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十一 (3)
卷之十一 (3)
1. 治癰疽諸毒藥方
東垣黃連消毒飲
白話文:
黃連消毒飲是由東垣所創製的藥方。
治太陽經一切諸瘡。夫瘡由濕熱而生,法當清理濕熱為是。經云:風能勝濕,寒能勝熱。故用防風、防己、羌活、獨活、藁本等風劑以疏濕,黃連、黃芩、連翹、桔梗、黃柏、知母諸苦寒以勝熱,佐以人參、黃耆、橘紅等理氣,歸梢、生地、蘇木等理血,甘草瀉火和藥。(一本有澤瀉。)
白話文:
治療太陽經的所有瘡傷。瘡傷是由濕熱引起的,因此治療方法應該是清理濕熱。經書上說:風能勝濕,寒能勝熱。因此,使用防風、防己、羌活、獨活、藁本等祛風利濕藥物,黃連、黃芩、連翹、桔梗、黃柏、知母等苦寒藥物清熱。再輔以人參、黃耆、橘紅等理氣藥物,歸梢、生地、蘇木等理血藥物,甘草瀉火調和藥性。(另有版本加入澤瀉。)
防風(辛溫,一錢),羌活(辛溫,一錢),防己(辛溫,七分),獨活(辛溫,一錢),黃芩(苦寒,一錢),桔梗(辛平,七分),黃柏(苦辛寒,一錢),連翹(苦寒,一錢),知母(苦寒,一錢),人參(甘溫,一錢),橘紅(苦辛溫,八分),黃耆(甘溫,一錢),川歸(辛溫,一錢),生地(甘寒,一錢),蘇木(甘酸寒,七分),甘草(甘寒,五分),水二升,煎一升半,或用酒煎亦可。
內疏黃連湯
白話文:
防風(辛溫,6克),羌活(辛溫,6克),防己(辛溫,4.2克),獨活(辛溫,6克),黃芩(苦寒,6克),桔梗(辛平,4.2克),黃柏(苦辛寒,6克),連翹(苦寒,6克),知母(苦寒,6克),人參(甘溫,6克),橘紅(苦辛溫,4.8克),黃耆(甘溫,6克),川芎(辛溫,6克),生地黃(甘寒,6克),蘇木(甘酸寒,4.2克),甘草(甘寒,3克),水兩升,煎至一升半,或可改用酒煎煮。
凡治諸毒,發熱而嘔,大便秘,脈洪實,乃內毒熱熾上炎所致。法當清熱解毒。故用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連翹、薄荷、桔梗、生甘草清熱解毒,大黃通秘結,下實熱,木香、檳榔行滯氣,當歸、芍藥理惡血。
白話文:
所有治療各種中毒的情況,如果出現發燒、嘔吐、大便不通,脈搏洪實,這是由於體內毒熱熾盛並往上蔓延造成的。治療方法應當是清熱解毒。因此,使用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連翹、薄荷、桔梗、生甘草來清熱解毒,大黃通瀉實熱,木香、檳榔行氣止痛,當歸、芍藥調理惡血。
黃連(苦寒,二錢),黃芩(苦寒,一錢),梔子(苦寒,七分),薄荷(辛涼,七分),桔梗(辛平,七分),生草(甘寒,七分),大黃(苦寒,錢半),木香(辛溫,五分),檳榔(苦辛溫,五分),川歸(辛溫,錢半),赤芍(酸寒,八分),水煎溫服。
瀉心散
白話文:
黃連(味苦、寒性,兩錢)
黃芩(味苦、寒性,一錢)
梔子(味苦、寒性,七分)
薄荷(味辛、涼性,七分)
桔梗(味辛、平性,七分)
生草(味甘、寒性,七分)
大黃(味苦、寒性,半錢)
木香(味辛、溫性,五分)
