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十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 (5)

1. 痹脈法

脈浮而濡,屬氣虛。脈浮而緩,屬濕,為著痹。

脈緊而浮,屬寒,為痛。脈弦而滑,屬痰。

脈澀而芤,屬死血。脈見關前,痹在上體;關後,痹在下體;關內,痹在中。

2. 治痹大法

痹症雖因風寒濕三氣而成,未有不由正氣虧敗所致,始則客於筋脈皮肉筋骨,久而不已,入於五藏則死矣。

如煩滿喘而嘔者,是痹客於肺。

如煩心上氣,嗌乾恐噫,厥脹滿者,乃痹客於心。

多飲,小便數,小腹病如娠妊,夜臥則驚,是痹客於肝。

如善脹,尻以代踵,脊以代頭者,是痹客於腎。

如四肢懈惰,發咳,嘔沫,上為大寒者,是痹客於脾。又有腹痹、胞痹,隨其府腧以施針灸,或先瀉後補,或補瀉兼施可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四肢無力、咳嗽、嘔吐泡沫等症狀,而上面又出現嚴重的寒症表現,這是痺邪侵犯脾臟所致。還有腹痺、胞痺等症,應根據其所在臟腑腧穴施以針灸。可以先瀉後補,或補瀉兼施。

3. 丹溪治痹活套

痹症多由氣血虧敗,風寒濕等邪乘之,是以有氣虛、血虛、挾風、挾痰、挾濕、挾寒、挾瘀血等因不同,治宜補養氣血本,疏理邪氣為標。

白話文:

痹症大多是由於身體氣血虛弱,遭受風寒濕邪等外邪侵襲所致。因此,有氣虛、血虛,夾雜風邪、痰濕、濕邪、寒邪、瘀血等不同誘因。治療應當以補養氣血為根本,疏理外邪為標。

如因氣虛,人參黃耆白朮為主治。

白話文:

如果因為氣虛,人參、黃耆、白朮是主要的治療藥物。

如因血虛,宜以當歸、地黃、芍藥為主治。

如風勝,防風羌活等為主治。

如因濕勝,宜以蒼朮、白朮為主治。

如因寒勝,宜以烏頭附子乾薑為主治。

白話文:

如果因為寒邪過盛,治療上應以烏頭、附子、乾薑等藥物為主。

如痰勝,宜以南星、半夏香附等為主治。

如因瘀勝,宜以桃仁紅花、牛膝等為主。

4. 治痹方

治麻痹。此乃肺氣虧敗,不能養血所致。法當補益肺氣為主。是以用五味補肺,黃耆補氣,升麻柴胡益氣,青皮橘紅疏滯氣,歸尾行瘀血。

白話文:

治療麻痺症。這是因為肺氣不足,不能滋養血液所導致。方法應該以補益肺氣為主。因此使用五味子補肺,黃芪補氣,升麻、柴胡提升氣息,青皮、橘紅疏通氣滯,當歸尾部活血化瘀。

五味(甘酸平,一錢),黃耆(甘溫,二錢),升麻(苦寒,七分),柴胡(苦寒,七分),青皮(苦辛寒,八分),橘紅(苦辛溫,一錢),歸梢(辛甘溫,二錢),甘草(甘溫,五分),紅花(辛甘平,八分),水二盅,煎一盅,服。

白話文:

  • **五味子:**甘、酸、平(1錢)
  • **黃耆:**甘、溫(2錢)
  • **升麻:**苦、寒(7分)
  • **柴胡:**苦、寒(7分)
  • **青皮:**苦、辛、寒(8分)
  • **橘紅:**苦、辛、溫(1錢)
  • **歸梢:**辛、甘、溫(2錢)
  • **甘草:**甘、溫(5分)
  • **紅花:**辛、甘、平(8分)
  • **水:**2碗
  • **煎煮方法:**取藥材煎煮成1碗,服用。

治氣虛風濕外乘,以致渾身頑痹麻木,皮膚瘙癢,筋脈攣急,言語謇澀,手足不遂。是以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甘草以補氣,白芍當歸以養血,肉桂和榮衛以通血脈,木香行滯氣,防風天麻萆薢石斛威靈仙雲母粉、茵芋葉驅風勝濕,虎脛骨、川續斷以壯筋骨。

白話文:

針對氣虛風濕從外入侵的情況,導致全身頑固的痠痛麻痺、皮膚搔癢、筋脈抽搐攣急、說話不清、手足不靈活等症狀。因此,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甘草來補益氣血,白芍、當歸來滋養血液,肉桂來調和榮衛氣血,木香來理順滯氣,防風、天麻、萆薢、石斛、威靈仙、雲母粉、茵芋葉來驅除風濕,虎脛骨、川續斷來強化筋骨。

人參(甘溫,四兩),黃耆(甘溫,八兩),白朮(苦甘溫,四兩),炙草(甘溫,二兩),白芍(苦酸寒,二兩),當歸(辛甘溫,四兩),肉桂(辛甘溫,一兩),木香(辛溫,一兩),防風(辛溫,一兩),天麻(苦辛溫,一兩),萆薢(辛甘溫,一兩),石斛(甘平,一兩),威靈仙(苦辛涼,溫一兩),雲母粉(甘鹹平,一兩),茵芋葉(苦辛溫,一兩),虎脛骨(辛甘溫,兼祛拘攣,二兩),川續斷(辛甘溫,兼通血脈,益氣,一兩),共為細末,以細絹袋盛之。

