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一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5)

1. 附答問

又問:豈不見仲景云,太陽中暍者,白虎湯主之。白虎但能清火,而無去濕之藥,則暑非必有濕明矣。

答曰:甚矣,子何固哉,余所論者是暑氣非謂暑病也。暑氣為火濕相合成,至其傷人,則又隨人稟質而變。子豈不見余前論中雲,若人稟體多火,暑隨火而化燥乎?燥火合氣,正為白虎之證矣。

若稟體多寒,暑隨寒而化濕,寒濕合氣,豈白虎湯所宜哉!是故暑門古方,有大順散、冷香飲等辛熱之劑,又有六和、正氣等溫燥之方,又有桂苓飲兩清濕火法,皆為補仲景書之缺也。且如仲景云:太陽中熱者,暍是也,身熱而暍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此言太陽中熱,又身熱而渴,是火盛化燥之證可知,故主以白虎。

其前條云:太陽中喝,發熱惡寒,身重而疼痛,其脈弦細芤遲。試問身重疼痛,脈又弦細芤遲,是為有濕乎?無濕乎?其脈證如此,可用白虎乎?抑不可用乎?略知醫理者,亦必能辨矣。此條仲景未曾有方,良因其書殘缺之故。後賢謂宜清暑益氣湯,亦可以備採。然書雖殘缺,即此兩條觀之,一為火盛之暑病、一為濕重之暑病,病隨人之稟體變化,而暑之一氣,為火濕相合而成,不尤顯然可見乎。既引仲景之書為證,何故但舉次條之白虎,而不察上條之身重疼痛,脈細之濕證乎。

嗚呼!人之聰明知識有限,而事物之義理無窮,所以古人孜孜窮理,白首不休,以能問於不能,以多問於寡,虛心體究,不敢自足。凡聰明博洽者,莫不自負,自負必自用,苟有一毫自用,則反蔽其聰明,不能徹悟其理矣。況余淺陋,更不敢自信為是,偶以一得之愚,竊欲發明經義,聊補古所未備,而以人微言輕,不能取信於世,固其宜也。

然而言之是理非理,以天下之大,必有能辨之者,更望高明君子再加批駁,以期大明斯道,俾開茅塞,實為幸甚。若不體會至理,而執一己之見,以爭勝為能,非為明道起見,則亦毋勞費辭矣。

或曰:《經》文先夏至日為病溫,後夏至日為病暑,其上文還有「凡病傷寒而成溫者」一句,今子斷章取義,果能盡合經旨乎?

答曰:嗚呼!此正《經》文妙處,欲人隅反之意。蓋謂夏至前純陽之氣,則名溫;夏至陰生濕動,與相火合一,其氣已變,則當名暑。即使其人初傷寒邪,而過時發作,其邪已隨時令之氣變化,必當從時令而名其病,先夏至名溫,後夏至名暑。然則其所傷本非溫暑,而作發於此時者,且當從時令以名病,則其感溫感暑者,豈反不應從時令之氣,以名病乎?此舉反面托正意則辭省而理愈顯且確矣。惜乎後世,少能領會,各逞臆說,辜負經中妙義者,不亦多乎。

又問:論中雲,燥金之氣,由風寒風熱所化,考《靈》《素》越人仲聖,無此明文,想必有所本而論,請示之。

白話文:

[附答問]

有人問道:難道沒看到仲景說,太陽中暑的人,用白虎湯治療嗎?白虎湯只能清熱,沒有祛濕的藥物,那麼暑病不一定是濕熱併發的,對吧?

我回答說:你太執著了!我討論的是暑氣,不是暑病。暑氣是由火和濕結合而成的,一旦傷人,則會根據個人的體質而變化。你難道沒看到我前面論述中說的嗎?如果體質偏熱,暑氣就會隨熱而化為燥熱。燥熱之氣正是白虎湯的主治症狀。

如果體質偏寒,暑氣就會隨寒而化為濕邪,寒濕之氣,白虎湯怎麼能適用呢!所以,暑病的古方,有大順散、冷香飲等辛熱的藥物,也有六和湯、正氣湯等溫燥的方劑,還有桂苓飲等既清熱又祛濕的藥物,這些都是對仲景《傷寒雜病論》的補充。再比如仲景說:太陽中熱,就是中暑,身體發熱且口渴,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這說明太陽中熱,又身體發熱口渴,這是火盛化燥的證狀,所以用白虎湯。

他前面又說:太陽中暑,發熱惡寒,身體沉重疼痛,脈象弦細弱遲。試問,身體沉重疼痛,脈象又弦細弱遲,這是濕邪嗎?還是沒有濕邪?這種脈症,可以用白虎湯嗎?還是不能用?稍微懂點醫理的人,都能分辨出來。這一條仲景沒有提供方劑,是因為他的著作殘缺不全。後世人認為應該用清暑益氣湯,也可以參考。雖然書有殘缺,但就這兩條來看,一條是火盛的暑病,一條是濕重的暑病,疾病隨著個人的體質變化,而暑氣,是由火和濕結合而成,這不是很明顯嗎?既然引用仲景的書為證,為什麼只舉出後面一條的白虎湯,而不考察前面一條身體沉重疼痛、脈細的濕證呢?

唉!人的聰明才智有限,而事物的道理卻無窮無盡,所以古人孜孜不倦地探求道理,直到年老也不停止,向不懂的人請教,向懂得多的人請教,虛心學習,不敢自滿。凡是聰明博學的人,大多自負,自負就會自用,如果有一點自用,就會蒙蔽聰明,不能徹底領悟道理。況且我學識淺薄,更不敢相信自己是對的,只是偶然有一些愚見,想闡明經義,稍微補充一些古人未曾提及的內容,但是我地位卑微,言語輕微,不能得到世人的信任,也是應該的。

然而,我所說的是否有道理,天下之大,一定有人能辨別出來。我希望高明的君子能再次批評指正,以便更加闡明此道,讓我茅塞頓開,真是萬分感激。如果不能體會到至理,而執著於自己的見解,以爭勝為能事,而不是為了闡明道理,那就不用費力辯論了。

有人說:《傷寒論》中先夏至日為病溫,後夏至日為病暑,上文還有「凡病傷寒而成溫者」一句,你現在斷章取義,真的能完全符合經義嗎?

我回答說:唉!這正是《傷寒論》的精妙之處,是反向闡述的用意。意思是說,夏至前純陽之氣,稱為溫病;夏至之後陰氣滋生,濕氣活動,與心火相合,其氣已經變化,就應該稱為暑病。即使此人最初是傷寒邪氣,而過了一段時間發作,其邪氣已經隨著時令的變化而變化,就應該根據時令來命名疾病,夏至前稱為溫病,夏至後稱為暑病。那麼,他所受的本來就不是溫病或暑病,而是在這個時候發作,就應該根據時令來命名疾病,那麼他感受溫邪或暑邪,難道不應該根據時令的氣候來命名疾病嗎?這樣反面論證,使語言簡潔,道理更加明顯和確切。可惜後世很少有人能領會,各執己見,辜負了經文中精妙的道理,難道不多嗎?

又有人問:論述中說,燥金之氣,是由風寒風熱轉化而來的,考察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以及越人、仲景等人的著作,沒有明確的記載,想必是有所根據而論述的,請說明一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