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1)

1. 疹瘄辨

昔人皆謂痘疹為先天胎毒,痘出於臟屬陰,故治宜溫;疹出於腑屬陽,故治宜涼。余詳究此說,義有未盡。揆其意,大抵因臟屬陰,腑屬陽。痘能受溫藥,故謂其屬陰,而出於臟;疹系火邪,宜涼不宜溫,故謂其屬陽,而出於腑。然有外邪胎毒之異也。

夫痘毒發於先天混元之中,先天混元為陰陽之根蒂,故痘毒亦具陰陽全體。其發也,通該後天陰陽血氣,即賴血氣以成痘。故痘之紅盤,血也;白頂,氣也。毒既通該陰陽氣血,故治之不可偏陰偏陽,必使氣血溫和而毒始化。溫者,陰陽兩平之氣也。非謂痘屬於陰,而當溫之也。

毒發於先天,自然由臟而出。不可因臟屬陰,即謂痘屬於陰也。若疹為火邪,而偏於陽,既偏於陽,則非先天混元之毒,而為後天之胎毒也。良由成胎以後,父母不能節欲,邪火侵入胎中,蘊於腎臟。及其發也,由君相二火觸動,自腎而傳心肺,出之皮毛。雖為陽邪,實出於臟也。

以陰陽偏全之異,辨痘疹之毒,有先天后天之分。故痘為先天之毒,具陰陽全體,雖出於臟而非屬於陰,疹為後天胎毒,雖偏屬於陽而實出於臟也。故又名瘄,或名麻。因其由胎毒而發,與外感風溫之疹有別耳。

或曰,吾鄉洪謙鳴先生,謂痘疹皆重證,古來詳於治痘,略於治疹,遂本王仲安先生遺編,著《瘄疹心法》,其《瘄痘同源論》曰,瘄與痘,皆胎毒。痘毒伏於構精之時,瘄毒種於成形之後。此則構精時為先天,成形後為後天,與子所論相合。但其又言瘄毒之火,生於母之包孕,毒傷子之肌肉。

痘毒深藏,而瘄毒在皮毛肌肉。痘毒自內達外,瘄毒由外傳裡,今子言瘄毒蘊於腎臟,何也?

答曰,因其未辨胎毒外感瘄疹不同,而見發於皮膚,遂謂受毒在肌肉,而未識源流也。且既名《瘄痘同源論》,又言痘毒深藏,瘄在皮毛肌肉,豈非自相矛盾。更云痘毒自內達外,瘄毒由外傳裡,是內外迥殊,同源之義安在哉。惟外感風溫之疹,可云由外傳裡。若胎毒之瘄,發源於腎,而傳心肺,故一日一潮,或三潮。

必潮發三日,而毒始盡出。蓋一日,則腎家毒盡;二日,則心家毒盡;三日,則肺家毒盡。而出於皮毛,結痂而消,神氣清爽。或未出透,而留毒於中,即有變證矣。其當午潮者,因毒由心經而出,心火旺於午也。或兼早晚潮者,緣人之衛氣,晝夜五十度周行於身。晝則行陽二十五度,夜則行陰二十五度。

自平旦日出,衛氣自陰出於太陽經之晴明穴,隨陽蹺脈而行於陽,則人目開而寤。至晚日入,衛氣從陰蹺脈而行於陰,則目瞑而寐,合乎天地陰陽升降也,瘄毒從心營出肺衛,故當衛氣出入陰陽,正營衛交會之際,而瘄毒因之發越也。若外感風溫,鬱於營衛而成疹,一出之後旋即消化,非如胎毒之瘄,必潮現三日始消也。

白話文:

以前的人都認為痘疹是先天帶來的胎毒。痘從內臟發出來,屬於陰,所以治療應該用溫補的方法;疹從六腑發出來,屬於陽,所以治療應該用清涼的方法。我仔細研究這種說法,覺得道理並未完全講透。仔細推敲他們的想法,大概是因為內臟屬陰,六腑屬陽。痘可以接受溫熱的藥物,所以說它屬陰,而且從內臟發出來;疹是火邪,應該用清涼的藥物,不宜用溫熱的藥物,所以說它屬陽,而且從六腑發出來。但是,痘疹有外來的邪氣和胎毒的區別。