白話文:

人參(甘溫,120克),黃耆(甘溫,240克),白朮(苦甘溫,120克),炙甘草(甘溫,60克),白芍(苦酸寒,60克),當歸(辛甘溫,120克),肉桂(辛甘溫,30克),木香(辛溫,30克),防風(辛溫,30克),天麻(苦辛溫,30克),萆薢(辛甘溫,30克),石斛(甘平,30克),威靈仙(苦辛涼,溫30克),雲母粉(甘鹹平,30克),茵芋葉(苦辛溫,30克),虎脛骨(辛甘溫,兼祛除拘攣,60克),川續斷(辛甘溫,兼通血脈,益氣,30克)。

將所有藥材研成細末,裝入細絹袋中。

用酒一官鬥,如春月浸五日,夏浸三日,秋七日,冬十日,再以慢火用重湯煮三炷香為度,每服一二杯。一本無人參。

白話文:

用一官斗的酒,如果是在春天,浸泡 5 天;如果是夏天,浸泡 3 天;如果是秋天,浸泡 7 天;如果是冬天,浸泡 10 天。然後用小火用沸騰的水煮三柱香的時間,每次服用一到兩杯。另一種藥方沒有人參。

治氣虛手足麻木,四肢倦怠。法當補益肺氣為本。是以用北五味滋肺以助元氣,人參、黃耆、炙草等補氣,芍藥引生草泄肺火,升麻、柴胡升引生髮之氣。

白話文:

治療因氣虛導致的手腳麻木、四肢乏力,方法應以補益肺氣為基礎。因此,本方使用北五味滋養肺部以扶助元氣,人參、黃耆、炙草等補氣,芍藥引生草洩除肺火,升麻、柴胡升提生髮之氣。

五味(甘酸平,七分),人參(甘溫,五分),黃耆(甘溫,二錢),炙草(甘溫,五分),白芍(苦酸,七分),生草(甘寒,七分),升麻(苦寒,七分),柴胡(苦寒,七分),水二盅,煎一盅,服。

白話文:

用五味子(甘酸平,七分)、人參(甘溫,五分)、黃耆(甘溫,二錢)、炙甘草(甘溫,五分)、白芍(苦酸,七分)、生薑(甘寒,七分)、升麻(苦寒,七分)、柴胡(苦寒,七分)各味藥材,加入兩碗水煎煮成一碗,服用。

沖和補氣湯

治中氣虧敗,四肢無力,閤眼則麻,目昏頭弦,委厥醋心。法當補益中氣為本。是以用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炙草等補中益氣,羌活獨活驅風,豬苓澤瀉滲濕,麻黃蒼朮發表以驅外邪,神麯、草豆蔻溫脾和胃,陳皮、木香行滯,當歸、芍藥養血,升麻、柴胡升提胃中發生之氣。濕久必成熱,故佐以黃連黃柏以清熱。一本無甘草。

白話文:

治療中氣虛弱、四肢無力、閉眼即感麻痺、視物模糊、頭暈目眩、虛脫冒冷汗等症狀。

治療方法應該是補益中氣為根本。因此使用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炙草等補氣藥材;羌活、獨活驅除風寒;豬苓、澤瀉利濕;麻黃、蒼朮發散表邪;神麯、草豆蔻溫暖脾胃;陳皮、木香行氣化滯;當歸、芍藥補血;升麻、柴胡升提胃中之氣。濕邪停留過久必定化熱,因此加入黃連、黃柏清熱。另有一種版本沒有甘草。

人參(甘溫,二錢),黃耆(甘溫,二錢),白朮(苦甘溫,二錢),甘草(甘溫,五分),羌活(辛溫,七分),獨活(辛溫,七分),豬苓(淡平,一錢),澤瀉(鹹寒,一錢),麻黃(辛溫,一錢),蒼朮(辛溫,一錢),神麯(苦辛溫,八分),草蔻(辛溫,七分),陳皮(苦辛溫,一錢),木香(苦辛溫,五分),川歸(辛甘溫,一錢),白芍(酸寒,七分),天麻(苦寒,六分),柴胡(苦寒,六分),黃柏(苦寒,七分),黃連(苦寒,七分),水二大盅,煎一盅,服。

白話文:

人參(溫和甜,2 錢),黃耆(溫和甜,2 錢),白朮(微苦溫和甜,2 錢),甘草(溫和甜,5 分),羌活(溫和辛,7 分),獨活(溫和辛,7 分),豬苓(平淡,1 錢),澤瀉(寒鹹,1 錢),麻黃(溫和辛,1 錢),蒼朮(溫和辛,1 錢),神曲(微苦溫和辛,8 分),草蔻(溫和辛,7 分),陳皮(溫和苦辛,1 錢),木香(溫和苦辛,5 分),川芎(溫和辛甜,1 錢),白芍(寒酸,7 分),天麻(寒苦,6 分),柴胡(寒苦,6 分),黃柏(寒苦,7 分),黃連(寒苦,7 分),水 2 大碗,煎服 1 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