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十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十 (1)

1.

黃疸之症,方書有酒、食、大飢、女勞、失治五者之分。謂失治者,因傷寒熱病,陽明內實,以致濕熱鬱甚所致。飢疸,大飢入浴,以致水濕之氣乘虛入襲,蓄熱而成。食疸,因飽食過度,以致脾土被傷,不能輸布水谷之氣,濕熱壅鬱於內而成。女勞,因炎天夏月房事之後,即便澡浴,以致水濕之氣乘虛內伏而致。

白話文:

黃疸的症狀,在醫學典籍中被分為五類:酒疸、食疸、飢疸、女勞疸、失治疸。

失治疸:是因為傷寒熱病導致陽明經絡內有實熱,造成濕熱鬱積所致。

飢疸:是大飢餓狀態下洗澡,導致水濕之氣趁虛入侵,蓄積熱氣而成。

食疸:是因為暴飲暴食,導致脾臟受傷,無法運化水谷之氣,濕熱在體內鬱積而成。

女勞疸:是因為在炎夏房事後立即洗澡,導致水濕之氣趁虛內伏所致。

其因雖有五者之分,所致不過總一濕熱。是以先哲皆用茵陳五苓散茵陳湯茯苓滲濕湯之類,俱可取效。而戴元禮謂:五疸之中,除穀食疸量其虛實下之,余疸皆宜利小便為主,兼之汗法,使上下分消其濕熱,學者宜自詳焉。

白話文:

造成五疸的原因雖然可以區分為五種,但其致病因素都脫離不了濕熱。因此,古人治療五疸時皆使用茵陳五苓散、茵陳湯、茯苓滲濕湯等藥方,都可以取得療效。戴元禮認為:五疸中,除了因食用穀物導致的疸證需根據患者體質虛實辨證後再行下法,其餘疸證都應以利小便為主,配合發汗法,使濕熱從上下兩方面消散,學習者應仔細理解。

2. 黃疸脈法

《脈經》曰:凡黃疸,寸口近掌無脈,口臭黑色,俱不可治。又云:脈沉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,必發黃也。又云:酒疸者,或無熱,清言了了,腹滿欲吐,鼻燥,其脈浮者,先吐之;沉弦者,先下之。酒疸下之久,為黑疸,目清面黑,心頭如啖蒜薤之狀,大便黑,皮膚四肢不仁,其脈浮弱,顏色微黃者,難治。又云:谷疸,寸口脈微而弱,微則為惡寒,弱則為發熱。

白話文:

《脈經》中記載:所有患有黃疸病的人,寸口脈接近手掌時摸不到脈搏,嘴巴發出臭味,嘴脣發黑,這些情況都難以治癒。

又說:脈搏位置較深,感到口渴想喝水,小便不順利,必然會發作黃疸病。

又說:酒疸病患者,可能不發熱,說話清楚流利,腹部脹滿想嘔吐,鼻子乾燥,脈搏浮起來的,先讓其嘔吐;脈搏沉細而緊的,先讓其排便。

酒疸病排便久了,就會變成黑疸病,眼睛清澈但臉色發黑,心頭感覺像吃到大蒜或薤白一樣,大便發黑,皮膚和四肢麻木不仁,脈搏浮弱,面色略帶黃色,難以治癒。

又說:穀疸病患者,寸口脈搏微弱,脈搏微弱表示怕冷,脈搏弱表示發熱。

當發不發,骨節疼痛;當煩不煩,而極汗出。趺陽脈緩而遲,胃氣反強,飢則煩滿,滿則煩熱,客熱消穀,食已則飢,谷強肌瘦,名曰谷疸之症。

白話文:

當有症狀時,骨節會疼痛;當沒有症狀時,會大量出汗。趺陽脈的脈搏緩慢而遲鈍,胃氣反而增強。飢餓時會感到腹脹,腹脹時會感到煩熱。外來的熱氣會消磨食物,吃完東西後又會感到飢餓。食物的營養無法被身體吸收,導致肌肉消瘦。這種情況稱為「穀疸」。

3. 治黃疸大法

黃疸之症,丹溪謂不必分五因,同是一濕熱,如盫曲相似。輕者以小溫中丸,重者以大溫中丸,如熱多加黃連,濕多用茵陳五苓散,積重加食積之藥,隨其所見症而療。戴氏謂倒倉法亦可治疸病。

白話文:

