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十 (7)
卷之十 (7)
1. 咳逆脈法
脈緩者易治。脈急,按之不鼓者,難治。脈代者,危。脈結、促、微,三者可治。右關脈弦者,乃木乘土位,難治。
白話文:
- 脈搏緩慢,容易治療。
- 脈搏急促,按壓時不鼓脹,難以治療。
- 脈搏跳動中斷,徵兆危險。
- 脈搏結實、急促、微弱,這三種情況可以治療。
- 右關脈弦緊,表示木氣太盛,土氣受制,難以治療。
2. 治咳逆大法
咳逆之症,皆由陰氣已虧,陽火暴甚,直衝而上,出於胃,入於肺而作聲,是以東垣用涼藥者,乃泄熱以降火也,先哲用甘溫之劑而獲效,於危惡之際,亦是陰氣先竭,陽火無根,浮於胸中,亦將欲散。故此不用寒藥,而以甘溫之劑養胃,留其陽氣,使胃氣一和,陰氣自復,乃陽生陰長之意也,皆屬陰虛火炎為主。學者在於臨症詳其所挾,加減施治。
白話文:
咳嗽和打嗝的症狀,都是因為陰氣不足,陽氣過盛,陽氣衝上來,從胃部進入肺部,發出聲響。因此,東垣派使用涼藥治療,目的是瀉熱降火。而先賢使用甘溫的藥方取得療效,也是因為在危急的情況下,陰氣率先耗竭,陽氣失去根基,浮於胸中,快要散去。所以不用寒藥,而是使用甘溫的藥方來滋養胃氣,留住陽氣,讓胃氣調和,陰氣自然恢復。這樣的做法,是基於陰虛火旺的原則。臨牀上,醫生需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,調整加減藥方進行治療。
如壯實之人,吐法亦可用。在觀其虛實立方。
如傷寒汗吐下後,及久痢併產後,或一切亡損津血而作此症者,皆屬陰虛所致,法當滋補為本。
白話文:
如果是一個身體強壯的人,也可以使用催吐的方法。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開立處方。
像是感冒經過發汗、催吐、瀉下之後,或是長時間腹瀉以及產後,或者是因為各種原因導致體液和血液損失而產生這種症狀的,都屬於陰虛造成的,治療方法應該以滋補為主。
如平人,或用食太速,或飲水喜笑,錯喉而氣搶,或因痰飲停蓄心分,或暴怒氣逆痰厥,或傷寒熱病失下等因而作此症,皆為實火,不得疏越所致,法當疏泄為先。雖有虛實二因之分,實由火氣炎上所致。經云: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是也。雖然屬於火,又不可以苦寒之劑峻治,全在斟酌合宜,分因而用藥可也。
白話文:
就像一般人飲食過快,或喝水時嬉笑,嗆入喉嚨而引起氣急,或因為痰液停留在心臟部位,或因為突然生氣導致氣血上逆、痰液阻滯,或因為傷寒發熱而導致下痢等原因所引起的疾病,都屬於實熱症,不應該使用疏通調理的方法。應先採用疏洩的治療方法。雖然可以根據虛實兩種不同的成因進行區分,但實質上都是因為火氣上炎所致。經典上說:所有衝逆向上的症狀都屬於火氣的範疇。雖然屬於火氣,但也不宜使用苦寒的藥物劇烈治療,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斟酌,分清不同的成因再用藥。
如汗吐下誤服寒涼過劑,宜從溫補。
如脾虛、陰虛,當以平補,或佐重墜之劑於辛涼藥內。
如挾熱,當以涼劑清之。
如傷寒失下,地道不通,因而咳逆者,宜硝黃苦寒之劑下之。
白話文:
如果誤服了過量的寒涼藥物,應該使用溫補的方法來調理。
