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1)

1. 任脈圖論

任者,總也,乃腎之配。與督本一源,而分為二歧也,督乃由會陽而行背,任則由會陰而行腹,夫人身任督猶天地、南北也,可以分,可以合,分之見陰陽之不雜,合之見渾淪之無間。

白話文:

任脈,是人體經絡系統中的總要脈絡,是與督脈相配的脈絡。任脈和督脈本源於一處,但分為兩支。督脈從會陽穴開始循行背部,而任脈從會陰穴開始循行腹部。人體的任脈和督脈就像天與地、南與北一樣,既可以分開來看,也可以合為一體來看。分開來看,可以看出陰陽氣血不會混雜;合為一體來看,則可以看出整體的通達無阻。

其脈起於中極下會陰之分,由是循曲骨,上毛際,至中極,行腹裡,循關元、石門、氣海、陰交、神闕、水分、下脘、建里、中脘、上脘、巨闕、鳩尾、中庭、膻中、玉堂、紫宮、華蓋、天突、廉泉,上頤,循承漿,至齦交,分行系兩目之中央,會承泣而終。其支者,起於胞中,循脊裡,為經絡之海。

白話文:

這條經脈從肚臍下方的會陰穴開始,沿著大腿內側往上行走,經過陰毛邊緣,到達肚臍,然後在腹內運行,經過關元穴、石門穴、氣海穴、陰交穴、神闕穴、水分穴、下脘穴、建裏穴、中脘穴、上脘穴、巨闕穴、鳩尾穴、中庭穴、膻中穴、玉堂穴、紫宮穴、華蓋穴、天突穴、廉泉穴,再往上走到下巴,沿著承漿穴,經過牙齦交接處,分叉進入兩眼的中央,會合承泣穴而結束。而它的支脈從子宮內開始,沿著脊椎骨內側行走,是經絡的匯集之處。

其浮而外者,循腹上行,會於咽喉,別絡唇口。氣血盛則肌肉熱,血獨盛則滲灌皮膚而生毫毛,婦人月事數下,不足於血,沖、任二脈俱傷,不能榮其口唇,是以髭鬚不生,毫毛稀少。其為病也,男子內結七疝,女子帶下瘕聚。

白話文:

那些浮在表面的氣血,沿著腹部向上運行,會聚在咽喉,並分佈到嘴脣和口腔。氣血旺盛的話,肌肉就會發熱;血氣特別旺盛的話,就會滲透到皮膚,生長出毛髮。對於女性,如果月經經常來而且數量多,氣血就會不足,衝脈和任脈都會受損,無法滋養嘴脣,所以鬍鬚和毛髮就長不出。這種情況下,男子會出現七疝內結的疾病,女子則會出現帶下瘕聚的疾病。

2. 其穴二十有四

會陰(一名屏翳。在兩陰間),曲骨(在橫骨上,毛際陷中應手),中極(在關元下一寸是),關元(在臍下三寸),石門(在臍下二寸是也),氣海(在臍下一寸五分),陰交(在臍下一寸),神闕(在臍中央是也),水分(在下脘下一寸),下脘(在建里下一寸),建里(在中脘下一寸),中脘(在上脘下一寸),上脘(在巨闕下當一寸五分,去蔽骨三寸),巨闕(在鳩尾之下一寸),鳩尾(在蔽骨之端下,垂骨央是),中庭(在膻中下一寸六分),膻中(在玉堂下一寸六分,兩乳間),玉堂(在紫宮之下一寸六分),紫宮(在華蓋下一寸六分),華蓋(在璇璣下二寸是),璇璣(在天突下一寸陷中),天突(在頸結喉下四寸宛宛之中),廉泉(在頸之下、結喉之上,仰而取之),承漿(在唇下陷中。乃任與足陽明會所)

白話文:

會陰: 又稱屏翳,位於兩腿之間。

曲骨: 位於胯骨上方,毛髮交界處,用手指觸摸即可找到。

中極: 位於關元穴下方一寸。

關元: 位於肚臍下方三寸。

石門: 位於肚臍下方二寸。

氣海: 位於肚臍下方一寸五分。

陰交: 位於肚臍下方一寸。

神闕: 即肚臍。

水分: 位於下脘穴下方一寸。

下脘: 位於建裏穴下方一寸。

建裏: 位於中脘穴下方一寸。

中脘: 位於上脘穴下方一寸。

上脘: 位於巨闕穴下方一寸五分,距離蔽骨三寸。

巨闕: 位於鳩尾穴下方一寸。

鳩尾: 位於蔽骨下端下方,正對垂骨中央。

中庭: 位於膻中穴下方一寸六分。

膻中: 位於玉堂穴下方一寸六分,兩乳之間。

玉堂: 位於紫宮穴下方一寸六分。

紫宮: 位於華蓋穴下方一寸六分。

華蓋: 位於璇璣穴下方二寸。

璇璣: 位於天突穴下方一寸,凹陷處。

天突: 位於喉結下方四寸,胸骨正中。

廉泉: 位於脖子下方,喉結上方,仰頭即可發現。

承漿: 位於嘴脣下方凹陷處,任脈與足陽明胃經交會之處。

3. 穴法歌括

任脈穴共二十四,會陰曲骨中極位,關元石門氣海連,陰交神闕水分繼,下脘建里中脘依,上脘巨闕鳩尾次,中庭膻中接玉堂,紫宮華蓋璇璣至,天突廉泉與承漿,此歌學者當熟記。

白話文:

