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十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 (11)

1.

破傷風症,有因專破皮肉,氣血外亡,卒遇風邪所乘者;有瘡口未合,失於攝養而為風邪所襲者,有瘡結白痂之時,瘡口閉密,拂熱於內不得宣泄,以致熱極生風者;有因瘡口不合,或用湯水淋洗,或以艾火燒灸,以致濕熱之氣乘虛內攻。此數者,皆屬破傷風候。方書同傷寒治,但傷寒氣血未耗,內未大虛,邪入少緩。

白話文:

破傷風,有下列幾種成因:

  1. 專門破壞皮肉、導致氣血外溢,突然遇到風邪所侵襲的。

  2. 傷口尚未癒合,因保養不當而受到風邪侵襲的。

  3. 傷口結痂變白的時期,傷口封閉緊密,內部的熱氣無法宣洩,導致熱氣過盛生風的。

  4. 因傷口未癒合,或用熱水淋洗,或用艾火烘烤,導致濕熱之氣趁虛而入。

這幾種情況都屬於破傷風的癥候。治療方法與傷寒類似,但傷寒氣血未失,內部虛弱情況不嚴重,邪氣侵襲比較緩慢。

此症氣血已經外亡,內已空虛,邪入甚速,是以此症多即角弓反張,目邪口噤,若不早治,多致不救。方書雖云在表宜汗,在經宜和,在裡宜下,仍亦不可孟浪,當審其初亡血多少而療,庶不實實虛虛。如邪拂鬱在表,雖宜辛熱之藥開沖結滯為主,於中亦宜佐以寒涼之劑,庶免藥不中病,怫熱愈甚。猶傷寒症麻黃桂枝等辛熱藥中,佐以黃芩石膏知母清寒是也。

白話文:

這種疾病的氣血已經外泄,內部已經空虛,邪氣入侵極快,因此這種疾病往往很快就會出現角弓反張、眼睛斜視、嘴巴緊閉的症狀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大多會危及生命。雖然醫書上說在外表宜發汗,在經絡中宜調和氣血,在內部宜瀉下,但也不能盲目用藥。應該根據病人一開始失血的多少來治療,這樣纔不至於把虛症當實症治,或者反之。如果邪氣鬱結在外表,雖然應以辛熱藥物為主,疏通滯氣,但也要配以寒涼藥物,以免用藥不當,導致熱象加重。就像傷寒症中,在使用辛熱藥物麻黃、桂枝的同時,也要配以黃芩、石膏、知母這些寒涼藥物一樣。

如邪已在肌肉之間,宜以驅風退涼之藥,亦當稍加辛熱之劑以為佐治,使涼藥不為熱忤。如邪深入於裡,雖宜散結除風寒藥下之,若亡血過多,又不可專執下藥,以致陰血愈虧,又當佐以生血養血之劑,仍當時常按摩引導,或用物乾開牙關,勿令口噤。學者務在圓機,不可拘於一法。

白話文:

如果邪氣已經深入肌肉,要使用驅除風寒的藥物。同時,還應適當加入辛溫的藥物做為輔助,防止涼性藥物被體內的熱氣所阻礙。如果邪氣深入內部,雖然應該使用散結、驅除風寒的藥物來下泄,但如果患者失血過多,就不能只顧著下泄藥物,以免陰血更加虧損。這時,還應輔以生血、養血的藥物,同時配合適當的按摩和引導,或者用物品撐開牙關,防止口噤。醫學者在治療時必須靈活運用,不能拘泥於某一種方法。

2. 破傷風脈法

脈浮無力,太陽經,屬表。脈長有力,陽明也。脈浮而弦小者,少陰也。

3. 治破傷風大法

破傷風之症,乃血分受傷,其症甚惡,於中亦有三因,學者在於分別而治可也。

如因不謹攝養,以致風邪入襲,乃外因,屬太陽,法當汗之。

如因瘡口不合,因湯淋火灸,以致濕熱乘之,此屬不內外因,系少陽,法當和解。

如因瘡結白痂,怫熱內郁,熱極生風,屬內因,系陽明,法當下之。此皆邪湊三陽,仍有可療之理,如入於陰,此症極危,百無一活,不可治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傷口出現白色痂皮,表示熱氣內鬱,熱氣過盛化為風,這是內在原因,涉及陽明經,治療方法應該採用瀉下的方式。這些症狀都是邪氣聚集在三陽經,仍然有治療的希望。但如果邪氣進入陰經,病情就會極度危急,幾乎無法存活,無法治療。

劉河間論此症,又分三陽受邪,而弗論三陰受病,學者宜自斟酌焉。

4. 丹溪治破傷活套

破傷風同傷寒壞症,治法看在何經,而用是經之劑驅逐之。切不可妄治,誤則殺人。河間有法有方,宜選而用之。大抵此症非全蠍防風不開,故當以全蠍、防風為主。

白話文:

破傷風與傷寒的嚴重病症,治療方法要根據病症影響的經絡,使用相應的藥物驅逐病邪。切不可亂治,否則會害人性命。河間地區流傳的醫術中有很多治療方案,應仔細選擇使用。一般而言,治療這類病症,少不了全蠍和防風,因此應以全蠍和防風為主藥。

