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言醫選評》~ 正文 (5)

回本書目錄

正文 (5)

1. 正文

中氣既不必佐升、柴而後補,則凡有以參、耆、甘草相須而立方者,皆補中益氣湯也,不必定有升麻、柴胡也。如有因小兒慢驚與痘漿不足,用參、耆、甘草三味名保元湯者;有脾氣久衰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為四君子湯者;脾虛有痰有濕四君子加陳皮、半夏名六君子湯者;飲食少進更加藿香、砂仁為香砂六君子湯者;有虛痰眩暈以參、耆、甘、術合天麻、半夏等藥為半夏白朮天麻湯者,又有合棗仁、遠志、龍眼、當歸為歸脾湯者;有大病後調理元氣用參朮湯與參苓白朮散者;有元氣暴脫脈微欲絕,用人參一味為獨參湯者;有暑傷元氣用生脈散、清暑益氣等湯,與氣虛夾寒而用人參理中湯、附子理中湯者。凡此之類,皆謂之補中益氣湯可也,皆謂之元氣不下陷之補中益氣湯亦可也。

但其間所夾之證與所兼之藥有不同,故命名亦各不同耳。究其旨何一不在「中氣」二字上著意哉!

余亦嘗云:東垣此方宜名補中升氣湯,若不須升陷,但須益氣,何必佐以升、柴乎?後人不明此義,因而貽誤者不少。

學不博不可以為醫,徒博亦不可以為醫。醫者意也,聖賢之精蘊形而上者之道也。布在方策者言也,形而下者之教也。學者欲求聖賢之意,不得不因言以求之,非廣博不可也。所謂教非道不立,道非教不明也。不求其意而徒事於言,則雖讀盡天下古今奇書,皆糟粕矣,何異饕餮百種珍羞,填塞胸中而不化者乎?

讀書者須知出入法,若入而不出,則死於句下矣。此由才不足以勝學,故聖人有才難之嘆。余謂人必具才、學、識之三長,始可以為醫者,正此意也。又嘗撰楹帖一聯云:近人情之謂真學問,知書味即是活神仙。附及之,與天下之讀書人共勉焉。

久病後不可恣投以藥,且無論藥之謬,即對病者不可不慎。何也?人之元氣以胃氣為本,胃氣又以穀氣為本。故《內經》曰:無毒治病,十去其九,谷、肉、果、菜食養盡之。小不以藥養之也。凡藥過劑,無有不傷脾胃之正氣者,正氣傷則有作瀉作嘔與腫滿者,甚至膈脹不能食,而反生他證者,名為補人而實害人。

藥為治病而設,非養生之物也。袁簡齋云享高年者,生平不服丸散,真見道之言也。

病蓋有縱口吻而死者矣,亦有絕其谷而視其死者焉。世都不察,幽潛沉冤者眾矣。念及此,深為酸鼻。夫飲食,養生物也,可節而不可縱,然亦不可使之絕,故節之則生,不節而縱且絕則死。縱而死,病者之責矣,絕而視其死,伊誰之責邪?如傷寒、傷風、傷食等有餘之病,或脹,或痛,或嘔,或吐,感之暴而脈躁疾有力,且無虛證之兼者,雖不與之食,亦可也。此不可與而不與,是節之,非絕之也。

及久病久虛久不飲食之人,陡覺穀氣馨香,欲求啖而不敢遽啖,正胃氣初回之候,法當徐投漿粥,或少與適口不助邪之物,以充胃氣,胃氣充則元氣亦充,而病自無不愈。若概視飲食為毒藥而不與,是絕之,非節之也,則幾微之胃氣,將安恃乎?

