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
1. 卷之二
2. 任脈圖論
任者,總也,乃腎之配。與督本一源,而分為二歧也,督乃由會陽而行背,任則由會陰而行腹,夫人身任督猶天地、南北也,可以分,可以合,分之見陰陽之不雜,合之見渾淪之無間。
其脈起於中極下會陰之分,由是循曲骨,上毛際,至中極,行腹裡,循關元、石門、氣海、陰交、神闕、水分、下脘、建里、中脘、上脘、巨闕、鳩尾、中庭、膻中、玉堂、紫宮、華蓋、天突、廉泉,上頤,循承漿,至齦交,分行系兩目之中央,會承泣而終。其支者,起於胞中,循脊裡,為經絡之海。
其浮而外者,循腹上行,會於咽喉,別絡唇口。氣血盛則肌肉熱,血獨盛則滲灌皮膚而生毫毛,婦人月事數下,不足於血,沖、任二脈俱傷,不能榮其口唇,是以髭鬚不生,毫毛稀少。其為病也,男子內結七疝,女子帶下瘕聚。
白話文:
【任脈圖論】
「任」的意思是總括,它與腎臟功能相輔相成。任脈和督脈本來源出一處,但後分化為兩個方向,督脈從會陽往上行至背部,任脈則從會陰開始,沿腹部前進。人的任督二脈就像天地、南北一樣,可以區分,也可以融合,分開時可看出陰陽的分明,結合時則可見到生命的完整無縫。
任脈起源於中極穴下方的會陰部位,然後沿著曲骨向上,穿過毛際,抵達中極穴,再深入腹部內側,依序經過關元、石門、氣海、陰交、神闕、水分、下脘、建裏、中脘、上脘、巨闕、鳩尾、中庭、膻中、玉堂、紫宮、華蓋、天突、廉泉,上行至頤部,沿著承漿穴,最終達到齦交,並在此處分岔,連接兩眼正中央,最後在承泣穴結束。另外有一分支,起始於子宮,沿脊椎內部行走,是全身經絡的匯聚點。
任脈浮於表面的部分,沿腹部向上延伸,最後會集於咽喉,並分出支脈繞過嘴脣。當氣血旺盛時,肌肉就會感到溫熱;如果只有血液過剩,就會滲透皮膚,促進毫毛的生長。女性因為月經頻繁,血液消耗大,沖脈和任脈受到損傷,無法滋養口脣,因此鬍鬚不會生長,毫毛也會變得稀疏。如果任脈有問題,男性可能產生七種不同的疝氣,女性則可能出現帶下或腫塊聚集的情況。
3. 其穴二十有四
會陰(一名屏翳。在兩陰間),曲骨(在橫骨上,毛際陷中應手),中極(在關元下一寸是),關元(在臍下三寸),石門(在臍下二寸是也),氣海(在臍下一寸五分),陰交(在臍下一寸),神闕(在臍中央是也),水分(在下脘下一寸),下脘(在建里下一寸),建里(在中脘下一寸),中脘(在上脘下一寸),上脘(在巨闕下當一寸五分,去蔽骨三寸),巨闕(在鳩尾之下一寸),鳩尾(在蔽骨之端下,垂骨央是),中庭(在膻中下一寸六分),膻中(在玉堂下一寸六分,兩乳間),玉堂(在紫宮之下一寸六分),紫宮(在華蓋下一寸六分),華蓋(在璇璣下二寸是),璇璣(在天突下一寸陷中),天突(在頸結喉下四寸宛宛之中),廉泉(在頸之下、結喉之上,仰而取之),承漿(在唇下陷中。乃任與足陽明會所)
白話文:
- 會陰(又稱為屏翳。位於男女生殖器之間)
- 曲骨(位於恥骨上方,毛髮邊緣的凹陷處)
- 中極(位於關元穴下方一寸的位置)
- 關元(位於肚臍下方三寸的位置)
- 石門(位於肚臍下方二寸的位置)
- 氣海(位於肚臘下方一寸五分的位置)