任脈上的穴位共有二十四個,從會陰曲骨到中極,然後是關元、石門、氣海,接著是陰交、神闕、水分,再到下脘、建裏、中脘,上脘、巨闕、鳩尾,中庭、膻中、玉堂,紫宮、華蓋、璇璣,最後是天突、廉泉和承漿。習醫者應熟記這首歌謠。

4. 督脈圖論

督者,都也。行背部之中行,為陽脈之都綱,乃奇經八脈之一也。起於下極之所,循長強,並脊裡而上行,歷腰俞、陽關、命門、懸樞、脊中、筋縮、至陽、靈臺、神道、身柱,過足太陽之風門,循陶道、大椎、啞門,至風府入腦,循腦戶、強間、後頂,上巔,至百會、前頂、囟會、上星、神庭,循額至鼻柱,歷素髎、水溝、兌端,至齦交而終。

白話文:

「督脈」,「督」字的意思是統領。督脈位於背部的正中央,是陽脈的總綱,也是奇經八脈之一。

督脈起始於生殖器的下方,沿著長強穴向上行,緊靠脊椎骨,經過腰俞穴、陽關穴、命門穴、懸樞穴、脊中穴、筋縮穴、至陽穴、靈臺穴、神道穴、身柱穴,通過足太陽膀胱經的風門穴,沿著陶道穴、大椎穴、啞門穴,到達風府穴進入腦部,沿著腦戶穴、強間穴、後頂穴,往上走到巔頂,到達百會穴、前頂穴、囟會穴、上星穴、神庭穴,沿著額頭走到鼻柱,經過素髎穴、水溝穴、兌端穴,最後止於齦交穴。

其支者,起於小腹之下骨中央,女子入系庭孔之端,其細絡循陰器,合篡間,繞篡後,別繞臀,至少陰,與太陽中絡合,上股內後廉,貫脊,屬腎。與足太陽起目內眥,上額,交巔,入絡腦,還出別下項,循肩膊內,挾脊,抵腰中,入循膂絡腎。其男子循莖下至篡,與女子等。

白話文:

直上小腹的脈絡,貫穿肚臍中央,向上貫通心臟,進入喉嚨,上升到下巴,環繞嘴脣,最後與兩眼相連。如果這個脈絡生病,就會從小腹向上沖擊心臟而疼痛,無法前後平息,這種病叫做「衝疝」。女性患者可能出現不孕、小便困難、痔瘡、尿牀、喉嚨乾燥、脊椎僵硬並反覆抽搐等症狀。

其小腹直上者,貫臍中央,上貫心,入喉,上頤,環唇,上系兩目之中。其為病也,從小腹上衝心而痛,不得前後,為沖疝。其女子不孕,癃,痔,遺溺,嗌乾,脊強反折。

5. 其穴二十有七

長強(在脊骶骨是),腰俞(在第二十一椎節下間是穴),陽關(在第十六椎下間),命門(第十四椎下間),懸樞(第十三椎下間),脊中(第十一椎下間),筋縮(九椎下間),至陽(第七椎下間),靈臺(第六椎下間),神道(第五椎下間),身柱(三椎下間),陶道(在大椎節下間陷中。

白話文:

  • 長強:位於脊椎骨最下方的骶骨上
  • 腰俞:位於第二十一椎節下方的凹陷處
  • 陽關:位於第十六椎節下方的凹陷處
  • 命門:位於第十四椎節下方的凹陷處
  • 懸樞:位於第十三椎節下方的凹陷處
  • 脊中:位於第十一椎節下方的凹陷處
  • 筋縮:位於第九椎節下方的凹陷處
  • 至陽:位於第七椎節下方的凹陷處
  • 靈臺:位於第六椎節下方的凹陷處
  • 神道:位於第五椎節下方的凹陷處
  • 身柱:位於第三椎節下方的凹陷處
  • 陶道:位於大椎穴下方凹陷中央的凹陷處

自陽關至此十穴並俯而取之),大椎(在第一椎下陷中),啞門(在風府後,入髮際五分),風府(在項後,入髮際五分),腦戶(在枕骨上,強間後一寸五分),強間(在後頂後一寸五分),後頂(在百會後一寸五分),百會(一名三陽五會。

白話文:

