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
1. 卷之十
2. 黃疸門
3. 論
黃疸之症,方書有酒、食、大飢、女勞、失治五者之分。謂失治者,因傷寒熱病,陽明內實,以致濕熱鬱甚所致。飢疸,大飢入浴,以致水濕之氣乘虛入襲,蓄熱而成。食疸,因飽食過度,以致脾土被傷,不能輸布水谷之氣,濕熱壅鬱於內而成。女勞,因炎天夏月房事之後,即便澡浴,以致水濕之氣乘虛內伏而致。
其因雖有五者之分,所致不過總一濕熱。是以先哲皆用茵陳五苓散、茵陳湯、茯苓滲濕湯之類,俱可取效。而戴元禮謂:五疸之中,除穀食疸量其虛實下之,余疸皆宜利小便為主,兼之汗法,使上下分消其濕熱,學者宜自詳焉。
白話文:
關於黃疸這種病症,古醫書中有五種分類,分別是因酒精、飲食、極度飢餓、性行為後立即沐浴,以及治療失當所導致的黃疸。所謂治療失當導致的黃疸,是因為感冒發燒等疾病導致身體內的陽明部位實熱,最終導致濕熱在體內嚴重積聚。因飢餓導致的黃疸,是在極度飢餓時沐浴,使得水濕之氣趁虛進入身體,蓄積熱氣而形成黃疸。飲食過度導致的黃疸,是因為過度飽食,傷害了脾胃功能,無法正常運化水谷之氣,濕熱在體內壅塞,從而形成黃疸。性行為後立即沐浴導致的黃疸,是在炎熱的夏天,性行為後馬上沐浴,使得水濕之氣趁虛潛伏在體內,進而導致黃疸。
雖然黃疸的原因有五種,但歸根結底,都是由濕熱所導致。因此,前輩們通常會使用茵陳五苓散、茵陳湯、茯苓滲濕湯等藥方,這些都能有效治療黃疸。而戴元禮則認為,在五種黃疸中,除了因過度飲食導致的黃疸需根據虛實情況進行瀉下治療外,其他的黃疸都應以利尿為主要治療方式,同時配合出汗的方法,讓體內的濕熱從上下兩個方向分別排出,這是學習醫學的人應該詳細瞭解的。
4. 黃疸脈法
《脈經》曰:凡黃疸,寸口近掌無脈,口臭黑色,俱不可治。又云:脈沉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,必發黃也。又云:酒疸者,或無熱,清言了了,腹滿欲吐,鼻燥,其脈浮者,先吐之;沉弦者,先下之。酒疸下之久,為黑疸,目清面黑,心頭如啖蒜薤之狀,大便黑,皮膚四肢不仁,其脈浮弱,顏色微黃者,難治。又云:谷疸,寸口脈微而弱,微則為惡寒,弱則為發熱。
當發不發,骨節疼痛;當煩不煩,而極汗出。趺陽脈緩而遲,胃氣反強,飢則煩滿,滿則煩熱,客熱消穀,食已則飢,谷強肌瘦,名曰谷疸之症。
白話文:
【黃疸脈法】
《脈經》中指出:所有黃疸病人,如果在寸口(手腕內側靠近手掌的地方)接近手掌的地方摸不到脈搏,且有口臭、面色黑,這類情況基本無法治療。
又提到:脈象沉,病人感到口渴想喝水,但小便不通暢,這種情況必定會發展成黃疸。
再說到:由過量飲酒導致的黃疸,可能不會有發燒的症狀,病人的意識清醒,但會感到腹部脹滿並想嘔吐,鼻子乾燥。如果脈象浮動,應先讓病人嘔吐;若脈象沉弦,應先進行瀉下治療。如果黃疸病人長期進行瀉下治療,可能會轉變成黑疸,病人的眼睛清澈但臉色變黑,感覺心臟部位像吃了大蒜和薤菜一樣,大便顏色變黑,皮膚和四肢失去知覺,脈象浮弱,臉色微黃,這類情況非常難治。
