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三 (1)
卷之三 (1)
1. 論
風者,四時之正令,天地之大氣,人在氣中,因虛即感傷之,中之有深有淺。經云:風者,百病之長,善行數變。其為病也,或為寒熱,或為偏枯,或為口目喎斜,或攣縮、眩暈,或卒倒無知,或舌強不語等症。後東垣、河間、丹溪三先生之分真中、類中之殊,南北地土之異。
白話文:
風,是四季中的自然規律,天地之間的浩大氣候。人身處氣候中,由於身體虛弱,容易受到風邪的侵襲,侵襲的程度有深有淺。
醫經上說:風是百病之首,它變化多端。風邪造成的疾病,可能表現為寒熱,偏癱,嘴眼歪斜,抽搐、眩暈,或突然昏倒失去知覺,或舌根強硬無法說話等症狀。
後來,東垣、河間、丹溪三位醫生發現了真中風和類中風的區別,以及不同地區環境對中風影響的差異。
其真中者,多在西北寒涼之方;而類中者,多出東南濕熱之地。夫類中之因,三先生又分挾火、挾氣、挾痰而動。其挾氣者,因元氣不足,不能管攝一身,而懵然卒倒。法當補氣為先。丹溪云:氣虛卒倒,參耆補之是也。其挾火者,乃陰血不足,無以配陽,陽火亢極,熏灼心神,故卒然昏冒。
白話文:
真正中風的人,大多數在西北部寒冷涼爽的地方;而類似中風的人,大多數出現在東南部潮濕炎熱的地方。李杲、劉河間、朱丹溪三位中醫學大師又把類似中風的病因,分為挾火、挾氣、挾痰,再誘發中風。
挾氣的人,是因為原本的身體元氣不足,無法統領控制全身機能,因此突然昏倒。這種情況最重要的是先補氣。丹溪說:「氣虛導致昏倒,要使用人蔘、黃耆來補氣。」
挾火的人,是因為陰血不足,無法與陽氣相配,導致陽火亢盛到極點,灼燒心神,所以會突然昏迷。
法當滋陰降火為主。王冰云: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是也。其挾痰者,乃因中氣虛乏,無力運動,以致津液凝聚成痰,妨礙升降,迷塞心竅,故昏冒而不識人。法當大補中氣為主。東垣云:補腎不若補脾是也。三者之中又分在藏、在府、在經之異。雖然名狀多端,未有不由正氣虧敗,風邪乘虛所襲而致。
白話文:
治療原則應以滋養陰分、降火為主。王冰說:加強體內水液的充盈,以抑制陽氣過盛。若同時伴有痰涎,這是因為中氣虛弱,無法正常運作,導致津液凝結成痰,阻礙氣血的升降,矇蔽心竅,因此會昏迷不認得人。治療原則應以大補中氣為主。東垣說:補腎不如補脾。在這三者之中,又可區分為「在臟」、「在腑」、「在經」的不同狀況。雖然病症表現多種多樣,但都是因為正氣虧虛,風邪趁虛而入所導致的。
苟若不由正氣虧敗而致,則西北之方中風之病此地皆是,又何暇生他病哉?其類中者,雖然因氣、因火、因痰而動,亦未必全無外邪所襲而致,則中氣、痰各自為症,又何必顯其風邪外症哉?由此觀之,中風之症不必拘於地土南北之分,與夫真、類之異,誠因將息失宜,中氣虧敗所致。正如經云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是也。
白話文:
如果中風不是由正氣虧虛所致,那麼西北地區經常發生的中風,又怎麼會有空隙產生其他疾病呢?而中風的類型中,雖然有因氣、因火、因痰所引起的,也不一定完全沒有外邪侵襲的影響。那麼,中氣和痰各成一症,又有何必表現出風邪外症的症狀呢?由此看來,中風的發生,不一定要侷限於南北地域之分,也不一定和真風邪、類風邪之別有關,而是由於養生失宜,導致中氣虧虛所致。正如經文所說:「邪氣侵襲之處,必定是氣虛之處」一樣。
治療之法,在府宜汗,在經宜和,在藏宜下。看其所挾之症,參之以治火、治氣、治痰之劑,兼詳內外孰輕孰重而療。若重於外感者,宜先驅外邪,而後補中氣;若重於內傷者,宜先補中氣,而後驅外邪。
白話文:
治療的方法:如果症狀在體表,適宜發汗;如果症狀在經絡,適宜調和;如果症狀在臟腑,適宜瀉下。根據患者具體的症狀,配合治療火熱、氣滯、痰濕的藥物,同時仔細辨別內外症狀的輕重緩急,再進行治療。如果外感症狀較重,應該先驅除外邪,再補益中氣;如果內傷症狀較重,應該先補益中氣,再驅除外邪。