檳榔(味苦、辛、溫性,五分)
川歸(味辛、溫性,半錢)
赤芍(味酸、寒性,八分)
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,溫熱服用。
治諸瘡毒,脈實洪數,煩躁作渴,乃熱毒上攻所致。法當清熱解毒。故用黃連、連翹、黃芩、犀角以解熱毒,助大黃下實熱,澤蘭、漏蘆排膿攻癰腫,生肌長肉,蘇木、歸梢行濁血。
白話文:
治療各種瘡毒,脈搏強而有力,頻率快,煩躁口渴,是由於熱毒上攻引起的。治療方法應當是清熱解毒。所以使用黃連、連翹、黃芩、犀角來解除熱毒,幫助大黃排出實熱,澤蘭、漏蘆排膿攻腫,生肌長肉,蘇木、歸梢行濁血。
黃芩(苦寒,一錢),黃連(苦寒,一錢),連翹(苦寒,一錢),犀角(酸寒,五分),大黃(苦寒,一錢),澤蘭(苦辛溫,一錢),漏蘆(苦寒,七分),歸梢(辛溫,七分),蘇木(甘酸寒,七分),水煎溫服。
托裡消毒飲
白話文:
黃芩(性質苦寒,一錢)
黃連(性質苦寒,一錢)
連翹(性質苦寒,一錢)
犀角(性質酸寒,五分)
大黃(性質苦寒,一錢)
澤蘭(性質苦辛且溫,一錢)
漏蘆(性質苦寒,七分)
歸梢(性質辛溫,七分)
蘇木(性質甘酸且寒,七分)
按照以上藥材的比例煎煮,溫熱服用。
治一切癰毒,由氣血不調而成。法當調氣血為本,排膿解毒為標。故用參、耆、茯苓、白朮以補氣,當歸、芎、芍以調血,用白芷、金銀花、生甘草排膿解毒。
白話文:
治療所有化膿感染,是由於氣血不調所致。治療方法以調節氣血為主,排出膿液和解毒為輔。因此,使用人參、黃芪、茯苓、白朮來補氣,當歸、川芎、芍藥來調血,使用白芷、金銀花、生甘草來排出膿液和解毒。
人參(甘溫,二錢),黃耆(甘溫,二錢),白朮(苦甘溫,八分),茯苓(甘平,一錢),川歸(辛甘溫,錢半),川芎(辛溫,八分),芍藥(苦酸寒,七分),白芷(辛溫,一錢),金銀花(甘寒,三錢),生草(甘寒,七分),水煎溫服。
又方
白話文:
參 [ 人參 ](味甘、性溫,二錢重)
耆 [ 黃耆 ](味甘、性溫,二錢重)
朮 [ 白朮 ](味苦甘、性溫,八分重)
苓 [ 茯苓 ](味甘、性平,一錢重)
歸 [ 川歸 ](味辛甘、性溫,半錢重)
芎 [ 川芎 ](味辛溫,八分重)
藥 [ 芍藥 ](味苦酸、性寒,七分重)
芷 [ 白芷 ](味辛溫,一錢重)
金 [ 金銀花 ](味甘、性寒,三錢重)
草 [ 生草 ](味甘、性寒,七分重)
[ 煎服方法 ] 將上述藥材加入水中煎煮,溫熱服用。
治一切膿疱瘡。蓋膿疱由濕熱而成,法當清理濕熱為本。故用黃丹、白礬、輕粉、無名異等以滲濕,黃連、黃芩、大黃、寒水石以解毒,白芷散風熱,助木香行滯氣。
白話文:
用於治療所有膿皰瘡。通常膿皰瘡是由濕熱所致,治療方法應以清除濕熱為原則。所以使用黃丹、白礬、輕粉、無名異滲出濕氣,黃連、黃芩、大黃、寒水石解毒,白芷散發風熱,幫助木香疏通氣滯。
黃丹(辛寒,五錢),白礬(酸澀寒,二錢),輕粉(辛寒,二錢),無名異(灰胚),黃芩(苦寒,一兩),黃連(苦寒,一兩),大黃(苦寒,一兩),白芷(辛溫,一兩),木香(辛溫,三錢),寒水石(甘寒,二兩),蛇床子(苦辛溫,二兩),上共為細末,摻之。