自陽關穴開始到後頂穴,這十個穴位都趴著取穴:

  • **大椎穴:**位於第一頸椎下的凹陷處。
  • **啞門穴:**位於風府穴後方,進入髮際線五分。
  • **風府穴:**位於頸後,進入髮際線五分。
  • **腦戶穴:**位於枕骨上,強間穴後一寸五分。
  • **強間穴:**位於後頂後一寸五分。
  • **後頂穴:**位於百會穴後一寸五分。
  • **百會穴:**又稱三陽五會穴。

在前頂後一寸五分,頂中央旋毛中,直兩耳尖,可容豆),前頂(在囟會後一寸五分陷中是),囟會(在上星之後一寸陷中),上星(在神庭後,入髮際一寸五分),神庭(在鼻上,入髮際五分),素髎(在鼻柱端),水溝(在鼻柱下。即人中穴也),兌端(在唇之上面),齦交(在唇內上齦縫中)

白話文:

  • 前頂: 在囟會後方一寸五分處,旋毛中心,兩耳尖連線的中點,能容下一顆豆子。
  • *囟會:*在上星後方一寸處的凹陷處。
  • 上星: 在神庭後方,進入髮際一寸五分處。
  • 神庭: 在鼻子上方,進入髮際五分處。
  • 素髎: 在鼻柱頂端。
  • 水溝: 在鼻柱下方,即人中穴。
  • 兌端: 在嘴脣上方。
  • 齦交: 在嘴脣內側上齦的縫隙中。

6. 穴法歌括

督脈經穴二十七,長強腰俞陽關位,命門懸樞脊中行,筋縮至陽靈臺立,神道身柱陶道連,大椎啞門風府繼,腦戶強間後頂排,百會前頂囟會次,上星神庭及素髎,水溝兌端齦交畢。

白話文:

督脈上有 27 個穴位,依序如下:

  • 長強、腰俞、陽關、命門、懸樞、脊中
  • 筋縮、至陽、靈臺、神道、身柱、陶道
  • 大椎、啞門、風府、腦戶、強間、後頂
  • 百會、前頂、囟會、上星、神庭、素髎
  • 水溝、兌端、齦交

7. 衝脈論

沖者,要也,言其為陰脈之海,通受諸經之氣血也。衝脈者與任脈皆起於胞中,上循脊裡,為經絡之海。其浮於外者,循腹,上會於咽喉,絡唇口。其支者,起於足陽明之氣衝,並足少陰之經,挾臍左右各五分上行,至胸中而散。其為病也,令人逆氣裡急。

白話文:

「沖脈」這個名稱,取自「需求」的意思,意指它是陰脈的匯集地,負責匯集各條經絡的氣血。沖脈與任脈都從子宮開始,沿著脊椎內側往上走,是經絡系統的「大海」。

其中,位於身體外部的沖脈沿著腹部往上走,會合於喉嚨和嘴脣。從沖脈分出的支脈,從足陽明經和足少陰經起始,左右各距離肚臍五分的地方往上走,到了胸部就散開。

如果沖脈發生病變,會導致氣息逆流,胸悶氣急。

8. 帶脈論

言其總屬諸脈如帶也。帶脈起於季脅,環身一周如帶,與足少陽會於維道。其為病也,腰腹從容如囊水之狀,若婦女則赤白帶症。蓋由濕熱於此滲流而下,故名帶下。

白話文:

總的來說,帶脈貫穿於全身,就像一條腰帶。它起源於季脅,環繞身體一週,就如同腰帶一樣。它在維道與足少陽交會。帶脈生病時,腰腹會鬆垮得像裝滿水的袋子。如果患病者是女性,則會出現白帶或紅帶。這是因為濕熱從帶脈滲流而下,所以稱為「帶下」。

9. 陽蹻脈論

蹻者,言其為健足、行步之關要也。陽蹻起於跟中,循外踝上行,入風池。其脈長八尺,生於足太陽之申脈,與足少陽會於居髎,與手陽明會於肩髃、巨骨,與手、足太陽會於陽維,會於小腸經之臑俞,與手、足陽明會於胃經之地倉、巨髎,又與任脈會於胃之承泣。其為病也,令人陰緩而陽急,並宜刺之。

白話文:

蹻脈

蹻脈,顧名思義,是強健足部和行走時必經的關卡。陽蹻脈起於腳後跟內側,沿著腳踝外側向上,進入風池穴。它的長度約為八尺,起源於足太陽膀胱經的申脈,在居髎穴與足少陽膽經相會,在肩髃、巨骨穴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會,在陽維脈與手太陽小腸經會合,在臑俞穴與手、足太陽膀胱經相會,在地倉、巨髎穴與手、足陽明胃經相會,最後在承泣穴與任脈相會。

病症

一旦陽蹻脈出現問題,患者會出現陰氣運行緩慢,陽氣運行過快的症狀。此時,需要針刺相關穴位進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