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砭》~ 宗傳 (1)

回本書目錄

宗傳 (1)

1. 宗傳

一切道術,必有本源,未有目不睹漢、唐以前之書,徒記時尚之藥數種,而可為醫者。今將學醫必讀之書,並讀法開列於下,果能專心體察,則胸有定見,然後將後世之書,遍觀博覽,自能辨其是非,取其長而去其短矣。

《靈樞經》

此明經絡、臟腑之所以生成,疾病之所由侵犯,針灸家不可不詳考,方脈家略明大義可也。

《素問》

此明受病之源及治病之法,千變萬化,無能出其範圍。如不能全讀,擇其精要切實者熟記可也。

《傷寒論》

此一切外感之總訣,非獨治傷寒也。明於此,則六淫之病無不通貫矣。

《金匱》

此一切雜病之祖方,其諸大證,已無不備,能通其理,天下無難治之病矣。

《神農本草》

《神農本草經》止三百二十種,自陶宏景以後,藥味日增,用法益廣,至明李時珍《綱目》而大備。其書以《本經》為主,而以諸家之說附之,讀者字字考驗,則能知古人制方之妙義,而用之不窮矣。

張按:梁芷林中丞云:《曲禮》曰:醫不三世,不服其藥。蓋古之醫師,必通於三世之書,一曰《神農本草》,二曰《靈樞針灸》,三曰《素問脈訣》。《脈訣》可以察證,《針灸》所以去疾,《本草》所以辨藥,非是三者,不可以言醫,註疏甚明。若必云三世相承,然後可服其藥,將祖父二世行醫,終無服其藥者矣。

俗多誤解,故庸醫之世其家業者頗能溫飽。噫!此醫學之所以日陋矣。

雄按:家學淵源,繼述無愧,極是難事,醫林中惟張季明一人而已。《陸氏三世醫驗》一書,楊素園大令謂其學問遞降,亦是定評。若不學無術,徒藉祖父聲名以溫飽者,更無論矣。

《外臺秘要》

《千金方》

二書彙集唐以前之經方、秘方,及婦科、兒科、外科,無所不備,博大深微,必明乎《靈》、《素》、仲景之書,方能知所審擇,不至氾濫而無所適從矣。

婦科

兒科

婦人除經、帶、胎、產之外,與男子同。小兒除驚、癇、痧、痘而外,與老壯同。所以古人並無專科,後人不能通貫醫理,只習經、產、驚、痘等方藥,乃有專科。若讀前所列之書,則已無所不能,更取後世所著《婦人良方》、《幼幼新書》等參觀可也。

外科

其方亦具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,後世方愈多而法愈備,如《竇氏全書》、《瘍科選粹》,俱可採取。惟惡毒之藥及輕用刀針,斷宜切戒。

《御纂醫宗金鑑》

源本《靈》、《素》,推崇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以為宗旨,後乃博採眾論,嚴其去取,不尚新奇,全無偏執,又無科不備,真能闡明聖學,垂訓後人,足徵聖朝仁民之術無所不周,習醫者即不能全讀古書,只研究此書,足以名世,何乃不此崇信,而反從事於近世杜撰無稽之說耶?

白話文:

所有醫學理論,都必然有其根源,不可能只看過漢、唐之後的書籍,僅記住幾種流行的藥物,就能稱之為醫生。現在列出學習醫學必須閱讀的書籍,以及閱讀方法如下,如果能用心體會,就會在心中形成固定的見解,然後再遍覽後世的書籍,自然能分辨其中的是非,取其長處,去其短處。

《靈樞經》

這本書明確地解釋了經絡、臟腑的生成原理,以及疾病如何入侵身體,學習針灸的人不能不深入研究,而專注於藥方和脈診的人只需理解其大意即可。

《素問》

這本書闡明瞭疾病來源及治療方法,變化多端,但都在其範疇之內。如果不能全部閱讀,選擇其中精華部分熟記即可。

《傷寒論》

這是所有外感疾病的總結,不僅限於治療傷寒。明白這一點,對於六淫(風、寒、濕、暑、燥、火)導致的疾病都能有所瞭解。

《金匱》

這本書提供了所有雜病的基本方劑,各種大病都已經涵蓋,如果能理解其道理,那麼天底下就沒有難治的病了。

《神農本草》

《神農本草經》原收錄320種藥材,自陶弘景後,藥材的種類日益增加,使用方法也越來越廣泛,到了明代李時珍的《本草綱目》更是全面。該書以《本草經》為主,附上其他各家的說法,讀者如果逐字逐句地驗證,就能理解古人制方的精妙,並且無窮無盡地應用。

張按:梁芷林中丞說,《曲禮》中有提到,醫生如果不精通三代的醫書,就不服用他開的藥。古人醫生必須精通三代的醫書,包括《神農本草》、《靈樞針灸》和《素問脈訣》。《脈訣》用來判斷病情,《針灸》用來治病,《本草》用來辨識藥材,如果不是這三者,就不能談論醫學,註釋非常清楚。如果一定要說三代相傳,才能服用他的藥,那祖父兩代行醫,卻永遠找不到服用他們藥的人。

世俗常有誤解,因此,一些庸醫家族往往能夠過得溫飽。唉!這就是醫學為什麼日益落後的原因。

雄按:家學淵源,能繼承並無愧地傳下去,是非常困難的事,在醫學界只有張季明一個人能做到。陸氏家族的《三世醫驗》一書,楊素園大人認為其學問逐漸下降,這也是公認的評價。如果不懂醫術,只是憑藉祖父的名聲來溫飽,那就更不用提了。

《外臺祕要》和《千金方》

兩本書匯集了唐代以前的經典方劑和祕密方劑,以及婦科、兒科、外科,無所不包,博大精深,必須明白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和張仲景的書籍,才能知道如何審慎選擇,不會因為過多而無所適從。

婦科和兒科

婦女除了經期、帶下、懷孕、生產之外,和其他男性一樣。兒童除了驚嚇、癲癇、痧、痘之外,和其他成人一樣。所以古人並沒有專門的科目,後人不能全面掌握醫學理論,只學習經期、產後、驚嚇、痘疹等藥方,纔有了專門的科目。如果閱讀前面列出的書籍,就可以做到無所不能,再參考後世所寫的《婦人良方》、《幼幼新書》等,可以更進一步。

外科

其方劑在《千金》和《外臺》中都有,後世的方劑越來越多,方法越來越完善,如《竇氏全書》、《瘍科選粹》,都可以參考。但是,惡毒的藥物和輕易使用手術,應該嚴格戒除。

《御纂醫宗金鑑》

源於《靈樞》和《素問》,推崇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為核心,然後廣泛採納眾家理論,嚴格選擇,不追求新奇,完全沒有偏見,而且各科齊全,真正能闡明聖賢的學說,對後人進行教導,充分證明瞭聖朝對人民的關愛無所不包,學習醫學的人即使不能全部閱讀古書,只研究這本書,也能夠聞名於世,為什麼不崇敬相信這本書,反而從事近代杜撰的無稽之談呢?

雄按:《本草綱目》可以說是集各家之大成。繼承者有劉若金的《本草述》、倪純字的《本草匯言》,趙恕軒的《綱目拾遺》,足以彌補李氏的缺失,但都只是貫徹金元諸名家的理論而已。只有盧子繇的《本草乘雅》和鄒潤安的《本經疏證》,努力追溯上古,直接回歸到張仲景,揭示精微,推演盡致,掃清各家的雜亂,歸結到最恰當的理論。學習者有幸出生在他們之後,得以閱讀他們的書籍,從此心領神悟,深入研究,或許能承接神農的脈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