龍膽瀉肝湯
白話文:
黃丹(辛寒,五錢):一種礦物質,具有辛味和寒性
白礬(酸澀寒,二錢):一種礦物質,具有酸味、澀味和寒性
輕粉(辛寒,二錢):一種含汞礦物質,具有辛味和寒性
無名異(灰胚):一種中藥材,具有灰色的外殼
黃芩(苦寒,一兩):一種草本植物的根,具有苦味和寒性
黃連(苦寒,一兩):一種草本植物的根,具有苦味和寒性
大黃(苦寒,一兩):一種草本植物的根,具有苦味和寒性
白芷(辛溫,一兩):一種草本植物的根,具有辛味和溫性
木香(辛溫,三錢):一種草本植物的根,具有辛味和溫性
寒水石(甘寒,二兩):一種礦物質,具有甘味和寒性
蛇牀子(苦辛溫,二兩):一種草本植物的種子,具有苦味、辛味和溫性
以上藥材混合研磨成細粉,取適量敷用。
治肝經癰毒,小便秘澀。用膽草、柴胡以清肝經之熱,歸尾、生地涼血活血,澤瀉、車前子、木通利小便以瀉火。
白話文:
治療肝經感染化膿,伴有小便不通暢。使用膽草、柴胡來清肝經的熱,歸尾、生地涼血活血,澤瀉、車前子、木通利小便來瀉火。
柴胡(苦寒,一錢),膽草(苦寒,一錢),生地(苦寒,二錢),歸尾(辛溫,三錢),澤瀉(甘鹹寒,一錢),木通(甘淡平,七分),車前(苦寒,七分),水煎溫服。
乳香定痛散
白話文:
苦寒的柴胡一錢、膽草一錢、 生地二錢,辛溫的歸尾三錢,甘鹹寒的澤瀉一錢,甘淡平的木通七分,苦寒的車前七分,水煎後溫熱服用。
治一切瘡毒,痛不可忍。益瘡毒痛由氣血為熱氣所搏,不得舒暢而作腫痛。法當散熱毒、行氣血。經云:辛以散之,寒以勝熱。是以用冰片之辛竄,輔寒水石、滑石等諸寒劑以散熱毒,乳香行滯氣,沒藥散瘀血。
白話文:
治療所有傷口發炎,疼痛難耐。傷口發炎疼痛是由氣血被熱氣所激,導致不舒暢而腫痛。治療方法應散熱毒、運行氣血。經典中說:用辛味藥材散熱,用寒涼藥材剋制熱性。因此使用冰片的辛散性質,輔以寒水石、滑石等寒涼藥材散熱毒,乳香運行停滯的氣,沒藥散瘀血。
冰片(辛熱,一分),寒水石(甘寒,五錢),滑石(甘寒,五錢),乳香(辛溫,二錢),沒藥(辛溫,二錢),共為細末,調搽患處,神效。
蛇床子散
白話文:
冰片(味辛、性質溫熱,用量一分)
寒水石(味甘、性質寒涼,用量五錢)
滑石(味甘、性質寒涼,用量五錢)
乳香(味辛、性質溫熱,用量二錢)
沒藥(味辛、性質溫熱,用量二錢)
將以上五種藥材研磨成細粉,調和後塗抹在患處,效果顯著。
治一切風癬疥癩,膿水淋漓。法當散風疏濕。是以用蛇床子、獨活、防風、荊芥等疏風散濕,苦參泄熱,用枯礬、銅綠以敗膿血。
白話文:
治療一切由風邪引起的皮膚病,出現膿水流淌的情況。治療方法應當是祛除風邪,疏通濕熱。因此使用蛇牀子、獨活、防風、荊芥等藥物祛風除濕,苦參清熱解毒,枯礬和銅綠化解膿血。
蛇床(苦辛溫,一兩),獨活(辛溫,一兩),防風(辛溫,一兩),苦參(苦寒,二兩),荊芥穗(辛溫,一兩),銅綠(酸澀寒,五錢),枯礬(酸甘,五錢),為末摻之。
益氣養榮湯
白話文:
