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五 (1)
卷之五 (1)
1. 癆瘵脈法
《脈經》曰:平人脈大為癆,極虛亦為癆。
又云:脈弦而大,弦則為減,大則為芤,減則為寒,芤則為虛,虛寒相搏,此名為革。婦人則半產漏下,男子則亡血失精。
白話文:
根據《脈經》所述,正常人的脈象如果顯得過大,可能是患有癆病,脈象極其虛弱同樣也指示可能有癆病。
又說,脈象如果呈現弦且大的特徵,弦象顯示身體機能在衰減,大的脈象表示空虛,衰減象徵寒氣,空虛表示體虛,體虛與寒氣交纏,這種脈象被稱為革脈。女性可能會出現半產或漏下(流產或月經過多)的情況,男性則可能有血虛或精虧的問題。
2. 治癆瘵大法
癆瘵之症盡由嗜欲過度,勞傷心腎所致。蓋心主血,腎主精,精竭血燥,相火滋蔓,熏蒸藏府,煎熬津液。治宜四物加黃柏、知母、竹瀝、童便等,滋陰降火。經云: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是也。至於熱甚肉脫者,難治。
若傳屍所致癆瘵,寒熱交攻,久嗽咯血,日見羸瘦者。先以三拗湯合蓮心散服。
白話文:
[治療肺結核的大法]
肺結核這種病症大多是由於過度的慾望,導致心臟和腎臟的勞損所引起。心臟主管血液,腎臟主管精氣,當精氣耗盡,血液乾燥,身體內的虛火就會蔓延,燻蒸內臟,煎熬體內的津液。治療上應使用四物湯加上黃柏、知母、竹瀝、童便等藥材,以滋養陰分,降低虛火。這就是古籍中所說的:增強體內陰性力量,以控制過旺的陽性力量。
至於那些熱毒非常嚴重,以致身體肌肉脫落的患者,病情就比較難以治療。
如果肺結核是由於感染了死者的病菌所引起的,會有冷熱交替的現象,長期咳嗽,咯血,而且逐漸消瘦。這種情況下,應先服用三拗湯與蓮心散的組合來進行治療。
3. 丹溪治癆瘵活套
癆瘵之症五,藏必歸於一經,治宜分經而療。
如足酸,腰疼,背拘急,遺白濁,面帶黧色,耳輪焦枯,脈沉細數,此乃腎經受傷。宜四物加黃柏、知母、五味、麥冬、澤瀉、杜仲、肉桂之類,煎熟入童便、韭汁、竹瀝。
如心神驚悸怔忡,無時盜汗,心煩熱悶,口舌生瘡,咯血面赤,脈洪而數,乃心經受傷,以前方去杜仲、澤瀉、肉桂,加茯神、蓮心、黃連、遠志、菖蒲、硃砂之類。
如咳嗽喘促,衄血嗽血,皮膚燥槁,鼻息聲沉,時吐痰沫,脈微虛而澀數,乃肺經受傷。宜四物加沙參、麥冬、五味、知母、貝母、桔梗、桑白皮、地骨皮、款冬花、紫菀茸、馬兜鈴、百合、百部之類,煎熟加童便、竹瀝、薑汁。
如脅痛目赤,面青頰赤,多恐,虛陽不斂,夢與鬼交,甚則卵縮筋急,脈弦而數,乃肝經受病。宜四物加竹茹,龍膽草、柴胡、黃芩、青皮、竹葉之類。
如面色痿黃,唇乾焦燥,飲食無味,腹痛腸鳴,瀉痢,四肢倦怠,脈虛濡數,乃脾經受傷。宜四君子湯加酒炒白芍、蓮肉、薏苡、山藥、白扁豆、澤瀉、豬苓之類。
凡骨蒸勞熱,元氣未脫,灸四花穴亦效。
白話文:
以下是丹溪治療肺結核(癆瘵)的靈活療法:
-
若出現腳酸、腰痛、背部拘緊、遺精、臉色暗黑、耳朵乾枯、脈搏細弱且頻率快,這表明腎臟受到損傷。治療上應使用四物湯,並加入黃柏、知母、五味子、麥門冬、澤瀉、杜仲、肉桂等藥材,煮好後再加入孩童尿液、韭菜汁和竹瀝。
-
如心神不安、驚慌、無緣無故流汗、心中煩躁、口舌長潰瘍、咳血臉紅、脈搏強大且頻率快,這是心臟受損的徵兆。用前一個處方去掉杜仲、澤瀉、肉桂,再加入茯神、蓮子心、黃連、遠志、菖蒲、硃砂等。
-
若有劇烈咳嗽、呼吸困難、鼻出血、口吐鮮血、皮膚乾燥、鼻子呼吸聲音低沉、時常吐出泡沫痰、脈搏微弱且頻率快,顯示肺部受到傷害。應使用四物湯,再加入沙參、麥門冬、五味子、知母、貝母、桔梗、桑白皮、地骨皮、款冬花、紫苑茸、馬兜鈴、百合、百部等,煮好後再加入孩童尿液、竹瀝、薑汁。
