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一 (3)
卷之一 (3)
1. 六氣陰陽論
若丹溪之論陰陽也,謂《經》言一水不勝二火,故云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,立論以滋陰為主。揆其意,以六氣有君相二火,而寒水止一氣也,遂謂陽有餘而陰不足。張景岳非之,言世間五湖四海,水多火少,乃謂陽常不足,陰常有餘,強引大《易》扶陽抑陰之言,立論以助陽為主。竊觀兩家之論,皆引經據典,各有見解,而冰炭若是,均非陰陽至理故也。
若求至理所在,焉有互異之見哉。夫六氣皆陰陽所化,豈可執枝葉之短長,即謂根本之有餘不足乎。《內經》言一水不勝二火者,論痹證陰陽偏勝之病,非論陰陽之理也。而況君相虛名,火本無二。若以跡求,用陽燧照日,則火發;以錐錐木,則火出;金石相擊則火飛;煤者土類,而可代薪;海中夜有火光。是遍界有火,豈止二者而已。
又如用方諸對月,則水流;云興則雨降;掘地則泉湧;黃河晝夜奔流而不竭。是水亦遍滿世界也。固非水不勝火,亦非火水多少。《經》曰:水火者,陰陽之徵兆,不過隨感發現。如世之呼人者,呼張則張應,呼李則李應。孰為不足,孰為有餘乎?是兩家之說,均為戲論,非有實義也。
至於大《易》扶陽抑陰之言,尤當辨別,非可論醫理也。蓋《易》論治世之道,以陰陽喻君子小人,故必扶陽抑陰,使君子道長,小人道消,則世道治矣。然以陰陽喻小人君子則可,以小人君子喻陰陽則不可。何則?治世者,必盡除小人為善。若天地間,陰衰陽旺,已有亢害之災,如陰盡陽孤,則萬物不生,天地否塞,何有世界乎!人身陰陽,即天地之陰陽,一體無二。
故陰陽偏勝則病,陰陽孤絕則死,以是見大《易》扶陽抑陰之言,可以論治世不可論治病也。醫之治病,必先究明陰陽之理,此而不辨,何可論陰陽哉。世有誦丹溪、景岳之說者,或謂陽常有餘,而用知柏為主;或謂陽常不足,而用桂附為宗。皆尋枝摘葉,非可論陰陽至理也。
不明陰陽至理,焉知六氣變化。不知六氣之變,則其見解,必至於偏。或偏於陽,或偏於陰,則論證辨治,難期盡善,非如聖經之可萬世遵守而無弊也。欲究六氣陰陽之理者,豈可不溯流窮源,而後知常通變,以免偏執之害哉!羲聖畫八卦,軒岐論六氣,皆本陰陽太極,其體則同。而《易經》論治世。
以扶陽抑陰為主,《內經》論治病,以陰平陽秘為宗,其用則不同也。用既不同,豈可引《易》注以論醫理哉!若以扶陽抑陰論醫,則必至偏勝之害。世俗誦景岳者,每援《易》說以治病,目視雲漢,自謂高古,不知蹈於乖僻,傷人冥冥之中,皆由食古不化,不明陰陽至理故也。
此篇當與後《太極發揮》、《人身陰陽體用論》、《論景岳書》、《原痘論》等參看。則陰陽生化之道,天人合一之理,明晰詳盡,無遺蘊矣。
白話文:
六氣陰陽論
朱丹溪認為《內經》說「一水不勝二火」,所以認為陽氣常盛,陰氣常虛,治療應以滋陰為主。他的論點認為,六氣中君火和相火是兩種火,而寒水只有一種,因此得出陽盛陰虛的結論。張景岳則反駁,認為世間水多火少,應是陽虛陰盛,並引用《易經》「扶陽抑陰」的觀點,主張以助陽為主。
我認為兩家的論述都引用經典,各有見解,但卻互相矛盾,都不能算是陰陽的至理。要探求陰陽的至理,怎會有如此不同的觀點呢?六氣都是陰陽變化而來,怎能只看枝節的多少,就斷定根本的虛實呢?《內經》說「一水不勝二火」,指的是痹證這種陰陽偏勝的病症,並不是在論述陰陽的普遍道理。況且「君火相火」只是名稱,火本就只有一種。
如果從現象觀察,用陽燧取火,火就產生;鑽木取火,火就出現;金石相擊,火就飛濺;煤炭是土類,卻可以當柴燒;海中夜裡也有火光。由此可見,火遍佈世界各地,豈止兩種而已。
同樣,利用凹面鏡聚集月光,水就會流動;雲氣聚集就會下雨;挖地就會有泉水湧出;黃河日夜奔流不息。由此可見,水也遍佈世界各地。所以,並非水不勝火,也不是火多水少。《內經》說:「水火是陰陽的徵兆」,只是隨著外在條件的變化而顯現。就像呼喊人的名字,呼喊張三,張三就會應答;呼喊李四,李四就會應答。哪個是不足的,哪個是有餘的呢?所以,兩家的說法都是戲論,沒有實際意義。
至於《易經》的「扶陽抑陰」之說,更應當辨別清楚,不能用來論述醫理。因為《易經》論述的是治世之道,用陰陽比喻君子和小人,所以要扶陽抑陰,使君子之道昌盛,小人的勢力衰敗,這樣天下才能太平。但是可以用陰陽比喻君子和小人,卻不能用君子和小人來比喻陰陽。為什麼呢?因為治世必須徹底清除小人,才能行善。如果天地之間,陰氣衰弱,陽氣旺盛,就會有亢害之災;如果陰氣盡絕,陽氣孤獨,萬物就不能生長,天地閉塞,哪還有世界呢?人體的陰陽,就是天地陰陽的縮影,二者是一體的。
所以,陰陽偏勝就會生病,陰陽孤絕就會死亡。由此可見,《易經》的「扶陽抑陰」之說,可以用來治世,卻不能用來治病。醫學治病,必須首先弄清楚陰陽的道理,如果連這個都不明白,怎麼能論述陰陽呢?
有些人學習朱丹溪和張景岳的理論,有的認為陽氣常盛,就以知母、黃柏為主藥;有的認為陽氣常虛,就以桂枝、附子為主藥。這些都是只看到枝節,不能算是陰陽的至理。
不明白陰陽的至理,就不知道六氣的變化;不知道六氣的變化,其見解就一定會偏頗,或偏向陽,或偏向陰,那麼論證和治療,就難以達到完善的境界,不像聖賢的經典那樣可以萬世遵循而沒有弊端。想要探究六氣陰陽的道理,怎麼能不追溯根源,然後才能明白常態和變化,避免偏執的危害呢?伏羲畫八卦,軒轅、岐伯論六氣,都是基於陰陽太極,其根本是一樣的。但是,《易經》論述治世,以扶陽抑陰為主;《內經》論述治病,以陰平陽秘為宗旨,其應用是不同的。既然應用不同,怎麼能用《易經》的道理來論述醫理呢?如果用扶陽抑陰來論述醫學,就會導致偏勝的危害。
世俗學習張景岳的人,經常引用《易經》的理論來治病,自以為高深,卻不知道走入了歧途,不知不覺中傷害了病人。這些都是因為食古不化,不明白陰陽至理的緣故。
這篇文章應該和後面的《太極發揮》、《人身陰陽體用論》、《論景岳書》、《原痘論》等一起參考,這樣才能把陰陽生化之道、天人合一的道理,理解得更清晰、更透徹、更完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