其邪在府多著四肢,脈浮而拘急不仁,宜小續命湯為主加減;其症在藏多著九竅,脈沉而便溺不通,宜三化湯為主加減;若外無四肢不仁,內無九竅不利,或惟語言蹇澀,或止手足不隨,乃邪在經,宜大秦艽湯、愈風湯之類為主加減。參之天時,全在活法。
白話文:
邪氣侵犯內臟,常表現為四肢麻木,脈象浮而緊促,沒有知覺,應以小續命湯為基礎加減用藥。邪氣侵犯臟腑,常表現為九孔不通,脈象沉細,大小便不通暢,應以三化湯為基礎加減用藥。若既沒有四肢麻木的症狀,也沒有九孔不通的症狀,或僅有言語不暢,或僅有手足活動不靈便,說明邪氣停留在經絡,應以大秦艽湯、愈風湯之類的藥方為基礎加減用藥。根據天氣情況,靈活運用藥方。
2. 中風脈法
經云:脈微而數,中風使然。又云:陽浮而滑,陰濡而弱,或浮而滑,或沉而滑,或微而虛,寸口或浮而緩,或緩而遲,皆為中風之脈。大法急實者凶,浮緩者吉。中風之候,沉伏相逢,微、數、遲、緩者為氣;浮而大者為風;微、虛、沉、滑,虛候;獨然沉滑,痰中。浮遲而虛則吉,急大實熱者為凶。
白話文:
經典記載:脈搏細微而跳動頻率快,這是中風的緣故。又記載:陽氣浮動而順滑,陰氣虛弱而濕潤,脈象可能浮動而順滑,或沉穩而順滑,或微弱而虛浮,寸口脈可能浮動而緩和,或緩和而遲鈍,這些都是中風的脈象。脈絡急促實大者不吉利,浮緩者吉利。中風的徵兆,沉脈和伏脈相交,脈搏細微、頻率快、遲緩、緩和者為氣中風;脈象浮動而有力者為風中風;脈搏細微、虛浮、沉穩、順滑者為虛證;單獨出現沉穩順滑者為痰濁中風。脈象浮遲而虛浮者吉利,脈象急促有力實熱者不吉利。
3. 治中風大法
半身不遂,大率多痰,在左為死血,宜四物加桃仁、紅花、竹瀝、薑汁;能食者,去竹瀝,加荊瀝尤妙。氣虛卒倒,宜濃煎參耆湯補之。如挾痰,加竹瀝、薑汁,或四君子湯加薑汁、竹瀝亦可。遺尿者屬氣虛,多以參耆補之。若動則筋痛,是無血滋筋故也,宜多用補血藥。
白話文:
半身不遂患者,通常痰多;若發生在左側,則可能有瘀血,建議使用四物湯加上桃仁、紅花、竹瀝、薑汁。如果患者能夠進食,可以去除竹瀝,改加荊瀝,效果會更好。氣虛導致突然昏倒時,應使用濃煎參耆湯進行調理。如果患者同時伴有痰,可以加入竹瀝、薑汁,或者在四君子湯中加入竹瀝、薑汁。小便失禁屬於氣虛,可以用參耆湯進行調理。如果患者活動時會感到筋痛,表示氣血不足無法滋養筋骨,建議使用更多補血藥物。
凡中風口開眼合,手撒遺尿,吐沫直視,喉如鼾睡,肉脫筋疼,髮直搖,頭上竄,面赤如狂,汗綴如珠,唇青身冷,皆為不治之症也。
白話文:
凡是中風後,嘴巴開著眼睛閉著,手腳無力亂動,小便失禁,口吐白沫,眼睛直視,喉嚨像打鼾一樣響,肌肉萎縮,筋骨疼痛,頭髮豎直,頭部抽動,臉色紅得像發狂,汗珠像珍珠一樣往下掉,嘴脣發青,身體冰冷的,這些都是無法治癒的症狀。
4. 丹溪治中風活套
凡中風悉以二陳湯加薑汁、竹瀝為主。如風痰壅盛,喉如拽鋸者,加南星、皂角、枳殼、防風、瓜蔞仁。如血虛者,加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地黃。瘀血,加桃仁、紅花。如氣虛者,加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。如自汗者,以黃耆為君,少用茯苓、半夏,佐以附子。如風邪盛,自汗身疼者,加防風、羌活、薄、桂。
白話文:
凡是中風的患者,首要使用二陳湯,搭配薑汁和竹瀝。
如果風痰壅塞,喉嚨像被鋸子拉扯般疼痛,則加入南星、皁角、枳殼、防風、瓜蔞仁。
如果是血虛的患者,則加入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地黃。
如果是瘀血的患者,則加入桃仁、紅花。
如果是氣虛的患者,則加入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。
如果是自汗的患者,則以黃耆為主要藥物,少用茯苓和半夏,佐以附子。
如果是風邪盛,自汗且身體疼痛的患者,則加入防風、羌活、薄荷、桂枝。
如頭目不利,或頭疼如破,宜加川芎、白芷、荊芥穗、細辛、蔓荊子之類。如頭項痛者,加藁本;痛盛,加酒炒片芩。如無汗身疼,脈浮緩有力,或浮緊,或浮弦,皆風寒在表之證。本方加羌活、防風、川芎、白芷、秦艽之類;或只用小續命,倍麻黃以表之。如心血虧欠,以致心神恍惚,本方加黃連、遠志、石菖蒲。