再說到:因飲食不當引起的黃疸,寸口脈象微弱,脈象微弱表示病人感到寒冷,脈象弱表示有發燒的跡象。
本該發燒卻沒有發燒,反而出現骨節疼痛;本該感到煩躁卻沒有,反而大量出汗。足背脈象緩慢且遲鈍,顯示胃氣反而旺盛,餓時感到腹部飽滿,飽時感到煩躁且發熱,外來的熱氣加速食物消化,吃完飯不久就又感到餓,雖然攝入的食物多,但身體肌肉卻逐漸消瘦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谷疸」的病症。
5. 治黃疸大法
黃疸之症,丹溪謂不必分五因,同是一濕熱,如盫曲相似。輕者以小溫中丸,重者以大溫中丸,如熱多加黃連,濕多用茵陳五苓散,積重加食積之藥,隨其所見症而療。戴氏謂倒倉法亦可治疸病。
如色如熏黃,一身重病,乃濕甚,宜理濕為本。
如干熏燥,小便或利,四肢不沉重,渴而引飲,乃熱勝,宜梔子、柏皮之類。
如濕黃,四肢沉重,小便或不利,渴而不欲飲,宜大茵陳湯。
如寒熱往來,一身盡黃,宜小柴胡合梔子湯。
如挾瘀血發黃,宜抵當湯。實壯者,桃仁承氣湯亦可用。
如傷寒發黃者,宜仲景法,在表汗之,在裡下之。
白話文:
對於黃疸這病症,丹溪認為不必刻意區分五種病因,因為基本上都是濕熱所導致,類似於發酵的過程。病情較輕時,可以使用小溫中丸;病情較重時,則應使用大溫中丸。如果熱象明顯,可以加入黃連;若濕氣較重,應使用茵陳五苓散。對於有積食的患者,還需添加消食藥物,根據具體的症狀來治療。戴氏認為,清倉法也能用來治療黃疸。
若是皮膚呈現深黃色,全身感到沉重,這是濕氣過重,應以理濕為主。
若是乾燥無澤,小便頻數,四肢並不沉重,口渴且想喝水,這是火熱過盛,宜用梔子、柏皮等藥物。
若是濕黃,四肢沉重,小便不通暢,口渴但不想喝水,應使用大茵陳湯。
若是寒熱交替,全身發黃,應使用小柴胡湯配合梔子湯。
若是夾雜瘀血導致黃疸,應使用抵當湯。對於身體健壯的人,桃仁承氣湯也可使用。
若是由感冒引起的黃疸,應按照張仲景的治療原則,如果在表層,應發汗;如果在內臟,應進行瀉下。
6. 丹溪治黃疸活套
黃疸之病,乃脾胃二經濕熱壅盛所致,當究所因,分利為本。凡諸疸,口淡怔忡,耳鳴腳軟,微寒發熱,小便白濁,此為虛症,宜用四君子湯吞八味丸,不可過用涼劑強通小便,恐腎水枯竭久,而面黑黃色及作渴者,不治。如不渴者,可治。
凡疸症,通身面目萎黃,宜生料五苓散加茵陳,或小柴胡加茵陳、茯苓、枳實,少佐朴硝,或濟生茵陳湯,或《千金方》東引桃根細者,煎湯空心服。
如谷疸,食已頭懸,心中不安,乃胃氣蒸沖所致,宜小柴胡加穀芽、枳實、厚朴、山梔、大黃。或用濟生谷疸丸。
如酒疸身目黃,心中懊憹,足脛滿,尿黃,面黃而赤斑,乃酒熱過度而致,宜小柴胡、茵陳、豆豉、大黃、葛花。若脈微數,面目青黑,或大便黑,宜三因方白朮散。如脈弦澀,宜三因當歸白朮散,或濟生五苓加葛根湯。
