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五 (1)
卷之五 (1)
1. 虛損脈法
《脈經》云:脈來緩者為虛,軟者為虛,微者為虛,弱者為虛,弦者為中虛,細而微者氣血俱虛,脈小者氣血俱少。
《要略》云:芤者為血虛,遲小沉者脫氣。又云:血虛脈大如蔥管。又云:脈大而芤者脫血。
白話文:
根據《脈經》所述,脈搏來得緩慢表示體虛,脈質柔軟顯示虛弱,脈象微弱同樣代表虛弱,脈勢弱小也是虛弱的徵兆,脈象如弦則是中焦有虛,脈象細且微弱則表示氣血兩虛,脈象小則說明氣血皆不足。
《要略》提到,脈象芤動是因為血虛,脈搏遲緩、細小、深沉則表示元氣脫離。又說,血虛的人脈象會像蔥管一樣大。還說,脈象大且芤動的人是因為大量失血所致。
2. 治虛損大法
虛損之病乃不足之症,當以保養為主,如八物湯及十全大補湯之類為主加減。
如血分虛重,宜補血藥倍於補氣藥;如氣分虛重,宜補氣藥倍於補血藥。兼參天時為之佐使。
白話文:
【治療虛弱損傷的大原則】
虛弱損傷的疾病,是屬於體質不夠強健的情況,應該以調理保養為主要目標,像是使用八物湯和十全大補湯這類的藥方,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增減。
如果血液方面的虛弱較為嚴重,那麼補血的藥物應該比補氣的藥物用量要多;反之,如果氣力方面的虛弱較為嚴重,那麼補氣的藥物應該比補血的藥物用量要多。同時,還需要考慮到季節天氣的因素來輔助調節。
3. 丹溪治虛損活套
虛損之症,有氣虛血損、陽虛陰虛、胃氣虛、精氣虛,有氣血兩虛之症,為治不同,隨症用藥。
如氣虛者,宜以四君子湯為主加減。
如血虛者,宜以四物湯為主加減。
若氣血兩虛者,則以八物湯為主加減。
陽虛生外寒者,宜乾薑、附子之類益陽。
陰虛生內熱者,知母、黃柏之類補陰。
如年老之人內已虛損,但覺小水短少,即是病進。宜以參、術為君,牛膝、芍藥為臣;陳皮、茯苓為佐。春加川芎,夏加黃芩,秋加當歸,冬加肉桂。一日一貼或二貼,使小水之長若舊乃止,此卻病之捷法也。
凡虛勞之症不受補者,不治。
凡補氣雖用人參,然黑瘦之人不宜多服,恐反助火邪,以燥其真陰,宜以白朮代之。若肥白之人多服最妙,須陳皮同用為妙極也。
白話文:
【丹溪治療虛弱病損的活用方法】
虛弱病損的情況,有氣力不足、血液虧損、陽氣虛弱、陰氣不足、胃部功能衰退、精氣耗損,也有氣血雙失的情況。治療方式各異,需根據病情選用藥物。
如果氣力不足,應以四君子湯為主,適當增減藥量。
若是血液虧損,應以四物湯為主,適當增減藥量。
對於氣血雙失的病人,則以八物湯為主,適當增減藥量。
陽氣虛弱導致外部寒冷,適合使用乾薑、附子這類藥物來提升陽氣。
陰氣不足導致內部熱感,可使用知母、黃柏等藥物來滋補陰氣。
對於老年人內在已虛弱,只要發現尿量減少,就是病情加重的徵兆。應該以人參、白朮為主要藥物,輔以牛膝、芍藥;再配以陳皮、茯苓。春天加入川芎,夏天加入黃芩,秋天加入當歸,冬天加入肉桂。每日一帖或兩帖,直到尿量恢復正常才停止,這是快速對抗疾病的良方。
所有無法接受補養的虛弱病態,無法治療。
補氣雖然常用人參,但是對於身體消瘦且膚色偏黑的人,不宜過量服用,以免反而助長火氣,導致真陰乾燥,應該用人參的替代品—白朮。而對於身體豐腴且膚色偏白的人,多服最為合適,最好與陳皮一同使用,效果更佳。
4. 治虛損方
八物湯
治氣血兩虛之症。故用歸、芎、地、芍以補血,參、朮、苓、草以補氣。
當歸(辛甘溫,三錢),川芎(辛溫,六分),熟地黃(甘寒,一錢),白芍(酸寒,錢半),人參(甘溫,二錢),白朮(苦甘溫,二錢),茯苓(甘淡平,一錢),炙草(甘溫,五分),水煎。溫服。
十全大補湯
