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二 (2)
卷之二 (2)
1. 麻桂青龍湯解
昔人皆言仲景麻黃,治寒傷營;桂枝,治風傷衛。雖大綱如是,不可鑿也,鑿則經義反隘矣。夫仲景雖以營衛風寒立法,而辨析精微,用法圓活。若穿鑿其說,使淺學膠柱而不通變,反失仲景之意也。
白話文:
過去的人普遍認為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中提到的麻黃,用於治療寒邪傷營分;桂枝,用於治療風邪傷衛分。雖然大原則是如此,但不能教條地理解。如果教條化,反而會縮小了經方的意義。張仲景雖然是以營衛風寒作為立法的依據,但是辨別精細,用法靈活。如果對他的理論進行穿鑿附會,讓淺薄的人死板地照搬而不能靈活應變,反而違背了仲景的本意。
蓋風未始不傷營,寒亦何嘗不傷衛。良以寒為陰邪,性凝斂,而衛陽被窒,故腠理閉而無汗,豈不傷衛乎。風為陽邪,性疏泄,而營陰被擾,故津泄而汗出,豈不傷營乎。況寒必挾風,寒多,則風從寒之凝斂而無汗;風必挾寒,風多,則寒從風之疏泄而汗出。故仲景常以傷寒中風,互辭表義。
白話文:
其實風不必然不傷害營氣,寒氣也不一定不傷害衛氣。因為寒氣是陰邪,性質收斂,會使衛氣陽氣受阻,所以毛孔收縮,不出汗,這難道不傷害衛氣嗎?風是陽邪,性質疏洩,會擾動營氣陰氣,所以津液逸散而出汗,這難道不傷害營氣嗎?
更何況寒氣必定夾雜風氣,寒氣多,則風氣會跟著寒氣收斂,不出汗;風氣必定夾雜寒氣,風氣多,則寒氣會跟著風氣疏洩,出汗。因此,張仲景經常以「傷寒中風」來概括病情,用兩個詞彙互相說明彼此的涵義。
而有青龍麻桂各半等湯,則必辨析脈證,以期藥病相當而已。即如《論》中雲:陽明病,脈浮。無汗而喘者,發汗則愈,宜麻黃湯。又曰:陽明中風,脈弦浮大,而短氣,腹都滿,脅下及心痛,久按之氣不通,鼻乾,不得汗,嗜臥,一身及面目悉黃,小便難,有潮熱,耳前後腫。刺之小差,外不解。
白話文:
如果採用青龍湯、麻桂各半湯等方劑,必須仔細辨別脈象證候,以便達到藥症相當(藥物針對證情)的效果。就像《傷寒論》中所說的:
陽明病(指陽明經受邪侵襲),脈象浮浮的。沒有汗液而氣喘,發汗後會好,適宜服用麻黃湯。
又說:陽明中風(指陽明經受風邪侵襲),脈象又弦又浮又大,而且氣息短促,腹部脹滿,脅肋下和心臟疼痛,按壓後很久氣血才通暢,鼻子乾燥,不能出汗,嗜睡,全身和麪部都發黃,小便困難,有潮熱,耳後腫脹。針刺後症狀稍有緩解,但外感邪氣沒有解除。
病過十日,脈續浮者,與小柴胡湯;脈但浮無餘證者,與麻黃湯。按此條,本陽明兼少陽證,故宜小柴胡和解。若脈但浮,無餘證者,無少陽證也,而用麻黃湯發汗。以上兩條,既曰陽明,又曰中風,俱用麻黃湯。可見麻黃湯,不僅治寒傷營也。中風而無汗,又可見風必挾寒也,《論》又曰:陽明病,脈遲,汗出多,微惡寒者,表未解也,可發汗,宜桂枝湯。又曰:太陰病,脈浮者,可發汗,宜桂枝湯。
白話文:
- 生病十天以上,脈象仍然浮動,伴有小柴胡湯的症狀,就使用小柴胡湯。
- 脈象只浮動,沒有其他症狀,就使用麻黃湯。
