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原理》~ 卷之五 (4)
卷之五 (4)
1. 治內傷方
服藥小便利,而病愈加增劇者,是以不當利小便,宜去茯苓澤瀉。如喜食,一二日不可飽食,以藥力尚少,恐胃氣易傷,不得轉運生髮,以致泄瀉,須稍食滋味之物或美食,助藥以增升浮之胃氣,慎不可淡食以助邪氣之降沉。宜稍復形體,使胃氣與藥轉運升降。又勿大勞,使元氣復傷。如胃氣稍完,則宜少食嘉果之類,以助藥力。經云:五果為助是也。
升陽順氣湯
治飲食、勞倦失宜,致傷中氣,腹脅滯悶,遇春口淡無味,夏月炎熱尚亦惡寒,飢亦如飽,時發蒸熱,不喜冷物。盡由中氣虧敗,生髮之氣不得伸越之故。蓋脾傷則運動失常,中焦之氣不得伸布,是以腹脅滿悶;口乃脾之竅,春乃木旺之時,脾土愈虧,是以口淡無味;元氣已虧,夏月陽又外泄,腹中陽氣愈乏,是以時雖炎熱身仍惡寒;脾病不能消穀,是以飢亦如飽;胃中虛寒,是以不喜冷物;胃氣下溜,陰火上乘,是以時發蒸熱。治宜補中、升陽、益元氣可也。
故用人參、白朮、甘草補中,助黃耆益元氣,為君;升麻、柴胡升提陽氣,為臣,陳皮、半夏散鬱氣以除滿悶,神麯、草蔻和脾胃以進飲食,二者為佐;當歸救陰血,分理氣血,各歸其所,黃柏泄陰火以除蒸熱,二者為使。
人參(甘溫,二錢),白朮(苦甘溫,二錢),炙草(甘溫,八分),黃耆(甘溫,二錢),升麻(苦寒,五分),陳皮(苦辛溫,一錢),半夏(辛溫,八分),神麯(苦辛溫,八分),草蔻(辛溫,八分),柴胡(苦寒,五分),當歸(辛甘溫,一錢),黃柏(苦寒,四分),加姜三片,水煎。食後,日進三服,作二服。
調中益氣湯
治四體倦怠,身體沉重,肢節疼痛,胸腹脹滿,煩心不安,口失滋味,大小二便頻數,或上飲下便,夏月飧泄,水穀不化,或便後下痢膿血,咽膈不通,或痰唾稠黏,口中沃沫,食入復出,耳鳴耳聾,目中溜火,視物昏花,胬肉紅絲,熱壅頭目,不得安臥,少氣無力,不思飲食,或大便二三日一見,或澀而不行,其脈弦緩。此皆中氣虧敗,陽氣不得上升所致。
蓋脾主四肢,脾病是以四肢倦怠;脾主舒化水穀,脾傷則舒化不及,以致水濕之氣滲流肢節,壅塞皮膚,是以身體沉重,肢節疼痛;中焦之氣因脾傷不得舒運,壅塞而為胸腹脹滿,煩心不安;口乃脾之竅,脾病是以口失滋味;經云:氣主拘掇,中焦氣餒,不能拘掇水穀,是以大小二便頻數,或上飲下便,中氣本虛矣,夏月陽氣又泄,胃中陽乏不能消穀,是以夏月飧泄,米穀不化;脾裹血,脾病不能裹血,是以或便後見利膿血;胃氣下陷不能上升,是以咽膈不通;津液因脾不磨不能轉運,凝聚而為痰涎,是以或痰吐稠黏,口中沃沫;胃因脾病不能容納水穀,是以食入復出;中焦陽氣為因為脾失轉運不得舒暢,鬱而成火上衝,是以耳鳴耳聾,目中溜火,視物昏花,胬肉紅絲,熱壅頭目不得安臥;中氣不足,是以短氣無力;脾病不能克化水穀,是以不思飲食;水穀外入既少,則內便溺亦無,況又胃氣不生,脾血不濡,大腸枯燥,是以大便或二三日只一見,或澀而不行,夫弦乃肝脈,緩屬脾脈,肝脈乘脾,脾虛可驗。治宜補中、升陽益氣。
白話文:
治內傷方
