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二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9)

1. 《千金方》房術論

夫言以載道,而言之得以流傳千古者,書也。孟子曰:盡信書,則不如無書。是道賴書以明,所以害道者,亦書也。嗚呼!著書固難,讀書不尤難乎。書之無關人心風俗,生民性命者勿論。其關人心風俗生民性命,而言之顯然悖理,人皆能辨之,猶不足以害道。若夫似是而實非,似真而實偽者,其為害道也大矣。

白話文:

言語是用來傳達道理的,而能夠流傳千古的言語,就是書籍。孟子說:完全相信書上所說,還不如不讀書。道理需要書籍來闡明,但同時,傷害道理的,也可能是書籍。唉!寫書固然困難,而讀書也並不容易啊。那些與人心風俗、百姓生命無關的書,我們就不討論了。對於關係到人心風俗、百姓生命,但卻言論明顯違背道理的書,人人都能辨別,因此不足以危害道理。然而,那些看似合理卻不合理、看似真實卻是虛假的書籍,對道理的危害就很大了。

正人心而善風俗,儒者之書也;佐造化而保性命,醫者之書也。世上之書,孰有重於斯二者乎。韓子曰,非聖之書不可讀。然諸子百家,多有羽翼聖經,啟迪後進之功,亦有不容盡廢者。善讀書者,要當先讀聖經以明其理。理明於心,後讀諸家之書,則純駁自分,真偽立辨。

白話文:

儒家的書籍旨在匡正人心,改善社會風氣;醫家的書籍旨在輔佐天地萬物運行,保全生命。世間的書籍中,有哪些比這兩類書籍更重要的呢?韓非子說過,不是聖人的書籍不值得閱讀。然而,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許多發揚聖人經典、啟迪後人的作用,也不能全部廢棄。善於讀書的人,首先要研讀聖人經典,理解其道理。當道理在心中明白之後,再閱讀諸子百家的著作,便能分辨其優劣,辨別真偽。

此所以信其所可信,不盡信其所不可信,必以聖經為標則而准之以理也。

即如醫門諸子,若唐之孫真人思邈,亦可稱亞聖矣。著有《千金方》,國初張路玉先生,為醫門大賢,疏《千金方》為《衍義》。其中闡幽發微,功難殫述,即有小疵,誠非淺學所能窺,宜無悖理害道之說雜於其間,必可信矣。乃於二十七卷《養性門》尾後,立有「房中術」一條,以御女而採陰補陽為益壽長生之術。

白話文:

就如同醫學界的各位先賢,例如唐朝的孫真人(思邈),也可以稱為亞聖了。他撰寫了《千金方》。國初的張路玉先生,是醫學界的偉大賢者,他為《千金方》作註解,寫成《衍義》。其中揭示了深奧的事理,闡釋了細微的道理,其功勞難以盡述。即便有些小錯誤,也不是淺薄之輩所能窺見的,應該不會有違背道理、損害道義的說法混雜其中,必定是可信的。然而,在《養性門》第二十七卷的最後,卻有一篇「房中術」,以與女性交合採陰補陽為益壽延年的方法。

無論其術驗否,當知天地間未有行悖理喪良之事,而反能益壽長生者。其為害道邪說顯而易見,豈有賢如孫真人,為此害道之邪說哉。必由好奇之人,摭拾附會以偽託耳。後賢因過信孫真人,遂不辨其偽妄,而反衍之,蓋亦千慮之一失也。以丹溪之明,始猶據理而論。言人之生,心火居上,腎水居下,水升火降,生意存焉。

白話文:

不管這種方法是否有效,要知道天地之間絕不會有違背正理、損害善良的事,卻能使人延年益壽的。那些歪理邪說是明顯有害的,孫真人那麼賢明的人,怎麼會相信這種有害的邪說呢?必定是好奇的人,蒐集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來冒充孫真人的話。後人因為過於相信孫真人,就不辨真偽,反而引申發揮,這也是聰明一世,糊塗一時。像丹溪先生那樣明理的人,起初仍然依據道理來評論,他說人活着,心火在上面,腎水在下面,水上升、火下降,這樣生命才能維持。

醫者立教,恬淡虛無,精神內守,所以遏火之動於妄也。君火不妄動,則相火守位,焉有燔灼之虛焰,飛走之狂勢也哉。然而卒不辨其為偽,繼又矛盾以圓其說曰:《易》兌,取象於少女。兌,悅也,遇少男艮為咸。咸,無心之感也。艮,止也。房中之法,有艮止之義焉,若艮而不止,徒有戕賊,何補益之有。

白話文:

作為醫生,必須保持淡泊寧靜的狀態,精神內斂自守,這樣才能抑制腎火的妄動。腎火不妄動,心火就會守住自己的位置,哪裡還會有虛浮的火焰灼傷身體,飛揚跋扈的狂氣作祟呢?

