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一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6)

1. 附答問

答曰:此言六氣,由陰陽變化而得名,原是經中秘旨,而不易領略耳。竊恐世之論六氣者,或作六種之氣,如物之各為一物,則不能會通其理矣。而不知名雖有六,實則陰陽二氣之進退而已。陰陽之進退,太極之一動一靜而已。夫太極動而生陽,則陽進陰退,動極則靜。太極靜而生陰,則陰進陽退,靜極則復動,循環無間也。

陰陽者,太極之用也。太極者,陰陽之體也。進者,其氣進長,發其生化之用。退者,其氣退縮,歸其太極之體也。自靜極而動,則一陽生於至陰之下:䷗,名其節曰冬至,謂當冬令陰極之際,而一陽復至也。陽生於下而漸進,則沖激在上之陰而陰寒愈厲。故冬至後天更冷,而有小寒,大寒之節。

此時已二陽生於下矣:䷒,陽氣漸進而微動,則為風。名為風木,象木之萌芽也。故風為陰中之陽,而風木之氣,從大寒節始也。既而至於四陽下生:䷡,則陽旺陰弱,暖氣衝融,如火輕燃,名曰君火。君火之氣,始於春分節也。既而六陽皆出:䷀,陰盡歸藏,如火發焰,名曰相火。

相火之氣,始於小滿節也。火之始燃,其體則靜,象君之神明端拱南面無為也。火之發焰,其用斯張,若相之出其經綸,利濟天下也。故當此時,萬物茂盛,而太極動極則靜,一陰生於至陽之下矣:䷫,名其節曰夏至,謂當夏令陽極之際,而一陰又至也。陰生於下而漸進,則沖激在上之陽而陽焰愈熾。

故夏至後天更熱,而有小暑大暑之節,此時已二陰生於下矣:䷠,陽盛於外,陰長於內,故暑為陽中之陰。夫陽氣微動,則為風,陽氣既旺,則為火;陰氣微動,則為濕;陰氣既旺,則為寒。二陰在下,陰氣尚微;四陽在上,陽氣猶旺。然陰氣雖微而日進,故濕氣上蒸,名曰濕土,謂濕由土中而升,與雨濕之自上降者有別也。

濕土之氣,雖始於大暑節,然當相火司令時,一陰已生於下,而濕早動。至二陰生時,濕盛上蒸。三陰生時:䷋,陰陽兩平,各守其位,故熱輕濕斂,然猶名其節曰處暑。謂當此處,猶有餘暑也。由是觀之,益可見暑為火濕合氣而成也。既而至於四陰下生:䷓,二陽在上,則陰旺陽微矣。

微陽上動為風,盛陰下凝為寒,故濕收而反化燥,名曰燥金,燥金之氣,始於秋分節也,蓋陰陽進退,旺者操權,微者從之而化。陽性動而施泄,陽旺,則陰從陽之施泄而散漫化濕。陰性靜而翕闔,陰旺,則陽從陰之翕闔而凝斂化燥。故如季冬之二陽在下,四陰在上,風動於下、寒凝於上。

其陽從陰而化燥,則水冰地坼。特因陽氣漸進,以進者為主故不名燥而名風也。仲秋二陽在上,四陰在下,風動於上,寒凝於下。亦陽從陰而化燥,故萬物堅干。以陰氣漸進為主,故不名風而名燥也。又如仲春之二陰自上而降,則多雨水,季夏之二陰自下而升,故多蒸濕。觀此,尤可見陰陽升降、變化燥濕之理也。

白話文:

附答問

這段話談論六氣,是陰陽變化的結果,本是經書中的秘訣,不易理解。恐怕世人論述六氣時,往往把它當作六種不同的氣,如同不同的物體一樣,這樣就無法理解其道理了。其實,雖然名稱有六種,但本質上只是陰陽二氣的進退而已。陰陽的進退,就是太極的動與靜。太極動則生陽,陽進陰退,動到極點就靜止;太極靜則生陰,陰進陽退,靜到極點就重新開始動,如此循環不已。