- 陰交(位於肚臍下方一寸的位置)
- 神闕(位於肚臍正中央的位置)
- 水分(位於下脘穴下方一寸的位置)
- 下脘(位於建裏穴下方一寸的位置)
- 建裏(位於中脘穴下方一寸的位置)
- 中脘(位於上脘穴下方一寸的位置)
- 上脘(位於巨闕穴下方一寸五分,離劍突三寸的地方)
- 巨闕(位於鳩尾穴下方一寸的位置)
- 鳩尾(位於劍突末端下方,垂直骨的中心位置)
- 中庭(位於膻中穴下方一寸六分的位置)
- 膻中(位於玉堂穴下方一寸六分,兩乳之間)
- 玉堂(位於紫宮穴下方一寸六分的位置)
- 紫宮(位於華蓋穴下方一寸六分的位置)
- 華蓋(位於璇璣穴下方二寸的位置)
- 璇璣(位於天突穴下方一寸的凹陷中)
- 天突(位於頸部喉結下方四寸的凹陷中)
- 廉泉(位於頸部下方、喉結上方,需仰頭才能找到)
- 承漿(位於嘴脣下方的凹陷中,是任脈和足陽明胃經的交匯處)
4. 穴法歌括
任脈穴共二十四,會陰曲骨中極位,關元石門氣海連,陰交神闕水分繼,下脘建里中脘依,上脘巨闕鳩尾次,中庭膻中接玉堂,紫宮華蓋璇璣至,天突廉泉與承漿,此歌學者當熟記。
白話文:
任脈上的穴位總共有二十四個,首先從會陰、曲骨和中極穴開始,接著是關元、石門和氣海穴連成一線,然後是陰交、神闕和水分穴依次排列,再下來是下脘、建裏、中脘穴相繼,之後是上脘、巨闕和鳩尾穴順序出現,接着是中庭、膻中接續到玉堂穴,再往後是紫宮、華蓋和璇璣穴到達,最後是天突、廉泉和承漿穴結束,這首歌謠是學習針灸學者應該熟記的。
這段文字是在描述任脈上各個穴位的位置順序,提醒學習者應熟記。
5. 督脈圖論
督者,都也。行背部之中行,為陽脈之都綱,乃奇經八脈之一也。起於下極之所,循長強,並脊裡而上行,歷腰俞、陽關、命門、懸樞、脊中、筋縮、至陽、靈臺、神道、身柱,過足太陽之風門,循陶道、大椎、啞門,至風府入腦,循腦戶、強間、後頂,上巔,至百會、前頂、囟會、上星、神庭,循額至鼻柱,歷素髎、水溝、兌端,至齦交而終。
其支者,起於小腹之下骨中央,女子入系庭孔之端,其細絡循陰器,合篡間,繞篡後,別繞臀,至少陰,與太陽中絡合,上股內後廉,貫脊,屬腎。與足太陽起目內眥,上額,交巔,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,循肩膊內,挾脊,抵腰中,入循膂絡腎。其男子循莖下至篡,與女子等。
其小腹直上者,貫臍中央,上貫心,入喉,上頤,環唇,上系兩目之中。其為病也,從小腹上衝心而痛,不得前後,為沖疝。其女子不孕,癃,痔,遺溺,嗌乾,脊強反折。
白話文:
督脈,是總管的意思。它行走於背部正中線,是所有陽性經脈的總綱,屬於奇經八脈的一種。它的起點在人體的最底端,沿著尾椎骨而上,並緊鄰著脊椎內側往上延伸,經過腰俞、陽關、命門、懸樞、脊中、筋縮、至陽、靈臺、神道、身柱等穴位,穿過足太陽膀胱經的風門穴,再沿著陶道、大椎、啞門穴往上,到達風府進入腦部,再沿著腦戶、強間、後頂穴往上,到達頭頂的巔頂,再通過百會、前頂、囟會、上星、神庭等穴,沿著額頭到達鼻樑,再經過素髎、水溝、兌端等穴,最後到達齦交結束。