黃疸的病症,朱丹溪認為不必區分五種原因,同一種濕熱證,就像發酵的酒麴一樣。症狀較輕者用小溫中丸,症狀較重者用大溫中丸,如果熱盛加黃連,濕盛用茵陳五苓散,積熱嚴重加食用積滯的藥物,根據所見症狀進行治療。戴氏認為,倒倉療法也可以治療黃疸。

如色如熏黃,一身重病,乃濕甚,宜理濕為本。

如干熏燥,小便或利,四肢不沉重,渴而引飲,乃熱勝,宜梔子、柏皮之類。

如濕黃,四肢沉重,小便或不利,渴而不欲飲,宜大茵陳湯

如寒熱往來,一身盡黃,宜小柴胡梔子湯

如挾瘀血發黃,宜抵當湯。實壯者,桃仁承氣湯亦可用。

白話文:

如果夾雜瘀血導致黃疸,宜用抵當湯。體質強壯者,也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。

如傷寒發黃者,宜仲景法,在表汗之,在裡下之。

4. 丹溪治黃疸活套

黃疸之病,乃脾胃二經濕熱壅盛所致,當究所因,分利為本。凡諸疸,口淡怔忡,耳鳴腳軟,微寒發熱,小便白濁,此為虛症,宜用四君子湯八味丸,不可過用涼劑強通小便,恐腎水枯竭久,而面黑黃色及作渴者,不治。如不渴者,可治。

白話文:

黃疸病是由於脾胃兩經濕熱過度所引起的,要追究病因,以利濕化濁為根本原則。所有黃疸病症狀,如果出現口腔淡而無味、心悸、耳鳴、腳軟、四肢輕微發冷發熱、小便發白混濁等,這些是虛證的表現,應使用四君子湯搭配八味丸來服用,不可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強行利尿,以免腎水耗盡,致使臉色發黑發黃、口渴的症狀加重。如果不口渴,還有痊癒的希望。

凡疸症,通身面目萎黃,宜生料五苓散加茵陳,或小柴胡加茵陳、茯苓枳實,少佐朴硝,或濟生茵陳湯,或《千金方》東引桃根細者,煎湯空心服。

白話文:

凡是疸症,全身及面部都發黃,應服用生料五苓散加茵陳,或小柴胡湯加茵陳、茯苓、枳實,少量加入朴硝,或濟生茵陳湯,或《千金方》記載的用細小的東引桃根煎湯,空腹服用。

如谷疸,食已頭懸,心中不安,乃胃氣蒸沖所致,宜小柴胡加穀芽、枳實、厚朴、山梔、大黃。或用濟生谷疸丸

白話文:

像谷疸這種病症,吃東西後會頭暈,心中感到不安,這是因為胃氣上衝所造成的。建議使用小柴胡湯加減穀芽、枳實、厚朴、山梔、大黃等藥物治療。或者可以使用濟生谷疸丸。

如酒疸身目黃,心中懊憹,足脛滿,尿黃,面黃而赤斑,乃酒熱過度而致,宜小柴胡、茵陳、豆豉、大黃、葛花。若脈微數,面目青黑,或大便黑,宜三因方白朮散。如脈弦澀,宜三因當歸朮散,或濟生五苓加葛根湯

白話文:

如果喝酒後出現身目發黃、內心煩躁、小腿浮腫、尿液發黃、面黃且有紅斑的症狀,這是飲酒過量導致的熱症,適合服用小柴胡、茵陳、豆豉、大黃、葛花。

如果脈搏細而快,面目青黑,或大便發黑,適合使用三因方白朮散。

如果脈搏弦而澀,適合使用三因當歸白朮散,或濟生五苓加葛根湯。

如女勞疸,其症額黑身黃,小腹滿急,小便不利,以大麥一撮,加滑石石膏末一錢,煎服。

白話文:

如果女子患有黃疸,症狀是額頭發黑,身體發黃,小腹疼痛,小便不暢通,可以使用以下方法治療:

取一大把大麥,加入一錢滑石粉和石膏粉,一起煎煮服用。

凡黃汗者,因脾胃有熱,平旦入水所致。其症汗出染衣俱黃,不渴,宜濟生黃耆湯、茵陳湯,或用如豆大者苦丁香深吸鼻中,取出一黃水,瘥。

白話文:

凡是出黃汗的人,是因為脾胃有熱,清晨喝了生水造成的。這種情況的症狀是,汗水染黃衣服,但是不覺得口渴,適合使用濟生黃耆湯、茵陳湯治療。或者可以用豆子大小的苦丁香,深吸入鼻腔,取出黃色液體,就能夠痊癒。