治氣血兩虧。用參、耆、朮、草、茯苓等補氣,歸、芎、地、芍等補血,肉桂和榮衛,通血脈。
人參(甘溫,二錢),黃耆(甘溫,二錢),白朮(苦甘溫,一錢),茯苓(淡平,一錢),炙草(甘溫,五分),川歸(辛甘溫,二錢),川芎(辛溫,六分),熟地(甘寒,一錢),白芍(苦酸寒,一錢),肉桂(辛甘溫,七分),水煎。溫服。
六君子湯
治氣虛挾痰。是以用參、苓、朮、草補中益氣,橘紅利滯氣,助半夏豁痰。
人參(甘溫,二錢),白朮(苦甘溫,二錢),茯苓(甘淡平,一錢),炙草(苦溫,五分),橘紅(苦辛溫,錢半),半夏(苦辛溫,一錢),加姜三片,水煎。溫服。
大補陰丸
治腎虧敗,陰火沸騰。法宜補腎陰以降火。故用知母、熟地、龜板、黃柏等補真陰以瀉火。
知母(苦辛寒,酒浸,焙,三兩),熟地黃(苦甘寒,酒浸,焙乾,四兩),龜板(甘酸溫,酥炙黃,二兩),黃柏(苦辛寒,酒拌炒,三兩),共為末,加豬脊髓,搗爛為丸如梧子大。每空心以淡鹽薑湯下七八十丸。
補陰丸
治腎元虧敗,陰血虛耗,筋骨無力。治宜滋腎元、益陰血,牡筋骨。故用黃柏、知母、龜板、鎖陽滋腎元,歸、地、白芍益陰血,牛膝、虎脛骨壯筋骨,陳皮行氣導血。
黃柏(苦辛寒,三兩),龜板(甘酸寒,香油炙,二兩),知母(辛苦寒,三兩),當歸(辛甘溫,三兩),熟地(苦甘寒,補真陰,四兩),鎖陽(甘酸溫,益精補腎,二兩),白芍(苦酸寒,一兩),虎脛骨(甘酸溫,酥炙,一兩),牛膝(甘酸溫,一兩),陳皮(苦辛溫,一兩),共為末,以酒煮羯羊肉,搗爛,丸如梧子大。每空心滾白湯下五七十丸。
滋陰大補丸
治筋骨無力,心神恍惚。此皆腎元虧敗,精氣虛乏所致。蓋腎主骨而藏精,是以腎乃骨之司,精乃神之本。夫腎元不足,故筋骨無力;精氣虛敗,故精神恍惚。治當補腎元,益精氣。
是以用枸杞子、肉蓯蓉、熟地、茴香、山藥、山茱萸、巴戟天等益精補腎,為本;牛膝、杜仲壯筋骨,遠志、茯苓、石菖蒲安心神,二者為標;佐以五味,補肺金以滋腎水之上源,為使。
枸杞子(甘溫,補勞傷、益精強陰、濟虛弱,三兩),蓯蓉(甘酸溫,益精補腎,酒浸洗,瓦焙乾,二兩),熟地黃(甘寒,滋腎水、益真陰、補血,四兩),巴戟(辛甘溫,益精氣,去心,七分),茴香(辛甘溫,通腎氣,七錢),遠志(苦溫,安心神,定恍惚,補虛勞,去心,甘草水煮,七錢),山藥(甘溫,補中、益精氣,二兩),牛膝(苦酸平,行血、益精、壯筋,二兩),杜仲(辛甘溫,益腎填精,炒,去絲,二兩),白茯苓(甘淡平,止驚悸,去皮,二兩),五味子(甘酸平,五錢),石菖蒲(苦辛平,開心氣、通心神,八錢),山茱萸(甘酸澀,益元陽、補腎添精,去核,二兩),共為細末,以紅棗四兩蒸爛去核搗膏,和煉蜜丸如梧子大。空心淡鹽湯下五七十丸。
白話文:
治虛損方
八物湯
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氣血兩虛的症狀。所以用了當歸、川芎、熟地黃、白芍來補血,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炙甘草來補氣。
配方:當歸(三錢),川芎(六分),熟地黃(一錢),白芍(錢半),人參(二錢),白朮(二錢),茯苓(一錢),炙甘草(五分)。用水煎煮,溫熱時服用。
十全大補湯
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氣血兩虧的症狀。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炙甘草、茯苓等來補氣,當歸、川芎、熟地黃、白芍等來補血,再加上肉桂來調和營衛之氣,疏通血脈。
