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一 (9)
卷之一 (9)
1. 附答問
醇和者,名正氣而養人,駁雜者,名邪氣而病人。能病人者,皆當名邪,不獨天地之氣為然,即如七情妄動,人身元氣因而化火為病,即名邪火也。若言伏氣為病,則天地人身之氣皆流行不息,又何能伏乎。況人稟天地之氣以生,賴天地之氣以養,則氣豈能病人乎。其病人者,必是駁雜邪氣可知。
始感時本元未困,則邪伏不覺,既久而邪勢鴟張,則病發矣。余故曰,不如言伏邪為病切當也。
又問論中相火寓腎一語,雖古今論之鑿鑿,竊謂無異議乎?抑確有其寓而非寄於腎乎?
答曰:君火相火同出先天渾元,渾元既判,而為陰陽,卦象乾南坤北;陰陽相交而變水火,卦象離南坎北。離象人之心,坎象人之腎,自古謂相火寓腎者,指坎中一陽也。然觀象則然,論理未盡然也。何故?蓋雖有君相之名,而實止一火,不過有體用之分耳。當寂然不動時,惟靈光炯炯,一無所為,則但有君火,實未見所謂相火也。
若七情乍動,相火立現,如欲動則外腎舉,怒發則肝氣逆之類,難以悉數。是相火隨君火而動,無處不到,則又不可鑿言在腎也。更加寐中,君火下潛,而子後陽興,則隨天地之陽而動,可見其與君火同出先天渾元者也。嗚呼!由此觀之,相火之來歷寓止從可想見,究其本體實止一火而已。
後世不察,又分雷火龍火,名目愈多,益滋繁惑。是見其用有多般,而不識其體一也。
又問:論中有「土本先天太極之廓」一句,余遍考《黃庭》、《同契》、《悟真》、及群仙記載所及。皆曰:說到先天一字無,則此土從何而基,乞統示之。
答曰:此說已先有疑而問者,其義已詳《太極五行發揮》矣。至於仙家作用,從後天施功,逆返先天,故云說到先天一字無。其先天到後天一段事,置而不講。但言虛無生一氣,一氣產陰陽,陰陽變三物,三物生萬物而已,故人未知其詳也。自後天而返先天,既有去路,則必有來路,來去雖不同而同歸一路。
所以有形生於無形,同出一源,先天轉為後天,卻非二理。故後天之土,反為先天太極之廓也。
白話文:
[附答問]
所謂醇和之氣,是正氣,能滋養人體;駁雜之氣,是邪氣,能致人於病。凡是能致病的氣,都應該稱作邪氣,不只是天地之氣如此,就連七情過度妄動,導致人體元氣化為火而生病,這也叫做邪火。如果說伏氣致病,那麼天地人三者之氣都在不停地運行變化,又哪裡能有停滯不變的「伏氣」呢?況且人依靠天地之氣而生,也依靠天地之氣而活,那麼氣怎麼會致病呢?所以,致病的氣,必定是駁雜的邪氣。
疾病剛開始的時候,人體元氣還沒有受損,邪氣潛伏而不顯露;時間久了,邪氣勢力強盛,疾病就發作了。所以我說,不如說「伏邪」致病更貼切。
又問及文中「相火寓腎」一語,雖然古今醫家都這樣說,但我想知道這是不是確鑿無誤?相火究竟是寄存在腎中,還是確實存在於腎中呢?
答曰:君火和相火都來自先天渾元之氣,渾元之氣分化之後,形成陰陽,卦象是乾南坤北;陰陽交合而變化為水火,卦象是離南坎北。離卦代表人的心,坎卦代表人的腎,古人說相火寓於腎,指的是坎卦中的一陽之氣。從卦象來看是如此,但從道理上講,卻並非完全如此。為什麼呢?因為雖然有君火和相火之分,但實際上只一種火,只是體用不同而已。當人身心平靜不動時,只有靈光閃爍,沒有其他活動,此時只有君火,而沒有所謂的相火。
如果七情突然波動,相火就會立刻出現,比如慾望產生時腎氣外動,發怒時肝氣逆上等等,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。也就是說,相火隨著君火而動,無處不在,所以不能籠統地說它只存在於腎中。更何況在睡眠中,君火下降潛藏,而腎中陽氣上升,這也隨著天地陽氣而動,這就說明相火和君火都來自先天渾元之氣。唉!由此看來,相火之來源、存在、活動,都可以想像得到,究其本質,只不過是一種火而已。
後世之人不明此理,又分出雷火、龍火等等,名稱越來越多,更加混亂。他們只看到相火的運用有多種,卻不明白它的本質只有一個。
又問:文中「土本先天太極之廓」一句,我遍查《黃庭經》、《參同契》、《悟真篇》以及其他道家典籍,都說到了先天之時,一字無,那麼這土又是從哪裡來的呢?請您說明一下。
答曰:這個問題以前也有人提出來過,其道理已經在《太極五行發揮》中詳細闡述了。至於道家修煉,是從後天開始努力,逆返先天,所以說到了先天之時,一字無。他們不講先天到後天的過程,只說虛無生一氣,一氣化生陰陽,陰陽變化出三才,三才生萬物而已,所以人不知道其詳情。從後天返先天,既然有返本之路,那就一定有從本而來的路,雖然來路和返本的路不同,但最終都殊途同歸。
所以,有形之物生於無形之物,同出一源;先天之氣轉化為後天之氣,這並不是兩種不同的道理。所以,後天之土,反而是先天太極的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