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三 (63)
卷之三 (63)
1. 附方
四君子湯,見氣門。
四物湯,血門。
二陳湯,見痰門。
茯苓湯,治痰飲作痹。即二陳加枳實、桔梗。
白話文:
[附方]
四君子湯,這是用來調理脾胃,增強體力的方子,可在中醫的氣虛治療中找到相關資訊。
四物湯,主要用於調理女性的生理機能,以及補血,可在中醫的血虛治療中找到相關資訊。
二陳湯,這是專門用來治療痰多的方子,可在中醫的痰濕治療中找到相關資訊。
茯苓湯,用於治療因痰飲引起的痹症。其配方是在二陳湯的基礎上,再加入枳實和桔梗。
2. 吞酸門
3. 論
吞酸之症,有因中氣不健,以致胃中痰飲宿食鬱成濕熱,遂作酸水吐出,名曰吐酸;有因胃中濕熱壅鬱,以致中氣虧敗,不能輸布,伏於脾胃之間,因值風寒外束,腠理閉密,濕熱愈滋,遂作酸味刺心;有因飲食過度,脾胃不及傳化,郁成酸氣上嘔,名曰吞酸。數者名雖不同,其實屬一濕熱。
是以河間謂:酸者,肝木之味,因火盛制金不能平木,肝木自盛所致,猶熱物覆蓋於器而成酸者是也。治法宜以苦辛寒之劑散郁以清濕熱,如芩、連、茱萸之類,或佐以消導之劑,如山楂、神麯之輩,或加南星、半夏、橘紅等以燥濕痰藥,外更宜薄滋味以自養,無有不瘳矣。
白話文:
關於「吞酸」這種症狀,有時候是因為中氣不足,導致胃裡的痰飲和食物殘渣積聚形成濕熱,然後產生酸水被吐出來,這被稱為「吐酸」;也有時是因為胃中的濕熱過多,使得中氣損耗,無法正常運作,這些濕熱就潛藏在脾胃之間,當遇上外界的風寒束縛,毛孔緊閉,濕熱更加旺盛,於是產生刺痛心口的酸味;還有可能是因為飲食過量,脾胃來不及消化吸收,積聚成酸氣往上反嘔,也被稱為「吞酸」。這幾種情況雖然名稱不同,但實質上都是濕熱所導致。
因此,河間學派認為:酸,是肝臟的特徵味道,因為火氣太盛抑制了金的平衡功能,無法調節肝木,導致肝氣過盛,就像熱的食物蓋著器皿會變酸一樣。治療方法應使用苦辛寒的藥物,如黃芩、黃連、吳茱萸等,用以疏解濕熱,或輔以幫助消化的藥物,如山楂、神麯等,或加入南星、半夏、橘紅等祛除濕痰的藥物。此外,還應該清淡飲食,自我調養,這樣病癥就能得到緩解。
4. 吞酸脈法
脈沉而遲者,胸中有寒飲。脈洪者,濕熱在膈間,時吐酸水,欲成翻胃。
白話文:
在診斷上,如果脈搏呈現出沉而遲的狀態,這表示病患的胸部有寒性的水飲停留。若脈象顯得洪大,則是膈間有濕熱存在,患者會不定時地吐出酸水,這種情況可能正在發展成為反胃症。
5. 治吐酸大法
吐酸之症,以病機言之屬於濕熱,以藏府言之屬於脾胃,以病邪言之屬痰飲宿食。治療之法,熱者,以寒清之;脾濕者,以苦燥之;痰飲者,豁之利之;宿食者,消之導之。各宜類究,毋執一端。
如食鬱挾痰,宜二陳湯加南星、黃芩之類。
如食鬱吐酸,宜平胃散加炒神麯、炒麥芽、薑、棗同煎。
凡吐清水,宜陳壁土炒蒼朮、白朮,同茯苓、滑石、陳皮煎服。
凡治酸,必用吳茱萸者,乃順其性而折之也。
白話文:
【治療胃酸逆流的大原則】
胃酸逆流這種病症,從病發機制來看,主要是濕熱所致;從臟腑角度分析,問題出在脾胃;若從致病因素來講,則與痰飲及宿食有著密切關係。在治療上,針對熱性病徵,我們會使用寒涼藥物來清熱;對於脾濕,則會用苦味藥物來去濕;遇到痰飲問題,會選擇開滲利水的藥物;若是宿食引起,則會使用消化導滯的藥物。各種情況應當分別研究,不可拘泥於某一種方法。
例如,如果是由於食物鬱積並夾雜痰濕導致,可考慮使用二陳湯,並加入南星和黃芩這類藥物。
再如,如果食物鬱積導致胃酸逆流,適合使用平胃散,再添加炒神麯、炒麥芽,以及薑、棗一同煎煮服用。
凡是有吐出清水的情況,可以使用陳舊的牆壁土炒過的蒼朮、白朮,搭配茯苓、滑石和陳皮煎煮服用。