凡發黃之症,其脈沉細遲,四肢逆冷,身冷,自汗不止,宜茵陳四逆湯

白話文:

凡是患黃疸病的人,他的脈象沉細而遲緩,四肢冰冷,身體寒冷,且自發大量出汗,適合服用茵陳四逆湯。

5. 治黃疸方

治濕熱黃疸。法當清理濕熱為主。故用白朮補中健脾以燥濕,豬苓茯苓澤瀉利小水以滲濕,茵陳清濕熱以退黃,桂心通血脈以和榮衛,用當歸分理氣血各歸其所。

白話文:

治療濕熱引起的黃疸,方法應該以清理濕熱為主。因此使用以下中藥:

  • 白術:補中益氣,健脾燥濕。
  • 豬苓、茯苓、澤瀉:利尿滲濕。
  • 茵陳:清濕熱,退黃。
  • 桂心:活血通脈,調和氣血。
  • 當歸:分理氣血,使氣血歸於正常。

白朮(苦甘溫,五錢),茯苓(甘淡平,二錢),豬苓(淡平,二錢),澤瀉(鹹寒,二錢),茵陳(苦辛涼,五錢),桂心(辛甘熱,八分),當歸(辛甘溫,二錢),加姜三片,棗二枚,水二鍾,煎鍾半,溫服。

白話文:

白朮(苦、甘、溫,5錢),茯苓(甘、淡、平,2錢),豬苓(淡、平,2錢),澤瀉(鹹、寒,2錢),茵陳(苦、辛、涼,5錢),桂心(辛、甘、熱,0.8錢),當歸(辛、甘、溫,2錢),加上薑片3片,紅棗2枚,水2碗,煮到剩下一碗半,溫熱服用。

治濕熱壅成黃疸,小便不利,不思飲食。法當健脾疏郁,清熱疏濕。是以用白朮、蒼朮健脾燥濕,青皮橘紅枳實等疏鬱滯,芩、連、山梔等清熱,赤茯、豬苓、澤瀉利小便以滲濕,茵陳散濕熱以退黃。

白話文:

治療濕熱鬱積導致的黃疸,小便不利,不想進食。治療方法應健脾疏肝解鬱,清熱利濕。因此,使用白朮、蒼朮健脾燥濕;青皮、橘紅、枳實等疏肝理氣;黃芩、黃連、山梔等清熱;赤茯苓、豬苓、澤瀉利尿通淋,以滲濕利濕;茵陳散濕熱以退黃疸。

白朮(苦甘溫,五錢),蒼朮(苦辛溫,三錢),青皮(苦辛溫,七分),橘紅(辛溫,一錢),枳實(苦辛寒,八分),黃芩(苦寒,七分),黃連(苦寒,一錢),梔子(苦寒,五分),赤茯(甘淡平,一錢),豬苓(甘淡平,二錢),澤瀉(甘鹹寒,二錢),茵陳(苦寒,三錢),水三升,煎升半,溫服。

白話文:

白朮(苦甘溫,5錢)蒼朮(苦辛溫,3錢)青皮(苦辛溫,7分)橘紅(辛溫,1錢)枳實(苦辛寒,8分)黃芩(苦寒,7分)黃連(苦寒,1錢)梔子(苦寒,5分)赤茯(甘淡平,1錢)豬苓(甘淡平,2錢)澤瀉(甘鹹寒,2錢)茵陳(苦寒,3錢)

做法:

將上述藥材放入3升水中煎煮,煎至剩餘1.5升。

將藥液溫熱後服用。

肘後三黃二術茵陳湯

治濕熱鬱成黃疸。法當清濕熱疏壅滯。經云:苦可燥濕,寒可勝熱。是以用芩、連、梔子、龍膽草、茵陳等諸苦寒以清濕熱,豬苓、澤瀉分利小便,蒼朮、白朮健脾燥濕,青皮疏郁行滯。

白話文:

治療濕熱鬱結導致的黃疸。方法是清熱燥濕,疏導鬱滯。經書上說:苦味可以燥濕,寒味可以勝熱。因此使用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龍膽草、茵陳等苦寒藥物來清熱燥濕,豬苓、澤瀉分利小便,蒼朮、白朮健脾燥濕,青皮疏解鬱滯。

黃芩(苦寒,一錢),黃連(苦寒,錢半),膽草(苦寒,一錢),梔子(苦寒,一錢),茵陳(苦辛寒,二錢),豬苓(淡平,一錢),澤瀉(甘鹹寒,一錢),蒼朮(苦辛,二錢),白朮(苦甘溫,五錢),青皮(苦辛寒,二錢),水煎,溫服。

