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一 (8)
卷之一 (8)
1. 穴法歌括
少陰腎經二十七,湧泉然谷太谿位,大鐘照海通水泉,復溜交信築賓連,陰谷橫骨與大赫,氣穴四滿中注垣,肓俞商曲石關位,陰都通谷幽門纏,步廊神封靈墟位,神藏彧中俞府全。
白話文:
少陰腎經上共有二十七個穴位,首起的幾個穴位是湧泉、然谷和太谿。接著是大鐘、照海、通和水泉,然後是復溜、交信、築賓相連。再下來是陰谷、橫骨以及大赫。之後則有氣穴、四滿、中注等穴位,跟著是肓俞、商曲和石關位置的穴位。陰都、通谷及幽門的穴位緊隨其後,最後是步廊、神封、靈墟的穴位位置,以及神藏、彧中和俞府,這些加起來構成了完整的少陰腎經穴位。
希望這個翻譯能幫到你!
2. 手厥陰心包絡經圖論
心包絡,一名心主,以藏象考之,在心下橫膜之上,豎膜之下,與橫膜相連,而黃脂漫裹者心也,其漫脂之外,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,心包也,乃相火之用也。其經多血而少氣。
起於胸中,出屬心包,由是下膈,絡於三焦之上脘、中脘及臍下一寸下焦之分,上循胸出脅,下腋三寸天池穴,上行抵腋下,下循臑內之天泉,以介乎手太陰、少陰兩經中間,入肘中之曲澤,下臂,行臂兩筋之間,循郄門、間使、內關、大陵,入掌中勞宮之穴,循中指端之中衝。其支者,自掌中勞宮穴別行,循小指次指,出其端,而交於手少陽之經,與三焦相為表裡。
其為病也,手心熱,臂、肘攣急,腋腫,甚則胸脅支滿,面赤,煩心。盛則寸口脈大一倍於人迎,虛則反少於人迎也。
白話文:
心包絡,又稱心主,根據臟腑理論來看,它位於心臟下方的橫膈膜上方,豎膈膜下方,與橫膈膜相連,且被黃色脂肪包裹的就是心臟。在這層脂肪外面,有纖細如絲的筋膜與心臟和肺部相連,這就是心包,它是相火的運作所在。此經絡特徵為血多氣少。
起源於胸腔中,出發後屬於心包,然後向下穿過膈肌,連結至三焦的上脘、中脘以及位於肚臍下一寸處的下焦部分,向上沿著胸部走出脅肋,往下至腋下三寸處的天池穴,再上行到達腋下,沿著手臂內部的天泉穴,位於手太陰、少陰兩條經絡之間,進入肘部的曲澤穴,沿著前臂,行走於兩條主要肌腱之間,經過郄門、間使、內關、大陵,進入手掌中的勞宮穴,沿著中指末端的中衝穴行進。其中有一分支,從手掌中的勞宮穴分出,沿著無名指,延伸到指尖,並與手少陽經絡交接,與三焦形成表裡關係。
當出現疾病時,會表現為手心熱,手臂、肘部肌肉緊繃,腋下腫脹,嚴重時會出現胸部脅肋部位脹滿,臉色潮紅,心情煩躁。當此經絡活動旺盛時,寸口脈搏會比人迎脈大一倍;若虛弱時,則寸口脈反而比人迎脈小。
3. 其穴有九
天池(在腋下三寸,乳後一寸,著脅直腋撅肋間),天泉(在曲腋下二寸,舉臂以取之),曲澤(在肘內廉下陷中,屈肘以取之),郄門(在掌後,去腕五寸),間使(在掌後三寸,兩陷筋間中),內關(在掌後,去腕二寸),大陵(在掌後,兩筋間陷中),勞宮(在掌中央,屈無名指取之),中衝(在手中指端,去爪甲如韭葉許)
白話文:
- 天池穴:位於腋下約三寸處,即乳房後方一寸,緊貼側邊肋骨下方。
- 天泉穴:在彎曲手臂時,位於腋窩下約二寸的位置,抬高手臂可以找到此穴。
- 曲澤穴:在手肘內側凹陷中,彎曲手肘可觸及。
- 郄門穴:位於手掌後方,距離手腕五寸處。
- 間使穴:在手掌後方約三寸,位於兩條明顯筋脈之間。