白話文:
如果有頭暈目眩,或者頭痛如裂,應加入川芎、白芷、荊芥穗、細辛、蔓荊子等藥材。如果有頭頸疼痛,加入藁本;疼痛嚴重,加入酒炒片芩。
如果沒有出汗,但身體疼痛,脈浮緩有力,或脈浮緊,或脈浮弦,這些都是風寒在表面的徵兆。本方可以加入羌活、防風、川芎、白芷、秦艽等藥材;或只用小續命湯,倍加麻黃來治療。
如果心血虧虛,導致心神恍惚,本方可以加入黃連、遠志、石菖蒲。
或心動搖驚悸者,加酸棗仁、茯神、側柏葉、竹茹。凡中風小便不利者,不可利。蓋中風不無汗出,已脫津液,若複利小便,津液重亡,只宜俟其熱退,津液自通。凡年老虛弱之人不可吐,氣虛者不可吐。若肥人中風,口喎、手足麻木,不分左右,自屬於痰。用貝母、瓜蔞、南星、半夏、芩、連、黃柏、羌活、防風、荊芥、威靈仙、薄、桂、甘草、天花粉之類,加附子、竹瀝、薑汁,入酒一匙同服,以速藥性可也。如瘦人中風,屬陰虛火動,宜四物加牛膝、黃芩、黃柏。
白話文:
心悸驚嚇者: 加入酸棗仁、茯神、側柏葉、竹茹。
中風小便不利者: 不可利小便。因為中風時會出汗,體液已經流失,如果再利小便,體液會進一步喪失。應該等到熱氣退去,體液自然會通暢。
**年老虛弱者:**不可催吐。氣虛者: 不可催吐。
肥胖者中風,口歪、手足麻木,左右不分: 屬於痰證。使用貝母、瓜蔞、南星、半夏、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羌活、防風、荊芥、威靈仙、薄荷、肉桂、甘草、天花粉等藥材,加入附子、竹瀝、薑汁,用一勺酒同服,可以加快藥效。
瘦弱者中風,屬陰虛火旺: 宜使用四物湯,加入牛膝、黃芩、黃柏。
有痰加痰藥,入竹瀝、薑汁服。如肥人憂思氣鬱,右手癱瘓,口渴,宜補中益氣湯。若有痰,加半夏、竹瀝、薑汁。如口眼喎斜,語言不正,口角流涎,半身不遂,或全身不能舉動,乃因元氣虛乏,兼酒色之過,而更挾外邪,宜以人參、防風、麻黃、羌活、升麻、桔梗、石膏、黃芩、荊芥、天麻、南星、薄荷、葛根、白芍、杏仁、歸、芎、白朮、細辛、皂角各等分,加姜煎,更入竹瀝、薑汁半杯;外灸治風穴,取微汗而愈。
白話文:
如果有痰,加點化痰藥,加入竹瀝和薑汁服用。如果體型肥胖的人因為憂思而鬱結,導致右手癱瘓、口渴,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。如果有痰,再加半夏、竹瀝和薑汁。如果出現口眼歪斜、說話不清、嘴角流涎、半身不遂,或全身無法行動,這是因為元氣虛弱,再加上縱慾過度和外邪入侵導致的。應該使用人參、防風、麻黃、羌活、升麻、桔梗、石膏、黃芩、荊芥、天麻、南星、薄荷、葛根、白芍、杏仁、歸、芎、白朮、細辛、皁角等分量,加入薑片煎煮,再放入竹瀝和薑汁半杯;另外在「風穴」穴位上灸治,引發微微出汗而痊癒。
如因寒而中者,宜姜附湯為主;挾氣痰攻刺,加白芍、半夏;手足不仁加防風;挾濕者加白朮;筋脈牽急者加木瓜;肢節痛不可忍者加桂、薑、棗。如因七情氣鬱而致者,多氣中。宜八味順氣散等藥。其狀與中風相似,但風中口中有痰涎,氣中口中無痰涎為異耳。大抵中風之症,初得之即當順氣,日久即當活血。
白話文:
如果是因為受寒而中風的,應該以薑附湯為主;有氣痰攻刺的,加入白芍、半夏;手腳麻痹的,加入防風;有濕氣的,加入白朮;筋脈抽搐的,加入木瓜;四肢疼痛難忍的,加入桂、薑、棗。
如果是因為七情內傷,氣機鬱結而導致中風的,多是氣滯。應該使用八味順氣散等藥物。其癥狀與中風相似,但風中的人口中會有痰涎,而氣中的人口中沒有痰涎。
總的來說,中風後,一旦發病,就應該順氣;時間久了,就應該活血。
若先不順氣化痰,遽用烏、附,又不活血,徒用防風、羌活等輩,必不愈也。經云:治風先理氣,氣順即痰消是也。
白話文:
如果一開始不先疏通氣機,化解痰濕,就急著使用烏頭、附子等溫熱藥物,又不活血,只單純使用防風、羌活等類的藥品,必定無法治癒。經典上說:「治療風證,要先調理氣機,氣順了,痰也自然消散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