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砭》~ 用藥

回本書目錄

用藥

1. 用藥

醫道起於神農之著本草,以一藥治一病,但一病有數證。(統名為病,如瘧痢之類分名為證,如瘧而嘔吐頭疼,痢而寒熱脹痛之類。)後之聖人,取藥之對證者合幾味而成方,故治病必先有藥而後有方,方成之後,再審其配合之法。與古何方相似,則云以某方加減,並非醫者先有一六味、八味、理中等湯橫於胸中,而硬派人服之也。

至其辨證用藥之法,如有人風寒痰食合而成病,必審其風居幾分,寒居幾分,痰食居幾分,而藥則隨其邪之多寡以為增減。或一方不能兼治,則先治其最急者,所以無一味虛設之藥,無一分不斟酌之分兩也。況醫之為道,全在自考,如服我之藥而病情不減,或反增重,則必深自痛懲,廣求必效之法而後已,則學問自能日進。

若不論何病,總以幾味溫補投之,愈則以為己功,死則以為病本不治,毫無轉計,此則誤盡天下而終身不自知也。又其所名成方者,用柴胡一味,即名柴胡湯,用大黃一味,即名承氣湯,於古人制方之義,全然不知,隨其口之所指而已。其醫案,則襲幾句陰陽虛實、五行生剋籠統套語,以為用溫補之地。

而文人學士,又最易欺,見有陰陽五行等說,即以為有本之學,深信不疑,其人亦自詡為得醫學之捷徑,將千古聖人窮思極想,所制對症之方數千首,皆不必問而已稱名醫矣。夫醫者欲道之行,相習成風,猶無足怪,獨是閒居涉獵之人,亦俱蹈襲此等謬說,與醫者同聲合氣,親知家有病,即往幫助醫者,用危言拿住本家,使之不得不用溫補貴重之藥以明關切,因而致死,死則以為用此等藥,原未嘗云病者服之必效,不過如此門第之家,於理不該服價賤之藥耳。若已生疾,又有人亦以此法斃之,真屬可憫。

數十年前亦有涉獵醫學者,頗能辨別藥性,博覽經方,今乃相率而入於魔道,其始起於趙養葵、張景岳輩,全不知古聖制方之義,私心自用,著書成家,彼亦不知流弊至於此極也,我知天心仁愛,其轉移必不久矣。

張按:洄溪之《醫貫砭》,陳修園之《新方八陣砭》,醫者不可不讀也。

雄按:葉香岩《景岳發揮》,近已梓行,尤有功於醫學之書也。

白話文:

醫學的起源來自於神農氏撰寫的本草,當時用一種藥物來治療一種疾病,然而,一種疾病可能有好幾種不同的表現(我們現在稱這種情況為「證」,例如瘧疾和痢疾是病,而瘧疾伴隨嘔吐頭痛,痢疾伴隨寒熱脹痛則是證)。後來的醫學大師們,根據不同疾病的證狀,結合多種藥物,創造出配方,因此,在治療疾病時,必先選定藥物,然後組成配方,配方完成後,再進一步檢視各種藥物的搭配方式。如果發現配方與古方相似,就會說明是從某個古方進行增刪修改,並不是醫生先有六味、八味、理中等湯劑的概念,硬塞給病人服用。

在辨證施藥的過程中,比如有人同時受到風、寒、痰、食的影響而生病,醫生必須評估每種病因所佔的比例,再根據這些比例來調整藥物的份量。如果一個配方無法全面治療,那麼會先針對最迫切的問題進行治療,這就是為什麼每個藥物都有其存在的價值,每一克藥物的使用都要經過精密的考量。

醫學是一門需要自我檢討的學問,如果病人服用了藥物,病情沒有改善,甚至更嚴重,醫生必須深刻反省,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,這樣才能不斷提升醫術。

如果不管什麼疾病,一律使用溫補藥物,如果病人病情好轉,就認為是自己的功勞;如果病人去世,就認為是病情本來就不治,這種做法只會誤導世人,終身不自知。

對於那些所謂的成方,只使用柴胡一味,就叫做柴胡湯;只使用大黃一味,就叫做承氣湯,完全不瞭解古人制方的意義,只是隨意命名。在醫案中,總是套用陰陽虛實、五行生剋等籠統的詞語,作為使用溫補藥物的理由。

文人學士最容易被欺騙,只要看到陰陽五行的理論,就會認為這是學問深厚,深信不疑。他們自詡找到了醫學的捷徑,認為歷代聖賢窮盡心思製造的數千種對症藥方,都不必去學習,就能自稱為名醫。

醫生為了讓醫術得以傳承,形成這樣的風氣,或許還可以理解。但是,那些閑居在家的人,也跟風這種錯誤的觀念,與醫生同聲共氣,當親朋好友生病時,就去協助醫生,用危言嚇唬病人家屬,讓他們不得不使用昂貴的溫補藥物,來顯示關心,導致病人死亡。然而,他們卻認為,使用這些藥物,並沒有保證病人一定會好轉,只是因為病人的身份地位,理應使用昂貴的藥物,而不是便宜的藥物。如果有人也因這種方法而喪命,實在令人感到悲哀。

數十年前,也有研究醫學的人,能夠辨別藥物的性質,廣泛閱讀經典的藥方。然而,現在他們卻紛紛落入邪道,這一切的開始,源自於趙養葵、張景嶽等人,他們完全不瞭解古聖先賢制方的意義,自以為是,寫書立說,他們自己也不知道,這樣的做法會帶來如此嚴重的後果。我相信上天是慈悲的,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太久。

張按:洄溪的《醫貫砭》和陳修園的《新方八陣砭》,是醫生必讀的書籍。

雄按:葉香巖的《景嶽發揮》,最近已經出版,對醫學有很大的貢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