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五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2)

1. 丹溪治咳嗽活套

咳嗽之症有風寒、有痰飲、有火鬱、有勞嗽、有肺脹,數者不同,大法以二陳湯為主加減。

如血虛痰嗽者,本方合四物,加五味、麥冬、瓜蔞之類。

如傷風邪咳嗽者,本方加南星、枳殼、防風、荊芥、前胡、金沸草、細辛之類。

如傷寒邪而咳嗽者,宜本方加麻黃、杏仁、紫蘇、桔梗、乾薑、桂枝之類。

如傷熱邪咳嗽,本方加黃芩、知母、薄荷、石膏、桔梗之類。

如先因傷風寒,鬱熱於內,咳嗽不已,欲成勞者,本方加貝母、知母、款冬、紫菀、五味、二門冬、兜鈴、歸、地之類。

如傷風寒喘嗽並作者,本方加麻黃、杏仁、防風、荊芥、桑白皮、枳殼、桔梗、地骨皮、紫蘇之類。

如咳嗽聲嘶,引兩脅,疼痛不可忍者,本方加芎、歸、芍藥、青皮、黃芩、柴胡、膽草、竹茹之類。

凡不問風寒、鬱熱、癆嗽、久嗽,曾先服麻黃、杏仁、防風等劑,病症須減,病根未除,本方加粟殼、烏梅、阿膠、五味、瓜蔞仁之類,可一服絕根。虛嗽者,人參膏、阿膠為主。

如濕痰帶風嗽者,宜千緡湯。

如痰積嗽者,非青黛、瓜蔞仁不除。

如咳逆嗽者,非蛤粉、青黛、瓜蔞仁、貝母不除。

如口燥咽乾痰嗽者,不可用南星、半夏,宜以瓜蔞、貝母、天花粉之類代之。

凡因氣寒致嗽者,其症鼻塞聲重,且惡風寒。

凡因火盛而嗽者,聲多痰少,其面色赤。

凡癆嗽者,多出盜汗兼痰,且作寒熱。

凡肺脹嗽者,嗽動便有痰聲,痰出嗽止。

大抵咳嗽之症,春是春升之時,夏是火炎之時,秋是濕熱之時,冬是風寒外束。

白話文:

關於咳嗽的治療,丹溪提出有多種原因導致的咳嗽,包括風寒引起的、痰飲引起的、火鬱引起的、勞嗽以及肺脹等。他認為治療原則應以二陳湯為基礎,再根據不同情況增減藥材。

如果是因為血虛導致的痰嗽,可以在二陳湯的基礎上加上四物湯,再加入五味子、麥冬和瓜蔞等藥物。

若是風邪所致的咳嗽,應在二陳湯中加入天南星、枳殼、防風、荊芥、前胡、金沸草和細辛等。

對於寒邪引發的咳嗽,適合在二陳湯中添加麻黃、杏仁、紫蘇、桔梗、乾薑和桂枝等。

如果咳嗽是由熱邪引起,可在二陳湯中加入黃芩、知母、薄荷、石膏和桔梗等。

對於先有風寒,後因內熱鬱積而持續咳嗽,可能發展成勞嗽的情況,應在二陳湯中加入貝母、知母、款冬花、紫苑、五味子、二門冬、兜鈴、當歸和熟地等。

若風寒引發喘嗽,應在二陳湯中添加麻黃、杏仁、防風、荊芥、桑白皮、枳殼、桔梗、地骨皮和紫蘇等。

對於咳嗽聲音嘶啞,牽扯到兩側胸脅劇烈疼痛的患者,應在二陳湯中加入川芎、當歸、白芍、青皮、黃芩、柴胡、龍膽草和竹茹等。

無論是風寒、鬱熱、勞嗽或長期咳嗽,如果先前已服用過含麻黃、杏仁、防風等成分的藥物,雖然病情有所緩解但仍未根除,可以在二陳湯中加入粟殼、烏梅、阿膠、五味子和瓜蔞仁等,服用一次即可根治。虛性咳嗽則以人參膏和阿膠為主要治療。

