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五 (3)
卷之五 (3)
1. 治癆瘵方
已上四症皆心經傷重。
如脾經蒸熱則唇焦,蓋唇乃脾之外候也。加白芍藥、木瓜、苦參。
如胃蒸熱則舌下痛,蓋胃脈緊舌本,走舌下。加石膏、粳米、大黃、芒硝、乾葛。
如肉蒸熱則食無味,而嘔煩躁不安。加白芍。
已上三症皆脾傷重。
如肝經蒸熱則眼昏黑,蓋肝脈散於目。加歸、芎、前胡。
如膽蒸熱則眼色白,蓋膽脈附肝而散於目。加柴胡、瓜蔞。
如筋蒸熱則甲焦,蓋甲乃筋之餘。加當歸、川芎。
如三焦蒸熱則乍寒乍熱。加石膏、竹葉。
已上四症皆肝傷重。
如腎經蒸熱則兩耳焦,蓋耳乃腎之竅。加石膏、生地黃、寒水石、竹葉。
如膀胱蒸熱則右耳焦,蓋膀胱乃腎之府,是以移熱於腎竅也。加澤瀉、茯苓、滑石。
如腦蒸熱則頭眩熱悶。加生地、防風、羌活。
如髓蒸熱則髓淋、骨蒸熱,蓋腎主骨、藏精髓也。加地骨皮、生地、當歸、天門冬。
如骨蒸熱則齒槁、腰痛,蓋齒乃骨之餘,腰痛乃腎之府病也。加鱉甲、地骨皮、牡丹皮、當歸、生地黃。
如臀蒸熱則股細、肢重。加石膏、黃柏。
如胞蒸熱則小便黃赤。加澤瀉、茯苓、生地黃、滑石、沉香。
已上七症皆腎傷重。
藥令建中湯
治勞怯,身體消瘦,潮熱自汗等症。此皆氣血兩虛之故。治宜補氣血為本,退潮熱為標。是以用人參、黃耆、茯苓、甘草、大棗等以補中氣,當歸、白芍養氣血,為本;佐以細辛、陳皮、生薑、半夏、利氣豁痰,前胡清熱;麥冬救肺金;官桂通血脈。
人參(甘溫,二錢),黃耆(甘溫,三錢),茯苓(甘淡平,一錢),炙草(甘溫,五分),川歸(辛甘溫,二錢),白芍(苦酸寒,八分),大棗(甘溫,三枚),細辛(辛溫,四分),橘紅(苦辛溫,八分),生薑(辛溫,製半夏毒,二錢),前胡(苦辛涼,解熱,治痰結,六分),半夏(苦辛溫,六分),麥冬(苦甘寒,清肺金,八分),官桂(辛甘溫,四分),水煎。溫服。
黃耆鱉甲湯
治虛勞客熱,肌肉消瘦,四肢倦怠,煩熱心悸,咳嗽,減食,盜汗。此皆中氣虧敗,運動失常,以致膻中陽氣不得舒布,鬱而為火,煎熬真陰,續又陰血隨虛,癆瘵成矣。蓋脾主肌肉四肢,脾病是以肌肉消瘦,四肢倦怠;夫心肺俱上,而心惡熱、肺畏火,火熱上炎,是以煩熱心悸,咳嗽;陽盛陰虛,是以睡則汗出。經云:補可以去弱。
故用人參、黃耆、茯苓、炙草等補中氣,知母、地黃、赤芍等以益陰血,二者為本;桑白皮、天門冬、紫菀茸清肺止嗽,地骨皮、柴胡、秦艽、鱉甲等以解蒸熱,桔梗、半夏治痰,三者為標;佐以肉桂通血脈,為引使。
人參(甘溫,二錢),黃耆(甘溫,三錢),茯苓(甘平,一錢),炙草(甘溫,五分),知母(苦辛寒,一錢),生地黃(甘寒,一錢),赤芍(苦酸寒,七分),桑皮(酸寒,七分),天門冬(甘寒,七分),紫菀(甘辛寒,七分),地骨(苦平寒,一錢),柴胡(苦寒,七分),秦艽(苦辛平,七分),鱉甲(甘平寒,七分),桔梗(苦辛溫,七分),半夏(辛溫,七分),肉桂(辛甘溫,三分),水煎。溫服。
白話文:
治癆瘵方
以上四種症狀都是心經受損嚴重導致的。
如果脾經有熱,則嘴唇乾燥焦裂,因為嘴唇是脾經的外部表現。需加入白芍藥、木瓜、苦參。
如果胃經有熱,則舌下疼痛,因為胃經脈絡緊連舌根,並延伸到舌下。需加入石膏、粳米、大黃、芒硝、乾葛。