-
若兩側腹部疼痛、眼睛紅、臉色青且臉頰紅、常恐懼、虛弱的陽氣無法收斂、夢中與鬼交、甚至睪丸縮小、筋脈緊繃、脈搏緊且頻率快,這是肝臟受損。應使用四物湯,再加入竹茹、龍膽草、柴胡、黃芩、青皮、竹葉等。
-
若臉色萎黃、嘴脣乾燥、飲食無味、腹部疼痛、腸胃咕嚕作響、拉肚子、四肢疲憊、脈搏虛弱且頻率快,這顯示脾臟受損。應使用四君子湯,再加入炒過的白芍、蓮子肉、薏仁、山藥、白扁豆、澤瀉、豬苓等。
-
總的來說,若骨頭發燒、勞累發熱,但元氣尚未流失,針灸四花穴也有療效。
4. 治癆瘵方
青蒿飲
治火動發熱。用青蒿解骨蒸熱,童便、豬膽降火,檳榔殺蟲,辰砂鎮心墜痰,粉草瀉火和藥。
青蒿(苦辛寒,取汁,一斗五升),童便(鹹寒,三斗),豬膽(苦寒,七個),辰砂(甘涼,另研,五錢),檳榔(苦辛溫,另研,五錢),粉草(甘溫,五錢),先以童便三斗熬至二斗,入蒿汁再熬至一斗,入豬膽、檳榔末,再熬一二沸,入辰砂、甘草末,收貯磁罐內。每早以清湯點服三五匙。
蓮心飲
治虛怯勞役,及大病後遺精、盜汗、咳嗽、不食、壅悶等症。此皆中氣不充,心脾受病,氣血虛損所致。治宜補中益氣養血為主。故用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茯苓、甘草、山藥、蓮肉、扁豆等,補中健脾益元氣,當歸、白芷、百合理血,丁香、神麯溫胃進食,薏苡、桔梗、桑白皮、杏仁、五味等清肺止嗽,半夏豁痰,乾葛解肌生津,佐乾薑引血引經,木香順氣。
人參(甘溫,三錢),黃耆(甘溫,五錢),白茯(甘淡平,一錢),白朮(甘溫,二錢),甘草(甘溫,五分),山藥(甘涼,二錢),蓮肉(甘溫,二錢),扁豆(甘溫,一錢),川歸(辛甘溫,三錢),白芷(辛溫,一錢),百合(甘鹹寒,一錢),丁香(辛熱,五分),神麯(苦辛溫.六分),薏苡(甘溫,一錢),桔梗(苦辛溫,七分),桑皮(酸平,五分),杏仁(苦辛溫,五分),五味(甘酸平,五分),半夏(苦辛溫,七分),乾葛(辛涼,七分),乾薑(辛熱,炒,五分),木香(苦辛溫,五分),加生薑三片、棗二枚、水二大碗,煎一碗服。
無比丸
治癆瘵,咳嗽咯血,心神煩躁熱悶。此皆元陽、真陰虛敗,相火熾炎所致。治宜益元陽,補真陰,除火熱為主。故用紫河車益元陽,黃柏、知母、秋石益真陰,助膽草、苦參、大黃、犀角、硝石、胡黃連等折火熱,佐桔梗、貝母豁痰止嗽,莪朮輔大黃以下腸胃中惡積,鱉甲、鼓心皮驅勞熱,殺傳屍蟲,辰砂安鎮心神,甘草和藥。
紫河車(甘鹹,溫補元陽,米醋浸一宿,焙乾,研末,一具),黃柏(苦辛寒,益真陰,降火解勞熱,四兩),知母(苦辛寒,益真陰,補虛勞,鹽水拌,三兩),秋石(甘鹹涼,滋陰降火,解勞熱,二兩),膽草(苦寒,殺蠱蟲,除伏熱,泄肝火,一兩),苦參(苦寒,殺蟲除熱,七錢),炙草(甘溫,五錢),硝石(苦鹹寒,除五藏中之積熱,七錢),犀角(苦酸寒,清火熱,止吐血,另研末,一兩),胡黃連(苦寒,解骨蒸之勞熱,一兩),桔梗(苦辛溫,利肺氣,止嗽豁痰,七錢),貝母(苦辛寒,消痰止嗽,一兩半),莪朮(苦辛溫,破瘀汙惡積,七錢),大黃(苦寒,下腸胃中之實熱,五錢),鱉甲(甘辛寒,殺蟲解熱蒸,酥炙黃,一個),鼓心皮(酸鹹平,取其震逐飛屍鬼注,一兩),辰砂(甘辛涼,補藏氣,鎮心神,另研,七錢),內除辰砂末外,余共研細末,煉蜜丸,辰砂為衣。每溫酒送下三五十丸。
白話文:
青蒿飲
這個藥方用來治療體內火氣旺盛導致的發熱。方中使用青蒿來消除骨蒸發熱,用童子尿和豬膽來降火,檳榔殺蟲,辰砂鎮靜心神、化解痰液,甘草瀉火並調和藥性。