痘毒是從先天混元之氣中產生的,先天混元是陰陽的根基,所以痘毒也具備陰陽的完整特性。它發作時,會牽動後天的陰陽血氣,依靠血氣來形成痘。所以痘的紅色底盤是血,白色頂端是氣。痘毒既然牽動了陰陽氣血,所以治療時不能偏陰偏陽,必須使氣血溫和,痘毒才能化解。這裡說的溫,是指陰陽平和的氣,不是說痘屬於陰,就應該用溫補的藥物。

痘毒是從先天產生的,自然會從內臟發出來。不能因為內臟屬陰,就說痘屬於陰。如果說疹是火邪,偏於陽,既然偏於陽,就不是先天混元的毒,而是後天的胎毒。這是因為在懷孕之後,父母沒有節制性慾,邪火侵入胎中,積存在腎臟。等到它發作時,由君火和相火觸動,從腎傳到心肺,再從皮膚毛孔發出來。雖然屬於陽邪,實際上是從內臟發出來的。

通過陰陽偏盛和全備的差異,可以區分痘疹的毒性,它們有先天和後天的區別。所以痘是先天的毒,具備陰陽的完整特性,雖然從內臟發出來,但並不屬於陰;疹是後天的胎毒,雖然偏屬於陽,實際上也是從內臟發出來的。所以又叫做瘄,或叫做麻疹。因為它是胎毒引起的,所以和外感風溫引起的疹有所不同。

有人說,我鄉的洪謙鳴先生認為痘疹都是重病,古代醫書詳細記載了如何治療痘,卻很少提到如何治療疹,於是就根據王仲安先生遺留下來的著作,寫了《瘄疹心法》,其中《瘄痘同源論》說,瘄和痘都是胎毒。痘毒潛伏在精子結合時,瘄毒在胎兒成形之後產生。這就說精子結合時是先天,胎兒成形後是後天,和您說的相符。但他又說瘄毒的火,是母親懷孕時產生的,毒害了孩子的肌肉。

痘毒深藏在體內,而瘄毒在皮膚肌肉。痘毒從內向外發,瘄毒從外向內傳。現在您說瘄毒蘊藏在腎臟,這是為什麼呢?

我回答說,這是因為他們沒有區分胎毒和外感引起的瘄疹不同,只看到疹子從皮膚發出來,就認為毒在肌肉,而沒有了解它的源頭。而且,既然叫做《瘄痘同源論》,又說痘毒深藏,瘄毒在皮膚肌肉,這不是自相矛盾嗎?更何況又說痘毒從內向外發,瘄毒從外向內傳,這樣一內一外截然不同,哪裡還談得上同源呢?只有外感風溫引起的疹子,才可以說是由外向內傳。如果是胎毒引起的瘄疹,發源於腎,然後傳到心肺,所以會一天發作一次,或者一天發作三次。

一定要潮發三天,毒才能完全排出。第一天,是腎臟的毒排盡;第二天,是心臟的毒排盡;第三天,是肺臟的毒排盡。然後從皮膚毛孔發出來,結痂而消退,精神也會清爽。如果沒有完全發出來,毒留在體內,就會產生其他病症。在中午發作,是因為毒從心經發出,而心火在中午最旺。有的早晚也會發作,這是因為人體的衛氣,白天黑夜都會在身體運行五十周。白天在陽經運行二十五周,晚上在陰經運行二十五周。

從早晨太陽出來時,衛氣從陰經走到太陽經的睛明穴,跟著陽蹺脈在陽經運行,人就會睜開眼睛醒來。到晚上太陽落山時,衛氣從陰蹺脈在陰經運行,人就會閉上眼睛睡著,這符合天地陰陽升降的規律。瘄毒從心營到肺衛發出,所以會在衛氣出入陰陽,正值營衛交會的時候發作。如果是外感風溫,鬱積在營衛而形成疹子,一旦發出來很快就會消退,不像胎毒引起的瘄疹,一定要潮發三天才會消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