- 內關穴:位於手掌後方,距離手腕約二寸。
- 大陵穴:在手掌後方,位於兩條主要筋脈之間的凹陷中。
- 勞宮穴:位於手掌中心,彎曲無名指時可以找到。
- 中衝穴:位於中指指尖,距離指甲根部約如一片韭菜葉的寬度。
4. 穴法歌括
手厥陰經有九穴,天池天泉曲澤列,郄門間使內關連,大陵勞宮中衝絕。
白話文:
手厥陰心包經上共有九個穴位,分別是天池穴、天泉穴、曲澤穴,接著是郄門穴、間使穴、內關穴彼此相連,最後是大陵穴、勞宮穴、中衝穴。
這就是該經絡上所有穴位的排列順序。
5. 手少陽三焦經圖論
經云:三焦者,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。與手厥陰相為表裡,其經多血而少氣。其脈起於小指次指端關衝穴,上出次指之間,歷液門、中渚,循手腕之陽池,出臂外兩骨之間,循外關、支溝、會宗、三陽絡,四瀆,上貫肘,抵天井穴,從天井上行,循臂俞之外,歷清冷淵、消爍,行手太陽之裡、陽明之外,上肩,循臑會、肩髎、天髎,交出足少陽之後,過手太陽之秉風、足少陽之肩井,下入陽明之缺盆,復由足陽明之外而交會於膻中,散布絡繞於心包,下膈,當胃上口以屬上焦,於中脘以屬中焦,於下脘以屬下焦。
其支者,從任之膻中而出缺盆,上項,過督之大椎,循天牖,上挾耳後,經翳風、瘛脈、顱息,直上出耳上角之角孫,過足少陽之懸釐、頷厭、陽白及太陽睛明之分,屈曲下頰至䪼,會手太陽顴髎。又支自翳風入耳之分中,過手太陽之聽宮,歷耳門,行禾髎,出目銳眥,會足少陽之瞳子髎,循絲竹空,而交於足少陽。
其為病也,耳聾,渾渾焞焞,咽痛,喉痹,目銳眥痛,耳後、肩、臑、肘、臂外皆痛,小指次指不用。盛則人迎脈大一倍於寸口,虛則反小於寸口也。
白話文:
經典提到:三焦是身體內排水系統的主管,負責調節全身的水分運行。它與手厥陰心包經互為表裡關係,這條經絡的特點是血液較多,氣較少。它的脈絡開始於無名指的末端關沖穴,向上延伸到無名指間隙,經過液門、中渚穴,沿著手腕的陽池穴,穿過手臂外側的兩塊骨頭之間,再通過外關、支溝、會宗、三陽絡、四瀆穴,向上貫穿肘部,抵達天井穴。從天井穴往上行,沿著臂臑之外,經過清冷淵、消爍穴,穿過手太陽小腸經的內側和手陽明大腸經的外側,向上到肩膀,沿著臑會、肩髎、天髎穴,穿出足少陽膽經的後方,經過手太陽小腸經的秉風穴和足少陽膽經的肩井穴,向下進入陽明胃經的缺盆穴,再由足陽明胃經的外側交會於膻中穴,脈絡散佈並繞行心包經,向下穿過膈肌,胃的上口處連接上焦,中脘穴處連接中焦,下脘穴處連接下焦。
其分支,從任脈的膻中穴出發,穿出缺盆穴,向上到頸部,經過督脈的大椎穴,沿著天牖穴,向上夾在耳朵後方,經過翳風、瘛脈、顱息穴,直上至耳朵上方的角孫穴,穿過足少陽膽經的懸釐、頷厭、陽白以及太陽膀胱經的睛明穴,彎曲下降至頰部的䪼穴,會合手太陽小腸經的顴髎穴。另一分支從翳風穴進入耳朵中,穿過手太陽小腸經的聽宮穴,經過耳門穴,行至禾髎穴,出現在眼睛尖端,會合足少陽膽經的瞳子髎穴,沿著絲竹空穴,交會到足少陽膽經。
當三焦經發生疾病時,可能會出現耳鳴,聽力模糊,咽喉疼痛,喉部阻塞感,眼尾疼痛,耳朵後方、肩膀、臑、肘、手臂外側都可能感到疼痛,無名指可能無法正常活動。如果三焦經的氣血旺盛,人迎脈的脈搏會比寸口脈大一倍;若氣血虛弱,人迎脈的脈搏反而會比寸口脈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