解釋:
根據這句話,陽明經和少陽經同時有病,所以應該使用小柴胡湯來調和。如果脈象只有浮動,沒有其他症狀,就沒有少陽經的病症,可以使用麻黃湯發汗。
以上兩句話,既提到了陽明經,又提到了中風,都使用了麻黃湯。這說明麻黃湯不僅能治療寒邪傷及營衛,也能治療中風。中風而沒有出汗,說明風邪必然夾雜寒邪。
《傷寒論》中還說:
- 陽明經病,脈象遲緩,出汗很多,微微怕冷,說明表證沒有解除,可以發汗,可以使用桂枝湯。
- 太陰經病,脈象浮動,可以發汗,可以使用桂枝湯。
夫陽明太陰,屬於肌肉,非如太陽之可分營衛。乃或用麻黃,或用桂枝,又可見桂枝湯,不僅治風傷衛也。又如《太陽篇》云:太陽中風,脈浮緊,發熱惡寒,身疼痛,不汗出而煩躁者,大青龍湯主之。又曰:傷寒,脈浮緩,發熱惡寒,無汗煩躁,身不疼,但重,乍有輕時,無少陰證者,大青龍湯發之。按本論云,脈緩汗出者,名中風;脈緊無汗者,為傷寒。
白話文:
陽明(胃經)和太陰(脾經)屬於肌肉,不像太陽經(膀胱經)可以分為營氣和衛氣。如果使用麻黃或桂枝,也可以看到桂枝湯不僅治療風寒表證。
在《傷寒雜病論》的太陽篇中提到:太陽中風,脈搏浮緊,發熱惡寒,全身疼痛,不流汗但煩躁,用大青龍湯治療。另外,傷寒,脈搏浮緩,發熱惡寒,沒有汗煩躁,全身不痛,但感覺沉重,偶爾有輕快的時候,沒有少陰證,用大青龍湯發汗治療。
根據《傷寒論》所說,脈搏緩慢有汗,稱為中風;脈搏緊而無汗,稱為傷寒。
今言太陽中風,而脈浮緊,又曰傷寒,而脈浮緩,皆無汗煩躁,正表風必挾寒,寒必挾風之證治也。夫曰中風,風為陽邪,性疏泄,則脈應緩而汗出,乃挾有寒邪,性凝斂,而壅閉營衛不得汗,則陽邪內擾心肺而煩躁。蓋營通於心,衛通於肺故也。又曰傷寒,而脈浮緩,是挾有風邪也。
白話文:
現在說到太陽病中風,但是脈搏浮緊;又說到傷寒,但是脈搏浮緩,這些情況都沒有出汗煩躁的症狀,正說明表證的風邪必定夾雜寒邪,而寒邪必定夾雜風邪的證候表現。說到中風,風為陽邪,性質疏散發泄,那麼脈象應當緩和而伴有出汗,現在夾雜了寒邪,寒邪性質凝結斂閉,堵塞了營衛之氣而導致不能出汗,於是陽邪在內部擾亂心肺而產生煩躁。這是因為營氣通連於心臟,衛氣通連於肺臟的緣故。又說到傷寒,脈象浮緩,這是因為夾雜了風邪。
陰邪凝滯氣血,身當疼痛,今挾陽邪,故不疼,而但重,重者陰勝而乍有輕時,則陽勝也。此陰陽兩邪互持不解,故亦煩躁而無汗。惟少陰亦有煩躁身重之證,則不頭痛而脈微細或下利腹痛,當用姜附溫經,斷不可誤投青龍。若無少陰證而煩躁者,陽邪內擾心肺也;身重者,陰邪外閉營衛也。
白話文:
陰寒邪氣凝結阻塞氣血,身體就會疼痛。現在這種情況是同時夾雜了熱邪,所以疼痛減輕而只覺得身體沉重。沉重感更明顯表示陰氣佔優,偶爾有減輕的時候表示陽氣佔優。這種陰陽兩邪互相牽制不下,所以會煩躁不安,但沒有汗液。
只有少陰病才會有煩躁和身體沉重的症狀,但是少陰病不會頭痛,脈象細微或有腹瀉、腹痛,治療時應使用生薑附子溫暖經絡,千萬不能誤用青龍類藥物。如果沒有少陰病的症狀,煩躁是因為熱邪內擾心肺,身體沉重是因為陰邪外閉營衛。