然而,有一些人始終無法辨別房中術的真偽,甚至自相矛盾地說:《周易》中的兌卦,卦象為少女。兌,指喜悅,遇到少男艮卦就會形成鹹卦。鹹,表示無心的感應。艮,指停止。房中術中就有「止」的含義。如果不能停止,只會傷害身體,又有什麼補益呢?

竊詳《千金》之意,彼壯年貪縱者,水體非向日之靜也,故著房中之法,為補益之助。此可用於質壯心靜,遇敵不動之人也。苟無聖賢之心,神仙之骨,未易為也。

白話文:

我仔細研究《千金方》的意思,作者認為,在身體狀況強健的年輕人中,那些過度放縱的人,其體質並不像太陽一樣穩定,所以提出了房中術的方法,作為一種補充的方法。這種方法只適用於體格強壯、心志沉穩,遇到敵人也不動搖的人。如果沒有聖賢的心性,神仙般的體質,是難以做到的。

余按丹溪之言,亦知此方之不能無弊,曲為之說,意非不善。惜乎見理未徹,不敢直斥為偽,而遊移其詞,反致矛盾。遂使後世妄人,貪生延壽,邪說彌增,邪行愈熾。至於敗德喪命,莫能數計,甚可悼也。夫《易》以奇偶表陰陽之象。無心之感者,即所謂無思無為,寂然不動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。

白話文:

我依照朱丹溪的說法,也知道這個方劑不可避免會有弊端,所以曲解其說,用意並非不好。可惜他的見解不夠透徹,不敢直接斥責這是假冒偽劣,而是遊移其說,反而導致了矛盾。於是導致後世一些貪生怕死之人,更加相信邪說,邪行愈演愈烈。至於敗壞道德、喪失性命的人,更是多得數不勝數,確實令人惋惜。況且《易經》以奇偶代表陰陽的象徵。不假思索的感悟,即所謂的「無思無為」,內心平靜不動,感悟後便能通曉天下萬物的道理。

此聖人論天理之微炒,必待人慾淨盡,而後虛靈明徹,豁然感通。苟有一毫思為,則此心壅滯,已蔽其明,不能通乎天人合一之理也。其云少男少女者,用喻陰陽生化之道,出乎天理流行之自然。艮其背,不獲其身。則此心寂然,無一毫人慾之萌也。今雲房中之法,有艮止之義,是以愚夫愚婦熾然之欲念,比聖人虛靈明徹,寂然不動之心,烏乎可哉!且言用於質壯心靜,遇敵不動之人,苟無聖賢之心,神仙之骨,未易為也。

白話文:

這段聖人闡述天地道理的精妙之處,必須等到人體內的慾望全部消盡,才能達到心靈空靈明澈,豁然與天地感應相通的境界。如果還有一絲一毫的雜念,那麼心靈就會閉塞堵塞,遮蔽了清明,無法通達天地合一的法理。文中提到的少男少女,是比喻陰陽生化的自然法則,出於天地理氣流轉的自然現象。「艮其背,不獲其身」的意思是,心靈寂靜安穩,沒有半點人慾的萌生。現在所說的房中之術,具有「艮止」的意義,因此愚昧的男女強烈熾熱的慾念,與聖人空靈明澈,寂靜不動的心境相比,簡直不堪比較!而且,使用房中之術還要求身體健康強壯,心靈寧靜,面對敵人也能不動如山。如果沒有聖賢的心境,神仙的骨骼,是難以做到的。

試問既已質壯心靜,藥餌且不須,何勞採補乎!天下古今,豈有行悖理喪良之事而稱聖賢者乎!亦未有采人垢穢可資成仙之道者也。夫欲念動而陽始舉。今曰心靜,又曰不動,既心靜不動,則陽何能自舉。陽不舉,則焉能行採取之術,何矛盾之甚耶。且如道家金丹等書,亦莫不痛斥採補為邪術,何況儒者,而反牽引經文,為彼左證,不幾於侮聖言乎。

白話文:

既然已經身體強壯、心神平和,就不需要藥物和食物滋補了,何必勞累地採補呢?古往今來,難道有做出違背倫理、喪失良知的事情卻被人稱為聖賢的嗎?也沒有采人垢穢就能成仙的道理。慾念一起,陽氣才會升起。現在說心神平和,又說不動心,既然心神平和不動心,那麼陽氣怎麼能自動升起呢?陽氣不升起,怎麼能進行採補之術,這不是自相矛盾嗎?況且像道教的金丹等書,也都嚴厲譴責採補是邪術,更何況儒家,反而牽強附會經文,為他們提供佐證,這不是幾乎是在侮辱聖賢的話語嗎?

