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四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6)

1. 評《痘科正宗》

是故吉凶之辨,不在火勢之重輕,全在審其元氣之強弱。元氣強者,毒盛則熱盛,毒輕則熱輕,而精神自爽。蓋熱者陽之用,陽氣足以御毒而為吉也。元氣弱者,毒雖輕不易治,毒雖盛不甚熱,以陽氣為毒所困,不能伸其用而為凶也。今不辨元氣之強弱,但論毒氣之重輕。論毒而必謂之火,其毒重而無火現者甚多。

如是而辨虛實輕重,錯謬不可言盡矣。

當痘之未發也,毒與先天渾元之氣,若水乳相和,莫能分辨。或曰陽即毒,毒即陽,於義尚通。一旦觸發,毒與元氣析而為二,此時邪正攸分,勢不兩立。陽勝則生,毒勝則死。火者,陽之用。火有形,而究其體實先天元陽之氣也。毒無形,而究其源實先天邪穢之氣也。痘毒未發,喻如孖之在胎,不辨孰善孰惡。

及其產下,一為大聖,一為大惡。惡者必欲害聖,如象之害舜也。是故,痘毒之發必害元陽。其陽勝毒負者,姑無論矣。陽負毒勝者,毒雖輕,不易治,若非參耆歸芎等助氣血而疏導之,毒不能化而出。但用補之法,要在審其表裡。痘既外現,色淡而出不快,內無積滯,而神氣委頓,不思飲食者,此元氣不能驅毒,毒將內攻,則必補托也。倘內有積滯,而痘色紅赤,則為毒滯實證,可用攻瀉矣。

用攻之法,宜速而早,遲則恐正氣愈困也。用補之法,宜徐而審,驟則恐內有餘毒也。正虛而毒未盡出於外,補中必佐利氣活血,以疏導之。此攻補之大法也。

若不辨虛實,因其名「毒」,即謂之火。試問方書所稱濕毒風毒等,又作何解耶?夫「毒」字之義,不過形容其惡劣,豈專指為火乎。而況痘毒發於先天,本無形象可名。因其元陽鼓動,毒出而流於血氣之中,攬血氣以成瘡,其形如豆,故名痘毒耳。今撇去痘字,單提毒字,而加以火字,乃曰毒火。

將痘證之千變萬化而難治者,竟作外邪之火毒一證論治,而又謂有實無虛,但以涼藥攻瀉,去其毒火而已。果爾,則治痘亦非難事,何必千百年來,多人辨別論治,更不勞此書之蛇足也。可見毒之與火,邪氣與元氣,全然莫辨,根源之處已謬,奚必再論其餘。論名「窮源」,是窮至邪僻之地,非痘證之源也。

凡病可用大黃石膏而愈者,皆有餘實證而易治,不獨痘證也。以其元氣尚強,足以運藥氣以驅邪。如元氣虛弱,不能運化藥氣,更遇攻伐之藥,則邪不服,而正先亡矣。若痘證之元氣虛弱,尤為難治。以其毒自內發,元氣強,則毒外出,弱則毒必內攻。以故可用攻瀉者為易,用溫補為難。

不識用補之道,妄言痘證有實無虛,是概棄虛證於死地也。所以卷後治驗各案,俱用大黃石膏奏效,絕無一證用補。又列不治證有六十一條之多,可見盡置虛證於不治耳。論治實證,雖有發明之處,竊恐其功不足以補過也。

白話文:

評《痘科正宗》

痘疹的吉凶,不在於病情輕重,而在於患者元氣的強弱。元氣強的人,毒性重則發熱也重,毒性輕則發熱也輕,精神卻依然爽朗。因為發熱是陽氣的運作,陽氣足以抵抗毒邪,所以預後良好。元氣弱的人,即使毒性輕也難以治療,即使毒性重也不一定發高燒,因為陽氣被毒邪所困,無法發揮作用,所以預後不良。現在的人不辨別元氣的強弱,只論毒氣的輕重。認為一切毒邪都是火,但事實上很多毒邪很重卻沒有明顯的發熱症狀。

這樣辨別虛實輕重,錯誤太多,無法一一列舉。

痘疹未發時,毒邪和先天元氣混雜在一起,難以分辨。有人說陽氣就是毒邪,毒邪就是陽氣,這個說法勉強可以理解。一旦發病,毒邪和元氣就分開了,邪正之氣互相爭鬥,勢不兩立。陽氣勝則生,毒邪勝則死。發熱是陽氣的運作,發熱是有形的,但其根本是先天的元陽之氣。毒邪是無形的,但其根本是先天的邪惡之氣。痘毒未發時,就像胎兒在母腹中,難以分辨善惡。

等到出生後,一個是聖人,一個是惡人。惡人必定想害聖人,就像象傷害舜一樣。所以,痘毒發病必定傷害元陽。陽氣勝過毒邪的情況,姑且不論。陽氣不敵毒邪的情況,即使毒邪輕微,也很難治療,如果不用參、耆、歸、芎等藥物來幫助氣血運行和疏導,毒邪就不能化解排出。要用補法治療,必須仔細辨別表裡。痘疹已外露,顏色淡而排出不暢,內無積滯,但精神萎靡,不思飲食,這是元氣不足以驅除毒邪,毒邪將要內攻,就必須用補托之法。如果內有積滯,痘疹顏色紅赤,這是毒邪積滯的實證,可以用攻瀉之法。

用攻法要迅速而及早,晚了恐怕正氣更加受損。用補法要緩慢而慎重,太快了恐怕內有餘毒未清。正氣虛弱而毒邪尚未完全排出,補中藥必須佐以利氣活血的藥物來疏導。這就是攻補的大法。

如果不辨虛實,只因為它叫做「毒」,就認為是火。試問方書上所說的濕毒、風毒等等,又該如何解釋呢?「毒」字的意思,不過是形容其惡劣,怎麼能專指為火呢?況且痘毒發於先天,本來就沒有形象可以命名。因為元陽鼓動,毒邪排出而流入血氣之中,聚集血氣形成瘡瘍,形狀像豆子,所以叫做痘毒。現在去掉「痘」字,只提「毒」字,又加上「火」字,稱為毒火。

把痘疹千變萬化、難以治療的各種情況,都歸結為外邪的火毒一種證候來治療,而且認為只有實證沒有虛證,只用寒涼藥物攻瀉,去除毒火而已。如果真是這樣,那麼治療痘疹也不是難事,何必歷經千百年,許多人辨別論治,更不需要這本書多此一舉?由此可見,毒和火、邪氣和元氣,完全不能辨別,根源就已經錯了,何必再論其餘?論名「窮源」,是窮到邪僻的地方,不是痘疹的真正根源。

凡是用大黃、石膏就能治癒的疾病,都是有餘實證而容易治療的,不只是痘疹。因為他們的元氣還很強,足以運化藥力來驅除邪氣。如果元氣虛弱,不能運化藥力,又遇到攻伐的藥物,那麼邪氣就不服從治療,而正氣先衰敗了。如果痘疹的元氣虛弱,就更加難治。因為毒邪從內部發作,元氣強則毒邪外洩,弱則毒邪必內攻。所以可以用攻瀉法治療的比較容易,用溫補法治療比較難。

不懂得用補法治療,妄言痘疹只有實證沒有虛證,這是完全放棄虛證的病人。所以卷後治驗各案,都用大黃、石膏而奏效,沒有任何一例是用補法的。又列出不治證有六十一條之多,可見完全把虛證歸於不治。論述實證的治療,雖然有些發明之處,但恐怕其功不足以彌補其過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