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言醫選評》~ 正文 (6)

回本書目錄

正文 (6)

1. 正文

得谷者生,正為胃氣初回者言也。

病到危急時,非峻重之藥不能救百中之一二,今之醫者皆重惜名譽,姑以輕平之劑,冀其偶中,幸而不死,則曰是我之功,不幸而死,則曰非我之罪,恐真心救世者,不應如此也。真心救世者,必慨然以死生為己任,當寒即寒,當熱即熱,當補即補,當攻即攻,不可逡巡畏縮,而用不寒不熱、不補不攻,如諺所謂不治病、不損命之藥,嗟嗟!既不治病,欲不損命,有是理乎?倘於此認不的確,不妨闕疑以待高明,慎勿嘗試以圖僥倖,庶不負仁者之初心。

醫之道極難知,無學者不知,有學者未便知;無才者不知,有才者未便知;有才有學矣,不克隨時取中者亦不知。甚矣!知醫者難也。今有一等人,謾說某某知醫,某某不知醫,噫!知醫固難,而知知醫者,恐亦不得容易也。

世之恃其學問淹博,而輕談醫理者,必致誤人自誤而後已。

醫有上工、中工、下工。上工者良工,中工者庸工,下工者謬工。蓋謂庸工之不若良工,謬工之不若庸工也。以理言之,庸工豈止不若良工哉?並不若謬工耳!謬工之殺人,殺人而見其跡者也,見其跡,則人所易知而易遠,其為天下之害少;庸工之殺人而不見其跡者也,不見其跡,則人所易忽而易近,其為天下之害多。

譬猶暴君為不善,其亡雖速,而天下之害不甚深;庸君未必能為大不善,而天下之元氣陰受其賊而不知,其亡雖緩,而為害於天下不既深乎?嗚呼!庸君誤天下,庸醫誤病人,一理也。

良工治病,因證而施攻補溫涼之藥;庸工則專用溫補,以為不損於人,而人亦樂從以為穩當,雖受其害亦不怨尤;謬工則道聽途說,麻、桂、硝、黃妄思弋獲,服而即死,厥罪無逃。

醫到病家,未診視不可先講病,必待望而聞,問而切,脈證詳明,始可斷為是寒、是熱、是實、是虛,病在某經,當於某經用藥,某日當瘥,某日當危,庶藥與證對,而不蹈妄投之弊。近有急欲見長者,未見病人顏色,輒抵掌而談曰:某藥可以治某病,此必某病也,當以某藥治之。噫!是猶未命題而先作文以待矣!鮮有不背聖經而誤人命者。

醫者胸中預擬一成見不得,雖病者不為自諱,詳告諄諄,亦未可遽執為真病情,真病本也,且待診視後參較果否耳。至若侍奉者之傳言,延醫者之預達,尤不足憑。蓋學者胸懷空曠,了無執著,始得應變無方耳。先哲云:凡讀書不可先看註解,且將本文反復詳味,待自家有心得,卻以註解參較,庶義理昭然,不為他說所蔽。若先被其說橫吾胸中,自家竟無心得矣,吾於醫家亦云。

此是看病之法。

一婦頭眩耳鳴,肉瞤筋惕,恍惚不得寐,乍作乍止半載矣。後乃阻經四月,小腹如懷孕,醫者疑其妊而安之。忽一日下紫黑血少許,始識經閉,改用通經藥數劑,腹不減,反增噁心嘔噦,粥飲下咽旋越出,咽喉焦痛,舌黑無津,眾醫不能解。余診得六脈弦細而滑,兩關尤甚,曰此頑痰閉滯,血海壅瘀,月事乃阻耳。

白話文:

[正文]