由是言之,孫真人既成仙道,斷無如斯邪說流傳,其為妄人偽託顯然,必不可信。而丹溪之說,似是實非,易於惑人,尤不可以不辨。吾願天下後世,有司命之責者,讀古人書,當以聖經為標則,而准之以理,勿過信其所不可信,庶不貽害道之禍。則人心可正,風俗可善,造化可參,而性命可保也夫。

白話文:

根據以上所述,孫真人既然已經得道成仙,絕不會散佈如此邪門的言論。這些邪說顯然是妄人冒充偽造的,絕不可輕信。至於丹溪的理論,看似有理,實則不然,很容易蠱惑人心,更不可不加以辨析。我願天下後世有管理責任者,閱讀古書時應以聖賢經典為準則,並依據道理來衡量,不要過於相信不值得相信的說法,這樣纔不會貽害道法。這樣一來,人心可以端正,風氣可以改善,天地之理可以探究,性命也可以保全。

語曰:仁者壽。又曰:仁,人心也。是故欲得長生者,惟求吾心之仁而已矣。吾欲仁,仁斯至矣,求在我者也。愚者捨本逐末,肆欲妄為,喪其天良,本為貪生,反速之死,誠可憫也。皆由邪說流傳,昧者不辨,甘蹈水火而不悔,毒害何可盡言。夫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。凡邪說之惑人,每假聖賢仙佛名目,雖有智者,往往亦為所愚。

白話文:


俗話說:「仁慈的人會長壽。」又說:「仁慈,是人之本心。」因此,想長生不老的人,只要培養自己的仁慈之心就可以了。我想要仁慈,仁慈就會自然而來,關鍵在於我自己的追求。愚昧的人捨本逐末,放縱慾望,喪失良知,本想求生,卻反而招致死亡,實在令人遺憾。這都是因為邪惡教義流傳,愚昧的人不懂分辨,甘願投身火海而不悔改,毒害之深無法盡述。正道高一尺,邪說高一丈。所有邪說迷惑人的時候,常常假借聖賢仙佛的名號,即使是聰明的人,也往往會被矇蔽。

故如張路玉、朱丹溪諸賢,猶不免墮其術中,則知世之遵信堅固而不可拔矣。一旦欲闢其謬,而辨其偽,使人翻然悔悟,則非具過人之識,見理明徹者,所不能也。今觀先生此論,不獨析理精微,如老吏斷獄,邪偽立辨;而救焚拯溺,為普渡慈航。其有功人心世道,豈淺鮮哉。

白話文:

因此,像張路玉、朱丹溪這些賢者都難免陷入它的謬論之中,由此可知世人對它的信仰根深蒂固,難以動搖。如果想要揭穿它的謬誤,使人幡然醒悟,除了具有卓越的見識和透徹的理解力,是無法做到的。如今細讀先生的這篇議論,不僅分析事理精妙,就像老經驗的官吏斷案一樣,立刻分辨是非,而救急救難,宛如普度眾生的慈航。它對人心世道的功德,豈是淺薄微小啊。

2. 虛損論

治虛損者,先辨陰陽,次分上下。陰虛者,最忌助氣,陽虛者,大禁寒涼;上損,則清金為先,下損,必固腎為主。此千古不易之成法也。其有陰陽兩虧,上下交損者,當權其輕重緩急,而進藥有先後之次序焉。但其病狀變化無方,而理法通微入妙,若不明先天后天生化之源,臟腑剛柔偏勝之弊,則莫知其緒,而辨證不確,投劑無功矣。夫陰陽之氣,稟於腎元;生化之權,操乎脾胃。

白話文:

治療身體虛弱的人,首先要辨別是陰虛還是陽虛,其次要分清身體上半部和下半部的狀況。陰虛的人,最忌諱用補氣的藥物;陽虛的人,則大忌用寒涼的藥物。上半部虛損,應以清瀉肺金為先;下半部虛損,一定要以補固腎氣為首要。這是千古不變的治療法則。如果既有陰虛又有陽虛,上下都虛損,應該根據輕重緩急來權衡,用藥的順序也應有所先後。但是,虛症的病狀變化多端,治療原則精妙深奧。如果不明白先天後天的生化原理,以及臟腑功能的偏旺偏衰,就會摸不清頭緒,辨證不準確,用藥也就不會見效。陰陽之氣,源自於腎的元氣;生化轉化的控制權,則由脾胃掌握。

故腎元虧損,稟質不足者,全賴脾胃生化以滋培。《難經》謂上損至下,下損過中,皆不治。以脾胃既敗,無法可施也。然脾胃之能生化者,實由腎中元陽之鼓舞,而元陽以固密為貴。其所以能固密者,又賴脾胃生化陰精,以涵育耳。《經》曰: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,即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因此,如果腎氣不足,體質虛弱,就完全依靠脾胃的運化來滋養。難經中說,上損累及下,下損超過中度,都不可救治。因為脾胃一旦衰敗,就無藥可治了。然而,脾胃能運化的原因,實際上是受腎中元陽的鼓舞,而元陽則以固密為貴。元陽所以能固密,是依靠脾胃運化出陰精來滋養。經典裡說:陰精平衡,陽氣才能收斂,精神才會健旺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