如女勞疸,其症額黑身黃,小腹滿急,小便不利,以大麥一撮,加滑石、石膏末一錢,煎服。
凡黃汗者,因脾胃有熱,平旦入水所致。其症汗出染衣俱黃,不渴,宜濟生黃耆湯、茵陳湯,或用如豆大者苦丁香深吸鼻中,取出一黃水,瘥。
凡發黃之症,其脈沉細遲,四肢逆冷,身冷,自汗不止,宜茵陳四逆湯。
白話文:
【丹溪治療黃疸的方法】
黃疸這類疾病,是由於脾胃兩條經絡裡的濕熱過多造成的。在治療時,我們首先要找出病因,並以調理和排濕為主要原則。所有黃疸病症,如果出現口淡無味、心悸、耳鳴、腳部無力、輕微畏寒與發燒、小便呈現白色渾濁等,這都是虛弱的症狀,適合服用四君子湯來搭配八味丸,但切記不能過量使用寒涼藥物來強制排尿,因為這樣可能會導致腎臟功能衰竭,長時間下來會讓臉色變黑,皮膚黃,且容易口渴,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療的。然而,如果不口渴,還是有機會可以治療的。
對於全身、面部和眼睛都呈現黃色的黃疸病患,建議服用生料五苓散加上茵陳,或者小柴胡湯加上茵陳、茯苓、枳實,稍微加入一些朴硝,或是使用濟生茵陳湯,又或者參考《千金方》中的東引桃根細枝,煎煮成湯,在空腹時服用。
如果是因飲食過多而產生的黃疸,吃完飯後會有頭暈的現象,心裡感覺不舒服,這是胃氣上升衝擊造成的,應該服用小柴胡湯,再添加穀芽、枳實、厚朴、山梔、大黃,或是使用濟生谷疸丸。
若是因為過度喝酒引起的黃疸,身體和眼睛泛黃,心裡煩悶,小腿浮腫,尿液黃,臉色黃中帶紅,這是因為喝酒過度導致的,應該服用小柴胡湯、茵陳、豆豉、大黃、葛花。如果脈搏微弱且快速,臉色和眼睛呈青黑色,或是大便顏色變黑,則應該服用三因方白朮散。如果脈搏弦澀,則應該服用三因當歸白朮散,或是濟生五苓加葛根湯。
若是因過度勞累導致的黃疸,其特徵是額頭泛黑,全身泛黃,下腹部滿脹緊繃,小便不順,可以取一小撮大麥,加上滑石、石膏粉一錢,煎煮後服用。
對於黃汗,這是由於脾胃熱氣過剩,早晨入水造成。其特徵是汗水流出會使衣物變黃,但不會口渴,應該服用濟生黃耆湯、茵陳湯,或是取苦丁香豆大的份量,深吸至鼻子中,然後取出黃色的分泌物,即可痊癒。
對於發黃的病症,如果脈搏沉細緩慢,四肢冰冷,身體冷,並且持續自汗,應該服用茵陳四逆湯。
7. 治黃疸方
茵陳五苓散
治濕熱黃疸。法當清理濕熱為主。故用白朮補中健脾以燥濕,豬苓、茯苓、澤瀉利小水以滲濕,茵陳清濕熱以退黃,桂心通血脈以和榮衛,用當歸分理氣血各歸其所。
白朮(苦甘溫,五錢),茯苓(甘淡平,二錢),豬苓(淡平,二錢),澤瀉(鹹寒,二錢),茵陳(苦辛涼,五錢),桂心(辛甘熱,八分),當歸(辛甘溫,二錢),加姜三片,棗二枚,水二鍾,煎鍾半,溫服。
茯苓滲濕湯
治濕熱壅成黃疸,小便不利,不思飲食。法當健脾疏郁,清熱疏濕。是以用白朮、蒼朮健脾燥濕,青皮、橘紅、枳實等疏鬱滯,芩、連、山梔等清熱,赤茯、豬苓、澤瀉利小便以滲濕,茵陳散濕熱以退黃。