白話文:

黃芩(苦寒,1 克),黃連(苦寒,0.5 克),膽草(苦寒,1 克),梔子(苦寒,1 克),茵陳(苦辛寒,2 克),豬苓(淡平,1 克),澤瀉(甘鹹寒,1 克),蒼朮(苦辛,2 克),白朮(苦甘溫,5 克),青皮(苦辛寒,2 克)。用水煎煮,溫熱服用。

如因飲食積成谷疸,本方加三稜莪朮砂仁各七分,陳皮、神麯各一錢。

白話文:

如果因為飲食積聚而形成谷疸,可以在原方中加入三稜、莪朮、砂仁各 7 分,陳皮、神曲各 1 錢。

東垣黃疸湯

治中氣虛敗,運動失常,不能分布水濕之氣,以鬱而成熱,遂使渾身俱黃。法當補中為本,清濕熱為標。經云:中氣不足者,補之以甘溫。故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炙草諸甘溫以補中。經云:風能勝濕。故用羌活防風、蒼朮、藁本獨活等諸風劑以勝濕,升麻柴胡、黃芩、黃連等諸苦寒以清熱,豬苓、澤瀉等諸淡滲以分利小便,神麯消導積滯。(一本無茯苓、黃連,有黃柏

白話文:

人參(甘溫,10克),白朮(苦甘溫,10克),茯苓(甘淡平,5克),炙甘草(甘溫,2.5克),羌活(辛溫,3.5克),防風(辛溫,3.5克),蒼朮(辛溫,5克),藁本(辛溫,3克),獨活(辛溫,3克),升麻(苦寒,3.5克),柴胡(苦寒,3.5克),黃芩(苦寒,5克),黃連(苦寒,5克),豬苓(淡平,2.5克),澤瀉(甘鹹寒,2.5克),神麯(辛溫,5克),水1200毫升,煎至600毫升,溫熱服用。

治食積鬱成黃疸。法當疏郁導積。是以用蒼朮、撫芎、香附等以疏郁,神麯、針砂等以導積。

白話文:

治療因飲食積滯導致的黃疸。方法應疏導鬱結並排出積滯。因此,使用蒼朮、撫芎、香附等藥材來疏導鬱結,使用神麯、針砂等藥材來排出積滯。

蒼朮(苦辛溫,兩半),撫芎(辛溫,七錢),神麯(苦辛溫,二兩),香附(辛溫,八錢),針砂(辛鹹寒,醋炒紅,一兩),春秋加川芎,夏加黃連或苦參,冬加吳茱萸乾薑為末,丸如梧子大。

白話文:

藥方組成:

  • 倉朮(苦、辛、溫,兩半)
  • 撫芎(辛、溫,七錢)
  • 神麯(苦、辛、溫,二兩)
  • 香附(辛、溫,八錢)
  • 針砂(辛、鹹、寒,醋炒至紅色,一兩)

季節變化調整:

  • 春秋:加入川芎
  • 夏天:加入黃連或苦參
  • 冬天:加入吳茱萸或乾薑

製法:

將所有藥材磨成細粉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

治症同前。用陳皮、蒼朮、厚朴、青皮、香附等疏郁,助三稜、莪朮、針砂導積,甘草和藥。

白話文:

治療方法和前面相同。使用陳皮、蒼朮、厚朴、青皮、香附等草藥舒解鬱結,幫助三稜、莪朮、針砂清除積滯,再用甘草調和藥性。

陳皮(苦辛溫,去白,五兩),蒼朮(苦辛溫,五兩),青皮(苦辛寒,五兩),厚朴(苦辛溫,五兩),香附子(辛溫,一斤),針砂(辛鹹寒,醋炒紅,二兩),三稜(辛溫,四兩),甘草(甘溫,一兩),莪朮(辛溫,四兩),共為末,用醋打糊為丸,如梧子大,每食前用姜鹽湯送下五六十丸。

白話文:

陳皮(苦、辛、溫,去皮,五兩)、蒼朮(苦、辛、溫,五兩)、青皮(苦、辛、寒,五兩)、厚朴(苦、辛、溫,五兩)、香附子(辛、溫,一斤)、針砂(辛、鹹、寒,用醋炒紅,二兩)、三稜(辛、溫,四兩)、甘草(甘、溫,一兩)、莪朮(辛、溫,四兩),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醋調和成藥丸,大小如梧桐子,每次飯前用薑鹽湯送服五六十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