對於濕痰夾雜風邪的咳嗽,適用千緡湯。

對於痰積型咳嗽,非青黛和瓜蔞仁不能消除。

對於咳逆型咳嗽,非蛤粉、青黛、瓜蔞仁和貝母不能消除。

對於口乾咽燥的痰嗽,不應使用天南星和半夏,應改用瓜蔞、貝母和天花粉等。

一般來說,因寒冷氣候導致的咳嗽,症狀常伴有鼻塞和聲音沙啞,且畏風怕寒。

因火氣旺盛導致的咳嗽,特徵為聲音洪亮但痰量少,臉色通常偏紅。

勞嗽的患者,常伴隨盜汗、多痰,且會出現寒熱交錯的現象。

肺脹咳嗽的患者,咳嗽時會聽到痰音,待痰吐出後咳嗽即停止。

總的來說,咳嗽的症狀會隨著季節變化而有所不同:春天咳嗽多因春氣升騰,夏天咳嗽多因火氣旺盛,秋天咳嗽多因濕熱,冬天咳嗽多因風寒侵襲。

2. 治咳嗽方

三拗湯

治咳嗽聲重,惡風寒等症。此乃風寒外束,以致肺氣不得舒泄,鬱而為熱,熏烙於肺,而致咳嗽。夫鼻乃肺之竅,肺受賊邪,故鼻亦為不利而聲重作病,是以畏惡風寒。治宜發表疏肺、散風寒。經云:風寒外束,散之以辛。又云:辛甘發散為陽。故用麻黃之辛,發表開腠理,助杏仁、甘草、大棗、生薑,合辛甘發散肺中之風寒。

麻黃(苦辛熱,連節,二錢),生草(甘寒,七分),生薑(辛溫,三片),大棗(甘溫,三枚),杏仁(苦辛溫,不去皮、尖、一錢),水煎。溫服。

人參杏子湯

治感風寒傷肺,以致痰喘咳嗽。治宜散風寒,豁痰喘。經云:風寒外襲,散之以辛。是以用桂枝、細辛、乾薑等,散風寒以清肺金,半夏、茯苓以豁痰喘,人參、五味潤肺止嗽,甘草和藥性。

桂枝(辛甘溫,七分),細辛(辛熱,七分),乾薑(辛熱,五分),半夏(辛溫,一錢),茯苓(甘淡平,一錢),人參(甘溫,二錢),五味(甘酸平,七分),甘草(甘溫,五分),白芍(苦酸寒,用其酸收斂肺邪用其寒佐薑桂之熱,七分),加姜三片,水煎服,取汗。

華蓋散

治因寒外束,以致肺氣不得舒暢,鬱熱生痰,聲重咳嗽,胸滿。治宜發散表寒,泄肺熱,豁痰結。夫皮膚乃肺之合,且肺主氣,苟寒冷外持,則膚閉密,肺氣不得舒越,鬱而成火,則烙肺金,是以咳嗽聲重;胸為肺之部,肺被寒邪干擾,是以胸滿。故用麻黃髮散表邪,為本;桑白皮、生甘草泄肺火,為標;佐陳皮、蘇子、赤茯,利氣豁痰。

麻黃(苦辛溫,二錢),桑白(苦酸平,一錢),甘草(甘寒,六分),陳皮(辛溫,一錢),蘇子(辛溫,潤肺下氣,利痰,八分),赤茯(甘淡平,散結氣,一錢),加姜三片,水煎。熱服,取汗。

射干麻黃湯

治外寒包內熱,嗽喘胸高,喉中如水雞聲。其用與華蓋散同,但此邪稍甚,故此治法亦宜散外寒為主。是以用麻黃、生薑、細辛等,以散在表之風邪,射干以散胸中之結熱,助半夏豁痰以定喘,紫菀茸、五味子、款冬花等潤肺止嗽。

麻黃(苦辛溫,錢半),細辛(辛溫,七分),生薑(辛溫,三片),射干(辛寒,一錢),紫菀(苦辛平,一錢),五味(甘酸平,五分),款冬(辛甘溫,一錢),半夏(辛溫,八分),加棗二枚,水煎。溫服,取汗。

款氣丸

治中氣不健,輸運失常,以致水蓄上焦不散,損傷肺氣,遂使痰喘咳嗽,肢體浮腫。治宜補氣健脾,行滯逐水為主。是以用人參、茯苓補中健脾,青皮、陳皮、木香、檳榔行導滯氣,助澤瀉、葶藶、防風、牽牛、郁李仁,逐水散飲以消浮腫,杏仁、兜鈴理肺止嗽,川歸分理氣血,各歸其所。