是故脾胃與腎元並重,用雖二而體則一也。但陰陽雖稟於腎,而生生之氣,出於肝膽,清陽自左而升,陽生於陰也。脾土健運,而胃氣下行,濁陰從右而降,陰生於陽也。此一升一降,實為陰陽旋轉之機樞,而與天地同其造化者。故天地節序有遷移,而人身氣血亦應之。虛損之人,氣血既虧,陰陽運行,不能循度,動多窒滯,故欲培其根本必先利其機樞。

白話文:

因此,脾胃和腎氣一樣重要,雖然使用的方法分為兩種,但身體的本質是統一的。但陰陽雖然由腎臟主導,而生生之氣,卻來自肝膽,清陽之氣從左側升起,這是陽生於陰。脾土運行健全,而胃氣向下運行,濁陰之氣從右側下降,這是陰生於陽。這一升一降,實為陰陽轉化的樞紐,與天地萬物的運行相一致。因此,天地間的節氣有變化,人體氣血也會相應地變化。虛損之人,氣血既虛弱,陰陽運行的軌跡,就會偏離正道,運行不暢,故想要培補其根本,必須先利於這個樞紐。

若不知此,而徒用呆補之藥,則氣血愈郁,反增其困。或致脹悶,或致泄瀉,皆由機樞之不利也。然則何以利之乎?曰:清氣出於肝膽,木也。性喜涼潤而條達,故宜疏利,勿壅遏也,宜柔潤,勿克伐也。風以揚之,雨以潤之,木有不欣欣向榮者乎。脾為陰土,喜香燥而溫暖,暖則陽和敷布,健運不停;胃為陽土,喜滋潤而通暢,暢則飲食以時。脾氣鼓動而化精微,生津液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不瞭解這些,而只用死板的補藥,那麼氣血會更加淤滯,反而會增加痛苦。或者導致脹氣悶痛,或者導致腹瀉,都是因為身體機制的運行不暢所致。那麼如何讓它通暢呢?答案是: 清氣來自肝膽,屬於木。它喜歡涼爽滋潤和條達,所以應該疏通,不要堵塞;應該溫和滋潤,不要過於強硬。風可以鼓動它,雨可以滋潤它,樹木豈有不欣欣向榮的道理? 脾臟屬於陰土,喜歡芳香乾燥和溫暖。溫暖可以使陽氣和順地散佈,讓脾臟運作不停歇;胃屬於陽土,喜歡滋潤和通暢。通暢則能按時飲食。脾氣鼓動著把食物轉化為精華和津液。

津液周流,濁滓下降,濁降清升,機樞自利矣。若肝陽過升,胃氣被逆;或脾氣困弱,飲食難消,皆當隨時審察者。故治虛損,而不知緩急先後進藥之序者,未可與議也。補偏救弊,轉危為安,雖在良工之用心,尤要病者之調護。不然,功不逮過,亦徒勞耳。

白話文:

當體液循環通暢、廢物下降時,廢物會下沉,氣體會上升,人體的機能就會自然運作。如果肝火過旺,就會逆衝胃氣;或者脾胃虛弱,食物難以消化,都需要隨時診斷。因此,治療虛損而不瞭解緩急先後用藥的順序,就不能參與討論。雖然良醫用心彌補不足、挽救危局,但患者的調養也很重要。否則,治療的效果達不到預期,也是徒勞無功。

再按虛損,有真假之分,尤不可不辨。本元虧為虛,臟真傷為損,故總名內傷,如前所論是也。若假者,似是而非,或不辨而誤服補藥,變成敗壞之證,反不可治矣。故舉數則,余可類推也。

白話文:

在虛弱損傷的症狀中,必須分辨真虛和假虛。本源虧損稱為虛,臟腑真氣受損稱為損,所以總稱為內傷,如同前面所說的。而假虛則是似是而非,或者不假思索地誤服補藥,導致病情惡化,反而無法治療了。因此列舉幾種症狀供大家參考,其他類似的症狀可以類推。

一凡心跳頭眩,夢寐不安者,世俗多作虛損怔忡,而用補劑。不知有痰凝氣滯,鬱火衝動者。一投參地棗仁萸肉等藥,初不之覺,或見小效。而澀補之味,漸漸斂痰,入於包絡,旋髮旋重。或變風癇抽掣,不省人事,甚則癲狂,不可救治。夫虛損而至怔忡者,先因腎虧,勞心耗血。

白話文:

凡是心跳、頭暈,晚上做夢不安的人,一般人通常認為是身體虛弱、精神恍惚,於是使用補藥。卻不知道有痰液凝結、氣血鬱滯,以及鬱火刺激的情況。最初服用人蔘、地黃、棗仁、肉桂等補藥時,可能不會感覺到異常,或有輕微效果。但這些補藥中的澀味逐漸收斂痰液,使其進入五臟六腑,導致症狀反復發作,越來越嚴重。或者轉變成風癇發作、抽搐,神志不清,甚至癲狂,難以救治。由於虛弱而導致精神恍惚的患者,最初是因為腎臟虧虛,過度勞心耗血。

水不濟火,虛火上衝心神動惕;血不養肝,肝風上冒而頭眩。其心腎之脈,必動數、虛大,肝脈急強,乃為木火偏勝,陰血虛損之象。若因痰凝火鬱者,外證雖似,而脈則迥異,尺部沉靜如常,兩關寸沉遲弦澀。以其清陽不振,氣滯痰凝故也。或因觸怒勞心,心肝火動,為痰涎郁遏,火不得泄,則亦怔忡,甚或昏厥。

白話文:

  1. 水氣不足以滋養火氣,虛火會上衝心神,讓人心神不安。

  2. 血氣不足以滋養肝臟,肝風會上衝頭部,導致頭暈。

  3. 心腎相連的脈絡,肯定會脈搏跳動得快而強勁,肝脈強勁而有力,這是木火太旺,陰血虛虧的徵兆。

  4. 如果是因為痰液凝聚導致火氣鬱結,外在症狀雖然相似,但脈象卻截然不同,尺脈沉靜如常,關脈和寸脈沉緩、遲澀。這是因為清陽之氣不振,氣滯痰凝所致。

  5. 有時因為生氣或操勞傷心,心肝火氣旺盛,痰涎鬱遏,火氣不能宣洩,也會出現心神不寧的症狀,嚴重時甚至會昏厥。

但用理氣清痰,則鬱火解而病自愈。當其病時,寸關沉滯,而尺部或見浮大似虛。此正因涎濁阻於中焦,而下焦陽氣不能上達之故,非為真虛。但理中上二焦,氣順痰清,其尺脈亦即平復。如果細審有兼腎虧者,亦必使關寸之脈調達,而無濁涎之阻,方可滋補。否則氣血未滋,而痰涎更結矣。

白話文:

用理氣化痰的方法,鬱火就會解除,疾病自然痊癒。在發病時,寸關兩脈沉滯,而尺部可能出現浮大似虛的現象。這是因為痰液阻塞在中焦,下焦的陽氣無法上達所致,並非真正的虛弱。只要理順中上二焦,氣順痰清,尺脈也會恢復正常。如果仔細診斷發現有腎氣虧虛的情況,也必須讓關寸之脈調達,去除痰涎阻滯,才能進行滋補。否則氣血還沒滋養,痰涎反而會更加凝結。

一凡咳嗽,或因風寒外閉而嗽痰,或因風熱內客而乾咳。若作虛損而誤補,則邪氣內伏,反覺小愈。於是醫者病者,皆信為虛,更進補藥。邪與氣血膠結,如油入面,神丹莫療。或邪久郁動火而吐血,則更認為勞損;或邪火走注,一身皮肉筋脈皆痛,則認為血枯;或肺氣窒塞,聲閉不出,則認為啞勞。而不知由假成真,至死不悟,可勝悼哉。

白話文:

一、凡是咳嗽,有的可能是因為風寒在體外閉阻,導致咳出痰液,有的可能是因為風熱入侵體內,導致乾咳。如果虛弱的人誤服滋補藥物,那麼邪氣就會潛藏在體內,反而會讓人感覺病情有所好轉。於是醫生和病人,都以為這是虛證,進而服用更多的滋補藥物。邪氣與氣血糾纏在一起,就像油進入麵粉一樣,即使是靈丹妙藥也難以治療。

二、有的邪氣長期鬱積,導致動火而吐血,醫生卻認為是勞損所致。有的邪火流注,導致全身皮肉筋脈疼痛,醫生卻認為是血虛。有的肺氣閉塞,聲音發不出,醫生卻認為是啞勞。卻不知道這些都是由假象演變成真實的症狀,直到死亡也不明白,真是令人悲痛。

夫虛損咳嗽,雖亦有發熱之證,然咳聲無力,兩頰常紅。其尺脈空虛而數,肺脈虛大,並不弦滯。皆由腎傷水耗,相火上炎犯肺,方可用二冬參地之屬。若脈雖弦數,肺部沉滯,此風寒外閉;或肺脈雖大而有力,尺部不虛,是邪郁化火。皆非虛損,而當清理泄邪。其初起必有惡寒發熱之狀,且虛勞咳嗽由漸而來,外邪咳嗽,卒然而至,迥有可辨也。

