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楠

《醫門棒喝》~ 卷之四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11)

1. 治痘論

緣痘毒發於先天混元,而流於後天陰陽氣血之中。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也。故毒自左而升者,由肝而之心;由右而升者,從脾而達肺。毒氣既升,烘然發熱。發熱者,由元陽鼓舞,驅毒而出。毒氣周歷五臟,以尋出路。有一臟之氣稍弛,毒即由一臟而出;有兩臟之氣稍弛,毒由兩臟而出。

痘毒如賊,元陽如主人,自內逐賊而外出。五臟如五門,有一門不固,賊從一門而出;兩門不固,即從兩門而出。故痘之形證,有一臟者,有兼臟者,不能一定。即此可知其毒氣之重輕,元氣之強弱也。故元陽旺者,蒸蒸發熱而精神不疲,臟氣堅固,必待三日,而毒始外現,循序起發,為順為吉。若元氣不勝毒氣者,一經發熱,毒即一擁而出,此五臟不固,如門禁失守,賊勢眾盛也。

又如發熱輕微,而痘出不快,精神委頓者,此非毒輕,乃元陽不振,毒不外出,如主弱而賊欲內攻也。皆為險為凶。良以五臟具五行之性,有陰陽強弱之殊。故審其痘出何臟,即其臟之陰陽強弱,而證之虛實已分,再參其外形之善惡,而順險逆瞭然矣。

假如毒歷五臟,其肝臟之氣稍弛,痘由肝臟而出,肝主筋而附骨,故痘粒堅,而根深附骨。肝為風木,故一痘二三頂,象木之分枝。肝主驚,故發時必先驚惕。肝主疏泄,毒易宣發。風木與相火為體用,風火鼓激,其痘易長易漿。但肝藏血,毒與風火交熾,血受煎迫,須辛涼散風火以疏毒。甘寒辛潤,益血和血,自易收功。

如痘出心臟,心為君火,火性炎上,故痘赤而尖圓。心主血脈,其根在血脈。心藏神明,毒氣初發,或多煩擾。然心為一身主宰,一身氣血供其所用,肝木相生相助,其毒易化易漿。或火盛毒盛,必清火解毒。此心肝二臟之痘,皆為順證也。

如痘出於脾,脾為太陰濕土,陽弱不振,發熱不甚,毒難宣發。脾位於腹,初起多腹痛。脾主肌肉,故痘粒大而頂平,中軟不堅,根在肉中,初現皮色不甚變,氣弱,則痘少光彩,或肌肉漫腫。脾胃為後天生化之源,毒氣困之,飲食不進,精神倦怠。若嘔而不瀉,或有咳嗽喉痛,毒從胃陽發越,兼由肺臟而出,猶為吉象。

作瀉者,陽氣下泄,防毒內陷歸腎,痘塌色灰為凶,倘再誤用寒涼,必死。脾家之痘,始終以扶脾為主,利氣和血以導其毒。或毒盛火炎,腸胃積滯,毒壅難出者,暫通其腑,必當顧慮其臟。倘無積滯,而妄用苦寒攻瀉,則脾陽下泄,立變危殆矣。

如痘出於肺,肺為華蓋,其位至高,權衡一身之氣。毒乘之,而失其權衡之柄,一身氣為之窒,故毒難化而難出。其出也,形扁色白,根浮於皮,中虛多空殼,初起必咳嗽喉痛。肺為辛金,性畏火而惡寒,故大涼大熱之藥皆忌。若見喉痛投寒藥,反閉其毒,重用辛溫以發之。

白話文:

治痘論

痘瘡的毒氣,源於先天之氣的混亂,並流竄於後天陰陽氣血之中。人體左右兩側,是陰陽氣血運行的通道。所以,毒氣從左側上升,是經由肝臟而達心臟;從右側上升,則是經由脾臟而達肺臟。毒氣上升後,會造成發熱。發熱是因為元陽之氣鼓動,驅逐毒氣外出。毒氣會在五臟中遊走,尋找出口。如果某個臟腑的氣血稍弱,毒氣就會從該臟腑排出;如果兩個臟腑的氣血都較弱,毒氣就會從這兩個臟腑排出。