白話文:

三拗湯

這個方子治療咳嗽聲音沉重,怕冷等症狀。這是因為風寒侵襲體表,導致肺氣無法順暢宣洩,鬱積久了化熱,熱邪侵擾肺部,引起咳嗽。鼻子是肺的通道,肺受邪氣侵擾,鼻子也會不通暢,聲音變得沉重,同時會怕冷。治療方法應該是發散體表風寒,疏通肺氣。古書上說:「風寒束縛體表,應該用辛味的藥物來發散。」又說:「辛味和甘味的藥物可以發散陽氣。」所以用麻黃的辛味,發汗開通毛孔,並配合杏仁、甘草、大棗、生薑,一同發散肺中的風寒。

藥方組成:麻黃(二錢),甘草(七分),生薑(三片),大棗(三枚),杏仁(一錢),用水煎煮後溫服。

人參杏子湯

這個方子治療因感受風寒而損傷肺部,導致痰多氣喘、咳嗽的症狀。治療方法應該是發散風寒,化痰平喘。古書上說:「風寒侵襲體表,應該用辛味的藥物來發散。」所以用桂枝、細辛、乾薑等藥來發散風寒,清理肺部;用半夏、茯苓來化痰平喘;用人參、五味子來潤肺止咳;用甘草來調和藥性。

藥方組成:桂枝(七分),細辛(七分),乾薑(五分),半夏(一錢),茯苓(一錢),人參(二錢),五味子(七分),甘草(五分),白芍(七分),加入生薑三片,用水煎煮後服用,以微微出汗為宜。

華蓋散

這個方子治療因寒邪束縛體表,導致肺氣無法舒暢,鬱積化熱,產生痰液,咳嗽聲音沉重,胸悶的症狀。治療方法應該是發散體表的寒邪,宣洩肺部的熱邪,化解痰結。皮膚是肺的外在表現,而且肺主呼吸,如果寒冷束縛體表,皮膚毛孔就會閉塞,肺氣無法順暢宣洩,鬱積久了就會化為火熱,灼燒肺部,所以會咳嗽聲音沉重;胸部是肺的部位,肺受寒邪侵擾,所以會胸悶。因此用麻黃來發散體表邪氣,是治療的根本;用桑白皮、生甘草來宣洩肺火,是治療的標;並配合陳皮、蘇子、赤茯苓,來理氣化痰。

藥方組成:麻黃(二錢),桑白皮(一錢),甘草(六分),陳皮(一錢),蘇子(八分),赤茯苓(一錢),加入生薑三片,用水煎煮後趁熱服用,以微微出汗為宜。

射干麻黃湯

這個方子治療外有寒邪包裹,內有熱邪的病症,症狀表現為咳嗽氣喘、胸悶、喉嚨發出像水雞叫一樣的聲音。它的藥理和華蓋散相似,但此方所治的邪氣更重一些,所以治療方法也應該以發散體表寒邪為主。因此用麻黃、生薑、細辛等藥,來發散體表風邪;用射干來散胸中的鬱熱;配合半夏來化痰平喘;用紫菀茸、五味子、款冬花等來潤肺止咳。

藥方組成:麻黃(一錢半),細辛(七分),生薑(三片),射干(一錢),紫菀(一錢),五味子(五分),款冬花(一錢),半夏(八分),加入大棗二枚,用水煎煮後溫服,以微微出汗為宜。

款氣丸

這個方子治療中氣虛弱,運化功能失常,導致體內水液滯留在上焦,無法散開,損傷肺氣,進而引起痰多氣喘、咳嗽、肢體浮腫的症狀。治療方法應該是補益中氣,健脾,並以疏通行滯、排除水液為主。因此用人參、茯苓來補中健脾;用青皮、陳皮、木香、檳榔來疏導滯塞的氣機;配合澤瀉、葶藶子、防風、牽牛子、郁李仁,來排除水液、消散浮腫;用杏仁、兜鈴來調理肺氣,止咳;用川芎來調和氣血,使其各歸其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