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砭》~ 中暑 (1)

回本書目錄

中暑 (1)

1. 中暑

暑字之名義,與寒字相反,乃天行熱毒之病也。其證脈微少氣,煩渴燥熱,甚則手足反冷。若其人汗出不止,用人參白虎湯主之。如或身熱腹痛,脹滿嘔吐,瀉痢厥冷,則名熱霍亂,人參斷不可用,當用香薷飲、藿香正氣散主之,皆治暑之正法也。若《傷寒論》中,又有寒霍亂一證,此乃寒邪入陰,用理中湯主之,此治寒霍亂之法也,與暑熱之霍亂,絕不相干。

乃後之醫書,於熱霍亂門中,附入寒霍亂一方,名大順散,用肉桂、乾薑,即理中湯之變法,其方下亦註明治夏月傷冷飲之證,其說甚明。乃昏昧之人,耳聞有此方,竟以之治暑熱之霍亂以示奇異,其死也宛轉呼號,唇焦目裂,七竅見血,熱歸於內,則手足反冷而脈微欲絕,所謂熱深厥亦深也。(手足冷謂之厥,厥者逆也。

)乃病者、醫者不知此理,以為服熱藥而更冷,其為陰證無疑,故目睹其慘死而無所悔,以後復治他人,熱藥更加重矣,與治暑熱痢者之用四逆湯,其害正同,舉世盡以為必當如此,雖言不信也。

雄按:南海何西池《醫碥》云:丹溪謂夏月炎暑盛行,人身內外皆熱,其說甚的。乃張景岳謂夏月伏陰,人身外熱內寒;冬月伏陽,人身外寒內熱,以夏至陰生,地上熱而井水寒,冬至陽生,地上寒而井水溫為證。其說似是而非,乃知有天時而不知有地理者也。人身之氣,與天地通,固從天時而變,亦隨地勢而移,既有東西南北之殊,豈無上下高深之別?人之身,固在地上也,非在地中也。

設夏時而身處井中,則不特內寒,即外亦寒矣,尚得如其說謂外熱內寒耶?然則置身地上,不特外熱,即內亦熱,自可反觀而見矣。試觀浮瓜沉李,咽水飲冰,未嘗畏冷,其情可見,冬月能如是乎?或曰夏月汗多則亡陽,陽亡則陰生於內,謂之伏陰非乎?曰:夏月汗多,是人皆然,豈皆亡陽耶?不過虛其津液耳。津液虛即陰虛,陰虛則陽愈熾,觀小便之短赤可知,不滋金水而補火土,吾見其惑也。

曰:古人於暑證多用熱藥何耶?曰:此因證轉虛寒乃然,不可一概混施也。(雄按:清涼太過而轉虛寒者有之,或本非暑證而誤用清涼,或因避暑而貪涼飲冷過度,反病寒證,或其人素稟陰臟而患沉寒錮冷之疾,皆宜投以熱劑,第不可錯認面目,謂為治暑也。)然則夏月陽氣外泄,冬月陽氣內藏亦非歟?曰:陽外泄則汗出而內涸,故清潤之品為宜,(雄按:仲聖謂奪液為無陽,正是此義,治當救液,喻氏論之詳矣。

)氣內斂則化水而陰充,故溫熱之劑可任,觀夏月渴而小便短赤,冬不渴而小便清長,則陽外泄之內非冷,陽內藏之中非熱,更可見矣。(雄按:洄溪嘗云,如有暑邪,姜斷不可用,雖與芩、連並行,亦不可也,況附、桂乎?)

白話文:

[中暑]

中暑這名詞,和中寒恰恰相反,指的是因為天氣熱到極點,導致身體受到熱毒侵襲的疾病。患者通常會出現脈搏微弱、呼吸短淺、心煩口渴、身體燥熱的症狀,嚴重的話,甚至會出現手腳冰冷的情況。如果患者一直不停出汗,可以使用人參白虎湯來治療。然而,如果患者除了發燒還有腹痛、脹氣、嘔吐、腹瀉、四肢厥冷的症狀,這種情況被稱為熱霍亂,這種時候絕對不能用人參,應當使用香薷飲或者藿香正氣散來治療,這是對抗中暑的正確方法。在《傷寒論》中,還提及了一種叫作寒霍亂的病症,這是由於寒邪侵入人體陰分導致的,這種情況應該使用理中湯來治療,這就是治療寒霍亂的方法,和中暑引發的熱霍亂完全不一樣。

但後世的醫書,在介紹熱霍亂的章節中,卻附帶了治療寒霍亂的藥方,名為大順散,主要成分是肉桂和乾薑,其實就是理中湯的變化版本,藥方下還特別註明,這是用來治療夏天受冷飲食過多導致的病證,這個說明已經非常清楚。但是,有些人聽到有這個藥方,竟然拿來治療由熱引起的霍亂,以此來顯示自己醫術高超,結果患者在痛苦中死去,嘴脣乾裂,雙眼暴突,七孔流血,熱毒深入體內,手腳反而冰冷,脈搏微弱到幾乎消失,這就是所謂的熱毒越深,厥冷也就越嚴重。手腳冰冷被稱為厥,厥的意思就是逆反。

