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1)

1. 附方

小青龍湯,治外感風寒致嗽,心下有水氣,或喘。

人參白虎湯,治暑熱傷肺咳嗽。並傷寒門。

清暑益氣湯,黃連香薷飲,俱治暑熱傷肺咳嗽。

梔子仁湯,麥門冬湯,治熱傷肺咳嗽。

參蘇飲,二陳湯,治痰咳嗽。

麻黃湯,治風寒外束咳嗽。

加減小柴胡湯,治咳嗽,寒熱往來。

金匱腎氣湯,治腎氣虛敗,津液不降,陰火上炎,以致咳嗽。

四物湯,治血虛咳嗽。

白話文:

【附加的處方】

小青龍湯:用於治療因感受風寒而引起的咳嗽,心下有水氣,或是伴有喘息的情況。

人參白虎湯:適用於暑熱影響到肺部導致的咳嗽。此方同時也能處理傷寒相關的問題。

清暑益氣湯_和_黃連香薷飲:兩者都能用來治療暑熱對肺部造成傷害而引發的咳嗽。

梔子仁湯_和_麥門冬湯:這兩種湯藥主要針對熱邪傷及肺部所導致的咳嗽。

參蘇飲_和_二陳湯:適合治療因痰多而引起的咳嗽。

麻黃湯:用於治療由風寒外侵造成的咳嗽。

加減小柴胡湯:適用於咳嗽伴隨有寒熱交錯的症狀。

金匱腎氣湯:針對腎氣虛弱,津液無法正常下降,導致陰火上升,進而引起咳嗽的情況。

四物湯:專門用來治療因血虛而產生的咳嗽。

2. 痰門

3.

痰本人之津液,蓋由榮衛不清,凝結而成。中有二因、五氣之異。夫二因者,內外也;五氣者,風寒暑濕味也。若因七情汩亂,藏氣不行,與其飲食不節,色欲過度,以致中氣虛乏,運動失常所致,使津液不得舒布,凝聚而成痰者,乃內因也若因六陰傷胃,以致玄府不通,當汗不汗,蓄而成痰,乃外因也。其二因之中又必挾風、寒、濕、熱、味五氣。

外邪而動,其挾風者,乃風寒外束也,治宜參蘇飲、大小青龍湯之類加減;挾寒者,乃形寒飲冷也,宜丁香半夏丸之類加減;挾濕者,乃停飲所致也,宜沖和湯、茯苓湯之類加減;挾熱者,乃火乘肺也,宜小黃丸、黃芩利膈散之類加減;挾味者,乃肥甘過度也,宜丹溪治食積痰丸之類加減。

其為病也,為喘、為咳、為嘔、為瀉、為眩暈、嘈雜、驚悸不安、寒熱、痛、癖、腫滿、攣痹、癃閉、痞膈、如風、如癲,症狀多端,治難執一。是以因氣鬱而生痰者,宜先和氣而痰自降;有因痰塞經隧,妨礙升降者,宜先逐痰而氣自行;如因中氣不運,致生痰者,宜補中氣,使其健運而痰自愈。

參之挾濕、挾寒、挾風、挾熱、挾味之兼症,或汗、或下、或溫、或清、或導、或散、或補、或瀉以治之。雖然,丹溪又云:中焦有痰,胃氣亦賴所養,不可卒攻,若攻劫太過,以致中氣虧乏,則痰愈盛。學者須要識此,不可不辯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討論的是關於「痰」的形成及治療方式。痰本是人體內的津液,因體內環境混濁,無法正常代謝,凝結而成。其產生原因可分為兩大類,一是內因,二是外因;其中又受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五種氣候影響。

內因指的是情緒波動,導致臟腑功能失調,加上飲食不節制,過度縱慾,使中氣虛弱,身體機能失衡,導致津液無法正常分佈,聚集成痰。外因則是指外在的六淫之邪影響脾胃運作,造成腠理不通,汗腺無法正常排汗,蓄積而成痰。

當外來邪氣侵襲,如風、寒、濕、熱、燥等,治療上需依病情加減藥物。如風寒束表,可用參蘇飲、大小青龍湯;寒邪侵襲,可用丁香半夏丸;濕邪停留,可用沖和湯、茯苓湯;熱邪犯肺,可用小黃丸、黃芩利膈散;過度飲食,可用丹溪治食積痰丸。

痰可引發多種病症,如喘、咳、嘔吐、腹瀉、頭暈、心悸等,治療方法需靈活運用。如因氣滯生痰,應先調理氣機;若痰阻經絡,應先化痰;若中氣不足導致生痰,應補中氣,使其運行順暢。

此外,還需考慮夾雜風、寒、濕、熱、燥的複雜情況,可能需要發汗、瀉下、溫補、清熱、導滯、疏散、補益、瀉下等不同治療手段。然而,丹溪指出,中焦有痰,胃氣仍需養護,不可猛烈攻擊,否則會損耗中氣,痰會更嚴重。這是學習醫學的人必須理解的,不能忽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