配方:人參(二錢),黃耆(二錢),白朮(一錢),茯苓(一錢),炙甘草(五分),當歸(二錢),川芎(六分),熟地黃(一錢),白芍(一錢),肉桂(七分)。用水煎煮,溫熱時服用。
六君子湯
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氣虛且有痰的症狀。因此用了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炙甘草來補益中氣,用橘紅來疏導滯氣,幫助半夏來化痰。
配方:人參(二錢),白朮(二錢),茯苓(一錢),炙甘草(五分),橘紅(錢半),半夏(一錢),再加生薑三片。用水煎煮,溫熱時服用。
大補陰丸
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腎虧損,陰虛火旺的症狀。治療原則應該是補腎陰來降低虛火。所以用了知母、熟地黃、龜板、黃柏等來補充腎陰,以達到瀉火的目的。
配方:知母(用酒浸泡後烘乾,三兩),熟地黃(用酒浸泡後烘乾,四兩),龜板(用酥油炙黃,二兩),黃柏(用酒拌炒,三兩)。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入豬脊髓,搗爛後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天早上空腹用淡鹽薑湯送服七八十顆。
補陰丸
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腎元虧損,陰血虛耗,筋骨無力的症狀。治療原則應該是滋補腎元、增益陰血,強壯筋骨。因此用了黃柏、知母、龜板、鎖陽來滋補腎元,用當歸、熟地黃、白芍來增益陰血,用牛膝、虎脛骨來強壯筋骨,用陳皮來行氣導血。
配方:黃柏(三兩),龜板(用香油炙過,二兩),知母(三兩),當歸(三兩),熟地黃(四兩),鎖陽(二兩),白芍(一兩),虎脛骨(用酥油炙過,一兩),牛膝(一兩),陳皮(一兩)。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酒煮羊肉,搗爛後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天早上空腹用溫熱的白開水送服五七十顆。
滋陰大補丸
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筋骨無力,心神恍惚的症狀。這些都是腎元虧損,精氣虛乏所導致的。因為腎主管骨骼並儲藏精氣,所以腎是骨骼的主宰,精氣是精神的根本。如果腎元不足,就會筋骨無力;精氣虛衰,就會精神恍惚。治療應該補益腎元,增強精氣。
所以用了枸杞子、肉蓯蓉、熟地黃、茴香、山藥、山茱萸、巴戟天等來增益精氣、補益腎元,作為主要成分;用牛膝、杜仲來強壯筋骨,用遠志、茯苓、石菖蒲來安定心神,作為次要成分;再用五味子來補肺金,以滋養腎水之源,作為輔助藥。
配方:枸杞子(三兩),肉蓯蓉(用酒浸洗後烘乾,二兩),熟地黃(四兩),巴戟天(去心,七分),茴香(七錢),遠志(去心,用甘草水煮過,七錢),山藥(二兩),牛膝(二兩),杜仲(炒過,去絲,二兩),白茯苓(去皮,二兩),五味子(五錢),石菖蒲(八錢),山茱萸(去核,二兩)。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紅棗四兩蒸爛去核後搗成膏狀,再加入煉製過的蜂蜜一起混合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天早上空腹用淡鹽湯送服五七十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