,也是格物致知的途徑。

有人問:天一生水,地十成之,那麼太極的運用是否已盡而歸於本體?歸於本體後,又會因動靜而生陰陽。那麼五行既已成形,太極渾然之氣寓於形質之中,為何還能動而生陽,靜而生陰呢?

答曰:如果沒有動而生陽,靜而生陰,那麼小的東西怎麼能變大並繁殖後代?小孩子怎麼能長大成人呢?雖然形質有生成消化的變化,但生生不息的氣息卻從未間斷。應該知道,萬物化生,雖然出自陰陽五行的陶冶,但實際上是由渾元一氣的轉動所致,氣凝結而成形質,形質消散又還歸於氣。氣無形而形質有形。有形的是後天萬物;無形的是先天太極。

先天後天,所以生化不息,是因為有主宰的道理存在於先。朱熹所說的「性即理」,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,氣以成形而理也賦予其中,如此而已。「天」字指先天太極,是陰陽所來源之處,所以說「天以陰陽五行」,並不是指天地之天。天地為兩儀,即陰陽。後世淺見,有人認為朱熹所說的「性即理」是錯誤的,卻不知道在天為理,賦予萬物為性,同出一源而名稱不同而已。

從先天降到後天,就稱為命,如同君王的命令向下傳達。所以說「天命之謂性」,這是說這個道理,從太極先天下降而賦予人,就稱為性。所以朱熹說命,猶如命令;性,就是理。所以先天稱之為理,後天稱之為性命,是統攝先天後天而言。若論生化現象,則氣先於形,而理又先於氣。究其根本,則本末一貫,而難以區分先後。

形質雖萬殊,但理氣則一。所以有形生於無形,同出一源;先天轉化為後天,並非兩種道理。所以說:「民吾同胞,物吾與也。」這不是比喻之詞,而是真實的道理。

《易經》說:「君子黃中通理,正位居體,美在其中,而暢於四支,發乎事業,美之至也。」這表明人為萬物之靈,具備太極五行之完整體系。很多人被私慾蒙蔽,而不能完善其所賦予的天性;唯有君子秉持中正的土德,通達天賦的道理,才能完善太極的本體。孟子說:「萬物皆備於我矣。」因為萬物都源於太極,而我具備太極的完整體系,所以萬物的道理,都具備在我身上。

萬物備於我,則美好在內心,而舒暢於四肢,發揮於事業,豈不美好至極!「黃」是土的顏色,「中」是土的位置,土居於太極中正的位置,即為太極本體所在,而土實則貫通主宰太極的道理,所以說「黃中通理」。從理到太極陰陽五行,以至於土,土又上通於理,這就是本末一貫的道理。人稟受太極之氣為命,理為氣的主人,所以性為命的主宰。

由此看來,土上通先天,下貫後天,融合性命,而成為太極的框架,萬物的根本,豈不重要!

有人說:《易經》註解說「正位居體」,是指雖然處於尊貴的地位,卻居於下體,解釋「裳」字的意思。現在你說「正位居體」,就是太極本體所在,是否符合經文的旨意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