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四 (2)
卷之四 (2)
1. 疹瘄辨
故疹之形色雖同,而現證不同。因其源頭有淺深內外之異,故又名瘄以別之,瘄毒始受,如果止在肌肉,不過經絡間病,則與外感風溫之疹何異,豈有三日潮現之理哉。
蓋瘄毒受於成胎之後,兒在胎時,呼吸之息在臍中,即道家所謂心息相依,名為胎息是也。息在臍中,其氣之闔闢,不由口鼻,惟一縷臍帶,通於母之子宮,與母呼吸相貫。故母氣和,則胎安;母氣病,則胎動不安。若父母不能節欲,欲火既熾,即由臍帶中,隨兒闔闢之息而入焉。
吸由於腎,腎主閉藏,故毒蘊腎臟。及其發也,自腎傳心,何也。為因腎藏相火,心為君火,二火本來貫通。或遇天地陽氣發泄,觸動人身君相之火,其毒引發,而傳於心。但心為君主,而藏神明。凡邪之來,心之包絡受之。昔人謂包絡為心之宮城,《內經》名為膻中。包絡受邪,流於血脈,以心主血脈也。
包絡經脈,出手中指。故瘄之欲出,手中指尖必冷,因毒郁經脈故也。如謂毒由肌肉而發,肌肉屬脾胃,與包絡無涉,豈有指尖發冷之驗乎。心主營,肺主衛,毒從營出衛,故傳於肺,而出皮毛。皮毛,肺之合也。故必咳嗽喉痛,皆為肺證,此瘄毒蘊受傳化一定之理也。其謂疹出於腑,以及毒在皮毛肌肉者,或可論外感風溫之邪。
若胎毒之瘄,其源發於腎也。
或曰,子言瘄毒非肌肉間病。肌肉屬脾胃,與包絡無涉,則無指尖發冷之驗。然每有瘄夾斑者、兼瀉痢者,又有瘄後則牙疳者、目疾者。其斑與瀉痢牙疳,皆腸胃病,目疾屬肝病,此何也?
答曰,子何固哉。餘論瘄毒蘊受傳化,一定之理,則自腎而傳心肺。若其毒氣蔓延各臟腑,而有兼證變證,何能數計而逆料。如火之延燒,水之氾濫何異。人身臟腑經脈,本來貫通,並非隔絕,邪氣流傳,豈有定處。若見其流,不知其源,則茫然無緒,紛爭不決,而治亦不得其法矣。
況胎毒由君相二火引發,相火寄於肝膽,則肝膽豈能清寧無累。而肝脈挾胃貫膈,入肺循喉嚨之後,則毒氣順路到胃,亦常事也。且胃為五臟六腑之海,藥之入胃,能治五臟六腑之邪,皆能傳胃。如傷寒之邪歸於胃,則不復傳,若水之歸海,理可見矣。是故瘄之兼證變證,雖各不同,要皆傳化之流派。
若見胃證,而即謂毒出於胃,是見標而不知本,據流以為源也。烏乎可哉。
大凡治病,必先明其邪之源流,而後審證施治,方能盡善。瘄疹有外感胎毒之異,自古未曾詳辨,無怪世俗多謬誤。胎毒止發一次,其有復出者,必系外感鬱熱而成。然有胎毒未發,而先由外感出疹者,總當辨其形證。外感必先外熱,初起口不渴;胎毒熱從內發,先口渴,而後身熱。
外感疏解透發,旋即消散;胎毒雖用疏解,必潮現三日始消,以其源遠則流長也。後篇《治疹論》,詳敘世俗誤治之弊,誠為慈幼之寶籙也。學者,可不究心而熟玩之。
白話文:
疹瘄辨
疹子的症狀雖然外觀相似,但實際病症卻不同。這是因為病源的深淺、內外有所差異,所以又稱作瘄來區分。瘄毒剛開始感染,如果只停留在肌肉、經絡之間,與外感風溫引起的疹子有什麼不同?怎麼會有三日才能消退的道理呢?
