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五 (5)
卷之五 (5)
1. 治內傷方
是以用人參、炙草補中兼助陽,黃耆益陽氣,為本;蒼朮健脾,兼助木香、陳皮疏壅氣,為標;升麻、柴胡升引胃氣上騰,為佐使。
人參(甘溫,五錢),炙草(甘溫,一錢),黃耆(甘溫,五分),蒼朮(辛溫,二錢),木香(苦辛溫,七分),陳皮(去白,錢半),升麻(苦寒,六分),柴胡(苦寒,六分),水煎。食後服。
如時見燥熱,乃下元陰火蒸發。加生地五分、黃柏四分。
如大便虛坐不得,了了不得,腹中逼迫者,乃血虛澀之故。加當歸一錢。
如身體沉重,小便數多。倍蒼朮,加澤瀉、茯苓、黃柏。
如胃氣不和,嘔逆並有痰。加生薑、半夏。
如腹痛,惡熱而渴。加白芍、黃芩。
腹痛惡寒,加桂心、白芍,名桂枝芍藥湯。
如冬月腹痛者,不可用芍藥,以其性寒故也,宜加少辛薑、半夏。
大抵內傷之病,乃虛損之症,宜甘多辛少之藥為主治,蓋甘補而辛散也。
葛花解酲湯
治飲食酒膩之物過多,致傷中氣,痞悶不思飲食,小便赤澀。蓋中氣被傷,不能輸布水谷之氣,以致中焦之氣不得舒布而為痞悶;胃中宿食不消,是以不思飲食;夫酒是濕熱之飲,乃膀胱寒水之類,為因脾病不能四布濕熱,蓄於膀胱,是以小便赤澀。治宜解酒毒,消宿食,導濕熱為本,補中,健脾,行鬱氣為標。
是以用葛花解酒毒,以神麯、砂仁、白豆蔻等消宿食,茯苓、豬苓、澤瀉等利小便導濕熱,人參、白朮補中健脾,生薑、陳皮、青皮、木香等行鬱氣而除痞悶。
葛花(甘平,五錢),神麯(苦辛溫,一兩),砂仁(辛溫,五錢),茯苓(甘平,一兩),白蔻(辛溫,五錢),豬苓(淡平,七錢),澤瀉(甘鹹寒,七錢),人參(甘溫,五錢),白朮(苦甘溫,七錢),生薑(辛溫,五錢),橘紅(苦辛溫,七錢),木香(辛溫,一兩),青皮(苦辛寒,導積滯,一兩),共為末。每五錢食前水調服,或煎湯亦可。
參朮調中湯
治痞滿,不思飲食,喘嗽蒸熱,此皆中氣有虧所致。蓋中氣被傷,運動無力,水穀之氣不及四布,鬱於中焦,是以痞滿、不思飲食等症作矣;其胞中陽氣亦為脾病,不得輸運,鬱而成火上炎,是以喘嗽蒸熱等症生焉。治療之法理宜補中益氣,使運達之權健行,則痞悶不食等症自息,喘嗽蒸熱之痰自療。
是以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炙草、黃耆補中益氣,為君;桑白皮、麥門冬、五味子清肺金止喘嗽,為臣;青皮、陳皮行滯氣消痞悶,為佐;地骨皮解蒸熱,為使。
人參(甘溫,三分),白朮(苦甘溫,五分),茯苓(甘淡平,二分),炙草(甘溫,三分),黃耆(甘溫,四分),桑皮(苦酸寒,三分),麥門(苦甘涼,二分),五味(酸平,二十個),青皮(苦辛寒,二分),陳皮(苦辛溫,二分),地骨皮(苦寒,二分),水煎。食後溫服。忌言語勞役。
白話文:
治內傷方
此方以人參、炙甘草補益中氣並助陽氣,黃耆增強陽氣為根本;蒼朮健脾,配合木香、陳皮疏通壅滯之氣為標的;升麻、柴胡提升胃氣,為輔助藥物。
藥方組成及用量:人參(五錢)、炙甘草(一錢)、黃耆(五分)、蒼朮(二錢)、木香(七分)、陳皮(去白,一錢半)、升麻(六分)、柴胡(六分),水煎服,飯後服用。
若出現燥熱症狀,是下焦陰火蒸騰所致,可加生地黃(五分)、黃柏(四分)。
若大便稀溏,坐立不安,腹部脹滿,是血虛澀滯所致,可加當歸(一錢)。
若身體沉重,小便頻數,則加倍蒼朮用量,並加入澤瀉、茯苓、黃柏。
若胃氣不和,嘔逆伴有痰涎,可加生薑、半夏。
若腹痛、惡心發熱口渴,可加白芍藥、黃芩。
若腹痛惡寒,可加桂枝、白芍藥,即桂枝芍藥湯。
若冬季腹痛,不宜用芍藥,因其性寒,宜加少量生薑、半夏。
總之,內傷多屬虛損,治療宜以甘味藥為主,少用辛味藥,因甘味藥能補益,辛味藥能疏散。
葛花解酲湯
此方用於治療飲食或飲酒過度,損傷中氣,導致胸悶不舒、食慾不振、小便赤澀等症狀。因中氣受損,不能運化水谷精微,導致中焦氣機阻滯而胸悶;胃中食物積滯不消化,故食慾不振;酒為濕熱之物,傷及膀胱,脾臟功能失調,不能運化濕熱,致使濕熱停滯膀胱,小便赤澀。治療當解酒毒,消宿食,導除濕熱為本,補益中氣,健脾,疏通鬱氣為標。
藥方組成及用量:葛花(五錢)、神麴(一兩)、砂仁(五錢)、茯苓(一兩)、白豆蔻(五錢)、豬苓(七錢)、澤瀉(七錢)、人參(五錢)、白朮(七錢)、生薑(五錢)、橘紅(七錢)、木香(一兩)、青皮(一兩),共研為末。每次五錢,飯前溫水調服,或煎湯服用。
參朮調中湯
此方用於治療痞滿、食慾不振、咳嗽氣喘、發熱等症狀,皆因中氣不足所致。中氣受損,運化功能減弱,水谷精微不能正常運送,停滯中焦,導致痞滿、食慾不振;胞中陽氣亦因脾虛而不能正常運轉,鬱而化熱上炎,故出現咳嗽氣喘、發熱等症狀。治療應補益中氣,使其運化功能恢復正常,則痞滿、食慾不振等症狀自除,咳嗽氣喘、發熱等症狀亦可自愈。
藥方組成及用量:人參(三分)、白朮(五分)、茯苓(二分)、炙甘草(三分)、黃耆(四分)、桑白皮(三分)、麥門冬(二分)、五味子(二十個)、青皮(二分)、陳皮(二分)、地骨皮(二分),水煎服,飯後溫服。忌諱言語勞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