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五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5)

1. 治咳嗽方

人參定喘湯

治新感外邪傷風寒,咳嗽喘促。夫皮毛乃肺之合,是以皮毛受邪而肺益傷,肺傷故喘嗽作。經云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故以人參補肺,為君;麻黃髮表,為臣;桑白皮、粟殼收肺邪;五味潤肺止嗽;半夏降氣豁痰喘;甘草泄火,和藥性。

人參(甘溫,三錢),麻黃(苦辛溫,一錢),桑白(苦酸平,七分),阿膠(甘溫,二錢),粟殼(苦酸澀,七分),五味(甘酸平,七分),半夏(苦辛溫,七分),甘草(甘寒,五分),姜三片,水煎。溫服,取汗。

良方補肺湯

治勞役過度,致傷元氣,亢而成火,熏灼肺金。咳嗽,發熱,自汗等症。法當益元氣為主。是以用人參、黃耆益元氣,止自汗,為本;紫菀、五味、桑白理肺泄火止嗽;熟地益真陰退熱。

人參(甘溫,一錢),黃耆(甘溫,二錢),紫菀(苦甘平,一錢),桑白(苦酸,五分),熟地(甘寒,一錢),五味(甘酸平,七分),水二鍾,煎一鍾,入白蜜少許。食後服。

白朮丸

治脈緩,身重,痰嗽等症。此乃濕鬱成痰所致。法當健脾燥濕為主。是以用白朮健脾燥濕,為君;以南星、半夏豁痰;為臣。

白朮(苦甘溫,八兩),南星(苦辛寒,二兩),半夏(苦辛溫,二兩),為末,以薑汁浸,蒸餅丸。每食後以薑湯下五七十丸。

烏梅丸

治氣血不充,胃中虛寒,遏大腸濕熱於內,而作咳嗽者。蓋大腸與肺相為表裡。治宜益氣血,散胃寒為主。是以用人參補氣,當歸益血,二者為本,乾薑、附子、桂枝、細辛、川椒等以散胃寒,為標,烏梅收肺中餘熱,黃連、黃柏勝下焦之熱。

人參(甘溫,三兩),川歸(辛甘溫,二兩),乾薑(辛熱,五錢),附子(辛熱,五錢),桂枝(辛甘熱,六錢),川椒(辛熱,七錢),烏梅(甘酸平,十個),黃連(苦寒,一兩),黃柏(苦辛寒,一兩),共為末,煉蜜丸如梧子大。每以白湯下二三十丸。

清化丸

治肺中鬱火,咳嗽痰喘。法當散郁清痰為主。故用青黛散鬱火,貝母清痰,杏仁降氣定喘。

青黛(苦鹹寒,研末,三兩),貝母(苦辛寒,研末,三兩),杏仁(苦甘平,去皮尖,搗泥,二兩),以湯浸蒸餅丸。每薑湯送下。

二術丸

治身重痰嗽而脈緩滑或急者。此乃濕鬱為痰,阻塞經隧,以致氣道不清,壅鬱成熱,刑賊肺金,是以身重,痰嗽,六脈緩滑或急。法當燥濕升郁為主。故用白朮、蒼朮燥濕,為君;香附升郁,半夏豁痰,二者為臣;黃芩清熱,杏仁定喘,二者為佐使。

白朮(苦甘溫,四兩),蒼朮(苦辛溫,三兩),香附(辛溫,三兩),半夏(辛溫,二錢),貝母(苦辛寒,二兩),黃芩(苦寒,二兩),杏仁(苦甘平,另研泥,二兩),共為末,以薑汁打糊為丸如綠豆大。每服三五十丸,食後米清下。

白話文:

治咳嗽方

人參定喘湯

治療因受寒風而引起的新鮮感冒,症狀為咳嗽氣喘。因為皮膚毛髮是肺的表象,所以皮膚毛髮受邪氣侵犯,肺部就會受損,肺部受損就會引起咳嗽氣喘。經書上說:邪氣所聚集的地方,其氣必定虛弱。所以用人參來補益肺氣,做為主藥;麻黃發散表邪,做為輔藥;桑白皮、粟殼收斂肺部的邪氣;五味子滋潤肺部,止咳;半夏降氣化痰,治療氣喘;甘草清熱,調和藥性。