蛇牀子(味苦辛,溫性,一兩),獨活(味辛溫,一兩),防風(味辛溫,一兩),苦參(味苦寒,二兩),荊芥穗(味辛溫,一兩),銅綠(味酸澀,寒性,五錢),枯礬(味酸甘,五錢),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後,塗抹於患處。
治男婦或因抑鬱,或勞傷氣血以致四肢或頸項患毒,或軟或硬或赤,或日晡發熱,或潰而不斂。此皆氣血虧敗,榮氣不從,逆於肉理所致。法當補氣血散鬱滯。是以用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茯苓、甘草補氣,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熟地養血,陳皮、貝母、桔梗、香附散鬱結。
白話文:
治療男性或女性因為抑鬱,或勞累過度導致氣血受損,以致四肢或頸項出現毒素,可能柔軟或硬結,發紅或在傍晚發燒,或潰爛難以癒合。這些都是因為氣血虛弱,營養氣血無法運送所致。治療方法應該補氣血,疏散鬱滯。因此使用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茯苓、甘草來補氣,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熟地來養血,陳皮、貝母、桔梗、香附來疏散鬱結。
人參(甘溫,二錢),黃耆(甘溫,鹽水炒,二錢),白朮(苦甘溫,炒,一錢),白茯(淡平,一錢),白芍(苦酸寒,炒,二錢),炙草(甘溫,五分),川歸(辛溫,二錢),川芎(辛溫,一錢),熟地(甘寒,一錢),桔梗(辛溫,七分),橘紅(辛溫,一錢),貝母(辛溫,一錢),香附(辛甘溫,錢半),水二盅,姜三片,煎一盅服。
白話文:
人參(甘溫,2錢),黃耆(甘溫,用鹽水炒過,2錢),白朮(苦甘溫,炒過,1錢),白茯苓(淡平,1錢),白芍藥(苦酸寒,炒過,2錢),炙甘草(甘溫,5分),川芎歸(辛溫,2錢),川芎(辛溫,1錢),熟地黃(甘寒,1錢),桔梗(辛溫,7分),橘紅(辛溫,1錢),貝母(辛溫,1錢),香附(辛甘溫,半錢),用水2盅,放3片生薑,煎煮成1盅,服用。
如胸滿,加枳殼,倍香附,減人參一錢,熟地三分。如飲食不進,加厚朴、蒼朮。
白話文:
如果感覺胸悶,可以加入枳殼,倍量香附,減少一錢人參,熟地減少三分。如果飲食不振,可以加入厚朴和蒼朮。
如痰多,倍橘紅加半夏。
如潮熱往來,加柴胡、地骨皮。
如發熱,加黃芩、柴胡。
如膿潰作渴,倍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朮。
如膿或清,加當歸、川芎。
如脅下痛,或痞,加青皮、木香。
如肌生遲,加白蘞、官桂。
如口乾渴,加五味、麥門冬。
白話文:
如果痰多,就多加橘紅和半夏。如果潮熱反覆,就加柴胡和地骨皮。如果發熱,就加黃芩和柴胡。如果膿潰並且口渴,就多加人參、黃耆、當歸和白朮。如果膿或清液流出,就加當歸和川芎。如果脅肋疼痛或胸悶,就加青皮和木香。如果傷口癒合緩慢,就加白蘞和官桂。如果口乾舌燥,就加五味子和麥門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