具體做法是:取青蒿(味苦、辛,性寒,取汁約十五升),童子尿(味鹹,性寒,約三十升),豬膽(味苦,性寒,七個),辰砂(味甘,性涼,另外研磨,五錢),檳榔(味苦、辛,性溫,另外研磨,五錢),甘草(味甘,性溫,五錢)。先將童子尿熬煮至二十升,加入青蒿汁再熬至十升,放入豬膽和檳榔末,再次熬煮一到兩次,最後加入辰砂末和甘草末,將藥液裝入磁罐中保存。每天早晨用清淡的湯水送服三到五湯匙。
蓮心飲
這個藥方用來治療身體虛弱、勞累過度,以及大病之後出現的遺精、盜汗、咳嗽、食慾不振、胸悶等症狀。這些症狀都是因為體內中氣不足,導致心脾功能失調,氣血虛損所引起的。治療的重點是補中益氣、養血。所以方中用了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茯苓、甘草、山藥、蓮肉、扁豆等藥材,用來補中健脾、增強元氣;當歸、白芷、百合補養氣血;丁香、神曲溫胃、促進食慾;薏苡、桔梗、桑白皮、杏仁、五味子等藥材清肺止咳;半夏化痰;葛根解肌生津;加入乾薑來引導氣血運行,木香則能順暢氣機。
具體做法是:取人參(味甘,性溫,三錢),黃耆(味甘,性溫,五錢),茯苓(味甘,性淡,性平,一錢),白朮(味甘,性溫,二錢),甘草(味甘,性溫,五分),山藥(味甘,性涼,二錢),蓮肉(味甘,性溫,二錢),扁豆(味甘,性溫,一錢),當歸(味辛、甘,性溫,三錢),白芷(味辛,性溫,一錢),百合(味甘、鹹,性寒,一錢),丁香(味辛,性熱,五分),神曲(味苦、辛,性溫,六分),薏苡仁(味甘,性溫,一錢),桔梗(味苦、辛,性溫,七分),桑白皮(味酸,性平,五分),杏仁(味苦、辛,性溫,五分),五味子(味甘、酸,性平,五分),半夏(味苦、辛,性溫,七分),葛根(味辛,性涼,七分),乾薑(味辛,性熱,炒過,五分),木香(味苦、辛,性溫,五分)。再加上生薑三片、紅棗兩枚,用水兩大碗煎煮成一碗服用。
無比丸
這個藥方用來治療癆瘵,也就是肺結核,症狀包括咳嗽咯血、心神煩躁、發熱胸悶。這些症狀都是由於元陽、真陰虛損,導致體內相火過旺所造成的。治療的重點是補益元陽、滋補真陰,清除體內火熱。所以方中用紫河車來補益元陽,黃柏、知母、秋石來滋補真陰;用龍膽草、苦參、大黃、犀角、硝石、胡黃連等藥材來降低火熱;用桔梗、貝母來化痰止咳;用莪朮輔助大黃來清除腸胃中的積滯;用鱉甲、鼓心皮來驅除勞熱,殺滅傳染性的病蟲;辰砂有鎮靜心神的作用,甘草則用來調和藥性。
具體做法是:取紫河車(味甘、鹹,性溫,能補益元陽,用米醋浸泡一夜,烘乾後研成粉末,一具),黃柏(味苦、辛,性寒,能滋補真陰,降火、解除勞熱,四兩),知母(味苦、辛,性寒,能滋補真陰,補虛勞,用鹽水拌過,三兩),秋石(味甘、鹹,性涼,能滋陰降火,解除勞熱,二兩),龍膽草(味苦,性寒,能殺滅體內寄生蟲,清除潛伏的熱毒,瀉肝火,一兩),苦參(味苦,性寒,能殺蟲除熱,七錢),甘草(味甘,性溫,五錢),硝石(味苦、鹹,性寒,能清除五臟中的積熱,七錢),犀角(味苦、酸,性寒,能清熱降火,止吐血,另外研成粉末,一兩),胡黃連(味苦,性寒,能解除骨蒸發熱,一兩),桔梗(味苦、辛,性溫,能宣利肺氣,止咳化痰,七錢),貝母(味苦、辛,性寒,能消痰止咳,一兩半),莪朮(味苦、辛,性溫,能破除瘀血和積滯,七錢),大黃(味苦,性寒,能清除腸胃中的實熱,五錢),鱉甲(味甘、辛,性寒,能殺蟲、解除熱蒸,用酥油炙黃,一個),鼓心皮(味酸、鹹,性平,能驅除體內的邪氣,一兩),辰砂(味甘、辛,性涼,能補藏氣,鎮定心神,另外研磨,七錢)。除了辰砂末之外,將其他藥材一起研磨成細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藥丸,再用辰砂粉末包裹。每次用溫酒送服三五十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