藥材:人參(甘溫,3錢)、麻黃(苦辛溫,1錢)、桑白皮(苦酸平,7分)、阿膠(甘溫,2錢)、粟殼(苦酸澀,7分)、五味子(甘酸平,7分)、半夏(苦辛溫,7分)、甘草(甘寒,5分)、生薑3片,水煎服。溫服,使病人出汗。

良方補肺湯

治療因過度勞累,導致元氣受損,亢盛而化火,灼傷肺金,出現咳嗽、發熱、自汗等症狀。治療方法應以補益元氣為主。因此使用人參、黃耆補益元氣,止汗,做為主要的藥物;紫菀、五味子、桑白皮調理肺部,清熱止咳;熟地黃滋陰降火。

藥材:人參(甘溫,1錢)、黃耆(甘溫,2錢)、紫菀(苦甘平,1錢)、桑白皮(苦酸,5分)、熟地黃(甘寒,1錢)、五味子(甘酸平,7分),水二鐘,煎成一鐘,加入少量蜂蜜。飯後服用。

白朮丸

治療脈象緩弱,身體沉重,痰嗽等症狀。這是因為體內濕邪鬱結化痰所致。治療方法應以健脾燥濕為主。因此使用白朮健脾燥濕,做為主藥;用南星、半夏化痰,做為輔藥。

藥材:白朮(苦甘溫,8兩)、南星(苦辛寒,2兩)、半夏(苦辛溫,2兩),研磨成粉末,用薑汁浸泡,蒸餅做成丸藥。每餐飯後用薑湯送服50-70丸。

烏梅丸

治療氣血不足,胃中虛寒,大腸濕熱內鬱,而導致咳嗽。因為大腸與肺是表裡關係。治療應以益氣血,散寒為主。因此用人參補氣,當歸補血,這兩種藥物是主要的;乾薑、附子、桂枝、細辛、川椒等藥物散寒,做為次要藥物;烏梅收斂肺中餘熱,黃連、黃柏清瀉下焦濕熱。

藥材:人參(甘溫,3兩)、當歸(辛甘溫,2兩)、乾薑(辛熱,5錢)、附子(辛熱,5錢)、桂枝(辛甘熱,6錢)、川椒(辛熱,7錢)、烏梅(甘酸平,10個)、黃連(苦寒,1兩)、黃柏(苦辛寒,1兩),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煉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用溫開水送服20-30丸。

清化丸

治療肺中鬱火,咳嗽痰喘。治療方法應以散鬱清痰為主。因此使用青黛散鬱火,貝母清痰,杏仁降氣定喘。

藥材:青黛(苦鹹寒,研磨成粉末,3兩)、貝母(苦辛寒,研磨成粉末,3兩)、杏仁(苦甘平,去皮尖,搗碎成泥,2兩),用湯水浸泡蒸餅做成丸藥。每次用薑湯送服。

二術丸

治療身體沉重,痰嗽,脈象緩弱或滑數。這是因為體內濕邪鬱結化痰,阻塞經絡,導致氣道不通暢,鬱結化熱,損傷肺金,所以出現身體沉重,痰嗽,脈象緩弱或滑數等症狀。治療方法應以燥濕升鬱為主。因此使用白朮、蒼朮燥濕,做為主藥;香附升氣,半夏化痰,這兩種藥物做為輔藥;黃芩清熱,杏仁定喘,這兩種藥物做為佐藥。

藥材:白朮(苦甘溫,4兩)、蒼朮(苦辛溫,3兩)、香附(辛溫,3兩)、半夏(辛溫,2錢)、貝母(苦辛寒,2兩)、黃芩(苦寒,2兩)、杏仁(苦甘平,研磨成泥,2兩),研磨成粉末,用薑汁調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30-50丸,飯後用米湯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