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砭》~ 煎藥服藥法 (1)
煎藥服藥法 (1)
1. 煎藥服藥法
煎藥之法各殊,有先煎主藥一味,後入余藥者;有先煎眾味,後煎一味者;有用一味煎湯以煎藥者;有先分煎後並煎者;有宜多煎者;(補藥皆然。)有宜少煎者;(散藥皆然。)有宜水多者;有宜水少者;有不煎而泡漬者;有煎而露一宿者;有宜用猛火者;有宜用緩火者。各有妙義,不可移易。
今則不論何藥,惟知猛火多煎,將芳香之氣散盡,僅存濃厚之質,如煎燒酒者將糟久煮,則酒氣全無矣,豈能和營達衛乎?須將古人所定煎法,細細推究而各當其宜,則取效尤捷。其服藥亦有法,古方一劑必分三服,一日服三次,並有日服三次、夜服三次者。蓋藥味入口,即行於經絡,驅邪養正,性過即已,豈容間斷?今人則每日服一次,病久藥暫,此一暴十寒之道也。
又有寒熱不得其宜,早暮不合其時,或與飲食相雜,或服藥時即勞動冒風,不惟無益,反能有害。至於傷寒及外證、痘證,病勢一日屢變,今早用一劑,明晚更用一劑,中間間隔兩晝一夜,經絡已傳,病勢益增矣。又發散之劑,必暖覆令汗出,使邪從汗散,若不使出汗,則外邪豈能內消,此皆淺易之理,醫家、病家皆所宜知也。又惡毒之藥不宜輕用,昔神農遍嘗諸藥而成《本草》,故能深知其性。
今之醫者於不常用之藥,亦宜細辨其氣味,方不至於誤用。若耳聞有此藥,並未一嘗,又不細審古人用法,而輒以大劑灌之,病者服之,苦楚萬狀,並有因此而死者,而已,亦茫然不知其何故。若能每味親嘗,斷不敢冒昧試人矣,此亦不可不知也。
張按:熊三拔《泰西水法》云:凡諸藥系草木果瓜谷菜諸部具有水性者,皆用新鮮物料,依法蒸餾得水,名之為露,以之為藥,勝諸藥物。何者?諸藥既干既久,或失本性,如用陳米作酒,酒力無多,(若不堪久藏之物,尤宜蒸露密貯。)若以諸藥煎為湯飲,味故不全。間有因煎失其本性者,若作丸散,井其渣滓下之,亦恐未善。
(然峻厲猛烈之品,不得不丸以緩之。)凡人飲食,蓋有三化,一曰火化,烹煮熟爛;二曰口化,細嚼緩咽;三曰胃化,蒸變傳化。二化得力,不勞於胃,故食生冷,大嚼急咽,則胃受傷也。胃化既畢,乃傳於脾,傳脾之物,悉成乳糜,次乃分散達於周身,其上妙者化氣歸筋,其次妙者化血歸脈,用能滋益精髓,長養肌體,調和營衛。所云妙者,飲食之精華也,故能宣越流通,無處不到,所存糟粕,乃下於大腸焉。
今用丸散,皆干藥合成,精華已耗,又須受變於胃,傳送於脾,所沁入宣布,能有幾何?其餘悉成糟粕下墜而已。若用諸露,皆是精華,不待胃化脾傳,已成微妙,且蒸餾所得,既於諸物體中最為上分,復得初力,則氣厚勢大焉,不見燒酒之味濃於他酒乎?余謂此說極有理,醫者不可不知,故節錄於此。而養胃之道,尤當深味焉。
白話文:
[熬煮與服用藥物的方法]
熬煮藥物的方式各有不同,有的先單獨熬煮主要藥材,再加入其他藥材;有的先混合所有藥材一起熬煮,最後才加入特定的一種;有的會先用一種藥材熬製成湯,再用這湯來熬煮其他藥材;有的需先分開熬煮,最後再合併;有的需多熬煮些時間;(滋補類藥物皆是如此。)有的則需短時間熬煮;(疏散類藥物皆是如此。)有的需水量多;有的需水量少;有的不需熬煮,只需浸泡;有的熬煮完需暴露一整夜;有的需大火熬煮;有的則需小火慢熬。這些方式各有其深奧的道理,不能隨意更改。
然而,現今不論何種藥材,只知用大火熬煮長時間,將藥材的芳香味氣都揮發殆盡,只留下濃厚的藥汁,就像熬煮燒酒時,長時間煮煮酒糟,最終酒香全無,怎能調和營養,通達衛氣呢?我們應該細心研究古人訂定的熬煮方法,依各種藥材特性適當地處理,如此才能更快速見效。