與上條同為太陽經風寒兩傷營衛之證,故均用大青龍湯。既是風寒兩傷,合用麻、桂兩法。去芍藥之酸攝,易石膏之辛寒。內清心肺陽邪之擾;外解營衛陰邪之閉。經脈流通,津液周布,則汗出而邪泄矣。一如龍之興雲作雨,使煩熱鬱蒸,頃刻清肅,故名大青龍湯,為麻桂兩方之變法也。
白話文:
與前一條的病症一樣,也是太陽經受到風寒兩邪侵襲,損傷了營衛之氣,因此都使用大青龍湯治療。既然是風寒兩邪所傷,就同時使用麻黃和桂枝這兩種治療方法。去除芍藥的酸收之性,改用石膏的辛寒之性。內部清解心肺陽熱之邪,外部化解營衛陰寒之閉。經脈得以暢通,津液得以運行,就會出汗而排出邪氣。就像龍興雲致雨,使煩熱鬱悶之氣瞬間清涼爽快,因此取名為大青龍湯,是麻黃和桂枝兩種方劑的變通之法。
若內無陽邪之擾,而有水氣作逆,則去石膏之寒,易姜半細辛之溫,通陽逐飲,表裡分疏,不取其大汗,故名小青龍,是又大青龍之變法也。嗚呼!仲景辨證之精微,用法之圓活如此,顧可穿鑿其說,而膠柱鼓瑟乎。須知麻桂兩大法門,為風寒初犯太陽證治綱領,要在辨其有汗無汗。
白話文:
如果體內沒有外邪侵襲,而是有水氣倒流作祟,那麼就要去除石膏的寒性,改用生薑和細辛的溫熱性,疏通陽氣,驅逐水飲。表裡水分的分散,不會導致大量出汗,因此被稱為「小青龍」,這是一種從大青龍湯變通而來的方劑。
唉!傷寒論中張仲景辨別病症非常精準,用藥法也很靈活,我們應當認真體會他的醫學思想,不要拘泥於條條框框。要明白,麻黃、桂枝這兩大治療法則是治療風寒初犯太陽證的綱領,關鍵在於分辨患者是有出汗還是無出汗。
有汗不得用麻黃,以麻黃湯發散之力甚猛也,既已汗出,而更發之,則必大汗亡陽矣;無汗不得用桂枝,以桂枝湯有芍藥之斂也,既已無汗,而更斂之,則桂枝力弱不能表散陰邪也。雖當辨別風寒營衛,而又不可執泥穿鑿。必審其脈證宜否而變化無窮,用所當用,此仲景心法也。
白話文:
當病人已經出汗時,不能使用麻黃,因為麻黃湯發散的力量很強,出汗後再發散就會大汗淋漓,導致陽氣耗盡。沒有出汗時,不能使用桂枝,因為桂枝湯含有芍藥,具有收斂的作用,沒有出汗再收斂,桂枝的力量就會減弱,無法發散體表的陰邪。雖然應該辨別風寒營衛,但也不可拘泥於此。一定要仔細審查病人的脈象和證狀,再靈活應變,用該用的藥物。這就是仲景的用藥心法。
或曰:韻伯柯氏言,風寒兩傷營衛,而分風寒之多少,是中行方氏之陋見,今子亦云然,得非仍方氏之陋乎?答曰:六氣之邪中人,無不相兼,不獨風寒為然。《經》云,風寒濕雜至,合而成痹,又曰風勝為行痹,寒勝為痛痹,濕勝為著痹,豈非有多少不同者乎!又不見仲景云,脈浮而緊,浮則為風,緊則為寒;風則傷衛,寒則傷營。
白話文:
有人說:韻伯柯氏認為,風寒同時損害營衛,而區分風寒的多寡,是中行方氏的淺薄見解。現在你也有類似的說法,難道是繼承了方氏的淺薄見解嗎?
回答:六氣之邪侵犯人體,沒有不相兼合的,不僅僅是風寒如此。《傷寒論》中說,風寒濕邪雜至,結合在一起形成痹症,又說風邪嚴重會形成行痹,寒邪嚴重會形成痛痹,濕邪嚴重會形成著痹,這難道不是程度有所不同嗎!
況且,難道你沒有見過仲景說:脈象浮而緊,浮主風邪,緊主寒邪;風邪傷衛,寒邪傷營嗎?