白話文:

咳嗽虛弱,雖然也有發熱的症狀,但是咳嗽的聲音無力,兩邊臉頰經常泛紅。尺脈空虛而快速,肺脈虛弱而大,並不感到緊繃拘滯。這些都是由於腎臟受傷,水液消耗,虛火上炎侵犯肺部,這時纔可以用麥冬、山參、熟地黃等藥物。

如果脈搏雖然緊繃、快速,肺部沉滯不暢通,這是風寒在體外阻閉所致;或者肺脈雖然大而有力,尺脈不虛,這是邪氣鬱結化為熱火。這些都不是虛損,而是應該清熱瀉邪。

虛損咳嗽的初期一定會有惡寒發熱的表現,而且虛勞咳嗽是逐漸發生的,外邪導致的咳嗽則會突然出現,這兩者可以區分得很明確。

一凡吐血,其因甚多。或因用力動火,須用和絡化瘀,固氣調中;或因暴怒氣逆動血,須順氣化瘀;或因外邪鬱火衝動,或受熱邪動血,皆當清邪化瘀。今觀世俗,多不細辨。一見吐血,率用二冬二地阿膠等類。其因用力及暴怒動血者,得涼潤膩補,血雖暫止,瘀遂結於絡中。

白話文:

總之,嘔吐血的原因有很多。有可能是用力過度導致火氣上升,這時需要活血化瘀、益氣調和;或者是因為暴怒導致氣逆而動血,需要疏氣化瘀;或者是外邪鬱結化火衝動,或是熱邪傷及血脈,都應該清熱化瘀。如今我觀察世道,許多人都不細心辨別。一看到嘔吐血,就隨便用麥冬、天冬、地黃、熟地等滋陰補血的藥物。其實,如果是因為用力過度或暴怒動血所致,使用滋陰滋補的藥物,雖然可以暫時止血,但是瘀血會滯留在血管中。

續生新血,不能循行歸經,滿則必溢。故逾時復吐,吐則又補,愈後又發,旋髮旋重,終至不救。其因外邪吐血而誤補者,變證尤多。以上諸弊,余目擊不可數計,竭心力治之,全愈者十無一二,半愈者十無三四。或吐血雖不發,而咳嗽終身不瘳,帶病延年,即為萬幸。醫者不悟,自以為是,病者畏虛,甘於補死。

白話文:

如果新的血液持續產生,但無法循著經絡運行,就會愈積愈多直到滿溢而出。所以,超過一段時間後又會吐血,吐血後又會進補,病情好轉後又復發,反覆發作愈來愈嚴重,最終難以救治。如果因為外邪吐血而誤用補益藥物,就會產生更多變證。以上種種弊端,我都親眼見過,不勝枚舉。我已經竭盡全力治療,但完全康復的只有十分之一二,半數康復的只有十分之三四。有的患者吐血雖然沒有復發,但咳嗽會持續終身,以帶病延命為萬幸。醫師不明就裡,以為自己的做法是對的,而患者害怕虛弱,甘願因為補益過度而死去。

殊不思虛損吐血,總因肝腎同傷,尺脈必然虛動。雖暴怒傷肝,肝脈大而尺脈不虛。既非虛損,其血出於胃絡,必當審其所因,以清理化瘀為主。瘀化氣和,其血自止,飲食調理,漸可復元。與其誤補而成病根,何如勿藥之為善乎。

白話文:

別以為吐血都是因為虛弱受損,主要是肝腎同時受傷,脈細必定虛弱無力。就算暴怒傷肝,肝脈會強盛有力,脈細也不會虛弱。既然不是虛弱受損,血就是從胃脈出來的。必須仔細探查是什麼原因,以理氣化瘀為主。瘀血化開,氣血調和,血自然就會止住。飲食調理,漸漸就能恢復。與其誤補導致疾病根源,不如不治藥纔是明智之舉。

嗚呼!余豈好辯哉,蓋不得已也。若不明六氣外邪之脈證,則實者誤補,不明人身陰陽虛實之脈證,則虛者誤攻。是故慣用於補者,既不識外邪證治之法,乃曰,但補其正,正氣旺則邪自除,猶君子多,小人自退也。其慣於用攻者,不知實中挾虛之證治,乃曰,攻邪所以救正,邪去,則正自復也。

白話文:

唉!我哪裡喜歡爭辯,實在是迫不得已啊。如果不明白六氣外邪的脈象,那麼會把實證誤認為虛證而補益;如果不明白人體陰陽虛實的脈象,那麼會把虛證誤認為實證而攻伐。所以,習慣用滋補藥物的醫生,不懂得辨別外邪的證治方法,就說,只要補益正氣,正氣旺盛了,邪氣自然就會消除,就像君子多了,小人自然就會退卻。那些習慣用攻伐藥物的醫生,不懂得辨別實中有虛的證治,就說,攻伐邪氣是爲了扶助正氣,邪氣消除了,正氣自然就會恢復。