陰陽是太極的運用,太極是陰陽的本體。進,是指其氣上升發展,發揮其生化作用;退,是指其氣下降收斂,歸於太極之體。從靜止到運動,則一陽生於至陰之下(卦象),這一天稱為冬至,意思是冬天陰氣極盛的時候,一陽之氣又開始出現。陽氣從下而上逐漸發展,衝擊著上方的陰氣,使陰寒更加厲害。所以冬至之後天氣更冷,有小寒、大寒節氣。

此時已有二陽生於下(卦象),陽氣漸漸發展而輕微活動,就形成了風。稱為風木,象徵樹木發芽。所以風是陰中之陽,風木之氣始於大寒節氣。接著,到四陽下生(卦象),陽氣旺盛,陰氣衰弱,溫暖的氣息融化萬物,如同火苗輕輕燃燒,稱為君火。君火之氣始於春分節氣。接著,六陽皆出(卦象),陰氣完全隱藏,如同火勢旺盛,稱為相火。

相火之氣始於小滿節氣。火剛開始燃燒時,其狀態是靜止的,像君主的神明端坐南面,無為而治;火勢旺盛時,其作用就張大了,像輔佐之臣發揮其才能,造福天下。所以此時萬物茂盛,而太極動到極點就靜止,一陰生於至陽之下(卦象),這一天稱為夏至,意思是夏天陽氣極盛的時候,一陰之氣又開始出現。陰氣從下而上逐漸發展,衝擊著上方的陽氣,使陽熱更加熾盛。

所以夏至之後天氣更熱,有小暑、大暑節氣。此時已有二陰生於下(卦象),陽氣盛於外,陰氣長於內,所以暑是陽中之陰。陽氣輕微活動則為風,陽氣旺盛則為火;陰氣輕微活動則為濕,陰氣旺盛則為寒。二陰在下,陰氣還很微弱;四陽在上,陽氣還很旺盛。然而陰氣雖然微弱卻不斷發展,所以濕氣上升蒸騰,稱為濕土,指的是濕氣從土中上升,與雨水從上而下的濕氣不同。

濕土之氣雖然始於大暑節氣,但是當相火當令的時候,一陰已經生於下,濕氣就已經開始活動。到了二陰生時,濕氣旺盛上升蒸騰。三陰生時(卦象),陰陽兩平,各守其位,所以暑熱減輕,濕氣收斂,然而仍然稱這個節氣為處暑,意思是此時還有餘暑。由此看來,暑氣是由火和濕氣結合而成的。接著,到四陰下生(卦象),二陽在上,則陰氣旺盛,陽氣衰弱了。

微弱的陽氣上升活動則為風,旺盛的陰氣下降凝結則為寒,所以濕氣收斂而轉化為乾燥,稱為燥金,燥金之氣始於秋分節氣。這是因為陰陽進退,旺盛的氣主導,微弱的氣則隨之轉化。陽性屬動而發散,陽氣旺盛,則陰氣隨著陽氣的發散而消散轉化為濕;陰性屬靜而收斂,陰氣旺盛,則陽氣隨著陰氣的收斂而凝結轉化為燥。例如,季冬時二陽在下,四陰在上,風動於下,寒凝於上。

其陽氣隨著陰氣而轉化為燥,則水結成冰,地土龜裂。只是因為陽氣漸漸發展,以發展的氣為主導,所以不稱為燥而稱為風。仲秋時二陽在上,四陰在下,風動於上,寒凝於下,也是陽氣隨著陰氣而轉化為燥,所以萬物乾燥。以陰氣漸漸發展為主導,所以不稱為風而稱為燥。又如仲春時二陰從上而降,則雨水較多;季夏時二陰從下而升,則蒸濕較多。由此可見陰陽升降、轉化燥濕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