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一 (2)
卷之一 (2)
1. 附治案
余故一日連進藥兩劑,不使有間,急如追逃,始能獲痊。蓋為萬一之幸,不可為訓。且以桂附丁香治痘,聞者莫不驚異。設或不能挽救,則必眾口同聲,謂余藥之非,斷不能辨白者也。嗚呼!醫為仁術,原以救人為心,但術不精,或反害人。此當反求諸己,所謂盡己之為忠也。
若外來譭譽,只可聽之。冥冥中必有神明之鑑,斷不可因譭譽,而沮救人之心。明理君子,或不以余言為河漢也。故特記之,以為輕忽人命,及多言害事者戒也。
又有觀巷凌宅,五歲一童出痘,服藥失宜,灌漿未足而遽回,煩渴不安,胃不納食,便溏不固。余視痘形,本屬脾臟,色灰塌陷。此因過服涼藥,餘毒內留,脾陽下泄,本為難治。勉用人參,丁香、升麻、葛根,升陽解肌;牛蒡、厚朴,清胃疏毒。連進兩服,次日大便不解,渴減思食,惟咳嗽甚多。
此毒由胃達肺,遂於前方去丁香,加貝母、銀花又服兩劑。次日口不渴而食加,惟仍咳嗽,牙齦腐且臭。此肺胃之毒,壅於經絡,肺為嬌臟,毒最難出,仍用人參、升葛、牛蒡、貝母,加麻黃、生石膏。兩服後,牙齦漸好,咳亦輕減。乃減麻黃石膏,仍加銀花。繼又清養肺胃,調理旬余而安。
夫脾為太陰濕土,性喜香燥。陽既下泄,雖用人參升麻,若不佐以丁香,其毒不能升發;不用術者,恐其滯也。既而便固食進,則元氣克振,毒出於經。肺位最高,其竅壅塞,故咳嗽難愈。非麻黃石膏,不能開竅逐毒。又恐中氣怯弱,則毒留難出,故仍用人參也。是證若再遲一二日,則元氣敗而毒陷深,即不能投人參丁香等藥,則死矣。
以上兩案,同為脾臟痘證,一用桂附挽回,一用麻黃石膏收功。以其稟氣,各有不同,痘之時日,遲早亦異,審宜施治,應變無方。學者,即可悟其理之所在,庶不至固執數首死方,以為治痘定法也。
或問,子所治者,何無他臟之痘,而皆脾臟痘耶?
答曰,余非痘科,知者既少,且心肝兩臟痘,皆有餘之證,可用涼瀉,正合時醫手法,自可收功。惟其不識脾肺證治,以致敗壞,回覆不治,或有知余者,始來求治,其不知及知而不信者眾矣,故臨證少也。脾肺臟痘,屬不足,本為難治。自古方書,但論其形狀之惡,未將各臟陰陽五行至理講明,而治法不得其要。
故後學更屬茫然,惟習涼血解毒通套之法,統治諸證。證不合法,即回覆不治也。心肝臟痘本易治,苟能治其難,則易者可無論矣。
白話文:
附治案
我曾經一天連服兩劑藥,毫不間斷,緊急治療如同追捕逃犯一般,才得以痊癒。這純屬萬幸,不可效仿。而且用桂枝、附子、丁香治療痘症,聽聞的人都感到驚異。如果當時沒能挽回性命,那麼肯定眾人皆會說我的藥方錯誤,我根本無法辯解。唉!行醫是仁愛之術,本應以救人為念,但醫術不精,反而會害人。這應該反躬自省,所謂盡己所能做到忠於職守。
至於外界的毀譽,只能聽之任之。冥冥之中自有神明鑒察,絕對不能因為毀譽而動搖救死扶傷的決心。明白道理的君子,或許不會認為我的話是空談。所以特別記錄下來,以此告誡那些輕忽人命、多言生事的人。
還有一例,是觀巷凌宅一個五歲孩子出痘,用藥不當,灌漿不足就停止治療,結果煩躁口渴,胃口不好,大便溏洩。我觀察痘疹的形狀,屬於脾臟,顏色灰暗凹陷。這是因為過度服用涼藥,毒素殘留體內,脾陽下泄,本就難以治療。我盡力使用人參、丁香、升麻、葛根,以升陽解肌;再用牛蒡、厚朴,清胃解毒。連服兩劑後,第二天大便不通,口渴減輕,想吃東西,但咳嗽加劇。
毒素從胃部蔓延到肺部,於是便在之前的藥方中去掉丁香,加入貝母、金銀花,又服用了兩劑。第二天不口渴了,食慾也增加,但仍然咳嗽,牙齦腐爛且有異味。這是肺胃之毒阻塞經絡,肺臟嬌嫩,毒素最難排出,仍然使用人參、升麻、葛根、牛蒡、貝母,並加入麻黃、生石膏。服用兩劑後,牙齦好轉,咳嗽也減輕。於是減少麻黃、石膏用量,繼續使用金銀花。接著再清養肺胃,調理十多天後痊癒。
脾臟屬太陰濕土,性喜溫燥。陽氣下泄,即使使用人參、升麻,如果不配合丁香,毒素就不能向上發散;不用丁香,恐怕毒素會停滯。等到大便正常、食慾恢復,則元氣得以振作,毒素就能從經絡排出。肺位於最高部位,如果其經絡阻塞,所以咳嗽難以痊癒。非麻黃、石膏不可開通經絡,驅除毒素。又擔心元氣虛弱,毒素難以排出,所以仍然使用人參。這個病症如果再耽誤一兩天,元氣就會衰敗,毒素深入,即使再使用人參、丁香等藥物,也無濟於事了。
以上兩例,都是脾臟痘證,一個用桂枝、附子挽回性命,一個用麻黃、石膏獲得成功。這是因為他們的體質不同,出痘的時間早晚也不一樣,要根據實際情況治療,才能靈活應變。學習者,可以由此明白其中的道理,才不會死板地拘泥於幾種固定的方劑,以為那是治療痘症的定法。
有人問,你治療的都是脾臟痘,為什麼沒有其他臟腑的痘症呢?
我回答說,我不是專治痘症的醫生,懂的人本來就少,而且心肝兩臟的痘症,都是有餘之證,可以用涼瀉的方法治療,這符合當時醫學的慣常做法,很容易就能治癒。只是因為他們不懂得脾肺證的治療方法,導致病情惡化,無法痊癒,或者有人聽說過我,才來求治,那些不知道或知道而不相信的人很多,所以臨床上見到的病例就少了。脾肺臟的痘症,屬於不足,本就難以治療。自古以來醫書,只論述痘疹的形狀,沒有闡明各臟腑陰陽五行之理,治療方法也就不得要領。
所以後學更加茫然,只學習涼血解毒的通套方法,用於治療各種證狀。證候不合適,就會導致治療失敗。心肝臟的痘症本來容易治療,如果能治好難治的病,那麼容易治的病就更不用說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