營衛俱病,骨肉煩疼,當發其汗乎!今既曰中風,而脈浮緊,又曰傷寒,而脈浮緩,豈非特表風寒兩傷營衛之證治乎!由是言之,固非方氏之陋見,皆聖經之明文也。且柯氏言,不必分風寒營衛,但當分表實表虛。有汗為表虛,無汗為表實。表實用麻黃,表虛用桂枝。雖似得其大綱,若不分風寒營衛,則必至牽混誤治。
白話文:
身體的防衛系統(營氣和衛氣)都出現問題,導致肌肉骨骼疼痛,這時候應該發汗治療。現在有人說是中風,但脈象浮而緊;也有人說是傷寒,但脈象浮而緩。難道這不是同時受到風寒,損傷了營氣和衛氣的證據嗎?由此看來,這並不是方氏狹隘的見解,而是經典中的明確記載。再說,柯氏認為不需要區分風寒和營衛,只用分表實和表虛即可。有汗就表虛,無汗就表實。表實用麻黃,表虛用桂枝。雖然柯氏的論點抓住了主要的原則,但如果不去區分風寒營衛,就會導致混淆和治療錯誤。
何故?蓋風為陽邪,寒為陰邪,陰陽不同,治法自異。故仲景曰,桂枝本為解肌,若脈浮緊,汗不出者,不可與。則治風之方,固不可以治寒。既曰解肌,則桂枝湯,非實表之劑。若寒證脈緊惡寒,而反汗出者,正是表虛,豈可用桂枝解肌之法乎!若謂風傷衛,而自汗者為表虛,何不竟用黃耆桂枝實表,而又用解肌之法,豈非更使其虛乎!又如陽明證,多自汗,而治法迥異。有用白虎承氣者,倘不細辨,而以自汗為表虛,則牽混之誤,害孰甚焉。
白話文:
為什麼呢?因為風邪屬陽,寒邪屬陰,陰陽不同,治療方法當然也不同。所以張仲景說,桂枝湯本來是治療風寒的,如果脈象浮緊,不發汗的,就不能用它。因此,治療風寒的方法,不能用來治療寒證。既然說是「解肌」,那麼桂枝湯就不是治療實表的方劑。如果寒證脈緊惡寒,反而出汗了,這正是表虛,怎麼可以用桂枝來解肌呢?如果說風邪侵犯衛氣,出汗就是表虛,為什麼不直接用黃芪桂枝來實表,而還要用解肌的方法,這樣豈不是更虛了嗎?再比如,陽明證多自汗,但治療方法卻大不相同。有的用白虎承氣湯治療,如果不仔細辨別,而把自汗當成表虛,就會混淆誤治,後果將不堪設想。
可見柯氏之說,未能盡善,不合仲景之旨也。仲景立法,惟憑脈證而施,麻桂兩法以後,變化甚多,方氏獨以青龍麻桂鼎峙為三,致取柯氏之誚耳。
白話文:
可以看出柯氏的說法並非完美,也不符合仲景的宗旨。仲景制定治療方法,只依據脈象和證據,而麻桂兩法的運用方式變化很多。方氏獨自將青龍、麻桂、鼎峙視為三者鼎立,因此招致柯氏的責罵。
又觀喻嘉言云,麻黃湯中用桂枝,因麻黃髮汗,其力最猛,故用桂枝監之。世多信之,以吳門王晉三之高明,猶沿襲其說而曰:桂枝外監麻黃之發表,不使其大汗亡陽。此皆予之所不解者。《內經》言,辛甘發散為陽。桂枝辛甘而溫,豈非發散之品乎。如果能監麻黃,不使大汗,則桂枝為收攝之品矣,何以解經旨乎!且如仲景所云,陽明太陰等條,可發汗,宜桂枝湯。則桂枝湯,不獨為太陽風傷衛之表劑。
白話文:
再看喻嘉言所說,麻黃湯中加桂枝,是因為麻黃會發汗,其性質最猛烈,所以使用桂枝來控制它。很多人相信這個說法,像吳門的名醫王晉三,也沿用這個說法,認為桂枝從外面控制麻黃的發散作用,避免讓人大汗淋漓而傷及陽氣。這些說法我都無法理解。《內經》中說,辛甘的藥物可以發散,使人體陽氣外發。桂枝就是辛甘而溫的藥物,難道不是發散的藥物嗎?如果桂枝真的能控制麻黃,不讓人大汗,那桂枝就成了收斂的藥物了,又怎麼能解釋《內經》的意思呢!另外,像仲景所說的陽明、太陰等證條,都可以發汗,適合使用桂枝湯。可見桂枝湯並不僅僅是太陽病風寒侵襲衛氣時的表劑。
即陽明太陰,脈浮有表邪者,皆用以發汗。力雖不及麻黃湯峻猛,其為表散外邪之方則一也。若謂其能監麻黃,不使大汗,則桂枝湯中,又佐芍藥之斂,焉能發散表邪,又何以解仲景之論乎。當知風邪疏泄,營氣不固,津液外走而自汗,既不能不用桂枝祛散風邪,又慮疏泄更甚,故佐芍藥,收攝營陰,以斂其液,此芍藥為監桂枝而設則是矣。然表散風邪必用辛溫,而津液已耗,則不足以滋溉化汗。
白話文:
當陽明經與太陰經的脈象浮起,表示有外邪入侵,這時候都用桂枝湯來發汗解表。雖然桂枝湯的力量不如麻黃湯猛烈,但它們都是驅散外邪的表散方劑。如果有人認為桂枝湯中的芍藥能抑制桂枝,讓它不會發出大汗,這樣就不可能驅散外邪,又怎麼能解釋仲景的理論呢?