白朮(苦甘溫,五錢),蒼朮(苦辛溫,三錢),青皮(苦辛溫,七分),橘紅(辛溫,一錢),枳實(苦辛寒,八分),黃芩(苦寒,七分),黃連(苦寒,一錢),梔子(苦寒,五分),赤茯(甘淡平,一錢),豬苓(甘淡平,二錢),澤瀉(甘鹹寒,二錢),茵陳(苦寒,三錢),水三升,煎升半,溫服。
肘後三黃二術茵陳湯
治濕熱鬱成黃疸。法當清濕熱疏壅滯。經云:苦可燥濕,寒可勝熱。是以用芩、連、梔子、龍膽草、茵陳等諸苦寒以清濕熱,豬苓、澤瀉分利小便,蒼朮、白朮健脾燥濕,青皮疏郁行滯。
黃芩(苦寒,一錢),黃連(苦寒,錢半),膽草(苦寒,一錢),梔子(苦寒,一錢),茵陳(苦辛寒,二錢),豬苓(淡平,一錢),澤瀉(甘鹹寒,一錢),蒼朮(苦辛,二錢),白朮(苦甘溫,五錢),青皮(苦辛寒,二錢),水煎,溫服。
如因飲食積成谷疸,本方加三稜、莪朮、砂仁各七分,陳皮、神麯各一錢。
東垣黃疸湯
治中氣虛敗,運動失常,不能分布水濕之氣,以鬱而成熱,遂使渾身俱黃。法當補中為本,清濕熱為標。經云:中氣不足者,補之以甘溫。故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炙草諸甘溫以補中。經云:風能勝濕。故用羌活、防風、蒼朮、藁本、獨活等諸風劑以勝濕,升麻、柴胡、黃芩、黃連等諸苦寒以清熱,豬苓、澤瀉等諸淡滲以分利小便,神麯消導積滯。(一本無茯苓、黃連,有黃柏。
)
人參(甘溫,二錢),白朮(苦甘溫,二錢),茯苓(甘淡平,一錢),炙草(甘溫,五分),羌活(辛溫,七分),防風(辛溫,七分),蒼朮(辛溫,一錢),藁本(辛溫,六分),獨活(辛溫,六分),升麻(苦寒,七分),柴胡(苦寒,七分),黃芩(苦寒,一錢),黃連(苦寒,一錢),豬苓(淡平,餞半),澤瀉(甘鹹寒,錢半),神麯(辛溫,一錢),水二大盅,煎一盅,溫服。
小溫中丸
治食積鬱成黃疸。法當疏郁導積。是以用蒼朮、撫芎、香附等以疏郁,神麯、針砂等以導積。
蒼朮(苦辛溫,兩半),撫芎(辛溫,七錢),神麯(苦辛溫,二兩),香附(辛溫,八錢),針砂(辛鹹寒,醋炒紅,一兩),春秋加川芎,夏加黃連或苦參,冬加吳茱萸或乾薑為末,丸如梧子大。
大溫中丸
治症同前。用陳皮、蒼朮、厚朴、青皮、香附等疏郁,助三稜、莪朮、針砂導積,甘草和藥。
陳皮(苦辛溫,去白,五兩),蒼朮(苦辛溫,五兩),青皮(苦辛寒,五兩),厚朴(苦辛溫,五兩),香附子(辛溫,一斤),針砂(辛鹹寒,醋炒紅,二兩),三稜(辛溫,四兩),甘草(甘溫,一兩),莪朮(辛溫,四兩),共為末,用醋打糊為丸,如梧子大,每食前用姜鹽湯送下五六十丸。
白話文:
【治療黃疸的處方】
茵陳五苓散: 這是用來治療因濕熱引起的黃疸。主要原理是清除體內的濕熱。方中使用白朮來補充中氣,強化脾胃功能,去除濕氣;豬苓、茯苓、澤瀉能促進排尿,有助於排除體內的濕氣;茵陳則有清熱解毒,退黃的作用;桂心可以通暢血液循環,調和身體機能;當歸則幫助氣血調節,使氣血各歸其位。
所需材料有白朮5錢、茯苓2錢、豬苓2錢、澤瀉2錢、茵陳5錢、桂心8分、當歸2錢,再加入三片薑和兩顆棗,用水兩杯煮至一杯半,溫熱時服用。