白話文:

[正文]

補中益氣湯的組成藥物並非固定,只要方劑中有人參、黃耆、甘草,就可視為補中益氣湯的變式,不必一定含有升麻、柴胡。例如,小兒慢驚、痘漿不足,用人參、黃耆、甘草三味組成的保元湯;脾氣久衰,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的四君子湯;脾虛有痰濕,在四君子湯基礎上加陳皮、半夏的六君子湯;飲食少進,再加藿香、砂仁的香砂六君子湯;虛痰眩暈,用人參、黃耆、甘草、白朮,加上天麻、半夏等藥的半夏白朮天麻湯;還有加入棗仁、遠志、龍眼、當歸的歸脾湯;大病後調理元氣,用參朮湯和參苓白朮散;元氣暴脫、脈微欲絕,單用人參的獨參湯;暑傷元氣,用生脈散、清暑益氣湯等,以及氣虛夾寒,用人參理中湯、附子理中湯等等。這些方劑都可歸類為補中益氣湯,都是針對元氣不陷下的情況而設的。

這些方劑之間的病證和所用的藥物不同,所以命名也不同。但其根本目的都在於補益中氣。

我認為,東垣的這個方劑應該命名為補中升氣湯,如果不需要升提陷下,只須益氣,何必添加升麻、柴胡呢?後人不明此理,因此造成不少誤診誤治。

學習不廣博,不能成為醫生;但僅僅博覽群書,也不能成為醫生。行醫講究的是醫者的心意,是聖賢精深奧妙的哲理。醫書上的方劑是方法,是淺顯易懂的教誨。學習者要想領會聖賢的真意,就必須從文字中去探求,廣博的知識是必不可少的。所謂教化和道理是互相依存的,道理若沒有教化闡明,就無法被人理解。如果只死記硬背,不去探求其意,即使讀遍天下古今奇書,也都是無用的糟粕,就像貪吃美味佳餚,填塞胸腹卻無法消化一樣。

讀書人必須懂得融會貫通的道理,如果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,就會被文字所束縛。這是因為才能不足以應付學習,所以聖人才會有“才難”的感慨。我認為,一個人必須具有才能、學識、見識這三方面的長處,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。我曾經寫過一副對聯:貼近人情的是真正的學問,懂得書中真諦就是活神仙。以此與天下讀書人共勉。

久病之後,不可隨意大量服用藥物,無論藥物是否正確,對病人來說都必須謹慎。為什麼呢?因為人的元氣以胃氣為本,胃氣又以飲食精氣為本。《內經》說:“用無毒的方法治病,十次中有九次都能治癒,飲食調養才是根本,小病不必用藥。”凡是藥物過量,都會損傷脾胃的正氣,正氣受損就會出現瀉痢、嘔吐、腹脹等症狀,甚至膈脹不能進食,反而產生新的病症,這叫做“補人而實害人”。

藥物是治療疾病的,不是用於養生的。袁簡齋說:“長壽的人,一生都不服用丸散”,這才是真正理解養生之道的話。

有的病人因為飲食過度而死,也有的病人因為絕食而死。世人都不注意,因此很多冤屈的病案都隱藏不顯。想到這些,我感到非常痛心。飲食是滋養生命之物,可以節制但不可放縱,也不能完全不吃,所以節制就能活,不節制、放縱和絕食都會死。放縱而死,是病人自己的責任;絕食而死,那是誰的責任呢?像傷寒、傷風、傷食等實證,或脹、或痛、或嘔、或吐,病勢發展迅速,脈象洪數有力,而且沒有虛證夾雜,即使不讓病人進食也沒關係。這是不讓病人進食,是節制,不是絕食。

對於久病、久虛、久不進食的人,一旦感覺飲食香甜可口,想吃東西但又不敢多吃,這是胃氣開始恢復的徵兆,應該慢慢地給予稀粥,或者少量給予容易消化、不助長邪氣的食物,以補充胃氣,胃氣充足,元氣也就充足,疾病自然會痊癒。如果把飲食都看作毒藥而不讓病人進食,這是絕食,而不是節制,那麼微弱的胃氣將如何維持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