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砭》~ 痢疾

回本書目錄

痢疾

1. 痢疾

痢有數種,誤治則生死立判。凡脾氣不實,飲食不化,晝夜無度,無紅白積者,此為脾瀉,其方不一,當隨證施治。若傷寒傳入陰經,下利清穀,脈微厥冷,此為純陰之危證,非參、附、乾薑不治,患此者絕少。若夫夏秋之月,暑邪入腑,膿血無度,此名滯下,全屬暑熱之毒,蒸腸爛胃,與陰寒之利,判若水火,仲景以黃芩湯為主,而因證加減,此千古不易之法。

今乃以暑毒熱痢,俱用附、桂、薑、茸,始則目赤舌焦,號痛欲絕,其色或變如豆汁,或如敗肝,熱深厥深,手足逆冷,不知其為熱厥,反信為真寒,益加薑、附,以至胃爛腸裂,哀號宛轉,如受炮烙之刑而死,我見甚多,惟有對之流涕。更有用六味湯及參、耆等補藥者,於久痢虛乏之人,或有幸中,若邪氣未清,非成錮疾,即至不救。蓋治痢之方甚多,博考古書,自能窮其變化,何得以不入痢症之藥,每投必誤也。

張按:瀉利多寒,亦有熱證,滯下屬暑,間有虛證,浪投溫補,傷人必多。

白話文:

關於痢疾,其實有好幾種類型,治療方式若錯誤,生死往往只在一線之間。如果脾氣虛弱,食物無法消化,日夜排泄沒有節制,且排泄物中沒有帶紅或白色的積滯,這就是脾瀉。治療脾瀉的藥方有很多種,應根據病狀來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法。假如是感冒傳入體內的陰經,導致排泄物清稀如穀物,脈搏微弱,肢體冰冷,這就是極度危險的純陰證狀,只有使用人參、附子和乾薑纔能有效治療,但這種情況比較罕見。

然而,在夏季和秋季,暑氣侵襲內臟,導致排出血與膿,且排泄頻繁,這種病被稱為滯下,完全是因為暑熱的毒素,腐蝕腸胃所致,與因陰寒導致的痢疾,有如水火不容,張仲景以黃芩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式,並根據病情進行加減,這是千百年來不變的治療原則。

現在有些人,對於暑熱引起的痢疾,一律使用附子、肉桂、薑、鹿茸等溫熱藥材,開始時眼睛會紅,舌頭會焦,痛苦難耐,排泄物的顏色也可能會變成像豆汁,或者像壞死的肝臟,熱度越深,肢體越冰冷,卻不知道這是因為熱毒攻心,反而相信是真正的寒冷,再加入薑和附子,結果導致腸胃潰爛,病人在極大的痛苦中死去,這種情況我見過很多次,只能對著他們的眼淚無力地流淚。

另外,還有人使用六味湯和人參等補藥,對於長期痢疾,身體虛弱的人來說,或許會有些許效果,但如果邪氣還未清除,不是會形成固疾,就是會致命。治療痢疾的方法非常多,深入研究古籍,自然能理解其中的變化,為什麼要使用不適用於痢疾的藥物,每次都造成治療失敗呢?

張醫師認為:大多數的痢疾都是寒性,但也存在熱性的病情,滯下通常是由暑熱引起,偶爾也有虛弱的情況,隨意使用溫補藥物,傷害人體的可能性非常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