得谷者生,這句話是說胃氣恢復正常就能活的意思。

病情危急時,只有猛烈的藥才能救活百分之一二的病人。現在的醫生都太注重名譽,只用溫和的藥,希望能碰巧治好,萬一病人活下來就說是自己的功勞,萬一死了就說是病入膏肓,非藥力所能及。真正想救死扶傷的醫生,不應該這樣。真正想救死扶傷的醫生,一定會坦然地把生死當作自己的責任,該用寒涼的藥就用寒涼的藥,該用溫熱的藥就用溫熱的藥,該補就補,該攻就攻,不能猶豫畏縮,而使用那些不寒不熱、不補不攻的藥,就像俗話說的,既不治病也不傷命的藥。唉!既不治病,又想不傷命,有這樣的道理嗎?如果對此拿捏不準,不妨先暫時擱置,等候更精通的醫生來診治,絕對不要輕易嘗試,以免僥倖,這樣才不辜負仁者的初心。

醫術非常難掌握,沒學過的不知道,學過的也不一定知道;沒天賦的不知道,有天賦的也不一定知道;即使有天賦又肯學習,但不能隨時掌握治療要點的也不知道。唉!懂得醫術真難啊!現在有些人隨便就說某某懂醫術,某某不懂醫術,唉!懂醫術固然難,而能識別懂醫術的人,恐怕也並不容易。

世人憑藉自己學問淵博,輕易談論醫理的人,最終必定誤人害己。

醫生分為上工、中工、下工三種。上工是良工,中工是庸工,下工是謬工。所謂庸工不如良工,謬工不如庸工。從道理上說,庸工豈止不如良工呢?甚至不如謬工!謬工殺人,殺人後會留下痕跡,有跡可循,人們很容易識別並遠離,所以對天下的危害較小;庸工殺人卻沒有痕跡,沒有痕跡,人們就容易忽視並親近,所以對天下的危害更大。

這就像暴君做壞事,雖然滅亡得快,但對天下的危害不深;而庸君未必會做很大的壞事,卻暗中損害國家的元氣而不自知,雖然滅亡得慢,但對天下的危害豈不更深嗎?唉!庸君誤國,庸醫誤人,道理是一樣的。

良醫治病,根據病症施以攻補溫涼的藥物;庸醫則專用溫補藥物,以為這樣不會傷人,而病人也樂於接受認為安全可靠,即使受害了也不怨恨;謬工則道聽途說,胡亂使用麻黃、桂枝、硝石、黃連等藥物,病人服用後立刻死亡,罪責難逃。

醫生到病人府上,在未診斷之前,不能先講病情,必須先觀察、聆聽、詢問、切脈,等到脈症詳明後,才能判斷是寒是熱、是實是虛,病在某經,應該在某經用藥,哪天會痊癒,哪天會危急,這樣才能藥證相符,避免妄投藥物的弊端。最近有一些急於表現的人,還沒看到病人面色,就拍著桌子說:某藥可以治某病,這是某病,應該用某藥治療。唉!這就好比還沒命題就先寫文章等待命題一樣!很少有不違背醫理而不會誤人性命的。

醫生心中預先擬定一個成見是不行的,即使病人不隱瞞病情,詳細地告訴醫生,也不可以立即認定為真正的病情和病根,還得診斷後再比較一下是否正確。至於僕人的轉述和請醫的人事先的說明,更不足為憑。因為學者胸懷坦蕩,沒有執著,才能隨機應變。前賢說:讀書不能先看註解,應反覆細讀原文,等到自己有所領悟,再用註解來印證,這樣道理才能明瞭,不會被別人的說法所蒙蔽。如果先被別人的說法塞滿胸懷,自己就沒有心得體會了,我在醫學上也是這樣。

以上是看病的方法。

有一位婦女頭暈耳鳴,肌肉抽搐,神志恍惚睡不好覺,時好時壞已經半年了。後來月經閉止四個月,小腹像懷孕一樣,醫生懷疑她懷孕,就沒管她。突然有一天她排出少量紫黑色的血,才知道是月經閉止,於是改用通經藥幾劑,但腹部沒有減小,反而更加噁心嘔吐,粥水喝下去馬上吐出來,咽喉灼痛,舌頭黑而無津液,很多醫生都束手無策。我診脈發現六脈弦細而滑,尤其兩關脈更甚,就說這是頑痰阻塞,血海瘀滯,所以月經才閉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