在治療胃酸逆流時,通常會使用吳茱萸,這是因為它能順應病態性質,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。
6. 丹溪治吐酸活套
酸症乃濕熱鬱於肝而出於脾胃之內,必要蔬食自養。宜以炒茱萸順其性而折之,仍必以炒黃連為主,或用二陳加吳茱萸、黃連,隨時令加減,或丸,或散,或湯服。
白話文:
酸性的症狀是由濕熱在肝臟積聚,然後從脾胃內部釋放出來所導致的。患者必須以蔬菜飲食來自我調理。適合使用炒過的茱萸來順應這種特性並加以抑制,但仍必須以炒黃連作為主要治療藥物。或者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吳茱萸和黃連,根據季節和個人狀況進行加減調配,治療方式可以選擇製成藥丸、藥粉或是煎煮成湯藥服用。
7. 治吐酸方
吳茱萸丸
治濕熱鬱成酸味上搶。法當疏鬱滯,清濕熱為主。是以用吳茱萸、橘紅等諸辛以疏郁,蒼朮燥濕,芩、連等以清熱。
吳茱萸(苦辛熱,炒,二兩),橘紅(苦辛溫,去白,二兩),蒼朮(苦辛溫,一兩),黃芩(苦寒,酒炒,三兩),黃連(苦寒,酒炒,二兩),共末,用神麯打,糊丸如梧子大,每以薑湯送下三五十丸,日進三服。
東垣藿香安胃丸
治中氣不足,脾胃不和,嘔吐作酸。法當補中氣和脾胃。是以用人參、橘紅補中氣,丁香、藿香溫脾和胃,助生薑散郁以止嘔。一本無丁香,有吳萸。
人參(甘溫,一兩),橘紅(苦辛溫,去白,一兩),丁香(苦辛溫,五錢),藿香(辛溫,一兩),生薑(辛溫,五錢),共末,用陳米糊丸,如梧子大,每服三五十丸。
三因曲術丸
治宿食留飲停滯中脘而作酸症。法當消宿食為本,燥濕行滯為標。故用砂仁、神麯消宿食,蒼朮燥濕飲,陳皮行滯氣。
砂仁(辛溫,兩半),神麯(苦辛溫,一兩),陳皮(苦辛溫,一兩),蒼朮(辛溫,一兩),上共為細末,用薑汁攪神麯,糊丸如梧子大,每以薑湯下五七十丸。
又方
治胃中痰飲,郁成酸症。法當豁痰疏郁。是以用南星、半夏、石膏以豁痰,香附以疏郁。(一本有炒子生薑。)
南星(苦辛溫,二錢),半夏(苦辛溫,三錢),軟石膏(辛溫,三錢),香附(辛溫,二錢),水二盅,煎一盅服,或作丸亦可。
白話文:
【治療胃酸逆流的處方】
吳茱萸丸
用於治療因濕熱積聚造成的胃酸倒流。其療法主要是疏通鬱滯並清除濕熱。因此,使用吳茱萸、橘紅等辛香料來疏解鬱滯,蒼朮來除濕,黃芩、黃連等來清熱。
取吳茱萸(味道苦辛,性熱,炒過,二兩)、橘紅(苦辛味,溫性,去掉白色部分,二兩)、蒼朮(苦辛味,溫性,一兩)、黃芩(苦寒,用酒炒過,三兩)、黃連(苦寒,用酒炒過,二兩),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,加入神麯,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狀。每次服用時,以薑湯吞服三五十顆,一天服用三次。
東垣藿香安胃丸
適用於中氣不足,脾胃運作不協調,導致嘔吐且胃酸的情況。療法是補充中氣,調和脾胃。因此,使用人參、橘紅來補充中氣,丁香、藿香來溫暖脾臟,調和胃部,加上生薑幫助散發鬱氣,阻止嘔吐。
取人參(甘甜溫和,一兩)、橘紅(苦辛溫,去掉白色部分,一兩)、丁香(苦辛溫,五錢)、藿香(辛溫,一兩)、生薑(辛溫,五錢),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,再用老米製成的糊狀物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狀。每次服用三五十顆。
三因曲術丸
針對食物殘留、飲水在中脘區停留造成的胃酸問題。療法以消除食物殘留為根本,以除濕和促進消化為目標。因此,使用砂仁、神麯來消除食物殘留,蒼朮來除濕,陳皮來促進消化。