痘毒如同賊寇,元陽如同主人,主人從內部驅逐賊寇到體外。五臟如同五扇門,如果有一扇門守衛不嚴,賊寇就會從這一扇門出去;如果有兩扇門守衛不嚴,賊寇就會從這兩扇門出去。因此,痘瘡的症狀,有的只表現於一個臟腑,有的則會累及多個臟腑,並沒有一定的規律。從這些現象,就能判斷毒氣的輕重和元氣的強弱。元陽旺盛的人,會持續發熱,但精神不疲憊,臟腑之氣堅固,通常要等三天,痘疹才會從體表出現,循序漸進地發出來,這是順利的吉兆。如果元氣不敵毒氣,一發熱,毒氣就會全部湧現,這說明五臟虛弱,如同城防失守,賊寇勢力強大。

另外,如果發熱輕微,但痘疹出得慢,精神萎靡不振,這不是毒氣輕,而是元陽衰弱,毒氣無法排出,如同主人虛弱而賊寇想要內攻一樣,這是險象,預示著凶兆。因為五臟具有五行之性,陰陽強弱各有不同。所以,要仔細觀察痘疹是從哪個臟腑發出,判斷該臟腑的陰陽強弱,從而判斷虛實,再結合痘疹的外形好壞,就能判斷痘瘡的預後是順利還是凶險。

假如毒氣遍歷五臟,肝臟之氣較弱,痘疹就從肝臟排出。肝主筋,附著於骨骼,所以痘疹堅硬,根部深扎在骨骼上。肝屬風木,所以痘疹會一顆分出二三枝,像樹木的分枝一樣。肝主驚恐,所以發病時,往往會先感到驚恐。肝主疏泄,毒氣容易宣洩出來。風木與相火互相作用,風火鼓動,痘疹容易增大,容易化膿。但肝臟藏血,毒氣與風火交熾,血液受煎熬,需要辛涼的藥物來疏散風火,以疏通毒氣。甘寒辛潤的藥物,可以滋補和調和血液,容易收到療效。

如果痘疹從心臟排出,心臟是君火,火性向上,所以痘疹顏色紅,形狀尖圓。心主血脈,其根在於血脈之中。心藏神明,毒氣初發時,病人可能會煩躁不安。然而,心臟是人體的主宰,全身的氣血都為其所用,肝木相生相助,毒氣容易化解,容易化膿。如果火盛毒盛,則必須清熱解毒。心肝兩臟發出的痘疹,都屬於順利的症狀。

如果痘疹從脾臟排出,脾屬太陰濕土,陽氣弱,發熱不厲害,毒氣不容易宣洩。脾臟位於腹部,初期往往腹痛。脾主肌肉,所以痘疹較大,頂端平坦,中間柔軟不堅硬,根部在肌肉中,初期皮膚顏色變化不顯著,氣虛則痘疹顏色暗淡無光,或者肌肉腫脹。脾胃是後天生化之源,毒氣困阻於脾胃,則飲食不進,精神倦怠。如果嘔吐而不腹瀉,或者咳嗽咽喉痛,這是毒氣從胃陽上衝,並從肺臟排出,這還是吉利的徵兆。

如果腹瀉,則陽氣下泄,要預防毒氣內陷,歸於腎臟,痘疹塌陷,顏色灰暗,這是凶兆。如果再錯誤地使用寒涼藥物,必定死亡。脾臟發出的痘疹,始終以扶持脾臟為主,疏通氣血,引導毒氣排出。如果毒氣盛,出現火熱症狀,腸胃積滯,毒氣壅塞,難以排出,可以暫時通利腸胃,但必須考慮到脾臟的狀況。如果沒有積滯,而濫用苦寒藥物攻瀉,則脾陽下泄,立即就會危急。

如果痘疹從肺臟排出,肺是人體的華蓋,位置最高,調節全身之氣。毒氣侵犯肺臟,就會失去調節全身之氣的功能,全身氣機阻滯,所以毒氣不容易化解,不容易排出。痘疹排出時,形狀扁平,顏色發白,根部浮於皮膚表面,中間空虛,多為空殼,初期必定咳嗽咽喉痛。肺屬金,性畏火,惡寒,所以過於寒涼或溫熱的藥物都應禁忌。如果出現咽喉痛,而投用寒藥,反而會閉塞毒氣,應當使用辛溫藥物來發散毒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