如果是脾虛或陰虛的情況,應該使用平補的方法,或者在辛涼藥物中加入一些重鎮的藥物。
如果有熱症,應該使用涼性的藥物來清除熱氣。
如果是因為傷寒而沒有及時使用下法,導致身體機能不順,進而引起咳嗽,應該使用含有硝石和大黃等苦寒性質的藥物來進行下法治療。
如痰飲停於心分,或暴怒氣逆痰厥,此等必形氣俱實,而別無惡候,當隨其邪之所在,或湧之泄之,或清之利之。
白話文:
如果痰飲積留在心臟部位,或因暴怒導致氣逆痰壅,這些情況一定是形氣都實,沒有其他不適的症狀,應當根據邪氣所在部位,採取催吐、洩下、清熱、通便等治療措施。
3. 丹溪治咳逆活套
咳逆之症,有痰,有氣虛,有陰虛,有虛火,在乎分因視症而療。
白話文:
咳嗽伴有逆氣的症狀,有的是因為有痰,有的是因為氣虛,有的是因為陰虛,有的是因為虛火,需要根據不同的原因來對症治療。
如陰痰與食上塞,遏氣不得上越者,宜吐之,如人參蘆、稀涎散之類。
白話文:
如果陰寒痰濕和飲食停滯在胸膈,阻隔氣息無法向上運行,這時應該催吐,可以用人參蘆、稀涎散之類的藥物。
如虛怯人作咳,宜參、耆、白朮等濃煎湯,下大補丸極妙。
如因痰作咳,宜陳皮、半夏為主。
白話文:
如果虛弱的人咳嗽,可以用黨參、黃耆、白術等藥材濃煎成湯,配上強身健體的大補丸,效果非常好。
如因火上炎,宜黃連、黃柏、滑石之類。
白話文:
如果因為火氣上炎,建議使用黃連、黃柏、滑石等藥材。
凡咳逆而自利者,用滑石、甘草、黃柏、芍藥、陳皮、人參、白朮、竹瀝等煎服。
凡屬痰發咳,宜人參、白朮濃煎,頻調益元散服。
白話文:
對於出現咳嗽、打嗝並伴有腹瀉症狀的人,可以煎服由滑石、甘草、黃柏、芍藥、陳皮、人參、白朮、竹瀝組成的湯藥來治療。
凡無病平人,偶然致咳者,此乃氣逆而致,宜小半夏茯苓湯,即二陳加黃芩,再加半夏、枳實。或煎沸湯泡蘿菔,研木香調氣散熱服之。木香、檀香、藿香、白蔻、砂仁、甘草。
白話文:
對於沒有疾病的健康人,偶爾咳嗽的人,這是因為氣逆導致的,適合服用小半夏茯苓湯,即在二陳湯的基礎上加入黃芩,再加半夏、枳實。也可以煎煮蘿蔔湯,研磨木香調氣散熱後服用。木香、檀香、藿香、白蔻、砂仁、甘草。
4. 治咳逆方
六君子湯
白話文:
六君子湯是由人參、白術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和半夏六味藥材組成的中藥方劑。此方常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導致的各種症狀,如食少便溏、腹脹等。
治中氣虧敗,挾痰作咳。法當補中豁痰。是以用人參、白朮、大棗、甘草等補益中氣,半夏、茯苓豁痰,助生薑、橘紅以散逆氣。
白話文:
治療中氣虛弱,伴有痰液導致咳嗽。治療方法應當是補益中氣,化解痰液。因此使用人參、白朮、大棗、甘草等補益中氣,半夏、茯苓化解痰液,輔以生薑、橘紅來疏散逆氣。
人參(甘溫,二錢),白朮(苦甘溫,二錢),大棗(甘溫,二枚),炙草(甘溫,五分),半夏(辛溫,八分),橘紅(苦辛溫,一錢),茯苓(甘淡平,一錢),生薑(辛溫,三片)
橘皮半夏生薑湯
白話文:
人參(甘溫,6克),白朮(苦甘溫,6克),大棗(甘溫,2枚),炙甘草(甘溫,1.5克),半夏(辛溫,2.4克),橘紅(苦辛溫,3克),茯苓(甘淡平,3克),生薑(辛溫,3片)
