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一 (4)
卷之一 (4)
1. 附答問
或問:《內經》法天道之秘,以六氣昭示後人,今論中雲,火濕二氣合而為暑,敢問火濕二氣,作何安置乎?
答曰:大凡經文,要須活看,不可固執。無如經雖昭示後人,而後人之不明六氣者久矣。蓋經旨有論六氣流行之理、有論六氣為病之理,原有區別。如雲初之氣風木、二君火、三相火、四濕土、五燥金、六寒水者,論六氣流行之理也。如雲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者,論六氣為病之理也。
自古多以暑為相火病,人莫敢違,是不知流行之理,與為病不同。故竊謂不然,而言火濕合氣為暑者,經旨如是耳。試觀《經》云,先夏至日為病溫,後夏至日為病暑,暑與汗皆出勿止。蓋溫者熱之漸,陽始充也,熱者溫之甚,陽盛極也。陽盛極則陰生,象乾卦之變姤,正當夏至節令也。
《經》言水火者,陰陽之徵兆。故火微則為溫,火盛則為熱;水微則為濕,水盛則為寒。是故陽盛極而陰生,即火盛極而濕生也。一陰生於夏至,其濕已動,濕雖動,而當相火司令,故言後夏至日為病暑,豈非表暑為火濕二氣相合而成乎。所以流行之理與為病不同,用一暑字以別之。
若以暑為相火病,則夏至先後,皆相火司令,何獨於夏至日而分異其名為溫為暑,其故亦可思矣。以其火濕合氣而成,故病有陰暑陽暑之異。或稟質陽旺。或感受熱多,則成陽暑病;或稟質陽虛,或感受濕多,則成陰暑病。如果暑為相火,火為純陽,何有陰暑哉!其言暑與汗皆出勿止者,蓋濕火蒸騰而作自汗,汗出則濕去,而火亦得泄。或止其汗,則濕壅而遏火不出,變證蜂起也。
由是而知六氣流行與為病,迥有不同,豈可徒執死句,而不活看以求理乎。蓋六氣者,即是五行,以火為陽,為五行主而有體用,彼四氣相從而化,一如天下之聽命君相,故分君相二火而成六氣之名,其實一火而已。故其為病,則不能分君相,所以無君相之名,而仍稱一火加一暑字,則與六氣流行之名目已大不同。故又申說先夏至日為病溫,是有火無濕也;後夏至日為病暑,是火濕相合也。
使知火濕二氣各為一病,火濕相合又為一病,名之為暑耳。
良以六氣流行,即陰陽之進退消長,其偏旺偏衰之氣,錯雜不齊,如聲韻之有緩急高下。以故分為五行,列為六氣。正如聲韻之有節奏,方可循序調和,以歸於平,此聖人法則天地,而為參贊化育之制度也。由是言之,則六氣流行,本來一貫,既不可一一劃分,又不可混而無序,亦造化自然之理。
今問火濕二氣合而為暑,火濕作何安置者,謂如竹木二物,合成一器,則竹木更不能各為一器,故云作何安置乎?然則六氣流行,果如竹木之各為一物乎?抑本來一貫,不可劃分彼此乎?請再思之。
白話文:
有人問:《黃帝內經》講的天道運行奧秘,用六氣來啟示後人。現在有論點說,火和濕兩種氣結合成為暑氣,請問火和濕這兩種氣,應該如何理解和安排它們呢?