服用藥物也有一定的方法,古方常將一副藥分成三次服用,一天服三次,甚至有白天三次,晚上三次的。因為藥物入口後即開始在經絡中運行,驅除邪氣,滋養正氣,藥效一過即止,豈能中斷?但現在的人們通常一天只服用一次,疾病長久,藥效卻只是暫時的,這是『一曝十寒』的做法。
另外,服用藥物時未能適應寒熱,早晚不合時宜,或是與飲食混在一起,或是服藥後立即勞動或受風,不僅無益,反而可能有害。尤其是對於感冒和外感病症、水痘等病症,病情一天內可能多次變化,早上服用一副藥,隔天晚上才換另一副,中間間隔了一天一夜,病毒已傳遍全身,病情更嚴重了。而發散類藥物必須在服用後保暖讓身體出汗,使邪氣隨汗排出,如果不讓身體出汗,那麼體內的邪氣怎能消除?這些都是淺顯易懂的道理,醫生和患者都應該瞭解。
對於劇烈的藥物不宜輕易使用,過去神農遍嚐各種藥材,撰寫了《本草經》,所以對藥材的性質有深刻的瞭解。現在的醫生對於不常用的藥材,也應該細心分辨其氣味,以免誤用。如果只是聽說有這種藥材,自己從未嘗過,又不詳細研究古人使用的方法,就大量服用,患者服用後,痛苦萬分,甚至有人因此喪命,醫生也會茫然不知其原因。如果醫生能親自嘗試每一種藥材,絕對不會輕率地拿患者的生命做實驗,這也是醫生應該知道的。
張按:熊三拔的《泰西水法》提到,所有藥材中,只要是具有水分的植物、水果、蔬菜等,都應使用新鮮的材料,依照規定的程序蒸餾取得水分,稱為露水,用於製藥,效果遠優於一般的藥材。為什麼呢?藥材一旦乾燥或存放過久,可能會失去原有的性質,就像用舊米釀酒,酒力會減弱。(對於不能長時間保存的物品,更應該蒸餾後密封保存。)如果把藥材熬煮成湯飲,味道未必完整。有些藥材在熬煮過程中會失去原有的性質,若製成丸散,連同殘渣一同服用,恐怕也不是最佳選擇。
(然而,對於劇烈的藥材,為了緩和其性質,往往需要製成丸散。)人體消化食物有三個過程:一是火化,即烹煮食物使其熟軟;二是口化,即細嚼慢嚥;三是胃化,即胃部將食物蒸煮、轉換。前兩個步驟做得好,胃部就不需費力。所以,食用生冷的食物,大口咀嚼快速吞嚥,會傷害胃部。胃部完成消化後,再將食物傳遞至脾臟,傳遞到脾臟的食物會變成乳糜狀,然後再分散到全身,其中最精華的部分會轉化為氣,歸於筋骨;其次精華的部分會轉化為血液,歸於脈絡,以此滋養精氣,促進肌肉生長,調和營養和防禦功能。
所謂精華,就是食物中的精華成分,能夠在全身流動,無處不到,而剩餘的糟粕則會排泄至大腸。現在使用的丸散,都是由乾燥的藥材混合而成,精華已經流失,還需經過胃部消化,脾臟傳遞,實際能被吸收的有多少?其餘的大部分會成為糟粕,最終排泄出去。如果使用露水,都是精華成分,不需要經過胃部消化和脾臟傳遞,已經非常精純,而且蒸餾過程中得到的成分,往往是藥材中最精華的部分,再加上剛剛蒸餾出來,藥力更強,就像燒酒的味道比其他酒更濃厚一樣。我認為這個觀點非常有道理,醫生應該知道,所以我在此摘錄下來。而對於保護胃部的方法,更應該深入理解。
他討論的汗液、尿液、海水等觀點,以及人體生理概述,都有值得借鑒的地方,學習者應該參考。
雄按:凡是要求熬煮一夜後服用的藥物,是取秋天的露水加入藥物中,用於治療暑熱症狀。因為暑熱是天空的陽性邪氣,露水是天空的涼爽之氣,清涼肅降,炎熱暑氣得以消散,這是自然界的規律,效果遠勝於其他藥材。根據月令,白露降臨,天氣開始肅殺,立春之後,地氣逐漸上升,夏天的露水並非來自天空,蘇東坡的詩「露珠夜上秋禾根」就是這樣。這裡所說的秋禾,指的是稻穀成熟在秋天,夜晚的露水實際上是指夏天地氣上升,滋養萬物的露水。
無知的人,在夏天用露水熬藥,豈不是荒唐可笑!更有人認為暑熱是陰邪,這是最荒謬的觀點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