服藥後若小便變多,病情反而加重,表示利尿藥用得不當,應去除茯苓、澤瀉。如果想吃東西,一兩天內不可吃太飽,因為藥效尚不足,擔心傷及胃氣,影響藥物吸收和氣血運行,導致腹瀉,應少量食用一些美味可口的食物,幫助藥物提升胃氣,切記不可吃清淡的食物,以免加重病情。應逐步恢復體力,使胃氣與藥物協調運作。此外,不可過度勞累,以免再次損傷元氣。如果胃氣有所恢復,則可少量食用一些水果,以增強藥效。古書記載:「五果為助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
升陽順氣湯
主治飲食、勞累不當,導致中氣受損,腹部脅肋脹悶,春天口淡無味,夏天炎熱卻仍然怕冷,即使飢餓也像吃飽一樣,時而發熱,不喜歡吃冷東西。這些都是由於中氣虧虛,生髮之氣不能舒展流通所致。因為脾胃受損,則氣血運行失常,中焦之氣不能舒展佈散,所以腹部脅肋脹悶;口是脾的竅穴,春天是木氣旺盛的季節,脾土更加虧虛,所以口淡無味;元氣已經虧損,夏天陽氣又外洩,腹部陽氣更加不足,所以即使炎熱也仍然怕冷;脾病不能消化食物,所以即使飢餓也像吃飽一樣;胃中虛寒,所以不喜歡吃冷東西;胃氣下陷,陰火上炎,所以時而發熱。治療應當補益中氣、升發陽氣、益補元氣。
因此選用人參、白朮、甘草補益中氣,輔以黃耆益補元氣,為主藥;升麻、柴胡升提陽氣,為輔藥;陳皮、半夏疏散鬱氣以解除脹悶,神麴、草蔻和胃健脾以促進飲食,為佐藥;當歸滋養陰血,調和氣血,使氣血各歸其位,黃柏瀉陰火以消除發熱,為使藥。
人參(甘溫,二錢),白朮(苦甘溫,二錢),炙甘草(甘溫,八分),黃耆(甘溫,二錢),升麻(苦寒,五分),陳皮(苦辛溫,一錢),半夏(辛溫,八分),神麴(苦辛溫,八分),草蔻(辛溫,八分),柴胡(苦寒,五分),當歸(辛甘溫,一錢),黃柏(苦寒,四分),加生薑三片,水煎。飯後服用,每日三次,每次服兩次量。
調中益氣湯
主治四肢倦怠,身體沉重,關節疼痛,胸腹脹滿,煩躁不安,口淡無味,大小便頻數,或尿多便少,夏天容易腹瀉,水穀不消化,或大便後排出膿血,咽喉阻塞,或痰涎稠黏,口中唾沫多,吃進去就吐出來,耳鳴耳聾,眼睛充血,視力模糊,胬肉增生,頭目脹熱,睡不安穩,氣短乏力,不想吃東西,或大便二三天一次,或大便乾燥難解,脈象弦緩。這些都是由於中氣虧虛,陽氣不能上升所致。
因為脾主四肢,脾病所以四肢倦怠;脾主運化水穀,脾受損則運化不及,導致水濕之氣滲入關節,阻塞皮膚,所以身體沉重,關節疼痛;中焦之氣由於脾受損而不能舒暢運轉,阻塞而導致胸腹脹滿,煩躁不安;口是脾的竅穴,脾病所以口淡無味;古書記載:「氣主拘掇」,中焦之氣虛弱,不能約束水穀,所以大小便頻數,或尿多便少,中氣本來就虛弱,夏天陽氣又外洩,胃中陽氣不足不能消化食物,所以夏天容易腹瀉,米穀不消化;脾主統血,脾病不能統攝血液,所以可能大便後排出膿血;胃氣下陷不能上升,所以咽喉阻塞;津液因為脾的運化功能失常而不能轉運,凝聚成痰涎,所以可能痰涎稠黏,口中唾沫多;胃因為脾病不能容納水穀,所以吃進去就吐出來;中焦陽氣由於脾失運化而不能舒暢,鬱積而化熱上衝,所以耳鳴耳聾,眼睛充血,視力模糊,胬肉增生,頭目脹熱睡不安穩;中氣不足,所以氣短乏力;脾病不能消化水穀,所以不想吃東西;水穀攝入少,則大便次數也少,況且胃氣不生,脾血不能滋潤大腸,大腸乾燥,所以大便可能二三天一次,或乾燥難解,弦脈屬肝,緩脈屬脾,肝脈乘脾,脾虛可見一斑。治療應當補益中氣、升發陽氣。