取砂仁(辛溫,一兩半)、神麯(苦辛溫,一兩)、陳皮(苦辛溫,一兩)、蒼朮(辛溫,一兩),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,再用薑汁混合神麯製成糊狀,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狀。每次以薑湯服用五七十顆。
另一個處方
適用於胃部痰飲,鬱結造成的胃酸問題。療法主要為清除痰液和疏解鬱氣。因此,使用南星、半夏、石膏來清除痰液,香附來疏解鬱氣。
取南星(苦辛溫,二錢)、半夏(苦辛溫,三錢)、軟石膏(辛溫,三錢)、香附(辛溫,二錢),用水兩杯煎至一杯後服用,也可以製成丸狀服用。
8. 附方
二陳湯,痰門。
平胃散,濕門。
白話文:
翻譯內容如下:
在處理痰的問題上,我們會使用「二陳湯」這個處方。
而在對付濕氣方面,則會採用「平胃散」這一方劑。
9. 咳逆門
10. 論
咳逆之症,忤錯不順之謂也。有因水漬於肺而作者;有因喜笑過度,氣噎而作者;有因咽飲錯喉,氣搶而作者;有因急食乾物,氣塞而作者,雖然因各不同,未有不由胃氣上逆,不得下降所致。法當降氣行氣而咳逆自除。又有陰虛不能為陽之守,以致陽火浮上,衝於肺而作咳者,又不可執以行氣降氣之劑,宜以滋陰降火苦寒之藥,或以甘溫補養之藥,使其陽長而陰自生。經云:陽生陰長是也。
有因飲食太過,填塞胸中,致氣不得升降而作咳者,治宜瓜蒂散加人參蘆以吐之。有因痰閉於上,火起於下,其氣不得升越而咳者,治宜六君子湯加黃柏以降火。有因中氣不足,虛火上炎,氣不相續而作咳者,治宜以生脈散加補中益氣以補之。經云虛火宜補是也。有因陽火內實失下而作者,宜大小承氣等類以下之。
經云:實火宜瀉是也。有因渴飲涼水過多,停蓄不散,成水結胸而作咳者,宜小陷胸湯,或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,以散水寒。有因誤用熱藥,助起火邪,痰火上壅而作咳者,宜以黃連解毒,或白虎加竹瀝之類以降火。種種不同,學者當要分因而療,不可執一。或湧之泄之,或清之利之,隨機應變,合宜而施,無有不愈者也。
白話文:
【討論】咳嗽逆氣的症狀,指的是氣流在體內運行不順的情況。有的是因為肺部積水導致;有的是因為大笑過度,使氣息受阻引起;有的是因為飲食不慎,食物卡在喉嚨造成的;還有的是因為快速吞食乾硬食物,導致氣道堵塞所致。儘管這些情況的成因各不相同,但都是由於胃氣上逆,無法順利下降所導致。治療方法應當是調節氣息,使氣流順暢,那麼咳嗽逆氣自然就能消除。
然而,對於那些因陰虛無法約束陽氣,導致陽火上升,衝擊肺部而引發咳嗽的患者,就不能單純使用調氣、降氣的藥物。應當使用滋陰降火、性質苦寒的藥物,或者使用甘溫補養的藥物,讓陽氣得到增強,陰氣自然也會恢復。這正是「陽生陰長」的醫理。
有的患者因過量飲食,造成胸部塞滿食物,導致氣息無法正常上下流通,進而產生咳嗽,應使用瓜蒂散加上人參蘆來催吐。有的患者因痰液堵塞上呼吸道,下部的火氣上沖,使得氣息無法正常上升,產生咳嗽,應使用六君子湯加上黃柏來降火。有的患者因中氣不足,虛火上炎,氣息無法持續,進而產生咳嗽,應使用生脈散加上補中益氣的藥物來補養。這正是「虛火宜補」的醫理。有的患者因體內陽火實盛,無法下行,導致咳嗽,應使用大小承氣湯一類的藥物來排泄。
有的患者因過量飲用冷水,導致寒水在胸腔凝結,產生咳嗽,應使用小陷胸湯或去麻黃的青龍湯加上附子來散寒化水。有的患者因誤用熱性藥物,助長火邪,痰火上壅,產生咳嗽,應使用黃連解毒或白虎加竹瀝一類的藥物來降火。不同的病因,應有不同的治療方式,醫者必須根據具體情況來選擇適當的療法,不能固守一法。可能需要催吐、排泄,也可能需要清熱、利尿,要靈活應變,根據病情適時調整,如此才能達到治療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