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1)

1. 虛損門

2.

虛損者,元氣、真陰虧敗之謂也。原其所由,盡因飲食起居、情欲勞役失宜,而真元走泄所致。是以經云:飲食飽甚,汗出於胃;驚而奪精,汗出於心;房色勞役,汗出於腎;疾走恐懼,汗出於肝;持重遠行,汗出於脾。此皆汗出走泄真元也。又云:勞則氣耗,久視傷血,久臥傷氣,久坐傷肉,久立傷骨,久行傷筋。

與夫情欲飛越,此皆火動消爍真陰也。虛損之症,由此基焉,但中有陰陽二者之別。蓋陽者,氣也,衛於外,陰者,血也,榮於內。若攝養失宜,以致元陽虧敗,則不能禦寒,而畏寒之症作矣。經云:陽虛生外寒。寒邪則損陽。

肺為氣之本,是以其病發於肺,起漸下而終於腎,故《難經》云:一損損於肺,皮聚而毛落;二損損於心,血脈虛少,不能榮於藏府;三損損於脾,肌肉消爍,飲食不為肌膚;四損損於肝,筋脈不能自收持;五損損於腎,骨痿不能起於床而終焉。若情欲過度,以致真陰虧敗,陽失其配,亢而為火,其煩燥之症作矣。

經云:陰虛生內熱。熱邪則損陰。腎為陰之根,是以其病發於腎,起漸上而終於肺。故《難經》云:一損損於腎,骨痿不能起於床;二損損於肝,筋緩不能自收持;三損損於胃,飲食不能消克;四損損於心,血脈不能榮養藏府;五損損於肺,皮聚而毛落終焉。治療之法,損其肺者益其氣,損其心者益其血,損其脾者調其飲食,適其寒溫,損其肝者緩其中,損其腎者益其精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討論的是中醫學中的虛損理論,內容大意如下:

虛損是指人體的元氣和真陰遭受損耗的情況。究其原因,多半是因為飲食、作息、情慾以及勞務活動的不當所導致,使身體的真元流失。如經典所述,飲食過量會導致胃部出汗;精神緊張會令心臟出汗;房事過度或勞累會讓腎臟出汗;疾跑或恐慌會引起肝臟出汗;長時間的負重行走會使脾臟出汗。這些情況都會造成真元的流失。

再者,過度勞累會消耗氣力,長時間注視會傷害血液,長時間躺臥會損耗氣力,長時間坐著會傷害肌肉,長時間站立會傷害骨骼,長時間行走會傷害筋腱。加上情慾的無節制,這些都是因體內火氣旺盛,導致真陰被消耗的現象。虛損的病症,大多由此產生,但主要分為陰虛和陽虛兩種類型。

陽,指的是氣,它在體外保護我們;陰,指的是血,它在體內滋養我們。如果保養失當,導致元陽不足,就無法抵禦寒冷,畏寒的症狀就會出現。經典中提到,陽虛會產生外寒,寒氣會損害陽氣。

肺是氣的根本,所以這種病通常從肺開始,病情逐漸向下發展,最終影響到腎。因此,《難經》指出,第一次損傷發生在肺,皮膚會萎縮,毛髮會脫落;第二次損傷發生在心,血液會減少,無法滋養臟腑;第三次損傷發生在脾,肌肉會消瘦,食物無法轉化為營養;第四次損傷發生在肝,筋脈失去彈性;第五次損傷發生在腎,骨骼無力,無法起牀,最終導致死亡。如果情慾過度,導致真陰不足,陽氣失去平衡,轉化為火氣,煩躁的症狀就會出現。

經典中指出,陰虛會產生內熱,熱氣會損害陰氣。腎是陰的根源,所以這種病通常從腎開始,病情逐漸向上發展,最終影響到肺。因此,《難經》指出,第一次損傷發生在腎,骨骼無力,無法起牀;第二次損傷發生在肝,筋脈失去彈性;第三次損傷發生在胃,食物無法消化;第四次損傷發生在心,血液無法滋養臟腑;第五次損傷發生在肺,皮膚萎縮,毛髮脫落,最終導致死亡。

治療的方法是,肺部受損時補充氣力,心臟受損時補充血液,脾臟受損時調整飲食,保持適當的溫度,肝臟受損時調理內臟,腎臟受損時補充精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