要知道,風邪會導致疏泄(散洩),營氣不固,津液外溢而自發汗出,因此必須用桂枝祛散風邪。但又擔心疏泄會更加嚴重,因此輔以芍藥,收攝營陰,以斂住津液,這就是芍藥用來抑制桂枝的作用。
然而,祛散風邪必須使用辛溫的藥物,而此時津液已經耗損,不足以化生汗液。
或恐風邪反從辛溫之藥,變成燥火,故必啜粥,資津液以助藥勢,則邪隨汗去矣。若寒邪凝斂,營衛閉澀,故身痛無汗。麻黃力雖猛,而氣味俱薄,止能入衛不能入營。故佐桂枝之色赤入營者,引領麻黃祛邪出衛以助麻黃髮表,此確然也。豈有辛溫發散如桂枝,反能監製麻黃,不使大汗之理乎。
白話文:
但擔心風邪會受到辛溫藥物的幹擾,轉變成燥熱的火邪,所以一定要喝粥,補充津液來輔助藥物的作用,這樣邪氣就會隨著汗液排出。
如果寒邪凝聚收斂,營衛不通暢,就會導致身體疼痛無汗。麻黃的藥力雖然很強,但氣味都比較淡薄,只能進入衛氣,不能進入營氣。所以用顏色發紅、能進入營氣的桂枝作為輔助,引領麻黃將邪氣從衛氣中排出,以幫助麻黃發散表邪,這是確定的道理。
怎麼會有像桂枝這樣的辛溫發散藥,反而能控制麻黃,讓其不發大汗的道理呢?
以其陰邪凝滯,若非麻黃之猛,又助以桂枝,則不能開泄營衛而祛之使出也。未經出汗,則津液內存,故不須啜粥,而自能作汗也。觀仲景用藥,無異武穆之用兵,品不必多,而製法變化,神妙不可言盡。即如麻黃桂枝青龍等湯,更換上一二味,則證治迥殊。由此類推各方變化之妙,亦可窺見一斑。
白話文:
由於體內陰毒凝滯,如果不使用麻黃這樣烈性的藥物,還要配合桂枝,否則無法疏通營衛將邪氣驅逐出去。在沒有出汗之前,體內的津液沒有消耗,所以不需要喝粥,自然就能出汗。觀察仲景的用藥方法,就像武穆使用兵法一樣,藥材的種類不必很多,但配方的變化和運用靈活多變,妙不可言。比如麻黃桂枝青龍等湯,只要更換一兩味藥,治療效果就大不相同。以此類推,可以窺探出各種方劑變化的奧妙。
然方法雖妙,而理卻甚直。故學識淺者得其淺,深者得其深,則無不受益。今疏解其方,欲求深奧,而故為曲說,流於隱僻,則反晦其理,而增後學之惑也。再俟明者詳之。
白話文:
雖然這個方法很精妙,但道理卻非常直接。所以學識淺薄的人能理解淺顯的部分,學識深厚的人能理解深奧的部分,那麼每個人都能受益。現在我解讀這個方子,如果追求深奧,而故意用曲折的語言,流於隱晦,那就會反而模糊了其道理,增加後學的疑惑。還是等有見識的人來詳細解說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