如血凝,以鵝翎燒灰存性,酒調一錢服,極效。

5. 治破傷風方

治破傷風邪在皮膚。法當疏表邪。是以用防風羌活藁本細辛等以散在表之風邪,蓋破傷不無傷血,故加當歸川芎、芍藥等以調血,地榆以清熱。如大便閉結,稍加大黃

白話文:

治療外傷引起的風邪在皮膚上。方法是用藥物疏散表面的病邪。因此使用防風、羌活、藁本、細辛等藥物來散表面的風邪。由於外傷多少會傷到血液,所以加當歸、川芎、芍藥等藥物來調和血液,地榆來清熱。如果大便不通,可以適度增加大黃。

羌活(辛溫,一錢),防風(辛溫,二錢),細辛(辛熱,七分),藁本(辛溫,八分),當歸(辛甘,二錢),川芎(辛溫,二錢),芍藥(苦酸寒,七分),地榆(苦寒,一錢),水二盅,煎一盅服。

白話文:

羌活(辛溫,約6克),防風(辛溫,約12克),細辛(辛熱,約4克),藁本(辛溫,約5克),當歸(辛甘,約12克),川芎(辛溫,約12克),芍藥(苦酸寒,約4克),地榆(苦寒,約6克),水兩碗,煎煮至剩下一碗服用。

治一切破傷風之症。破傷不無亡氣亡血。經云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是以用人參白朮等以補氣,當歸、川芎、白芍熟地等以補血,二者為本。經云:風之所勝,散之以辛。是以用藁本、防風、白芷、細辛等諸辛劑以散風為標。

白話文:

針對所有破傷風症狀的治療。破傷必然伴隨著元氣損耗和失血。醫經說:「邪氣侵襲的部位,其元氣必定虛弱。」因此使用人參、白朮等藥材補補元氣,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等藥材補血,這兩種功效是治療的基礎。醫經說:「風邪入侵,用辛散之氣驅散。」因此使用藁本、防風、白芷、細辛等辛味藥材驅散風邪,作為輔助治療。

人參(甘溫,二錢),白朮(苦甘溫,二錢),川歸(辛甘溫,二錢),川芎(辛溫,一錢),熟地(甘溫,一錢),白芍(甘酸平,七分),防風(辛溫,錢半),藁本(辛溫,一錢),白芷(辛溫,八分),細辛(辛溫,五分),水二盅,煎一盅服。

白話文:

人參(味道甘、屬性溫,放兩錢),白朮(味道苦、甘,屬性溫,放兩錢),川歸(味道辛、甘,屬性溫,放兩錢),川芎(味道辛,屬性溫,放一錢),熟地(味道甘,屬性溫,放一錢),白芍(味道甘、酸,屬性平,放七分),防風(味道辛,屬性溫,放半錢),藁本(味道辛,屬性溫,放一錢),白芷(味道辛,屬性溫,放八分),細辛(味道辛,屬性溫,放五分),水兩碗,熬成一碗服用。

治破傷風。法當疏散風邪。故用天麻、川烏、草烏、雄黃等諸辛劑,開通經絡以散風。

白話文:

治療破傷風。方法應該疏通風邪,所以使用天麻、川烏、草烏、雄黃等辛辣藥材,疏通經絡,使風邪排出。

天麻(苦辛平,五兩),川烏(辛熱,五錢),草烏(苦辛熱,五錢),雄黃(苦甘辛平,七錢,另研末,臨丸入藥為衣。),共末,酒糊丸如梧子大,每溫酒下一二十丸。

白話文:

天麻(味道苦、辛,性質平,用量為 5 兩)

川烏(味道辛、熱,用量為 5 錢)

草烏(味道苦、辛、熱,用量為 5 錢)

雄黃(味道苦、甘、辛,性質平,用量為 7 錢。另行研磨成粉末,在服用時加在丸藥外面。)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,用酒糊成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用溫酒送服,用量為 20 丸左右。

予思此方,用之於新中風寒者甚效,如挾虛之人,用此恐愈取禍,宜慎之。

又方

治破傷風發熱作痛有痰。法當疏風清熱,兼以豁痰。是以用蒼朮白芷散風,連、芩、黃柏清熱,瓜蔞仁、南星、滑石豁痰,橘紅疏郁,芍藥調血,甘草緩急和藥。

白話文:

治療破傷風發燒疼痛並伴有痰液。治療方法應疏散風熱,同時化解痰液。因此,使用蒼朮、白芷散風,連翹、黃芩、黃柏清熱,瓜蔞仁、南星、滑石化痰,橘紅疏散鬱結,芍藥調和氣血,甘草緩解急症和調和藥性。

蒼朮(辛溫,一錢),白芷(辛溫,一錢),黃連(苦寒,七分),黃芩(苦寡,七分),黃柏(苦辛寒,七分),瓜蔞仁(苦寒,一錢),南星(苦辛溫,一錢),滑石(甘寒,錢半),橘紅(苦辛溫,八分),白芍(苦酸寒,五分),甘草(甘寒,五分),水二盅,煎一盅服。

白話文:

蒼朮(溫熱,一錢) 白芷(溫熱,一錢) 黃連(苦寒,七分) 黃芩(苦寒,七分) 黃柏(苦寒,七分) 瓜蔞仁(苦寒,一錢) 南星(苦溫熱,一錢) 滑石(甘寒,半錢) 橘紅(苦溫熱,八分) 白芍(苦寒,五分) 甘草(甘寒,五分) 水二碗,煎成一碗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