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砭》~ 中暑 (2)

回本書目錄

中暑 (2)

1. 中暑

又按:德清徐悔堂《聽雨軒雜紀》云:乾隆壬申,余同里馮在田館於楓橋蔡輔宜所,夏日輔宜自外歸,一蹶不起,氣息奄然,因以重金急延薛生白治之。薛至則輔宜口目悉閉,六脈皆沉,少妾泣於旁,親朋議後事。診畢,曰虛厥也,不必書方,且以獨參湯灌之,遽拱手上輿而別。

眾相顧莫敢決,參不可用,眾以二論相反,又相顧莫敢決。在田曰:余雖不諳醫理,然聞服參不效,則病為參錮,他藥不可挽矣,盍再延一醫以決之?有符姓者,常熟人,設醫肆於楓橋,因邀之入視。符曰:系中暑也,當服清散之劑,參不可用,眾以二論相反,又相顧莫敢決。

在田曰:吾聞六一散能祛暑邪,盍先試之?皆以為然。即以葦管灌之,果漸蘇,符又投以解暑之劑,病即霍然。夫薛氏,昭代之良醫也,望見少妾之泣,誤以中暑為虛脫,幾傷其生。古云智人千慮,必有一失,此類是也。臨證者其可恃聰明而不加細審哉?紀文達公云:盧霽漁編修患寒疾,誤延讀《景岳全書》者投人參立卒,是不但暑病當慎也。

白話文:

中暑

話說乾隆壬申年,我與同鄉馮在田寄居在楓橋蔡輔宜家中。一日夏季,蔡輔宜從外頭回來,突然倒地不起,呼吸微弱,奄奄一息。於是我們急忙花重金請薛雪白醫生來治療。薛醫生到時,蔡輔宜已經口眼緊閉,六脈全無,小妾在一旁哭泣,親朋好友都以為他要不行了。薛醫生診脈後,說他是虛脫,不用開方子,只用獨參湯灌下去,然後就拱手告辭上轎離開了。

大家面面相覷,不敢做決定,因為大家都覺得人參不能用,薛醫生的說法與常理相悖。馮在田說:「雖然我不懂醫術,但我聽說服用人參無效,病情反而會被人參所困,其他藥物也救不活了,不如再請一位醫生來診斷吧?」於是我們邀請了常熟人符姓醫生(在楓橋開醫館)來診治。符醫生說:「這是中暑,應該服用清涼的藥物,人參絕對不能用。」大家又因為兩個醫生的診斷南轅北轍而猶豫不決。

馮在田說:「我聽說六一散可以去除暑氣,不如先試試看?」大家都同意了。於是用葦管灌下六一散,蔡輔宜果然慢慢地恢復意識,符醫生又給他開了一些解暑的藥物,病就好了。薛醫生雖然是當時有名的好醫生,但他看到小妾哭泣,誤把中暑當成虛脫,差點害死病人。古人說聰明人也會犯錯,這就是例子。醫生們在臨床上,怎麼可以只憑聰明才智而不仔細檢查呢?紀文達公也說過,盧霽漁編修因為患了寒疾,誤請了一個讀過《景岳全書》的醫生用人參治療,結果死了。所以不只是暑症,其他病症用藥也必須謹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