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言醫選評》~ 正文 (7)
正文 (7)
1. 正文
何以徵之?其脈細而滑者,痰脈也;頭眩耳鳴恍惚者,痰證也;嘔吐不食者,痰客中焦也;舌黑無津,咽喉焦痛者,痰生熱而然也。《素問》謂治病必求其本,今病本於痰,必以治痰為首務。
遂投礞石滾痰丸八十丸,不動再投七十丸,小腹微痛,次日又服如數,小腹痛不可忍,將夜半下如豬肝者四五塊,每幾盈尺,更下如破絮脂膜者無計,又累累若石榴子紅白攢綴連絡而下者,不啻二三斗,小腹頓平,痛亦如失。其最異吐痰碗許,俱如綠草汁色,口角流涎,忽變如琴絃之堅。
因憶丹溪先生謂怪病是痰,十居八九,良然良然。時胸次未平,飲食少進,用橘紅、茯苓各一錢,枳實、黃連、半夏曲各八分,水煎,入薑汁二匙,竹瀝半酒杯,二劑後,以六君子湯加減,更服加味潤下丸,調理百餘日乃愈,逾年生一子。
此證必曾誤補,否則不至若是之甚也。
有病傷寒傳裡,熱結不通者,已屢經下,而腹中按之,則仍繞臍堅結,若仰瓦然。且其人伏枕不起,又累旬,肌肉盡爍,湯飲幾廢,甚至氣怯不足以布息。當此之際,攻補不能施其巧,計將安出?曰:論常法在所必攻,不攻則腸胃無繇清,水穀無繇進,元氣無繇復,而人曷以生?若遽攻,則此立槁之形,垂絕之氣,能堪之乎?計必先行補法,而後察邪正之緩急輕重以攻之,攻後旋覆從補,補後旋覆從攻,而又旋覆從補,則庶幾耳。
但補與攻,皆當以漸而毋驟,其始也,且以小劑生脈散,加陳皮煎飲半小甌,飲後移時無反復,復少與,繼則或可漸倍,並商攻法也。如腹中鬱熱未清,渴欲冷飲,遂當啖以橘、藕、瓜、梨之屬,潤其喉吻,飲食久疏,胃必弱甚,又當間與清米湯、大棗湯,或扁豆、筍蕨、蘆菔暨飴糖等湯,隨所好以蘇胃氣。凡此皆余平時所謂適口不助邪之物,佐藥餌以不及者也,皆補法也。
補既得,方可議攻,攻則唯元明粉一味為佳,生何首烏煎服亦佳,蜜導、膽導尤為良法。不應,須詳脈之虛實,氣之盛衰,邪之深淺,以導滯丸或小承氣加當歸微下之,下後仍須照管元氣,毋徑前而勿顧其有虛虛也。倘其候果可授餐,亦勿得驟之以濃厚,先以陳米煎汁飲之,次煮熟梨、熟棗、熟蘆菔等少與之,無忤,始可徐投漿粥與他物耳。須知此證腹中攻不克盡與旁流者恆多。
惟期脈靜身涼口不渴,便可圖進水穀,慎勿過攻,俟其水穀融洽,腸胃充盈,不攻亦可自去。若必欲去盡,而後與之食,不將速其死乎?雖然此皆陽證之攻補法也,亦有元氣內損之病,治療失宜,損而復損,內雖熱結,外則手足未冷而鼻先寒,六脈沉遲,或虛疾無倫次,則又是陽證變陰之候,急當以桂、附、參、姜酌微甚而溫補之,又不可與梨、瓜、橘、承氣、玄明粉同日而語治者矣。智者於此,不可不熟審而通其變。
白話文:
[正文]
怎麼判斷呢?脈搏細而滑的,是痰的脈象;頭暈、耳鳴、神志恍惚的,是痰證;嘔吐、不想吃東西的,是痰阻礙中焦(胃部);舌頭黑而無津液,咽喉灼熱疼痛的,是痰熱引起的。《素問》說治療疾病必須找到根本原因,現在這個病的根本原因在於痰,所以必須以治痰為首要任務。