二者各執一說,似是而非。病家惶惑,莫知所從,不得不禱於鬼神,而求神藥,或用香灰代藥散。噫!理之灼然可明者,猶難取信,而欲希驗於冥冥中,其誠果能感格於鬼神乎。

白話文:

兩位醫生各有自己的說法,好像都很合理,又好像都不是。病人無所適從,不知該怎麼辦,只好祈求鬼神,尋找神藥,甚至用香灰當藥。唉!道理這麼明顯,都難以讓人相信,何況是寄望於冥冥之中的鬼神,難道真能感動鬼神嗎?

夫正虧為虛,邪盛為實。正虛者,有陰虛、陽虛、氣虛、血虛之異。陰陽虛者,須培腎元,以陰陽蓄於腎也。氣血虛者,須調脾胃,以氣血生於脾胃也。邪實者,有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之不同,受病有臟腑、經絡、表裡之深淺,而用藥有輕重緩急之別也。然純虛者,補之尚易;純實者,攻之不難。

白話文:

如果身體的正氣虛弱,就會形成虛症。而邪氣太盛,就會形成實症。

虛症包括陰虛、陽虛、氣虛、血虛。如果陰陽虛弱,需要滋補腎氣,因為陰陽之氣都儲存在腎臟。如果氣血虛弱,需要調理脾胃,因為氣血生於脾胃。

實症包括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等不同的邪氣,這些邪氣入侵人體後,會影響到臟腑、經絡,侵入的深淺不同,所以用藥也有輕重緩急之分。

但是,如果只有單純的虛症,補益治療相對容易。如果只有單純的實症,驅邪治療也不難。

無如純虛純實之證少,而虛實錯雜之證多也。正虛挾邪,執用補法,則錮其邪;執用攻法,則正氣脫。不知此理,動手即乖。故必審其陰陽氣血,孰者為虛;經絡臟腑,何處受邪。權其輕重緩急,或攻多補少,或攻少補多,隨證設法,惟求恰當。是故古方補瀉同用,寒熱並陳者甚多,《內經》所謂複方也。

白話文:

問題在於,完全虛證或完全實證的病例很少,而虛實夾雜的病例卻很多。如果正氣虛弱卻誤以為夾雜邪氣,執著於使用補法,就會把邪氣困住;如果執著於使用攻法,就會導致正氣耗損。不瞭解這個道理,隨便用藥就會出問題。因此,一定要仔細分辨陰陽氣血,哪個是虛弱的;經絡臟腑,哪個部位受到邪氣侵襲。權衡輕重緩急,根據情況選擇攻法或補法,或攻法多補法少,或攻法少補法多,針對症狀制定治療方法,只求恰到好處。所以古方中同時使用補瀉的方法,兼用寒熱藥物的方子有很多,這在《內經》中被稱為複方。

世俗習於時尚,而昧古法,反以為怪,而不敢用。凡遇虛實錯雜之證,則束手無策也。

夫攻邪所以救正,補正即可祛邪,原有至理,但必辨析,未可混淆。若各執一說而相牴牾,其害則同。假如風寒之邪,初入經絡,邪郁在表,身中陽氣不伸,故身熱頭痛。但用辛溫發散,表之汗出,則身涼而愈。又如熱邪內結,腹滿堅痛,其人元氣不虧,可用大黃等藥攻下,則邪去而安。

白話文:

攻邪的目的是為了救正,而補正自然也能驅邪,這是很合理的道理。但一定要辨別清楚,不能混淆。如果各執一端而互相矛盾,其危害是相同的。比如風寒之邪初入經絡,邪氣鬱積在體表,體內陽氣無法伸展,因此會發熱頭痛。只要使用辛溫發散的藥物,讓出汗,那麼身體就會涼爽而痊癒。又如熱邪內結,腹滿疼痛,但患者自身元氣沒有虧損,可以服用大黃等藥物攻下,那麼邪氣就會排出,症狀就會緩解。

此皆所謂攻其邪,邪去則正自復也。如或雖汗邪不能退,或屢表不汗,神氣委頓,此中虛不能勝邪,須用參耆歸芍之類,佐以疏散,補托解邪,則汗出身涼。又如下元素虧,初感風寒,即入陰經,但冷不熱,或厥逆腹痛,下利清穀,當用姜附理中等湯,以扶元陽,則風寒自去。此皆所謂補其正,正旺則邪自除也。

白話文:

這些都是所謂的攻邪,邪氣祛除,正氣就會自動恢復。比如有的人雖然出汗,但邪氣沒有退去,或者反覆發汗也不退,精神萎靡,這表示中氣虛弱不能抵抗邪氣,需要使用參、耆、歸、芍等藥材,配上疏散藥,補託祛邪,就能出汗解熱。另外,如果元氣虧虛,一開始感受到風寒,就會侵入陰經,只有怕冷沒有發熱,或者手腳發涼腹部疼痛,大便清稀,這時候應該使用姜附理中等湯,來扶助元陽,這樣風寒自然就會消除。這些都是所謂的補正,正氣旺盛,邪氣就會自動清除。

然此惟論風寒之邪耳,若暑濕則又大異。暑濕從口鼻吸受,由膜原而走中道,漫延三焦,故必分三焦論治。膜原在肺胃間,邪入膜原,肺胃皆病。所以暑濕初感,即胸悶不食,肺胃現證也。愈後多日,胃尚不開,或餘邪隱伏,得食即復發,故最淹纏難愈。非如風寒邪在軀殼,毋庸禁食,可用補法也。

白話文:

上述只討論風寒之邪。如果說暑濕之邪,那就大不相同了。暑濕之邪從口鼻吸入,通過黏膜進而影響中道,瀰漫於三焦,因此必須針對三焦來進行治療。黏膜位於肺胃之間,當邪氣進入黏膜,肺胃就會同時受病。所以暑濕之邪剛侵入,就會出現胸悶不思飲食的肺胃症狀。即使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,胃口也沒有恢復,可能是餘毒潛伏,一旦進食就會復發,因此這種病很難痊癒。這與風寒之邪侵入身體表層不同,無需忌口,也可以使用補益的方法。

夫藥之入口,必先到胃。暑濕初受,即踞胃口,雖虛弱人不能用補,補則反錮其邪,故必先為清理。惟權其體之強弱、邪之輕重,以准藥之緩峻,使邪氣傳化,正氣流行,方可清補兼施。其邪正進退,互相勝負,此中消息,尤當細心體會。必使正氣漸復,邪氣漸消,庶可生全。

白話文:

當藥物進入人體時,必定會先進入胃中。暑熱濕氣剛入侵人體的時候,就會盤踞在胃部,即便虛弱的人也不能使用補藥,因為補藥會反而阻滯邪氣的排出。因此,必須先進行清理。要根據身體虛弱程度以及邪氣的輕重,來選擇藥物的緩急程度。這樣才能讓邪氣轉化,正氣運行,纔可以同時進行清熱除濕和補益。邪氣和正氣的消長進退,互相影響勝負。其中的變化,更需要細心體會。必須讓正氣逐漸恢復,邪氣逐漸消失,才能保全生命。

是則所云補正邪自除,攻邪正自復者,俱不可用矣。且攻擊之藥,中於病所,則病去;如不中病,則攻其元氣,而邪反不去。即如暑濕無形之邪,雖滿悶,而按之虛軟。化其三焦之氣,則邪從小便而去,或從汗解。大黃者,迅利峻下,直走腸胃,若有形積滯結於腸胃,按之堅痛,方可用之。

白話文:

上述所說的「補正邪自除,攻邪正自復」,這些方法都不可以用。況且攻伐邪氣的藥物,如果作用到病邪部位,那麼病就會消失;如果沒有作用到病邪部位,就會損傷元氣,而邪氣反而不會消失。例如暑濕這種無形的邪氣,雖然會讓人感到悶熱,但按壓時感覺柔軟。調理三焦之氣,那麼邪氣就會從小便排出,或者從汗液中散去。大黃這味藥,作用快速,直達腸胃。如果有成形的積滯阻塞在腸胃裡,按壓時感到堅硬疼痛,這時纔可以用大黃。

或用之不當,縱其人本元未虧,邪亦由此輕減,而元氣無不傷殘。往往病後虛怯難復;況本虛之人,無不危矣。且其無形之邪,本在半表半裡。攻其腸胃,則表邪乘虛內陷,多成壞證;若又不顧伏邪在內,而執用補法,則邪與氣血,膠固難清,必至淹纏,日久終歸不起。嗚呼!不明至理而偏執一說以自是,則假虛假實之證,未有能治之者。

白話文:

不正確地使用瀉法,即使患者的體質強健,也會減輕邪氣的影響,但卻會損傷元氣。經常會出現病後虛弱難以恢復的情況;更何況本就虛弱的人,更加危險了。而且無形的邪氣,本來就介於表證和裡證之間。如果攻其腸胃,那麼表證邪氣就會趁虛而入,多會形成嚴重疾患;如果又不管內伏的邪氣,而執著於使用補法,那麼邪氣與氣血交結凝固難以清除,必定會拖延,時間久了終究會導致死亡。唉!不明白深奧的道理而偏執一說以自以為是,那麼虛證和實證,都沒有辦法治療。

爰辨其概如此,幸明者鑑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