治氣虛挾痰。法當補氣為本,豁痰為標。是以用人參補氣,半夏豁痰,兼助橘紅、生薑以散逆氣。(一本有通草。)
白話文:
治療氣虛伴隨痰濕。治療方法應該以補益氣氣為根本,化解痰濕為輔助。因此使用人蔘補益氣氣,半夏化解痰濕,再加上橘紅和生薑來宣散逆氣。(有的古籍中加入通草。)
人參(甘溫,三錢),半夏(辛溫,錢半),橘紅(苦辛溫,錢半),生薑(辛溫,三片),水盅半,煎八分,溫服。
活人陳皮竹茹湯
白話文:
人參(甘、溫,三錢),半夏(辛、溫,半錢),橘紅(苦、辛、溫,半錢),生薑(辛、溫,三片),加水半碗,煎煮至剩八分之一的量,趁溫熱服用。
治傷寒大病後氣虛,餘熱未解,心煩作咳。法當補正氣為本,清餘熱為標。是以用人參、大棗、甘草等以補正氣,竹茹清餘熱以止心煩,橘紅、生薑散逆氣以除咳逆。
白話文:
針對傷寒大病後產生的氣虛、餘熱未消、心煩咳嗽症狀。治療方法應以補強正氣為根本,清除餘熱為輔。因此,使用人參、大棗、甘草等補正氣,竹茹清除餘熱以緩解心煩,橘紅、生薑散發逆氣以消除咳嗽逆氣。
人參(甘溫,三錢),炙草(甘溫,五分),大棗(甘溫,三枚),竹茹(苦寒,二錢),橘紅(音辛溫,一錢),生薑(辛溫,三片),水二盅,煎一盅,溫服。
人參白朮湯
白話文:
將人參(3錢)、炙甘草(0.5錢)、大棗(3枚)、竹茹(2錢)、橘紅(1錢)、生薑(3片)加入兩碗水中,煎煮成一碗藥湯,溫服。
治暑熱氣作咳。法當清暑益氣。是以用黃芩、柴胡、乾葛、梔子仁等清暑泄熱,五味救肺金,人參、白朮、甘草益氣,半夏、生薑散逆止咳。一本有防風。
白話文:
治療暑熱導致的咳嗽。治療方法應當遵循清暑益氣的原則。因此使用黃芩、柴胡、乾葛、梔子仁等藥材清暑瀉熱,五味子補益肺氣,人參、白朮、甘草益氣,半夏、生薑化解逆氣止咳。另外一派醫師則加入防風。
黃芩(苦寒,二錢),柴胡(苦寒,七分),乾葛(苦甘涼,八分),梔子(苦寒,錢半),五味(甘酸平,八分),人參(甘溫,二錢),白朮(苦甘溫,一錢),炙草(甘溫,五分),半夏(辛溫,一錢),生薑(辛溫,三片),水二盅,煎一盅。
橘皮乾薑湯
白話文:
黃芩(苦寒,2 錢),柴胡(苦寒,7 分),乾葛(苦甘涼,8 分),梔子(苦寒,1.5 錢),五味(甘酸平,8 分),人參(甘溫,2 錢),白朮(苦甘溫,1 錢),炙甘草(甘溫,5 分),半夏(辛溫,1 錢),生薑(辛溫,3 片),水 2 碗,煎煮成 1 碗。
治咳逆不止。夫咳逆由中氣虧敗,火邪上炎所致。法當補中為本,散火為標。經云:甚者從之。又云:急則治標。是以用乾薑、桂心以補氣,通草利竅通關以泄火。
白話文:
治療咳嗽不止的方法。咳嗽不止是由於中氣虧虛,火邪往上發炎所導致。治療方法最重要的是補強中氣,疏散火氣為輔。經書上說:「病情危急時,應從重治療。」又說:「病情急迫時,先治標。」因此,採用乾薑、桂心來補氣,通草通利氣血來疏泄火氣。
乾薑(辛熱,一錢),桂心(辛甘熱,八分),人參(甘溫,二錢),炙草(甘溫,五分),橘紅(苦辛溫,一錢),通草(淡平,八分),水二盅,煎一盅。
白話文:
材料:
- 乾薑:1錢 (辛熱)
- 桂心:8分 (辛甘熱)
- 人參:2錢 (甘溫)
- 炙草:5分 (甘溫)
- 橘紅:1錢 (苦辛溫)
- 通草:8分 (淡平)
- 水:2碗
做法:
將以上材料放入藥壺中,加入水煎煮,煎至剩下一碗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