如果肉(肌肉)有熱,則食慾不振,且嘔吐、煩躁不安。需加入白芍藥。
以上三種症狀都是脾經受損嚴重導致的。
如果肝經有熱,則眼睛昏花發黑,因為肝經脈絡散佈於眼睛。需加入當歸、川芎、前胡。
如果膽經有熱,則眼睛發白,因為膽經脈絡依附肝經並散佈於眼睛。需加入柴胡、瓜蔞。
如果筋(筋脈)有熱,則指甲乾燥焦裂,因為指甲是筋脈的餘氣所生。需加入當歸、川芎。
如果三焦有熱,則時冷時熱。需加入石膏、竹葉。
以上四種症狀都是肝經受損嚴重導致的。
如果腎經有熱,則兩耳乾燥焦裂,因為耳朵是腎經的竅穴。需加入石膏、生地黃、寒水石、竹葉。
如果膀胱經有熱,則右耳乾燥焦裂,因為膀胱是腎經的府,所以熱氣會傳到腎經的竅穴。需加入澤瀉、茯苓、滑石。
如果腦部有熱,則頭暈目眩、胸悶。需加入生地黃、防風、羌活。
如果髓部(骨髓)有熱,則會有骨髓淋漓、骨蒸發熱的症狀,因為腎臟主骨,藏精髓。需加入地骨皮、生地黃、當歸、天門冬。
如果骨蒸發熱,則牙齒鬆動、腰痛,因為牙齒是骨骼的餘氣所生,腰痛是腎臟受損的表現。需加入鱉甲、地骨皮、牡丹皮、當歸、生地黃。
如果臀部有熱,則大腿瘦弱、肢體沉重。需加入石膏、黃柏。
如果胞宮(女性生殖系統)有熱,則小便顏色黃赤。需加入澤瀉、茯苓、生地黃、滑石、沉香。
以上七種症狀都是腎經受損嚴重導致的。
建中湯
治療勞累虛弱,身體消瘦,潮熱自汗等症狀。這些都是氣血兩虛造成的。治療應以補益氣血為根本,退除潮熱為標誌。因此使用人參、黃耆、茯苓、甘草、大棗等來補益中氣,當歸、白芍藥來養護氣血,為根本;輔以細辛、陳皮、生薑、半夏來疏通氣機,化解痰飲,前胡清熱;麥冬滋養肺陰;官桂促進血液循環。
[藥材用量與煎服方法]
人參(二錢)、黃耆(三錢)、茯苓(一錢)、炙甘草(五分)、當歸(二錢)、白芍藥(八分)、大棗(三枚)、細辛(四分)、陳皮(八分)、生薑(二錢)、前胡(六分)、半夏(六分)、麥冬(八分)、官桂(四分),水煎服,溫服。
黃耆鱉甲湯
治療虛勞內熱,肌肉消瘦,四肢無力,煩熱心悸,咳嗽,食慾減退,盜汗。這些都是中氣虧虛,臟腑功能失調,導致膻中陽氣不能正常運作,鬱積化火,煎熬陰液,進而陰血隨之虛損,形成癆瘵。因為脾臟主管肌肉和四肢,脾臟虛弱就會導致肌肉消瘦,四肢無力;心肺在上,心臟怕熱,肺臟怕火,火熱上炎,就會導致煩熱心悸,咳嗽;陽盛陰虛,就會導致睡覺時出汗。經書上說:補益可以去除虛弱。
因此使用人參、黃耆、茯苓、炙甘草等來補益中氣,知母、生地黃、赤芍藥等來滋養陰血,這兩者為根本;桑白皮、天門冬、紫菀來清肺止咳,地骨皮、柴胡、秦艽、鱉甲等來解表清熱,桔梗、半夏來化痰,這三者為標誌;輔以肉桂來促進血液循環,起到引導的作用。
[藥材用量與煎服方法]
人參(二錢)、黃耆(三錢)、茯苓(一錢)、炙甘草(五分)、知母(一錢)、生地黃(一錢)、赤芍藥(七分)、桑白皮(七分)、天門冬(七分)、紫菀(七分)、地骨皮(一錢)、柴胡(七分)、秦艽(七分)、鱉甲(七分)、桔梗(七分)、半夏(七分)、肉桂(三分),水煎服,溫服。
(註:文中錢、分為古代重量單位,現代應用需根據醫師指示調整劑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