於是就給他服用礞石滾痰丸八十丸,沒有效果又服用七十丸,小腹微微疼痛,第二天又服用了同樣劑量的藥丸,小腹疼痛難忍,將近半夜瀉下像豬肝一樣大小的糞便四五塊,每塊都幾尺長,又瀉下像破絮和脂膜一樣的東西無數,還瀉下像石榴子一樣紅白相間連在一起的東西,不下二三斗,小腹立刻平坦,疼痛也消失了。最奇怪的是吐出了碗許的痰,顏色像綠草汁,嘴角流涎,痰液突然變得像琴絃一樣堅硬。
想起丹溪先生說怪病大多是痰引起的,十之八九都是,果然如此。當時胸部還不舒服,吃得少,就用橘紅、茯苓各一錢,枳實、黃連、半夏曲各八分,水煎服,加入薑汁兩匙,竹瀝半酒杯,服用兩劑後,用六君子湯加減,又服用加味潤下丸,調理了一百多天就痊癒了,第二年生了一個兒子。
這個病症一定是以前誤服補藥了,否則不會嚴重到這種地步。
有個病人患傷寒,熱邪結聚不通,已經多次瀉下,但是按壓腹部,仍然在肚臍周圍堅硬,像覆蓋的瓦片一樣。而且病人臥床不起,已經好幾個星期了,肌肉都消瘦了,幾乎不吃不喝,甚至氣息微弱不足以呼吸。在這種情況下,攻邪和補益都不能靈活運用,怎麼辦呢?說:按照常規方法應該攻邪,不攻邪,腸胃就不能清理,水谷就不能吸收,元氣就不能恢復,人怎麼能活下去呢?如果立刻攻邪,這樣枯槁的身體,將要斷氣的人,能承受得住嗎?應該先採用補益的方法,然後觀察邪正的緩急輕重再攻邪,攻邪後再補益,補益後再攻邪,然後再補益,這樣才有可能好轉。
但是補和攻都要循序漸進,不要急於求成,一開始,先服用小劑量的生脈散,加陳皮煎服半小碗,服藥後過一段時間沒有不良反應,再少服一些,然後可以 gradually 加倍劑量,同時考慮攻邪的方法。如果腹部鬱熱未清,口渴想喝冷飲,就應該給他吃橘子、藕、瓜、梨等,潤澤喉嚨,飲食很久沒吃,胃肯定很虛弱,還應該間隔服用清米湯、大棗湯,或扁豆、筍蕨、蘆菔和飴糖等湯,根據他的喜好來調理胃氣。這些都是我在平時說的「適合口味又不助長邪氣」的食物,用來輔助藥物,藥物達不到的效果,這些都是補益的方法。
補益好了,才可以考慮攻邪,攻邪最好用元明粉一種藥,生何首烏煎服也很好,蜂蜜導瀉、膽汁導瀉也是很好的方法。如果不行,必須仔細觀察脈象的虛實,氣的盛衰,邪氣的深淺,用導滯丸或小承氣湯加當歸稍微瀉下,瀉下後仍然要照顧元氣,不要只顧著攻邪而不顧及虛弱。如果他的情況可以進食,也不要突然給他吃濃稠的食物,先用陳米煎汁給他喝,然後煮熟的梨、棗、蘆菔等少給他吃一些,沒有不適,才可以慢慢地給他喝米粥和其他食物。要知道,這種病症,腹部攻邪不能徹底清除,常常會蔓延到其他部位。
只要脈象平靜,身體涼爽,口不渴,就可以考慮進食,一定要避免過度攻邪,等到水谷消化吸收,腸胃充盈,不攻邪也能自行痊癒。如果一定要把邪氣清除乾淨,然後再給他吃東西,不是要加速他的死亡嗎?雖然這些都是陽證的攻補方法,但也有一些元氣內損的疾病,治療不當,損傷累積,內部雖然熱邪結聚,但是手腳不冷而鼻子先冷,六脈沉遲,或者虛症雜亂無章,這是陽證轉化為陰證的徵兆,必須用桂枝、附子、人參、生薑酌量溫補,不能再和梨、瓜、橘子、承氣湯、元明粉同時治療了。聰明的人,對此一定要仔細審察,通曉其變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