其中有一條分支,起始於小腹部下方的骨頭中間,對於女性來說,這條分支會連接到生殖器官的前端,其細微的絡脈會沿著生殖器官,匯集到會陰處,繞過會陰後方,再分別繞過臀部,到達腳的小腿內側,與足太陽膀胱經的中間絡脈相會合,向上經過大腿內側後緣,穿透脊椎,連接到腎臟。與足太陽膀胱經一樣,起始於眼睛內角,向上到額頭,交會於頭頂,進入腦部,再回到頸部,沿著肩膀和背部內側,夾著脊椎,到達腰部中間,進入脊椎內部,絡通腎臟。對於男性來說,這條分支會沿著生殖器下到會陰,與女性的路徑相同。
其中一條從小腹直上的分支,會穿過肚臍中心,再向上穿過心臟,進入喉嚨,到達下巴,環繞嘴脣,再向上連接到雙眼之間。當督脈出現問題時,可能會有從小腹向上衝擊心臟的疼痛感,並且排便或排尿困難,這是所謂的"沖疝"。對於女性來說,可能會導致不孕、小便不通暢、痔瘡、尿失禁、咽喉乾燥、脊椎僵硬、身體彎曲等症狀。
6. 其穴二十有七
長強(在脊骶骨是),腰俞(在第二十一椎節下間是穴),陽關(在第十六椎下間),命門(第十四椎下間),懸樞(第十三椎下間),脊中(第十一椎下間),筋縮(九椎下間),至陽(第七椎下間),靈臺(第六椎下間),神道(第五椎下間),身柱(三椎下間),陶道(在大椎節下間陷中。
自陽關至此十穴並俯而取之),大椎(在第一椎下陷中),啞門(在風府後,入髮際五分),風府(在項後,入髮際五分),腦戶(在枕骨上,強間後一寸五分),強間(在後頂後一寸五分),後頂(在百會後一寸五分),百會(一名三陽五會。
在前頂後一寸五分,頂中央旋毛中,直兩耳尖,可容豆),前頂(在囟會後一寸五分陷中是),囟會(在上星之後一寸陷中),上星(在神庭後,入髮際一寸五分),神庭(在鼻上,入髮際五分),素髎(在鼻柱端),水溝(在鼻柱下。即人中穴也),兌端(在唇之上面),齦交(在唇內上齦縫中)
白話文:
- 長強穴:位於尾椎骨處。
- 腰俞穴:在第21個脊椎節下方的空隙。
- 陽關穴:在第16個脊椎下方的空隙。
- 命門穴:在第14個脊椎下方的空隙。
- 懸樞穴:在第13個脊椎下方的空隙。
- 脊中穴:在第11個脊椎下方的空隙。
- 筋縮穴:在第9個脊椎下方的空隙。
- 至陽穴:在第7個脊椎下方的空隙。
- 靈臺穴:在第6個脊椎下方的空隙。
- 神道穴:在第5個脊椎下方的空隙。
- 身柱穴:在第3個脊椎下方的空隙。
- 陶道穴:在大椎骨節下方的凹陷中。
以上從陽關到陶道的十個穴位,需讓患者俯身才能正確找到。
- 大椎穴:在第1個脊椎下方的凹陷中。
- 啞門穴:在風府穴後方,離髮際線約五分處。
- 風府穴:在頸後,離髮際線約五分處。
- 腦戶穴:在枕骨上方,強間穴後方一寸五分處。
- 強間穴:在後頂穴後方一寸五分處。
- 後頂穴:在百會穴後方一寸五分處。
- 百會穴:又名三陽五會,位於前頂穴後方一寸五分,頭頂中央的旋毛中,與兩耳尖垂直對應,大小可以容納一粒豆子。
- 前頂穴:在囟會穴後方一寸五分的凹陷中。
- 囟會穴:在上星穴後方一寸的凹陷中。
- 上星穴:在神庭穴後方,離髮際線約一寸五分處。
- 神庭穴:在鼻子上方,離髮際線約五分處。
- 素髎穴:在鼻尖。
- 水溝穴:在鼻子下方,也就是人中穴。
- 兌端穴:在嘴脣上方。
- 齦交穴:在嘴脣內側,上齦的縫隙中。
7. 穴法歌括