其實瘄毒是在胎兒發育完成後才受到感染的。孩子在母體中時,呼吸作用的氣息在肚臍中,道家稱之為心息相依,也就是胎息。呼吸作用在肚臍,氣的開合並不經過口鼻,只靠著一條臍帶與母體子宮相連,與母親的呼吸相通。所以母親氣血調和,胎兒就安穩;母親氣血有病,胎兒就會不安。如果父母不能節制性慾,慾火旺盛,就會經由臍帶,隨著孩子的呼吸而進入胎兒體內。
毒素由腎臟吸收,腎主閉藏,所以毒素積聚在腎臟。等到發病時,就從腎臟傳到心臟。為什麼呢?因為腎藏相火,心為君火,這兩種火本來就相通。遇到天地陽氣的發洩,觸動人體君火和相火,毒素就會被引發,而傳到心臟。但是心臟是君主之官,主宰神明。所有邪氣入侵,都會先由心臟的包絡承受。古人把包絡比喻為心臟的城牆,《內經》稱之為膻中。包絡受邪,就會流入血脈,因為心臟主管血脈。
包絡經脈通到中指。所以瘄毒將要發作時,中指指尖一定會冰冷,因為毒素阻塞經脈的緣故。如果說毒素由肌肉發作,肌肉屬脾胃,與包絡沒有關係,怎麼會有指尖冰冷的現象呢?心主血脈運行,肺主衛氣,毒素從血脈(營)傳到衛氣,所以傳到肺臟,而從皮膚毛髮排出。皮膚毛髮是肺的合臟。所以必定會咳嗽喉嚨痛,都是肺部的症狀,這就是瘄毒蘊積、傳化一定的法則。那些說疹子發自內臟,以及毒素在皮膚肌肉者,或許可以解釋為外感風溫的邪氣。
但胎毒引起的瘄,其病源始於腎臟。
有人說,你說瘄毒不是肌肉間的疾病,肌肉屬脾胃,與包絡無關,那就沒有指尖冰冷的現象。但是有些瘄病還會伴隨斑疹、腹瀉痢疾,有的瘄病痊癒後還會出現牙疳、眼疾。斑疹和腹瀉痢疾都是腸胃疾病,眼疾屬肝病,這是怎麼回事呢?
我回答說,你的想法太過執著了。我講的是瘄毒蘊積、傳化一定的法則,是從腎臟傳到心臟、肺臟。如果毒氣蔓延到各個臟腑,而有併發症、變化症狀,怎麼能夠一一計算預料呢?就像火勢蔓延、洪水泛濫一樣。人體的臟腑經脈本來就互相貫通,並不是互相隔絕的,邪氣傳播,怎麼會有固定的地方呢?如果只看到邪氣的流動,卻不知道它的源頭,就會茫然無措,爭論不休,治療也無法找到正確的方法。
況且胎毒是由君火和相火引發的,相火寄居在肝膽,那麼肝膽怎麼可能清淨沒有損害呢?而肝經與胃經相連貫穿膈肌,入肺循行於喉嚨之後,毒氣順路到達胃,也是很常見的事。而且胃是五臟六腑之海,藥物進入胃,能治療五臟六腑的邪氣,都能通過胃傳送。像傷寒的邪氣會歸於胃,就不再傳播,如同水流歸海一樣,道理很明顯。所以瘄病的併發症、變化症狀,雖然各有不同,但都是傳化過程中分支出來的結果。
如果看到胃部的症狀,就認為毒素來自胃,這是看到表象卻不知道根本,把分支當作源頭。這怎麼可以呢?
總之,治療疾病,一定要先弄清楚邪氣的源頭和流向,然後根據實際情況施治,才能做到盡善盡美。疹子和瘄有外感和胎毒的區別,自古以來沒有詳細區分,難怪世俗中有很多錯誤。胎毒通常只發作一次,如果再次發作,一定是外感鬱熱造成的。但是也有些情況是胎毒沒有發作,卻先因為外感而長疹子,總之要辨別其症狀。外感一定先有外在的熱邪,初期不會口渴;胎毒的熱邪是由內而發,先口渴,然後才發熱。
外感要疏散解表使邪氣透發,很快就會消散;胎毒即使使用疏散解表的方法,也必須經過三日才能消退,因為它的病源深遠,所以流傳也持久。後篇《治疹論》,詳細敘述世俗錯誤治療的弊端,確實是救治兒童的寶貴資料。學習者,應該用心研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