回答說:大凡經文,一定要靈活理解,不能固執。無奈的是,雖然經典啟示後人,但後人對六氣的理解卻已經很久不明白了。因為經文的宗旨,有論述六氣運行的道理,也有論述六氣導致疾病的道理,這兩者本來就有區別。例如說,初之氣是風木、二之氣是君火、三之氣是相火、四之氣是濕土、五之氣是燥金、六之氣是寒水,這是論述六氣運行的道理。又例如說,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,這是論述六氣導致疾病的道理。
自古以來,很多人都把暑看作是相火引起的疾病,沒有人敢反駁,這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六氣運行的道理和六氣致病的道理是不同的。所以我認為這種觀點不對,說火和濕兩種氣結合成為暑氣,這才是經文的原意。我們可以看看《內經》怎麼說,夏至日之前發病稱為溫病,夏至日之後發病稱為暑病,暑病會伴隨出汗,而且汗會不停。溫病是熱的開始,陽氣開始充盛;熱病是溫病發展到極點,陽氣極其旺盛。陽氣旺盛到極點就會產生陰氣,就像《易經》中乾卦變為姤卦一樣,正值夏至這個節氣。
《內經》說的水和火,是陰陽的徵兆。火稍微弱就變成溫,火非常旺盛就變成熱;水稍微弱就變成濕,水非常旺盛就變成寒。所以,陽氣旺盛到極點就會產生陰氣,也就是火旺盛到極點就會產生濕氣。一陰產生於夏至,濕氣已經開始活動,雖然濕氣開始活動,但當時正值相火掌管時令,所以說夏至日之後發病稱為暑病,這不正說明暑氣是由火和濕兩種氣結合而成的嗎?所以六氣運行的道理和六氣致病的道理是不同的,用一個「暑」字來區分它們。
如果把暑看作是相火引起的疾病,那麼夏至前後都是相火掌管時令,為什麼唯獨在夏至日把疾病分為溫病和暑病,這其中的原因也應該思考一下。正是因為暑氣是由火和濕兩種氣結合而成,所以暑病有陰暑和陽暑的區別。有的人體質陽氣旺盛,或者感受熱邪太多,就會得陽暑病;有的人體質陽氣虛弱,或者感受濕邪太多,就會得陰暑病。如果暑氣是相火引起的,而火是純陽的,怎麼會有陰暑呢?經文說暑病會伴隨出汗,而且汗會不停,這是因為濕和火蒸騰而導致自汗,出汗可以去除濕氣,火也能夠發散出來。如果阻止出汗,就會導致濕氣壅滯,阻礙火的發散,從而導致各種病變產生。
由此可知,六氣的運行和六氣致病是完全不同的,怎麼可以只是死記硬背經文,而不靈活思考去理解其中的道理呢?六氣,實際上就是五行,以火為陽,是五行的主導,有本體和作用,其他四氣都隨著它變化,就像天下臣民聽從君王和宰相的命令一樣,所以分為君火和相火,形成了六氣的名稱,實際上只是一種火而已。因此,當六氣致病的時候,就不能再區分君火和相火,所以沒有君火和相火的名稱,仍然統稱為火,加上一個「暑」字,就和六氣運行的名稱大不相同了。所以又要進一步說明,夏至日之前發病稱為溫病,是有火而沒有濕;夏至日之後發病稱為暑病,是火和濕結合在一起。
目的是要讓人們知道,火和濕兩種氣各有各的病理特性,而火和濕結合在一起又是一種病理狀態,這種病理狀態就稱為「暑」而已。
正是因為六氣的運行,是陰陽消長變化的過程,它們的偏盛偏衰,錯綜複雜,就像聲音的韻律有快慢高低一樣。因此分為五行,列為六氣。正如聲音的韻律有節奏,才能夠按照順序調和,最終達到平和的狀態,這就是聖人效法天地,參贊化育的制度。從這個角度來說,六氣的運行,本來就是一個整體,既不能過於仔細地劃分,也不能混亂無序,這也是大自然運行的道理。
現在有人問,火和濕兩種氣結合成為暑氣,火和濕應該如何理解和安排它們呢?就像竹子和木頭兩種東西,合在一起做成一個器具,那麼竹子和木頭就不能再各自成為一個器具,所以說怎麼安排它們呢?那麼,六氣的運行,真的像竹子和木頭一樣,各自是獨立的物體嗎?還是它們本來就是一個整體,不能夠劃分彼此呢?請再仔細思考一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