然而,病人和醫生都不明白這個道理,以為吃了熱性的藥物,病情反而更冷,肯定是陰性病證無疑,所以即使目睹患者慘死,他們也毫無悔意,之後再次治療其他人時,熱性的藥物反而加重了,就像治療中暑引起的腹瀉時使用四逆湯,危害程度是一樣的,整個社會都認為這種做法是必須的,即使有人提出不同意見,也不會有人相信。

接下來,我要引用南海何西池在《醫碥》中的觀點:丹溪認為夏季酷熱盛行,人體內外都被熱氣包圍,這種說法非常準確。然而,張景嶽認為夏季存在潛藏的陰寒,人體外表熱,內裏卻是寒的;冬季存在潛藏的陽熱,人體外表寒,內裏卻是熱的,他以夏至後陰氣開始生長,地面熱而井水冷,冬至後陽氣開始生長,地面寒而井水溫暖作為證據。這種說法看似合理,實際上卻是錯誤的,因為他只知道考慮天氣,卻忽略了地理位置。人體的氣血和天地相通,確實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,同時也會受到地形的影響,既然有東西南北的不同,難道就不會有高低深淺的區別嗎?人體固然是在地上,而不是在地下。

假設在夏天,人待在井底,那麼不僅體內是寒的,體外也是寒的,這樣還能說體表熱,體內寒嗎?然而,當我們置身於地面上,不僅體表是熱的,體內也是熱的,這一點通過自我感知就能發現。試著觀察一下,夏天吃冰鎮的瓜果,喝冷飲,從來不會害怕寒冷,這足以說明問題,冬天能做到這樣嗎?有人說夏天出汗多會導致陽氣流失,陽氣流失,體內就會產生陰寒,這就是所謂的潛藏陰寒,對嗎?回答是:夏天出汗多,這是每個人都會有的現象,難道每個人都會陽氣流失嗎?其實只是消耗了津液而已。津液流失就是陰分虧損,陰分虧損,陽氣就會更旺盛,從小便短赤就可以看出,如果不滋養肺腎,反而補充心脾,那我只能說他們太迷糊了。

再問:古人治療中暑,為何經常使用熱性的藥物?回答是:這是因為患者出現虛寒的轉變,才會這樣做,不能一概而論。(我再補充一點:清涼的藥物使用過度,轉而呈現虛寒的狀況是存在的,或者原本就不是中暑,卻誤用了清涼的藥物,或者為了避暑而過度飲用冷飲,反而導致寒證,或者患者本身就有陰虛寒濕的體質,患有沉寒固冷的疾病,這些情況都適合使用熱性的藥物,但前提是不能搞錯病情,誤以為是在治療中暑。)然而,夏天陽氣外泄,冬天陽氣內藏,這種說法是否正確呢?回答是:陽氣外泄,就會出汗,導致體內乾燥,因此適合使用清潤的藥物,(我再補充一點:仲景說過,大量出汗會導致無陽,這正是這個道理,治療時應該補充津液,喻嘉言在這方面有詳細的論述。)氣血內斂,就會產生水分,使陰分充盈,因此溫熱的藥物是可以使用的,看看夏天口渴,小便短赤,冬天不口渴,小便清長,就可以知道,陽氣外泄,體內並非寒冷,陽氣內藏,體內也並非燥熱,這一點從上面的例子就能看出。(我再補充一點:洄溪曾經說過,如果有暑邪,絕對不能使用生薑,即使和黃芩、黃連一起使用,也是不行的,更不用說附子、肉桂了。)

最後,我要引用德清徐悔堂在《聽雨軒雜紀》中的一段記載:乾隆壬申年,我和同鄉馮在田在楓橋蔡輔宜家裡做客,有一天,輔宜從外面回來,突然倒地不起,氣息奄奄一息,於是我們急忙用重金請來薛生白為他治療。薛醫生到來時,輔宜已經閉上了眼睛和嘴巴,脈搏都沉下去了,他的小妾在一旁哭泣,親朋好友都在商量後事。診斷完畢,薛醫生說這是虛脫,不必開方,先用人參湯灌下去,然後拱手告辭。大家面面相覷,不敢做決定,因為人參不適合使用,但兩種意見相反,大家又不敢做出決定。在田說:我雖然不懂醫學,但聽說服用人參無效,就會使人參固閉,其他藥物也無法挽救,為何不再請一位醫生來做決定呢?有一位姓符的醫生,來自常熟,在楓橋開設了診所,於是我們邀請他來診斷。符醫生說:這是中暑,應該服用清涼散熱的藥物,人參不適合使用,大家因為兩種意見相反,又不敢做出決定。

在田說:我聽說六一散可以驅除暑邪,為何不先試試看?大家都認為這樣做是對的。立刻用蘆葦管灌下去,果然逐漸恢復,符醫生又投以解暑的藥物,病很快就痊癒了。薛醫生是當時著名的良醫,看到小妾哭泣,誤以為是虛脫,差點害了輔宜的性命。古人說:「智者千慮,必有一失」,這就是一個例子。醫生在診斷時,怎能只依賴聰明,而不進行仔細的審查呢?紀文達公說:盧霽漁編修患有寒病,誤信讀《景嶽全書》的人,使用人參治療,結果立即死亡,這說明不僅中暑需要謹慎,其他疾病也是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