督脈經穴二十七,長強腰俞陽關位,命門懸樞脊中行,筋縮至陽靈臺立,神道身柱陶道連,大椎啞門風府繼,腦戶強間後頂排,百會前頂囟會次,上星神庭及素髎,水溝兌端齦交畢。
白話文:
督脈上的經穴總共有二十七個,首先從長強穴開始,接著是腰俞穴和陽關穴,再來是命門穴、懸樞穴和脊中穴,沿著脊椎下行到筋縮穴、至陽穴和靈臺穴,然後是神道穴、身柱穴和陶道穴相連,往上來到大椎穴、啞門穴和風府穴,接著是腦戶穴、強間穴和後頂穴排列,再來是百會穴、前頂穴和囟會穴依次排列,最後是上星穴、神庭穴以及素髎穴,再通過水溝穴、兌端穴,最後以齦交穴結束。
8. 衝脈論
沖者,要也,言其為陰脈之海,通受諸經之氣血也。衝脈者與任脈皆起於胞中,上循脊裡,為經絡之海。其浮於外者,循腹,上會於咽喉,絡唇口。其支者,起於足陽明之氣衝,並足少陰之經,挾臍左右各五分上行,至胸中而散。其為病也,令人逆氣裡急。
白話文:
【衝脈論】
衝脈,就像是關鍵一樣,這是在說它作為陰脈之海的角色,能夠流通接收全身各種經脈的氣血。衝脈和任脈都起源於胞宮之中,向上沿著脊椎內側運行,成為了經絡系統的海洋。那些在體表較淺層的部分,則沿著腹部運行,向上到達咽喉處匯聚,並且連繫到脣和口部。
其分支部分,起始於足陽明胃經的氣衝穴位置,伴隨足少陰腎經的路線,夾在肚臍兩側各五分的位置向上行進,直到胸中才分散開來。當它出現問題時,會使人感到氣逆和腹部緊急不適。
9. 帶脈論
言其總屬諸脈如帶也。帶脈起於季脅,環身一周如帶,與足少陽會於維道。其為病也,腰腹從容如囊水之狀,若婦女則赤白帶症。蓋由濕熱於此滲流而下,故名帶下。
白話文:
「這是在說明帶脈如同腰帶一般,統轄著身體的多條經脈。帶脈起源於季脅(即腋下邊緣的位置),環繞身體一週,就像腰帶一樣,並且在『維道』穴與足少陽膽經相會。當帶脈發生疾病時,會導致腰部和腹部有種鬆軟如水囊的感覺,對於女性來說,可能會出現白帶或赤帶的問題。這些症狀的產生,主要是因為濕熱在體內滲透下流,因此被稱為『帶下』。」
10. 陽蹻脈論
蹻者,言其為健足、行步之關要也。陽蹻起於跟中,循外踝上行,入風池。其脈長八尺,生於足太陽之申脈,與足少陽會於居髎,與手陽明會於肩髃、巨骨,與手、足太陽會於陽維,會於小腸經之臑俞,與手、足陽明會於胃經之地倉、巨髎,又與任脈會於胃之承泣。其為病也,令人陰緩而陽急,並宜刺之。
白話文:
"蹻脈這個名詞,強調了它對腳部活動及行走的重要作用。陽蹻脈起始於腳跟,沿著外踝向上行進,最終進入頭部的風池穴。這條脈絡全長八尺,起源於足太陽膀胱經的申脈,再與足少陽膽經在居髎穴相會,又與手陽明大腸經在肩髃穴和巨骨穴相遇,同時與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在陽維脈相會,也在小腸經的臑俞穴相交,再與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在地倉穴和巨髎穴相遇,最後與任脈在胃經的承泣穴相會。如果發生疾病,會導致身體的陰性部分鬆弛,而陽性部分緊張,這些情況都應該通過針灸來治療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