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2)

1. 評《痘科正宗》

若夫痘證,則更大異於是。六氣之邪,外賊也;痘毒,內賊也。外賊之禍緩而輕,內賊之禍速而暴。其速也,故治之不可稍誤,稍誤而延緩一日,即難挽回;其暴也,全賴元氣強旺,如主強,始足以逐賊外出也。然六氣之邪,亦有久伏而從內發者,其邪伏於後天血氣,病在軀殼中。

譬如外賊,伏於城內,其發也,雖內擾城中,而屋內主人,不至受傷。猶可從長策畫,徐以圖安。若痘毒。發於先天混元之中,身命根源之地。如同室操戈,邪正之勝負須臾,而死生立判。故必元氣強旺,始能化毒成痘。發熱雖甚,而精神不疲,是為吉象;其發熱雖輕,而精神昏困者,非其毒輕而熱輕,實因元陽不振,不能逐毒外出,故熱不顯,而精神不支,最可慮也。今乃云體之強弱虛實不同,而痘之為陽毒則一,去賊即所以安良。

若是,則不分虛實,一以攻瀉為主也。元氣弱者,既為毒困,又以苦寒傷氣之藥攻之,非但使痘毒冰伏不出,而微弱之元陽先亡。此妄誕之言,皆由瀉毒二字以發其端。且陽者何物?毒者何物?不明至理,混稱陽毒。以毒字在心,遂不分虛實強弱,必主攻瀉。而不思陽者,身中元陽之氣也;毒者,先天邪穢之氣也。

若元陽之氣不振,邪穢之氣不能宣發,故痘有不能外出,數日間即死者,此類是也。又如發熱雖輕,而精神委頓者,元陽不振也,非毒之輕也。若混稱陽毒,而必主攻瀉,攻瀉之藥必苦寒,苦寒之味敗陽氣。是蓋認陽為毒,欲其毒去,則必至於陽盡命盡而後已。此即俗所謂夾板醫駝背也,可發一笑。

序後又云,誠為救危妙術,而保赤之金科玉律也。余素不解醫,嘉其試輒得效,用授梓以廣其傳焉。

醫理微妙,通乎造化。既不知醫,何可肆言痘為陽毒,不分虛實強弱,一以攻瀉為主,而以耳目聞見為憑。全不參求於理,以輕忽人命,反謂之救危妙術,而保赤之金科玉律耶。夫氣化遷流,古今自異;南北水土,厚薄不同。人稟天地氣化而生,強弱各異,而痘毒之輕重不同。

故證之參差變態,亦無窮盡。若非體窮天人至理,窮參造化玄機,不足以論治痘之法也。予非謂痘證必不可攻瀉也,如北方水土厚,而人稟強,元氣與毒氣俱盛,蘊結難發,則必重藥以通利之。腸腑通利,元氣調暢,毒氣因而透發。若大江以南,人多柔弱,豈可混施。然北方亦有稟弱之人,南方亦有強旺之質,但寡耳。

故必先明至理,而後察其宜否,用法始無乖謬。豈可執一處一時之證,以聞見之驗,而輒斷為不易之法乎。

余見世俗之治痘也,不分虛實,動稱解毒瀉毒,率用大黃犀連等,每致殺人,皆由此等謬說有以教之。予故評其大略,欲明其理,以救流弊之害,高明君子,或能鑑而辨之,今考其書,首列《痘證窮源論》。

白話文:

評《痘科正宗》

痘症與其他疾病大相逕庭。外邪是外來的侵害,而痘毒則是體內的禍患。外邪的侵害緩慢且輕微,痘毒的侵害則迅速而猛烈。因為痘毒發作迅速,治療稍有延誤,甚至延誤一天,都可能難以挽回;因為它來勢兇猛,痊癒全賴元氣強盛,只有元氣強盛才能將痘毒驅逐出去。然而,外邪也可能長期潛伏在體內,最終由內而發,這種邪氣潛伏於後天血氣之中,病灶在身體的軀殼內。

譬如外敵入侵,潛伏在城內,其發作雖然會擾亂城中,但城中居民未必受傷,仍可從長計議,徐圖安定。但痘毒則不同,它發作於先天之本,性命根本之處,如同內亂,邪正之勝負轉瞬即決,生死立判。因此,必須元氣旺盛,才能化解痘毒,使之順利發出。發熱雖重,但精神不疲倦,這是好的徵兆;如果發熱輕微,但精神昏沉,這並不是因為毒性輕微,而是因為元陽不足,不能將痘毒驅逐出去,所以熱象不顯,卻精神不支,這是最危險的。書中說體質的強弱虛實不同,但痘症都是陽毒,去除病邪就能安然無恙。

如果這樣理解,那就無論虛實,都以攻瀉為主了。元氣虛弱的人,既受痘毒困擾,又用苦寒傷氣的藥物攻之,不僅使痘毒潛伏不出,而且微弱的元陽先被耗盡。這些謬論都是因為「瀉毒」二字而起。何為陽?何為毒?不明白根本道理,混稱陽毒,以「毒」字為念,便不分虛實強弱,一味主張攻瀉,而不考慮陽是指人體的元陽之氣,毒是指先天邪惡之氣。

如果元陽之氣不足,邪惡之氣無法宣洩,痘毒便不能排出,數日內就會死亡,此類情況便是如此。同樣,發熱雖輕,但精神萎靡不振,也是元陽不足,而非毒性輕微。如果混稱陽毒,一味攻瀉,攻瀉之藥多為苦寒,苦寒之味敗壞陽氣。這是把陽氣當作毒,想把毒去除,結果導致陽氣耗盡,性命不保,這就像庸醫治病,可笑之極。

書末又說,這是救危的妙術,是保命的金科玉律。我素來不懂醫術,只因其屢試有效,便將其付梓出版,廣為流傳。

醫理奧妙,通乎天道。既不懂醫術,怎能隨便說痘症是陽毒,不分虛實強弱,一味攻瀉為主,只憑耳聞目睹?完全不從醫理探究,輕忽人命,反而稱之為救危妙術,保命的金科玉律?氣化運轉,古今不同;南北水土,差異巨大。人稟受天地氣化而生,強弱各異,痘毒的輕重也不同。

因此,痘症的表現千差萬別,變化無窮。若不深入了解人體與自然的道理,參悟造化的玄機,不足以論述治療痘症的方法。我不是說痘症一定不能攻瀉,例如北方水土厚重,人體強壯,元氣和毒氣都盛,鬱結難以發散,就必須用重藥通利。腸胃通利,元氣調暢,毒氣就能透發。但江南地區的人多柔弱,怎可混用同樣的方法?北方也有體弱之人,南方也有強壯之人,但只是少數。

所以,必須先明白根本道理,然後再觀察其適用與否,用藥才不會出錯。怎能執著於一時一地的病例,憑藉經驗,就斷定為一成不變的方法呢?

我見世俗治療痘症,不分虛實,動輒說解毒瀉毒,常用大黃、犀角、連翹等藥,常常導致病人死亡,都是因為這些謬論的誤導。所以我評論其大略,想闡明其道理,以糾正流弊,希望聰明人能明辨是非。現在考究此書,首先列出《痘證窮源論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