茯苓滲濕湯: 這方適用於因濕熱導致黃疸,小便不通暢,食慾不振的情況。主要作用是健脾開胃,清熱除濕。其中白朮和蒼朮能健脾燥濕;青皮、橘紅、枳實能疏肝解鬱;黃芩、黃連、山梔能清熱;赤茯、豬苓、澤瀉能利尿除濕;茵陳則能消除濕熱,幫助退黃。
所需材料有白朮5錢、蒼朮3錢、青皮7分、橘紅1錢、枳實8分、黃芩7分、黃連1錢、梔子5分、赤茯1錢、豬苓2錢、澤瀉2錢、茵陳3錢,用水三升煮至一升半,溫熱時服用。
肘後三黃二朮茵陳湯: 這方適用於因濕熱鬱結導致的黃疸。主要作用是清除濕熱,疏通鬱滯。方中使用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龍膽草、茵陳等苦寒藥材來清熱燥濕;豬苓、澤瀉有利尿效果;蒼朮和白朮能健脾燥濕;青皮則有助於疏肝解鬱。
所需材料有黃芩1錢、黃連1錢半、龍膽草1錢、梔子1錢、茵陳2錢、豬苓1錢、澤瀉1錢、蒼朮2錢、白朮5錢、青皮2錢,用水煎煮,溫熱時服用。
如果黃疸是由飲食積滯所引起,可在上述方子中添加三稜、莪朮、砂仁各7分,陳皮、神麴各1錢。
東垣黃疸湯: 這方適用於中氣虛弱,運行失常,無法正常分配水濕之氣,從而產生熱氣,導致全身發黃的情況。主要作用是補中氣,清除濕熱。方中使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炙草等甘溫藥材來補中;使用羌活、防風、蒼朮、藁本、獨活等風藥來勝濕;使用升麻、柴胡、黃芩、黃連等苦寒藥材來清熱;使用豬苓、澤瀉等淡滲藥材來利尿;使用神麴來消食。
所需材料有人參2錢、白朮2錢、茯苓1錢、炙草5分、羌活7分、防風7分、蒼朮1錢、藁本6分、獨活6分、升麻7分、柴胡7分、黃芩1錢、黃連1錢、豬苓1錢半、澤瀉1錢半、神麴1錢,用水兩大杯煮至一杯,溫熱時服用。
小溫中丸: 這方適用於因飲食積滯導致的黃疸。主要作用是疏肝解鬱,導滯消積。方中使用蒼朮、撫芎、香附等藥材來疏肝解鬱;使用神麴、針砂等藥材來消積。
所需材料有蒼朮半兩、撫芎7錢、神麴2兩、香附8錢、針砂(需醋炒紅)1兩,春天和秋天可添加川芎,夏天可添加黃連或苦參,冬天可添加吳茱萸或乾薑,研磨成粉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。
大溫中丸: 這方的治療對象與小溫中丸相同。使用陳皮、蒼朮、厚朴、青皮、香附等藥材來疏肝解鬱,並輔助三稜、莪朮、針砂來消積,甘草則能調和藥性。
所需材料有陳皮(去白)5兩、蒼朮5兩、青皮5兩、厚朴5兩、香附子1斤、針砂(需醋炒紅)2兩、三稜4兩、甘草1兩、莪朮4兩,共研磨成粉,用醋製成糊狀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,飯前用薑鹽湯送服五六十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