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砭》~ 迎醫
迎醫
1. 迎醫
疾病為生死相關,一或有誤,追悔無及,故延醫治病,乃以性命相托也,何可不加意慎擇,如無的確可信之人,寧可不服藥以待命。乃世人獨忽於此,惟以耳為目,不考其實學何如,治效何若,聞人稱說,即延請施治,服藥無效,毫不轉念,甚而日重一日,惟咎已病之難痊,不咎藥者之貽誤。孰知藥果中病,即不能速愈,必無不見效之理,不但服後奏功,當服時已有可徵者。
如熱病服涼藥,寒病服熱藥之類,聞其氣已馨香可愛,入於口即和順安適。如不中病之藥,則聞其氣必厭惡,入於腹必懊憹。《內經》云:臨病人,問所便。此真訣也。今人則信任一人,即至死不侮,其故莫解,想必冥冥之中有定數也。又有與此相反者,偶聽人言,即求一試,藥未盡劑,又易一醫,或一日而請數人,各自立說,茫無主張,此時即有高明之人,豈能違眾力爭,以遭謗忌,亦惟隨人唯諾而已。要知病之傳變,各有定期,方之更換,各有次第,藥石亂投,終歸不治。
二者事異而害同,惟能不務虛名,專求實效,審察精詳,見機明決,庶幾不以性命為兒戲矣。
張按:治病難,患病不易,故有不服藥為中醫之說也。
白話文:
疾病關乎生死,一旦治療上出現錯誤,後悔也來不及了。因此尋找醫生來治病,等於是把自己的生命託付給他,怎麼可能不慎重選擇呢?如果找不到確實值得信賴的人,寧願不吃藥,等待自然的結果。但現實中人們往往忽視這一點,只憑聽聞,不去考究醫生的實際學識如何,治療效果如何,只要聽到別人推薦,就馬上請來治療。即使吃藥後病情沒有改善,也不會改變主意,甚至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,只是抱怨自己的病難以痊癒,卻不去怪罪開藥的醫生誤診。要知道,如果藥物對症,就算不能立刻痊癒,也不會完全沒有療效的。不只是藥效會在服後顯現,在服藥的當時就會有所反應。
比如,熱病服用清涼的藥物,寒病服用溫熱的藥物,聞到藥味就覺得馨香宜人,入口即感到舒適平和。但如果藥物不對症,那麼聞到藥味就會產生反感,服下後肚子也會不舒服。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到,面對病人,要問他的感受。這纔是真正的訣竅。現在的人,一旦相信一個醫生,就算到死也不會懷疑,這種情況無法解釋,或許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吧。但也有人剛聽別人說,就馬上試驗,藥還沒吃完,又換另一個醫生,甚至一天請幾個醫生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說法,讓人毫無頭緒。這種時候,即使有高明的醫生,也不可能違背大眾的意見,去爭辯,以免招致非議,也就只能順從大家的意見。要知道,疾病的發展,都有固定的過程,治療方法的更換,也有一定的順序,胡亂用藥,最終還是治不好病。
這兩種情況雖然不同,但造成的危害是一樣的。只有不追求虛名,專注實際效果,仔細觀察,明確判斷,才能避免拿生命當作遊戲。
張按:治病困難,生病也不容易,所以纔有「不輕易服藥」就是最好的醫生的說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